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经疏》

「经疏部」经文1708卷33页码:P0359
唐 圆测撰

  《仁王经疏》二 ▪第2页

  西明寺沙门圆测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如瑜伽释。言出体者。萨婆多宗。自性唯慧。故大婆沙四十二云。闻思二慧。唯世俗智。修所成慧。通十智性。若并眷属。通心所等。经部大同。若依大乘。瑜伽释论。慧及相应心心所等。以为体性。亦同萨婆多宗。言约界者。萨婆多宗。思慧唯欲界。闻慧通欲色。修通色无色。如婆沙等。依经部宗。欲色具三慧。无色唯修慧。如成实论。今依大乘。瑜伽等论。同萨婆多。依智度论。欲界亦许有电光定。准同经部。义亦无违。问此三慧。如来独觉及以声闻。各有几种。答佛具三种。而修慧胜。以自然觉。及具力无畏等。修功德故。独觉亦具三。而思慧胜。以自思惟觉。而无力无畏等。修功德故。声闻亦具三。而闻慧胜。以从闻他音。入圣道故

  言十六谛者。第六十六谛观门德。如上已说。言四谛者。第七四谛观门德。亦如上说。言四三二一品观者。第八四行观门德。谓中忍位。观察上下八谛理中。自有两门。一者。七周减缘门。二者。三周减行门。言七周减缘门者。最初具缘上下八谛。即属下忍。次观行者。始观察欲界苦等四谛。乃至观上二界苦集灭三谛。而不观道。即此第一减一所缘。如是更从欲界三谛。乃至上界减谛。除欲界道。此即第二减二所缘。如是乃至除上界苦。为第七减缘。如是七周。减所缘谛。于苦谛下。有其四行。谓苦。空。无常。无我。最初具观。次四行中。渐次除行。唯留一行。如是名为三周灭行。于一行中。增上忍。世第一法。苦忍。苦智。皆一刹那。同依一地。同依一行。各一刹那。今依忍位。三周减行。依一行观。故言四三二一品观也。故顺正理六十云。忍下中上。如何分别且下品忍。具八类心。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界苦。名一类心。如是次第。观色无色苦集灭道谛。亦如是观。成八类心。名下品忍。中品。减略行相所缘。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界苦。乃至具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于上界道。减一行相。从此名曰中品忍初。如是次第。渐减略行相所缘。乃至极少。唯以二心。观欲界苦。如苦法忍苦法智位。齐此名为中品忍满。上忍唯观欲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善根起。不相续故。上忍无间。生世第一法。如上品忍。缘欲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言得九十忍者。第九德。上来已释小乘观门。今向大乘。便成九十。谓初入十信。皆有九品。故言九十忍。又解。学十解已上三十心。皆有入住出三位。故成九十忍。又解。极喜等十地。各有始住终三。三中一一各有三品。故言九十。一云。四三二一。总摄为二。初四三二。合说为九。更加一数。即成十数。故言九十(净公说)一云。四三二一。总计为十。皆有九品。故言九十。一云。谛观二十。谓十六谛及四谛。品观有十。谓四三二一。总计合成三十皆。有三品。故言九十

  经。一切功德皆成就

  释曰。第四总结功德应知

  经。复有万万亿十八梵(至)喜乐天

  释曰。第七色界天众。文别有三。初标数辨德。次别赞德。后总结德。此即初也。然此经文。三本不同。一本如前。自有一本。除十八梵天四字。自有一本。除十八梵天。更加梵字。谓三梵五喜乐天。虽有三本。且依初本。是故本记。先举总数。故言复有万万亿十八梵天。三静虑各有三天。第四静虑有其九天。都合十八。故瑜伽论第四卷云。色界有十八处。谓梵众。梵辅。大梵。小光。无量光。极光净。小净。无量净。遍净。无云。福生。广果。无想天即广果摄。无别处所。复有诸圣五净居宫。谓无繁。无热。善现。善见及色究竟。复有超过五净宫地。大自在住处。十地菩萨得生其中。然彼诸天。如顺正理二十一释。彼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殁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大梵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于大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自地天内光明最少。故名少光。光明转胜。量难测故。名无量光。净光遍照自地处故。名极光净。意地受乐。说名为净。于自地中。此净最劣。故名小净。此净转增。量难测故。名无量净。此净周普。故名遍净。意显更无乐能过此。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说无云。更有异生。胜福方所可往生故。说名福生。居在方所异生果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离欲诸圣。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住于此。穷生死边。如还债尽。故名为净。净者所住。故名净居。或此天中。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繁谓繁杂。或谓繁广。无繁杂中。此最初故。繁广天中。此最劣故。说名无繁。或名无求。不求趣入无色界故。已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或令下生烦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或复热者。炽盛为义。谓上品杂修静虑及果。此犹未证。故名无热。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现。杂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更无有处。于有色中。能过于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倒众苦所依身最后边。名色究竟。有言。色者是积集色。至彼后边。名色究竟。萨婆多宗。不立大自在天。故不释也。解名已讫。今当释文。言九梵者。第四静虑九种天也此即从上向下。次第别释。言三净者。第三静虑三种天也。言三光者。第二静虑三种天也。言三梵五喜乐天者三梵是初定三天(别本经云。三梵天也)五喜乐者。五支具足故名为五言喜乐者简别也第二静虑有喜无乐第三静虑有乐无喜初定天中五支具足。双有喜乐。故名五喜乐天也。然此喜乐。自有二义。一者。眼耳身识相应。名之为乐。意识相应。名之为喜。二者。意识相应喜受。有其二用。一令悦身。名之为乐。二令悦心。名之为喜。如显扬说

  经。天定功德定味常乐神通

  释曰。第二别赞功德。言天定者。报得功德功德定者。修生功德。言味者。谓贪味定。相从而说。非正功德。一云。属上。谓功德定味。谓受功德定味。言常乐神通者。四种静虑。皆有五通。或可六通

  经。十八生处功德皆成就

  释曰。第三总结功德应知

  经。复有亿亿六欲诸天子

  释曰。第八六欲天众。文别有二。初标数辨类。后别赞功德。此即初也。六欲天者。如顺正理三十一云。四大王众天。谓彼有四大王。及所领众。或彼天众。事四大王。是四大王之所领故。二三十三天。谓彼天处。是三十三部诸天所居。三夜摩天。谓彼天处。时时多分称快乐哉。瑜伽云时分天。即与此同。四睹史多天。彼天处多于自所受。生喜足心。五乐化天。谓彼天处乐。数化欲境。于中受乐。六他化自在天。谓彼天处。于他所化欲境。自在受乐。智度论云。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天。夺他所化。而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天(前四天。列名不释)

  经。十善果报(至)皆成就

  释曰。第二别赞功德。谓胜处故。十善所感。通有二种。所谓报得。及修得也。今谓神通。是其报得。欲界诸天。不修定故。或可通二。义亦无伤

  经。复有十六(至)十万眷属

  释曰。第九明十六王众。于中有二。初标数辨类。后别赞功德。此即标也

  经。五戒十善(至)信行具足

  释曰。第二别赞功德。德有三种。一五戒德。二十善德。三三归德。后信行具足者。总结具德

  经。复有五道一切众生

  释曰。第十辨五道众。亦名杂类众。问地狱来不。若来者。瑜伽等说。如何会释。彼说。地狱一向纯苦。傍生。鬼界。一分亦尔。若不来者。如何此经有五道众。答有两释。一云。不来。瑜伽等说纯苦处故。而此经云。五道众者。从多分说。一云。亦来。此经说有五道众故。陀罗尼经中。有地狱众故。瑜伽等云一向苦者。从多分说。据自力说。大品云。佛光整照。苦得息故

  经。复有他方不可量众

  释曰。第十一他方众。问他方众中。唯是菩萨得神足者。亦兼余众未得通者。答准大品经及智度论。通七部众。并童男童女未得通者。问若尔如何能至。答准智度论。有神足者。自力能来。神足力薄。及无通者。彼国佛力。亦是相随大菩萨力。亦是释迦光明之力。一力尚来。何况三力。如转轮圣王飞上天时。四兵宫观。乃至畜兽。一切皆飞。转轮圣王。功力大故。能令一切随而飞从。此亦如是。虽无自力。他力得来。故无有失。广如智论第十三说

  经。复有变十方(至)须弥宝华

  释曰。第十二明变化众。文别有二。初明单化。后华上皆有下。明其重化。前中有二。一明所依。二明能依众。此明所依。有其三种。一者化土。二者化虚。三者化华。梵云须弥宝华。此云妙高华

  经。各各座前华上(至)坐宝莲华

  释曰。第二明能依众。有其四种。一无量佛。二无量菩萨。三无量比丘。四无量八部众。然八部众。略有三种。一天龙等八部。如诸经说。二者。相传说言。四天王各领二部(勘说处)又八部者。如长阿含经第三卷说。世有八部众。一刹利众。二婆罗门众。三居士众。四沙门众。五四天王众。六忉利天众。七魔众。八梵众。瑜伽释云。八众会来。所谓八众。大同阿含及智度论等。问人及天。各说四众。有何所以。答如瑜伽第十五说。七因缘故。建立八众。故彼论云。四因缘故。于人趣中。建立四众。三因缘故。于天趣中。建立四众。最增上故。世间共许。为福田故。受用资财不由他故。弃舍一切世资财故。由此四缘。于人趣中。建立四众。依地边际故。欲界边际故。诸行边际故。由此三缘。于天趣中。建立四众。若依智度论第十。别释所以。恐繁不述

  经。华上皆有(至)如今无异

  释曰。自下第二明其重化。文有两节。初明众集。后明众说经。此即初也

  经。一一国土(至)波罗蜜

  释曰。第二明众说经

  经。他方大众(至)皆来集会

  释曰。第五教所被机。文别有二。初别叙赞德。后他方下。总结集会。上来叙众已讫。自下第二。总结集会。文别有三。初明十二大众集会。次明坐处分齐。后明坐仪。此即初也

  经。坐九劫莲花(至)佥然而坐…

《仁王经疏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