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经疏》

「经疏部」经文1708卷33页码:P0359
唐 圆测撰

  《仁王经疏》二 ▪第7页

  西明寺沙门圆测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三千重数。故名大千。若广分别。如深密记。谓前七宝施等。令得信行等七贤。预流等四果。不说空故。所以福少。此经说空。令诸众生得大菩提。故知胜也

  经。句非句非非句故

  释曰。第三所说无上。文别有三。一明文空。二明文义俱空。三明人法俱空。此即文空。有二。一句非句。是句性空。一切名句之体。本来无自性也。二非非句者非有非无。修得遣有无。空非句是性得。非非句是修德。遣性也

  经。般若非句句非般若

  释曰。第二文义俱空。般若非句。是义空句。非般若是文空。文中求般若不可得。般若中求文不可得。是互无空。离文无义。离义无文。乃成平等。无义意明平等。略说互无

  经。般若亦无菩萨

  释曰。第三人法俱空。此即法空。应说人空。准可知故。略而不说。就法空中。文别有二。初约因位。以辨法空。后依果位。以释法空。前中有三。初标。次征。后释。此即标也。谓般若是法。菩萨是人。人中求法不可得。即是法空

  经。何以故

  释曰。第二征也

  经。十地(至)三十生空故

  释曰。第三释法空也。谓于十地。皆有始生住生终生不可得。地地有三。故成三十

  亦非萨婆若(至)空故

  释曰。第二依果释空。萨婆若者。此是梵言。翻云一切皆。谓般若非但非菩萨。亦非萨婆若体非但体空。大乘行用亦空故

  经。大王(至)凡夫人也

  释曰。第二依教发观。文别有二。初明倒想观。后见三界下。明正观。此即初也。谓若菩萨见境者。见实相。见智者。见观照。见说者。见文字般若。见受者。于诸境中。有执着故。即非圣见。此即倒想见法。凡夫人也

  经。见三界(至)果报之名也

  释曰。第二明正观也。文别有二。初染净因果。以明空相。二善男子下。约无听说。以辨空相。前中有二。初明生死空。后萨婆若下。明佛果空。前中有二。初明分段变易二生死空。后金刚菩萨下。释空所由。前中有二。初明分段生死。后显变易生死。初后有三初明果名。而无实体

  经。六识(至)无色界藏空

  释曰。第二明业空。谓欲界中。具起六识。起无量欲。发业受生。此中文意。即说彼业。名之为藏摄藏果故。或即彼业以为业果。由诸烦恼所发故

  经。三界空(至)无明藏亦空

  释曰。第三烦恼空。此有两释。一依本记。文有三节。初三界空者。三界中皮烦恼。谓迷事贪等。次三界根本亦空者。三界中肉烦恼。谓迷理见等诸空。与皮为本。后三界本无明藏亦空者。三界中心烦恼。谓所知障所有诸空。就胜说故。但言无明。通为皮肉为根本故。三界根本亦空六字。言通肉心二种烦恼。一云。三界空者。结上业果二段文也。三界根本无明藏亦空者。谓三界中见修烦恼。就根本说。但举无明

  经。三地九生灭(至)果报果

  释曰。第二明变易生死空。然释此文。自有两释。若依本记。即是四种变易生死。无明习为缘。得此果。文言三地者。一见地。从十回至三地。除伴者。出观见有之执强。故言伴。助道法亦呼为伴也。二修地。从四地至七地。除羸弱者。出观见有执不微弱也。三究竟地。八地至十地。除微细者。但见有之执不现前。称之微细也。九生者。合十地为三地。一地始住终三生。此三地为九生也。此通结上下十地灭前三界无明习之果报皆空者。明十地所灭。灭无所灭也。无明或名三界习。故言三界无明习。习之果报。即十地变易生。智胜色妙。故言变易生。今依慈恩三藏。释此文意。自有两说。初三地九生灭者。摄地分齐。谓八九十三地中。皆有始住终三生灭。可得名九生灭。所以者何。前七地中。自有二义。一受分段生。故智度论云。七地菩萨受虫身肉身。一类菩萨初地以上受变易生。是故智度论云。未舍肉身。入于初地。八地以上。一切烦恼不现前故。唯受变易。故云三地九生灭。后三界中。余无明习果空者。对缘辨果。谓如胜鬘说。无明住地为缘。得三种意生身。故言余无明习果报空也。若具分别广如别章。故知本记所说三地九生灭者。不摄十地。以为三地及九生灭。又彼所说。从十回向至三地。除伴烦恼等者。便违解深密经。彼云随眠略有三种。一者害伴。谓于前五地。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无后有。是故说名害伴随眠。二者羸劣随眠。谓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三者微细随眠。谓于第八地以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依所知障。为依为依止故

  经。金刚菩萨(至)因空故空

  释曰。第二释空所由。此明金刚菩萨。得理尽三昧故。二种生死惑业皆空。所言惑者。谓发业烦恼果者。即是惑所发业。如是惑业。皆有生灭。总说为空。有果空者。惑业所生三者变易果空。因空故空者。重释果空所以。由惑业因空故。果亦空也

  经。萨婆若(至)或前已空故

  释曰。第二明佛果空。文别有二。初智断空。后三无为空。此即初也。萨婆若亦空者。即智德空。言灭果空明断德空断德有二。一方便净涅槃二性净涅槃。此即方便也。言惑前已空故性净涅槃。谓从本已来。自性净故。故维摩云。不断烦恼受涅槃。即其事也

  经。佛得三无为果(至)萨婆若空

  释曰。第二三无为空。文别有三。初标。次释。后属当。言得三无为者。总标。言智缘灭者。或名择灭。择谓智慧。由智断障。所得灭者。名为择灭。非智缘灭者。亦名非择灭。不由智力所得灭故名非智缘灭。如前所说性净涅槃等。言虚空者。即虚空无为。谓于真如上。无色所现。义说名虚空。萨婆若果空。第三属当。谓萨婆若果无为体上。义说三种

  经。善男子(至)皆如也

  释曰。第二约无听说。以明空相。文有三节。初法。次喻。后合。言无听说者。如下经说。若幻化身见幻化。是菩萨真化。喻合可知

  经。大王菩萨(至)为若此

  释曰。就答初门中。正释观空。文别有二。初释。后结。上来释讫。此即结也。文别有二。初结能护体。后般若下。结能护用。如经可知

  经。佛说法(至)菩萨大行

  释曰。第二时众得益。若依本记。有二种益。一小乘益。谓皆得法眼净。谓已见谛。二大乘益。有四。一性地者。十信前。有性之地。二得信地。即十信也。三十解已上。名为大空。初得空解故。四十回向已上。名为大行。行第一义谛故。今言法眼净者同本记。二性地者。地前三贤。以习性道三种性故。三信地者。初地已上。已得无漏不坏信故。四大空者。八地菩萨二空观智。常不退故。五大行者。九地已上。利他故。诸说同异。不可具述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仁王经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4】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