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經疏》

「經疏部」經文1708卷33頁碼:P0359
唐 圓測撰

  《仁王經疏》二 ▪第7页

  西明寺沙門圓測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叁千重數。故名大千。若廣分別。如深密記。謂前七寶施等。令得信行等七賢。預流等四果。不說空故。所以福少。此經說空。令諸衆生得大菩提。故知勝也

  經。句非句非非句故

  釋曰。第叁所說無上。文別有叁。一明文空。二明文義俱空。叁明人法俱空。此即文空。有二。一句非句。是句性空。一切名句之體。本來無自性也。二非非句者非有非無。修得遣有無。空非句是性得。非非句是修德。遣性也

  經。般若非句句非般若

  釋曰。第二文義俱空。般若非句。是義空句。非般若是文空。文中求般若不可得。般若中求文不可得。是互無空。離文無義。離義無文。乃成平等。無義意明平等。略說互無

  經。般若亦無菩薩

  釋曰。第叁人法俱空。此即法空。應說人空。准可知故。略而不說。就法空中。文別有二。初約因位。以辨法空。後依果位。以釋法空。前中有叁。初標。次征。後釋。此即標也。謂般若是法。菩薩是人。人中求法不可得。即是法空

  經。何以故

  釋曰。第二征也

  經。十地(至)叁十生空故

  釋曰。第叁釋法空也。謂于十地。皆有始生住生終生不可得。地地有叁。故成叁十

  亦非薩婆若(至)空故

  釋曰。第二依果釋空。薩婆若者。此是梵言。翻雲一切皆。謂般若非但非菩薩。亦非薩婆若體非但體空。大乘行用亦空故

  經。大王(至)凡夫人也

  釋曰。第二依教發觀。文別有二。初明倒想觀。後見叁界下。明正觀。此即初也。謂若菩薩見境者。見實相。見智者。見觀照。見說者。見文字般若。見受者。于諸境中。有執著故。即非聖見。此即倒想見法。凡夫人也

  經。見叁界(至)果報之名也

  釋曰。第二明正觀也。文別有二。初染淨因果。以明空相。二善男子下。約無聽說。以辨空相。前中有二。初明生死空。後薩婆若下。明佛果空。前中有二。初明分段變易二生死空。後金剛菩薩下。釋空所由。前中有二。初明分段生死。後顯變易生死。初後有叁初明果名。而無實體

  經。六識(至)無色界藏空

  釋曰。第二明業空。謂欲界中。具起六識。起無量欲。發業受生。此中文意。即說彼業。名之爲藏攝藏果故。或即彼業以爲業果。由諸煩惱所發故

  經。叁界空(至)無明藏亦空

  釋曰。第叁煩惱空。此有兩釋。一依本記。文有叁節。初叁界空者。叁界中皮煩惱。謂迷事貪等。次叁界根本亦空者。叁界中肉煩惱。謂迷理見等諸空。與皮爲本。後叁界本無明藏亦空者。叁界中心煩惱。謂所知障所有諸空。就勝說故。但言無明。通爲皮肉爲根本故。叁界根本亦空六字。言通肉心二種煩惱。一雲。叁界空者。結上業果二段文也。叁界根本無明藏亦空者。謂叁界中見修煩惱。就根本說。但舉無明

  經。叁地九生滅(至)果報果

  釋曰。第二明變易生死空。然釋此文。自有兩釋。若依本記。即是四種變易生死。無明習爲緣。得此果。文言叁地者。一見地。從十回至叁地。除伴者。出觀見有之執強。故言伴。助道法亦呼爲伴也。二修地。從四地至七地。除羸弱者。出觀見有執不微弱也。叁究竟地。八地至十地。除微細者。但見有之執不現前。稱之微細也。九生者。合十地爲叁地。一地始住終叁生。此叁地爲九生也。此通結上下十地滅前叁界無明習之果報皆空者。明十地所滅。滅無所滅也。無明或名叁界習。故言叁界無明習。習之果報。即十地變易生。智勝色妙。故言變易生。今依慈恩叁藏。釋此文意。自有兩說。初叁地九生滅者。攝地分齊。謂八九十叁地中。皆有始住終叁生滅。可得名九生滅。所以者何。前七地中。自有二義。一受分段生。故智度論雲。七地菩薩受蟲身肉身。一類菩薩初地以上受變易生。是故智度論雲。未舍肉身。入于初地。八地以上。一切煩惱不現前故。唯受變易。故雲叁地九生滅。後叁界中。余無明習果空者。對緣辨果。謂如勝鬘說。無明住地爲緣。得叁種意生身。故言余無明習果報空也。若具分別廣如別章。故知本記所說叁地九生滅者。不攝十地。以爲叁地及九生滅。又彼所說。從十回向至叁地。除伴煩惱等者。便違解深密經。彼雲隨眠略有叁種。一者害伴。謂于前五地。不俱生現行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于爾時。永無後有。是故說名害伴隨眠。二者羸劣隨眠。謂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叁者微細隨眠。謂于第八地以上。從此已去。一切煩惱不複現行。唯有所依所知障。爲依爲依止故

  經。金剛菩薩(至)因空故空

  釋曰。第二釋空所由。此明金剛菩薩。得理盡叁昧故。二種生死惑業皆空。所言惑者。謂發業煩惱果者。即是惑所發業。如是惑業。皆有生滅。總說爲空。有果空者。惑業所生叁者變易果空。因空故空者。重釋果空所以。由惑業因空故。果亦空也

  經。薩婆若(至)或前已空故

  釋曰。第二明佛果空。文別有二。初智斷空。後叁無爲空。此即初也。薩婆若亦空者。即智德空。言滅果空明斷德空斷德有二。一方便淨涅槃二性淨涅槃。此即方便也。言惑前已空故性淨涅槃。謂從本已來。自性淨故。故維摩雲。不斷煩惱受涅槃。即其事也

  經。佛得叁無爲果(至)薩婆若空

  釋曰。第二叁無爲空。文別有叁。初標。次釋。後屬當。言得叁無爲者。總標。言智緣滅者。或名擇滅。擇謂智慧。由智斷障。所得滅者。名爲擇滅。非智緣滅者。亦名非擇滅。不由智力所得滅故名非智緣滅。如前所說性淨涅槃等。言虛空者。即虛空無爲。謂于真如上。無色所現。義說名虛空。薩婆若果空。第叁屬當。謂薩婆若果無爲體上。義說叁種

  經。善男子(至)皆如也

  釋曰。第二約無聽說。以明空相。文有叁節。初法。次喻。後合。言無聽說者。如下經說。若幻化身見幻化。是菩薩真化。喻合可知

  經。大王菩薩(至)爲若此

  釋曰。就答初門中。正釋觀空。文別有二。初釋。後結。上來釋訖。此即結也。文別有二。初結能護體。後般若下。結能護用。如經可知

  經。佛說法(至)菩薩大行

  釋曰。第二時衆得益。若依本記。有二種益。一小乘益。謂皆得法眼淨。謂已見谛。二大乘益。有四。一性地者。十信前。有性之地。二得信地。即十信也。叁十解已上。名爲大空。初得空解故。四十回向已上。名爲大行。行第一義谛故。今言法眼淨者同本記。二性地者。地前叁賢。以習性道叁種性故。叁信地者。初地已上。已得無漏不壞信故。四大空者。八地菩薩二空觀智。常不退故。五大行者。九地已上。利他故。諸說同異。不可具述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仁王經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