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一 ▪第5页
光宅寺沙门 云法师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罗此下第五列金翅鸟众。有大威德故言大威德也。身量实大故言大身。欲食诸龙常得满足故言大满。欲食诸龙自在随意故言如意也
韦提希子此下是第六列人众自有三。第一列名阿阇世王母韦提希。今举母名子故言韦提希子也。外国言阿阇世此间译言未怨也。第二与眷属若千人者总列众类。第三致敬。以此类上五众。例应各礼佛足退坐一面。经文略故无也。辨通序竟
从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以下竟品是第二詺为别序。正明众经各异部部不同之意。具如前述。又别序有五亦如前释。一者众集二瑞相三疑念四发问五答问序也。今就五别序中各开为二。众集序中二者第一正明众集第二从供养恭敬以下即叙众集体宜也。今言四众围绕者此是第一正明众集也。虽有天龙八部莫过四类。即出家四众也
供养恭敬此下是第二叙众集之体宜。就中自有总有别。初言供养即是总。下别出三业供养。恭敬即身业尊重即意业赞叹即口业。在口则誉扬圣德意地则尊重如来。涉身则恭敬于佛。然此诸句皆是经家语也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此下竟以佛舍利起七宝塔是第二瑞相序。亦有两段。第一先明现相于此土。第二于此世界尽见彼土以下明现瑞相于他地。此两段中各有六段。今初段中六种瑞相者。一说无量义经二入无量义定。三者天雨四花。四者地六种动。五者大众欢喜。六者佛放胜光明。又此六种瑞相合成三双。初一双者动则说法度人静则入定观理。此则动静相对。第二双者上则明天雨四花下则明地六种动。此则上下相对。第三双者时众则内心欢喜如来则外放光明。此则内外相对也。呼为瑞相者相据于外瑞据于内。然相即是瑞。瑞亦即相。但密报称瑞表异称相。何以知然。然将欲显说一因一果之理明三乘行人同归成佛。以此六种相报众生呼之为瑞。即此六种表必说法华名为相也。所以无量义经为法华作游序者凡有两家解。一家解言。此经明无量万善同归皆成佛道之义故名无量义经也。但法华所明正言无二无三会三归一。然无量义经直明万善成佛不言无二无三破三归一与法华有异。是故得有法华作游序。第二家言。无量义经明无生空理不可边量往求故名无量。即此空是万有之义也。是则大品维摩亦明无相空义。何故不为此经作序。伊家通言居然如此。前明三乘后明一乘此是真序。更欲何觅。解释者言。五时次第不无此义。但执义之家好序太过。今明为法华之序正明一时一坐一部经教各自有序。何异五时之教皆有序正流通。今明无量义经犹是堪闻法华徒众闻此经。但未说法华之前仍说无量义经。大品维摩虽明无相空义犹言三家行因为量三乘得果不同。然无量义经言夫行善者皆得佛果。是故有异大品维摩。又直言万善成佛不明会三归一。是故复异法华。既居两过之间。是故得为法华作序也。此经是大乘教故言为诸菩萨说大乘经。是佛所重故言佛所护念也。即用此经表必说法华。即是相义。又有密报之能即是瑞义也
佛说此经已下此是第二瑞相。只说无量义经竟仍入定之意。为欲譬坐令弥勒问于文殊。若不入定弥勒便应问佛。是故入定兴问有由也。问者言。只应入法华三昧何故入无量定耶。解释者言。若入法华三昧云何得有为法华序耶。无量义处者无量义经明万善成佛。佛果是无量义所归之处。又明如来将欲说法华义故。是故先入无量义定表必说法华。即是相义密报时众即是瑞也
是时天雨此下是第三明天雨四花以为瑞相。曼陀罗花者译为小白团花摩诃曼陀罗花者译为大白团花。曼殊沙花者译为小赤团花。摩诃曼殊沙花者译为大赤团花也。虽有四花今合为两双。前二白团花譬在家二众。后二赤团花譬出家二众。虽两双有共一意。何者欲明四众昔来所行皆是花而未果也
又散佛及大众者明众生万善花必得佛果。是故花散佛及大众也。表必说法华即是相也。有密报之功即是瑞也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此是第四瑞相。普是有缘感佛世界以来皆悉振动。大地常安而今忽动。此即奇事明义。但三乘行人人有六种执。执三因三果言决定言决定不同。此即惊动执固之心。又一解尔时六种者动众六道众生皆成佛也
尔时会中此下是第五瑞相。大众欢喜好事应来。预通灵瑞表必说法华即是相也。有密报之能即是瑞也
尔时佛放此下是第六放光瑞相。光本除闇而能显色令现。欲明此光密表一因一果之解。如显色而能遣执三之迷如除闇也。前明能照后明所照。在上放者譬如人身头最为上。密表一乘因果超坐三乘之上也。在眉间者亦密表一乘因果是中道之理。从照东方以下明所照。然光应照十方今的明东方者。借此一方表一因一果也。且又东方是诸方之上也。万八千世界者。一万是极数此密表时众必得果因满也。八千者不足之数明三乘人昔来所行是因而未足也。靡不周遍者即是横论。东方万八千土光尽照乃至八方也。下照无间上至色究竟者竖论。上下光皆至欲表天下万善皆归极果也。今就教为义未明无色有色是故略不道也。有一种解从下至阿鼻地狱以下是第二现瑞相于他土。若因此解于下偈极便。今且依前判。从于此世界尽见彼土此下是第二明现瑞相于他土。中亦有六种瑞相。第一因光见六道众生。第二又见彼土现在诸佛者明因光见东方诸佛。第三及闻诸佛所说经法者明因光闻他土佛说法。第四并见彼诸比丘以下明因光见二乘人修行。第五复见诸菩萨以下明因光见大乘人修行。第六复见诸佛般涅槃以下明因光见他方佛般涅槃乃至起塔供养也。旧解言。定有六见一闻事。不见此义。一家所习不尔也。又此六种亦成三双。初一双者始见六道众生终见诸佛此即凡圣相对。始离成凡夫终会成圣人也。第二双者初闻佛说法次见二乘人修行。此即说法受行相对。始则如来说法后则弟子受行也。第三双者见菩萨修行见佛涅槃。此即因果相对。始即行大乘因终则得大乘果也。第五瑞相中言种种因缘者。明菩萨备行四等六度净佛国土诸因缘也。种种信解者信解行向等。乃至净佛国土也。种种相貌者舍物相貌持戒相貌忍辱相貌。故言种种相貌也。即是他土六种瑞相表必说法华。即是相也。皆有密报之能即是瑞也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自此下是第三詺为疑念序。亦有两段。第一先明弥勒有疑念。第二从尔时比丘以下竟今当问谁。即叙大众有疑念也。就弥勒疑念中凡有三念。始具两疑终事决成一疑。大众有两念即是两疑也。弥勒三念者从尔时弥勒作是念下竟以何因缘而有此瑞。此是第一念即第一疑。此正疑上二六种瑞相何故现耶。自有二句。初尔时弥勒作是念下明疑前之念。次以何因缘而有此瑞正明疑也。但瑞相之名皆得换易。亦可言今佛世尊现神变瑞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相。亦可双举言今佛世尊现神变相瑞。以何因缘而有此相瑞。神是内力变据外用。何者若据内谈如来种智则物莫能测。即是转海水为苏酪。长短改度小大相容等也。第二从今佛世尊入于三昧讫当以问谁谁能答者。此即是第二念。既有此瑞相疑不知问谁。即是第二疑也。亦有二。初今佛世尊入干三昧下明疑前之念当以问谁以下正明疑也。佛若不入定我当问佛。佛今入定我当问谁。从复作是念是文殊师利讫我今当问此是第三念。即知文殊是可问之人此是第三念即决上第二疑。上第二疑不知问谁今既知文殊是可问之人。故知即知决上第二疑也。唯有第一正疑瑞相在也。是故弥勒凡有三念始具两疑。终成三念一疑也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此下讫今当问谁。第二叙大众有疑念。今就大众有两念即是两疑。初念正念上二六种瑞相。又即是第一疑。疑言此瑞相何所为也。光明于六中最显。是故举显者为首也。第二念言今当问谁此即是第二疑。疑言不知问谁也。上弥勒第一疑中有二。初明疑前之念次正明疑。今者大众第一疑中唯有疑前之念。略无第二正明疑也。上弥勒第二疑中亦有二。今者大众唯有第二正明疑不知问谁。略无疑前之念文句略互遣明义也。但弥勒三念大众二念。当乎尔时皆非发言。直是经家述取其意也。大众所以无第三念者。若论实处无谢弥勒。而念弥勒应有第三念。知有可问之人而大众无者。为欲高推弥勒是补处大士能知有可问之人。大众既非补处之位不辨能有第三念也。且自今日所宜只弥勒腾大众疑以问文殊。不言诸大菩萨不能腾疑。但高推补处是故无第三念也。问者言。若果正在定云何问佛。且取自待佛出定然后问佛。佛使即说此经即是正说。云何称序。只应问文殊引古证今。知出定必说法华。是故叙秪为序。难者又言只问弥勒为自有三念为物者耶。解释者言居本为物。何容自为问答。为物者何为许人耶。解释人言定只为始行菩萨及凡夫也。问者又言即此时众有得他心智者。即见弥勒有如此疑如此为义。岂成为物耶。解释者又言。只如此智即成为物。今得他心智人于时只宜知弥勒心中实自为物有此疑念。应问文殊。文殊名答非他心智。人既有此智密资进行类知。如来应说法华。如此为义于物有益。是故诸有所作亦不唐捐。此之谓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法华经义记》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7】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