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義記》

「經疏部」經文1715卷33頁碼:P0572
梁 法雲撰

  《法華經義記》一 ▪第5页

  光宅寺沙門 雲法師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羅此下第五列金翅鳥衆。有大威德故言大威德也。身量實大故言大身。欲食諸龍常得滿足故言大滿。欲食諸龍自在隨意故言如意也

  韋提希子此下是第六列人衆自有叁。第一列名阿阇世王母韋提希。今舉母名子故言韋提希子也。外國言阿阇世此間譯言未怨也。第二與眷屬若千人者總列衆類。第叁致敬。以此類上五衆。例應各禮佛足退坐一面。經文略故無也。辨通序竟

  從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以下竟品是第二詺爲別序。正明衆經各異部部不同之意。具如前述。又別序有五亦如前釋。一者衆集二瑞相叁疑念四發問五答問序也。今就五別序中各開爲二。衆集序中二者第一正明衆集第二從供養恭敬以下即敘衆集體宜也。今言四衆圍繞者此是第一正明衆集也。雖有天龍八部莫過四類。即出家四衆也

  供養恭敬此下是第二敘衆集之體宜。就中自有總有別。初言供養即是總。下別出叁業供養。恭敬即身業尊重即意業贊歎即口業。在口則譽揚聖德意地則尊重如來。涉身則恭敬于佛。然此諸句皆是經家語也

  爲諸菩薩說大乘經此下竟以佛舍利起七寶塔是第二瑞相序。亦有兩段。第一先明現相于此土。第二于此世界盡見彼土以下明現瑞相于他地。此兩段中各有六段。今初段中六種瑞相者。一說無量義經二入無量義定。叁者天雨四花。四者地六種動。五者大衆歡喜。六者佛放勝光明。又此六種瑞相合成叁雙。初一雙者動則說法度人靜則入定觀理。此則動靜相對。第二雙者上則明天雨四花下則明地六種動。此則上下相對。第叁雙者時衆則內心歡喜如來則外放光明。此則內外相對也。呼爲瑞相者相據于外瑞據于內。然相即是瑞。瑞亦即相。但密報稱瑞表異稱相。何以知然。然將欲顯說一因一果之理明叁乘行人同歸成佛。以此六種相報衆生呼之爲瑞。即此六種表必說法華名爲相也。所以無量義經爲法華作遊序者凡有兩家解。一家解言。此經明無量萬善同歸皆成佛道之義故名無量義經也。但法華所明正言無二無叁會叁歸一。然無量義經直明萬善成佛不言無二無叁破叁歸一與法華有異。是故得有法華作遊序。第二家言。無量義經明無生空理不可邊量往求故名無量。即此空是萬有之義也。是則大品維摩亦明無相空義。何故不爲此經作序。伊家通言居然如此。前明叁乘後明一乘此是真序。更欲何覓。解釋者言。五時次第不無此義。但執義之家好序太過。今明爲法華之序正明一時一坐一部經教各自有序。何異五時之教皆有序正流通。今明無量義經猶是堪聞法華徒衆聞此經。但未說法華之前仍說無量義經。大品維摩雖明無相空義猶言叁家行因爲量叁乘得果不同。然無量義經言夫行善者皆得佛果。是故有異大品維摩。又直言萬善成佛不明會叁歸一。是故複異法華。既居兩過之間。是故得爲法華作序也。此經是大乘教故言爲諸菩薩說大乘經。是佛所重故言佛所護念也。即用此經表必說法華。即是相義。又有密報之能即是瑞義也

  佛說此經已下此是第二瑞相。只說無量義經竟仍入定之意。爲欲譬坐令彌勒問于文殊。若不入定彌勒便應問佛。是故入定興問有由也。問者言。只應入法華叁昧何故入無量定耶。解釋者言。若入法華叁昧雲何得有爲法華序耶。無量義處者無量義經明萬善成佛。佛果是無量義所歸之處。又明如來將欲說法華義故。是故先入無量義定表必說法華。即是相義密報時衆即是瑞也

  是時天雨此下是第叁明天雨四花以爲瑞相。曼陀羅花者譯爲小白團花摩诃曼陀羅花者譯爲大白團花。曼殊沙花者譯爲小赤團花。摩诃曼殊沙花者譯爲大赤團花也。雖有四花今合爲兩雙。前二白團花譬在家二衆。後二赤團花譬出家二衆。雖兩雙有共一意。何者欲明四衆昔來所行皆是花而未果也

  又散佛及大衆者明衆生萬善花必得佛果。是故花散佛及大衆也。表必說法華即是相也。有密報之功即是瑞也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此是第四瑞相。普是有緣感佛世界以來皆悉振動。大地常安而今忽動。此即奇事明義。但叁乘行人人有六種執。執叁因叁果言決定言決定不同。此即驚動執固之心。又一解爾時六種者動衆六道衆生皆成佛也

  爾時會中此下是第五瑞相。大衆歡喜好事應來。預通靈瑞表必說法華即是相也。有密報之能即是瑞也

  爾時佛放此下是第六放光瑞相。光本除闇而能顯色令現。欲明此光密表一因一果之解。如顯色而能遣執叁之迷如除闇也。前明能照後明所照。在上放者譬如人身頭最爲上。密表一乘因果超坐叁乘之上也。在眉間者亦密表一乘因果是中道之理。從照東方以下明所照。然光應照十方今的明東方者。借此一方表一因一果也。且又東方是諸方之上也。萬八千世界者。一萬是極數此密表時衆必得果因滿也。八千者不足之數明叁乘人昔來所行是因而未足也。靡不周遍者即是橫論。東方萬八千土光盡照乃至八方也。下照無間上至色究竟者豎論。上下光皆至欲表天下萬善皆歸極果也。今就教爲義未明無色有色是故略不道也。有一種解從下至阿鼻地獄以下是第二現瑞相于他土。若因此解于下偈極便。今且依前判。從于此世界盡見彼土此下是第二明現瑞相于他土。中亦有六種瑞相。第一因光見六道衆生。第二又見彼土現在諸佛者明因光見東方諸佛。第叁及聞諸佛所說經法者明因光聞他土佛說法。第四並見彼諸比丘以下明因光見二乘人修行。第五複見諸菩薩以下明因光見大乘人修行。第六複見諸佛般涅槃以下明因光見他方佛般涅槃乃至起塔供養也。舊解言。定有六見一聞事。不見此義。一家所習不爾也。又此六種亦成叁雙。初一雙者始見六道衆生終見諸佛此即凡聖相對。始離成凡夫終會成聖人也。第二雙者初聞佛說法次見二乘人修行。此即說法受行相對。始則如來說法後則弟子受行也。第叁雙者見菩薩修行見佛涅槃。此即因果相對。始即行大乘因終則得大乘果也。第五瑞相中言種種因緣者。明菩薩備行四等六度淨佛國土諸因緣也。種種信解者信解行向等。乃至淨佛國土也。種種相貌者舍物相貌持戒相貌忍辱相貌。故言種種相貌也。即是他土六種瑞相表必說法華。即是相也。皆有密報之能即是瑞也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自此下是第叁詺爲疑念序。亦有兩段。第一先明彌勒有疑念。第二從爾時比丘以下竟今當問誰。即敘大衆有疑念也。就彌勒疑念中凡有叁念。始具兩疑終事決成一疑。大衆有兩念即是兩疑也。彌勒叁念者從爾時彌勒作是念下竟以何因緣而有此瑞。此是第一念即第一疑。此正疑上二六種瑞相何故現耶。自有二句。初爾時彌勒作是念下明疑前之念。次以何因緣而有此瑞正明疑也。但瑞相之名皆得換易。亦可言今佛世尊現神變瑞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相。亦可雙舉言今佛世尊現神變相瑞。以何因緣而有此相瑞。神是內力變據外用。何者若據內談如來種智則物莫能測。即是轉海水爲蘇酪。長短改度小大相容等也。第二從今佛世尊入于叁昧訖當以問誰誰能答者。此即是第二念。既有此瑞相疑不知問誰。即是第二疑也。亦有二。初今佛世尊入幹叁昧下明疑前之念當以問誰以下正明疑也。佛若不入定我當問佛。佛今入定我當問誰。從複作是念是文殊師利訖我今當問此是第叁念。即知文殊是可問之人此是第叁念即決上第二疑。上第二疑不知問誰今既知文殊是可問之人。故知即知決上第二疑也。唯有第一正疑瑞相在也。是故彌勒凡有叁念始具兩疑。終成叁念一疑也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此下訖今當問誰。第二敘大衆有疑念。今就大衆有兩念即是兩疑。初念正念上二六種瑞相。又即是第一疑。疑言此瑞相何所爲也。光明于六中最顯。是故舉顯者爲首也。第二念言今當問誰此即是第二疑。疑言不知問誰也。上彌勒第一疑中有二。初明疑前之念次正明疑。今者大衆第一疑中唯有疑前之念。略無第二正明疑也。上彌勒第二疑中亦有二。今者大衆唯有第二正明疑不知問誰。略無疑前之念文句略互遣明義也。但彌勒叁念大衆二念。當乎爾時皆非發言。直是經家述取其意也。大衆所以無第叁念者。若論實處無謝彌勒。而念彌勒應有第叁念。知有可問之人而大衆無者。爲欲高推彌勒是補處大士能知有可問之人。大衆既非補處之位不辨能有第叁念也。且自今日所宜只彌勒騰大衆疑以問文殊。不言諸大菩薩不能騰疑。但高推補處是故無第叁念也。問者言。若果正在定雲何問佛。且取自待佛出定然後問佛。佛使即說此經即是正說。雲何稱序。只應問文殊引古證今。知出定必說法華。是故敘秪爲序。難者又言只問彌勒爲自有叁念爲物者耶。解釋者言居本爲物。何容自爲問答。爲物者何爲許人耶。解釋人言定只爲始行菩薩及凡夫也。問者又言即此時衆有得他心智者。即見彌勒有如此疑如此爲義。豈成爲物耶。解釋者又言。只如此智即成爲物。今得他心智人于時只宜知彌勒心中實自爲物有此疑念。應問文殊。文殊名答非他心智。人既有此智密資進行類知。如來應說法華。如此爲義于物有益。是故諸有所作亦不唐捐。此之謂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華經義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7】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