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义记》

「经疏部」经文1715卷33页码:P0572
梁 法云撰

  《法华经义记》二 ▪第3页

  光宅沙门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者又言。何以得知耶。解者又言。以现检往其理明矣。又就此四段之中各开为三。第一段中有三者第一言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此先出所因人名字也。第二有八百弟子叹妙光之德既有眷属显其是可因之人也。第三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此正明因人也

  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此下是第二明说经名字应同。就此自有三阶者。第一言说大乘经一句出经下理。第二名妙法莲华此一句正明经名字同。昔日如来出定即说法华今日如来出定亦应说法华也。第三言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此出所为之意。意为大乘人即说第一句也

  六十小劫。此下是第三明于时经劫数同。就中有三阶者。第一言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此两句正明经劫数同。于时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也。第二从时会听者此下明昔日劫数实久时众谓近也。第三是时众中以下明时众不生懈倦也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此经已。自此下是第四明因人流通经同。就中有三者。第一先明日月灯明佛灭度也。第二从佛灭度后妙光菩萨以下正明因妙光持经流通也。第三从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此下名为赞叹妙光之德。显其能流通之意。又就此三段之中各复有三也。明佛灭度中有三者。第一从日月灯明佛说此经已竟当入无余涅槃。此先唱欲入涅槃也。第二从时有菩萨名曰德藏以下为补处大士授记。第三从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正明佛灭度。第二正明因人通经中有三重者。第一从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詺为自行也。第二言满八十小劫此一句妙光流通经时经劫数也。第三言为人显说此一句名为化他行也。第三赞叹妙光德中有三者。第一从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此下正叹妙光道高。以八子已成佛故言道高。数少故不言广也。第二八百弟子中下叹妙光德广。寄数多故言德广。不道已成佛故不言高也。第三从弥勒当知妙光菩萨岂异人乎以下会通古今也。所以言举八子八百弟子赞叹妙光道高德广者。自有义前举八子正叹妙光道高者。明文殊应答。昔日妙光即今是文殊故也。后举八百弟子中最劣人叹妙光德广者。明弥勒应问。昔日最劣弟子即今是弥勒故。何以知然。大众疑言弥勒已补处大士正应答。文殊非补处大士故正应问。而今云何弥勒反问文殊。文殊虽然以答弥勒时众既有如此疑。故今者释言。昔日日月灯明佛在俗有八子此八子昔日是文殊弟子。文殊教化八子皆成佛道。八子之中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燃灯佛即是定光。定光佛即是释迦之师。释迦复是弥勒之师。然则文殊即是释迦祖师。若据弥勒曾祖师也。是故文殊应答弥勒应问也。所以复据八百弟子中最下者叹妙光德广。明弥勒应问文殊者但此八百人皆是文殊往日弟子。但弥勒亲自是八百之中最下劣者。今作补处菩萨弥勒往日复是文殊弟子。弟子问师正得其宜也。问者言。何意不得先举八子赞叹妙光德广明弥勒应问。后举八百弟子赞叹妙光道高明文殊应答耶。解释者言不得如此所以出八百弟子。此八百弟子只是文殊昔日时弟子。但此昔日八百弟子中最懈怠下劣者只是今日弥勒。是故言弥勒应问文殊也。所以举八子不得明弥勒应问者。此八王子自是日月灯明佛在俗之时王子。日月灯明佛既灭度之后此八子皆咨禀妙光。是故文殊应答弥勒也。问者又言。汝云昔日月灯明佛未说法华时先现瑞相。于时时众既见瑞相亦复怀疑。于时应有腾疑作问者。亦应有引古证今答者。汝今既云昔日妙光是弘经之人。何不出昔日有问答者耶。解者言昔日实自应有发问之人答问之人。今日所以不出此人者。意即是如来教化道中所宜。若有出古事于今日有益者即便出之。若于今日无益者便不出之不得一类。且自若使昔日答问人是妙光妙光只是文殊。亦应言今日弥勒只是昔日德藏何以故今日既言补处大士弥勒作问。昔日亦应是补处大士德藏作问。而今日弥勒非是昔德藏。故知不出昔日发问人。若尔文殊何必是昔日答问者也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自此下竟长行是第四分明结答有二者。第一言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此结已见事同也。上曾见事中有七事同。今唯结第五第六彼此二六十二瑞。余者悉不结也。第二从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此结上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也。上当见事中有四事同今唯结第二说经名应同。余者悉不结也。若依后三段此是第三总结上二段。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者先结第二引古证今也。是故惟忖下追结第一仿佛思惟忖度也

  从尔时文殊师利而说偈言就第一正答中有二。第一长行第二偈颂。自此下正是第二偈颂也。但上长行中本有四段今略不颂。第一思惟忖度亦略不颂第二略引曾见小复分明略答。唯颂第三广引古证今。亦颂第四分明结答。自此下有四十三行偈亦分为二。初有四十一行偈正颂上第三广引事同。第二从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下有两行偈颂上长行中第四分明结答。但上广引事同中复有二。一者明已见事与曾见事同。二者明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今此四十一偈亦分为二。初有十八行半偈颂已见事同。第二从天人所奉尊下有二十二行半偈。颂上当见事应同。但上已见事同中凡有七事同。而分文成三段。今颂之为略。犹唯颂第一与第三不颂第二。今十八行半偈且分为二。初有二行颂第一段。佛未出家时下有十六行半颂上第三段也。上第一段中本有三。今两行偈具足颂。上半行颂第一时节劫数。下半行颂第二通别二号中。唯颂别号略不颂通号也

  后一行颂第三二事同。初一句颂七善同次三句颂第二三乘教同。上明七善同中有总有别。今世尊演说法一句颂上总句演说正法。略不颂别明也。度无量众生下三句偈略颂上第二三乘教同。度无量众生此一句得合颂上声闻辟支佛乘也。无数亿菩萨下两句颂上菩萨乘也

  佛未出家时此下十六行半颂上长行中第三段有五事同。就中有五。初半偈颂上第一有子同。次半偈颂第二王子出家同。次四行偈颂第三现此间瑞相同。次十行偈颂第四现他方瑞相同。次一行半颂第五疑众同也。今云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此半偈颂上第一有子同。上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也。见大圣出家此半偈颂上第二王子出家同。上言悉舍王位亦随出家也。时佛说大乘此下有四行偈。颂上第三现此间瑞相同。本有六段今皆颂之。此四行之中初一行颂说无量义经同也。次一行颂入定同也。次半行颂雨华同也。有人解言下诸天龙鬼神犹属雨华。今一家所习不尔。此花本非诸天所雨直是如来神力雨花。亦是如来神力动地然。地动既非地神所作所雨之花宁关诸天所降耶。今言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此半偈超颂第五四众欢喜同也。次半偈追颂第四地动同也。佛放眉间光此半偈颂第六放光同也。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此下十行偈颂上第四现瑞相于他土同。上言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唯有两句。文句虽少义含六种。今此十行偈宜分为二。第一半行先颂瑞相所由。所由是光明第二九行半正颂瑞相。不颂第六唯颂前五种瑞相也。第一半行颂见六道众生也。次有三行颂见诸佛。次有一行颂闻诸佛说法。次有一行颂见二乘人修行也。次有四行颂见菩萨大乘人修行也。今言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此半行颂见他方六道众生也。又见诸佛土。此下三行偈颂见他土诸佛。就此三行偈中则有四义。初一行先叙见他土严具之相。长行所无此中义出也。第二言及见诸天人。此下一行明见他方四众供养他方佛。此亦是长行所无偈中义出也

  第三从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有半行偈。正颂上见他方诸佛。第四身色如金山下半行誉佛譬。此亦上长行所无也。如净琉璃中下一偈颂上见他方诸佛说法自有二。上半行开譬下半合譬也。一一诸佛土。此下一行偈颂见他方二乘人修行也。或有诸比丘此下有四偈。颂见他方大乘菩萨修行。比丘是出家菩萨。菩萨要行不过六度。此中即明六度。初一偈先明精进与戒二波罗密。次有一行即明檀忍二种也。行施即是檀波罗密忍辱此则是忍波罗密。次一偈即是禅波罗密。次一偈即是波若波罗密也。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此下一行半偈颂上第五疑众同。上疑众者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也。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此下有二十二行半偈。颂上第二明曾见事显当见事应同。上当见事同中本有四。一者明因人说经同。二者言说经名同。三者言经劫数同。四者明因人流通经同。今此二十二行半偈亦备颂四种。初两行半颂上第一明因人说经应同。次有一句颂上经名应同。次有一行一句颂上经劫数应同。次有十八行半颂上因人流通经应同也。今先有两行半颂上因人说经同。但上长行中本有三重。今者唯颂第三重正明所因人。上言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不颂出名字与八百弟子也。说是法华经此一句颂上第二说经名同。上本有三今唯颂第二正出经名名妙法莲华。略不颂第一说大乘经第三教菩萨法也。满六十小劫此下一行一句偈颂上第三经劫数同。上本有三今但二句正颂第一正明经劫数同。余三句偈义出略不颂第二时众实久谓近。亦不颂第三时众无懈倦。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此下十八行半偈颂上第四因人流通经同。上长行中本有三段。一者先明佛灭度二者正明因人流通经同三者如来叹妙光德。今此十八行半偈委悉颂此三段。初有八行半偈正颂上第一佛灭度。次有一行颂上第二正明因人流通经同。次有九行颂上第三赞妙光德也。上佛灭度中本有三段。一者明佛唱灭度二者为德藏受记三者正入灭度。今具足颂。初从佛说是法华下有五行偈。正颂佛唱灭度。上言日月灯佛说此经已当入无余涅槃。次一行半颂第二为德藏受记。次两行颂第三正明灭度。但就前五行中凡五重义。第一从佛说是法华竟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下一行半。此明欲入涅槃之意。只由实相义已彰所以唱欲入涅槃也。第二我今于中夜下半行正颂唱欲入涅槃。第三言汝一心精进下一偈诫敕时众。第四言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下一偈明时众被诫敕故悲哀恋慕也。第五言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下一偈。向者时众既悲哀恋慕妨乱行道。是以如来止割悲恋也。是德藏菩萨。此下有一行半偈颂上第二为德藏授记。上言时有菩萨名…

《法华经义记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