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義記》二 ▪第3页
光宅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者又言。何以得知耶。解者又言。以現檢往其理明矣。又就此四段之中各開爲叁。第一段中有叁者第一言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此先出所因人名字也。第二有八百弟子歎妙光之德既有眷屬顯其是可因之人也。第叁是時日月燈明佛從叁昧起因妙光菩薩此正明因人也
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此下是第二明說經名字應同。就此自有叁階者。第一言說大乘經一句出經下理。第二名妙法蓮華此一句正明經名字同。昔日如來出定即說法華今日如來出定亦應說法華也。第叁言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此出所爲之意。意爲大乘人即說第一句也
六十小劫。此下是第叁明于時經劫數同。就中有叁階者。第一言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此兩句正明經劫數同。于時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也。第二從時會聽者此下明昔日劫數實久時衆謂近也。第叁是時衆中以下明時衆不生懈倦也
日月燈明佛于六十小劫說此經已。自此下是第四明因人流通經同。就中有叁者。第一先明日月燈明佛滅度也。第二從佛滅度後妙光菩薩以下正明因妙光持經流通也。第叁從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此下名爲贊歎妙光之德。顯其能流通之意。又就此叁段之中各複有叁也。明佛滅度中有叁者。第一從日月燈明佛說此經已竟當入無余涅槃。此先唱欲入涅槃也。第二從時有菩薩名曰德藏以下爲補處大士授記。第叁從佛授記已便于中夜入無余涅槃正明佛滅度。第二正明因人通經中有叁重者。第一從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詺爲自行也。第二言滿八十小劫此一句妙光流通經時經劫數也。第叁言爲人顯說此一句名爲化他行也。第叁贊歎妙光德中有叁者。第一從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此下正歎妙光道高。以八子已成佛故言道高。數少故不言廣也。第二八百弟子中下歎妙光德廣。寄數多故言德廣。不道已成佛故不言高也。第叁從彌勒當知妙光菩薩豈異人乎以下會通古今也。所以言舉八子八百弟子贊歎妙光道高德廣者。自有義前舉八子正歎妙光道高者。明文殊應答。昔日妙光即今是文殊故也。後舉八百弟子中最劣人歎妙光德廣者。明彌勒應問。昔日最劣弟子即今是彌勒故。何以知然。大衆疑言彌勒已補處大士正應答。文殊非補處大士故正應問。而今雲何彌勒反問文殊。文殊雖然以答彌勒時衆既有如此疑。故今者釋言。昔日日月燈明佛在俗有八子此八子昔日是文殊弟子。文殊教化八子皆成佛道。八子之中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燃燈佛即是定光。定光佛即是釋迦之師。釋迦複是彌勒之師。然則文殊即是釋迦祖師。若據彌勒曾祖師也。是故文殊應答彌勒應問也。所以複據八百弟子中最下者歎妙光德廣。明彌勒應問文殊者但此八百人皆是文殊往日弟子。但彌勒親自是八百之中最下劣者。今作補處菩薩彌勒往日複是文殊弟子。弟子問師正得其宜也。問者言。何意不得先舉八子贊歎妙光德廣明彌勒應問。後舉八百弟子贊歎妙光道高明文殊應答耶。解釋者言不得如此所以出八百弟子。此八百弟子只是文殊昔日時弟子。但此昔日八百弟子中最懈怠下劣者只是今日彌勒。是故言彌勒應問文殊也。所以舉八子不得明彌勒應問者。此八王子自是日月燈明佛在俗之時王子。日月燈明佛既滅度之後此八子皆咨禀妙光。是故文殊應答彌勒也。問者又言。汝雲昔日月燈明佛未說法華時先現瑞相。于時時衆既見瑞相亦複懷疑。于時應有騰疑作問者。亦應有引古證今答者。汝今既雲昔日妙光是弘經之人。何不出昔日有問答者耶。解者言昔日實自應有發問之人答問之人。今日所以不出此人者。意即是如來教化道中所宜。若有出古事于今日有益者即便出之。若于今日無益者便不出之不得一類。且自若使昔日答問人是妙光妙光只是文殊。亦應言今日彌勒只是昔日德藏何以故今日既言補處大士彌勒作問。昔日亦應是補處大士德藏作問。而今日彌勒非是昔德藏。故知不出昔日發問人。若爾文殊何必是昔日答問者也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自此下竟長行是第四分明結答有二者。第一言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此結已見事同也。上曾見事中有七事同。今唯結第五第六彼此二六十二瑞。余者悉不結也。第二從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此結上當見事與曾見事應同也。上當見事中有四事同今唯結第二說經名應同。余者悉不結也。若依後叁段此是第叁總結上二段。今見此瑞與本無異者先結第二引古證今也。是故惟忖下追結第一仿佛思惟忖度也
從爾時文殊師利而說偈言就第一正答中有二。第一長行第二偈頌。自此下正是第二偈頌也。但上長行中本有四段今略不頌。第一思惟忖度亦略不頌第二略引曾見小複分明略答。唯頌第叁廣引古證今。亦頌第四分明結答。自此下有四十叁行偈亦分爲二。初有四十一行偈正頌上第叁廣引事同。第二從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下有兩行偈頌上長行中第四分明結答。但上廣引事同中複有二。一者明已見事與曾見事同。二者明當見事與曾見事應同。今此四十一偈亦分爲二。初有十八行半偈頌已見事同。第二從天人所奉尊下有二十二行半偈。頌上當見事應同。但上已見事同中凡有七事同。而分文成叁段。今頌之爲略。猶唯頌第一與第叁不頌第二。今十八行半偈且分爲二。初有二行頌第一段。佛未出家時下有十六行半頌上第叁段也。上第一段中本有叁。今兩行偈具足頌。上半行頌第一時節劫數。下半行頌第二通別二號中。唯頌別號略不頌通號也
後一行頌第叁二事同。初一句頌七善同次叁句頌第二叁乘教同。上明七善同中有總有別。今世尊演說法一句頌上總句演說正法。略不頌別明也。度無量衆生下叁句偈略頌上第二叁乘教同。度無量衆生此一句得合頌上聲聞辟支佛乘也。無數億菩薩下兩句頌上菩薩乘也
佛未出家時此下十六行半頌上長行中第叁段有五事同。就中有五。初半偈頌上第一有子同。次半偈頌第二王子出家同。次四行偈頌第叁現此間瑞相同。次十行偈頌第四現他方瑞相同。次一行半頌第五疑衆同也。今雲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此半偈頌上第一有子同。上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也。見大聖出家此半偈頌上第二王子出家同。上言悉舍王位亦隨出家也。時佛說大乘此下有四行偈。頌上第叁現此間瑞相同。本有六段今皆頌之。此四行之中初一行頌說無量義經同也。次一行頌入定同也。次半行頌雨華同也。有人解言下諸天龍鬼神猶屬雨華。今一家所習不爾。此花本非諸天所雨直是如來神力雨花。亦是如來神力動地然。地動既非地神所作所雨之花甯關諸天所降耶。今言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此半偈超頌第五四衆歡喜同也。次半偈追頌第四地動同也。佛放眉間光此半偈頌第六放光同也。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此下十行偈頌上第四現瑞相于他土同。上言如今所見是諸佛土唯有兩句。文句雖少義含六種。今此十行偈宜分爲二。第一半行先頌瑞相所由。所由是光明第二九行半正頌瑞相。不頌第六唯頌前五種瑞相也。第一半行頌見六道衆生也。次有叁行頌見諸佛。次有一行頌聞諸佛說法。次有一行頌見二乘人修行也。次有四行頌見菩薩大乘人修行也。今言示一切衆生生死業報處此半行頌見他方六道衆生也。又見諸佛土。此下叁行偈頌見他土諸佛。就此叁行偈中則有四義。初一行先敘見他土嚴具之相。長行所無此中義出也。第二言及見諸天人。此下一行明見他方四衆供養他方佛。此亦是長行所無偈中義出也
第叁從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有半行偈。正頌上見他方諸佛。第四身色如金山下半行譽佛譬。此亦上長行所無也。如淨琉璃中下一偈頌上見他方諸佛說法自有二。上半行開譬下半合譬也。一一諸佛土。此下一行偈頌見他方二乘人修行也。或有諸比丘此下有四偈。頌見他方大乘菩薩修行。比丘是出家菩薩。菩薩要行不過六度。此中即明六度。初一偈先明精進與戒二波羅密。次有一行即明檀忍二種也。行施即是檀波羅密忍辱此則是忍波羅密。次一偈即是禅波羅密。次一偈即是波若波羅密也。爾時四部衆見日月燈佛此下一行半偈頌上第五疑衆同。上疑衆者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也。天人所奉尊適從叁昧起此下有二十二行半偈。頌上第二明曾見事顯當見事應同。上當見事同中本有四。一者明因人說經同。二者言說經名同。叁者言經劫數同。四者明因人流通經同。今此二十二行半偈亦備頌四種。初兩行半頌上第一明因人說經應同。次有一句頌上經名應同。次有一行一句頌上經劫數應同。次有十八行半頌上因人流通經應同也。今先有兩行半頌上因人說經同。但上長行中本有叁重。今者唯頌第叁重正明所因人。上言日月燈明佛從叁昧起因妙光菩薩不頌出名字與八百弟子也。說是法華經此一句頌上第二說經名同。上本有叁今唯頌第二正出經名名妙法蓮華。略不頌第一說大乘經第叁教菩薩法也。滿六十小劫此下一行一句偈頌上第叁經劫數同。上本有叁今但二句正頌第一正明經劫數同。余叁句偈義出略不頌第二時衆實久謂近。亦不頌第叁時衆無懈倦。佛說是法華令衆歡喜已。此下十八行半偈頌上第四因人流通經同。上長行中本有叁段。一者先明佛滅度二者正明因人流通經同叁者如來歎妙光德。今此十八行半偈委悉頌此叁段。初有八行半偈正頌上第一佛滅度。次有一行頌上第二正明因人流通經同。次有九行頌上第叁贊妙光德也。上佛滅度中本有叁段。一者明佛唱滅度二者爲德藏受記叁者正入滅度。今具足頌。初從佛說是法華下有五行偈。正頌佛唱滅度。上言日月燈佛說此經已當入無余涅槃。次一行半頌第二爲德藏受記。次兩行頌第叁正明滅度。但就前五行中凡五重義。第一從佛說是法華竟諸法實相義已爲汝等說下一行半。此明欲入涅槃之意。只由實相義已彰所以唱欲入涅槃也。第二我今于中夜下半行正頌唱欲入涅槃。第叁言汝一心精進下一偈誡敕時衆。第四言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下一偈明時衆被誡敕故悲哀戀慕也。第五言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衆下一偈。向者時衆既悲哀戀慕妨亂行道。是以如來止割悲戀也。是德藏菩薩。此下有一行半偈頌上第二爲德藏授記。上言時有菩薩名…
《法華經義記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