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玄赞》

「经疏部」经文1723卷34页码:P0651
唐 窥基撰

  《妙法莲华经玄赞》十五 ▪第3页

  卷第八(本) / 沙门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二种食。摄论说四依人辨食非是法食。异佛地法味所生喜乐即此法喜。此依初得唯在意识。欲界缘教但言喜食。彼依后时亦通六识。通色界有故开喜乐。此合名喜适悦同故。彼但约外缘不说禅悦。禅悦即是轻安乐食。此通说内缘故兼说禅悦。此依初得唯在意识但喜名食。彼无垢称经假实有为无为二胜为食。解脱苦故名解脱食。真如理性名不死食。二永资益故偏说之。余经说四谓段等者。唯说有漏能长气力。能长喜乐能长希望。能摄诸根大种造色。并寿与暖相续不坏。又身.受.法.心此四如次长有漏身。观入念住。故但有四。阿含说九有漏。无漏二合说故。后五之中禅.喜二种即此二食能长法身。资益胜故。所以偏说。愿.念.解脱。虽亦实有资长之义彼名为食。以非殊胜通一切有。缘外.内生劣于法.禅故此等经略而不说

  经。有无量(至)及八解脱

  赞曰。此中唯一。谓三乘眷属。菩萨三德。声闻三德

  经。其佛国土(至)庄严成就

  赞曰。此结土相

  经。劫名宝明(至)遍满其国

  赞曰。此有四记。一劫。二国。三寿。四塔

  经。尔时世尊(至)化诸众生类

  赞曰。二十一颂半。分二初十二颂颂上佛印述。后九颂半颂正为记。初文又二。初七颂颂叹今德。后五颂颂叹往德不颂问众。理虽但颂今德文势似颂一切应化弟子。初文有三初二颂半标举。次三颂释成。后一颂半结略。此初也

  经。自说是声闻(至)又现邪见相

  赞曰。释成。有二。初一颂半示住声闻去佛道远。化诸众生。后一颂半示现处小实净佛土

  经。我弟子如是(至)心则怀疑惑

  赞曰。此结略也

  经。今此富楼那(至)多闻有智慧

  赞曰。下五颂颂往德。有十种。此中有三。一护法。二胜人。三多闻有智慧长行所无

  经。所说无所畏(至)而自净佛土

  赞曰。此中有七。一能说。二得通。三具无碍解。四识根。五说净法。六为大益。七净佛土

  经。未来亦供养(至)护持法宝藏

  赞曰。下九颂半颂授记中有二。常二颂半因记。后之七颂果记。此初。有六。一供佛。二宣法。三净佛土。四说法。五利生。六护法

  经。其后得成佛(至)亦无诸恶道

  赞曰。下果记。有二。初五颂半颂记。后一颂半结略。此初有四。一自体。二国名。三劫名。四土相。菩萨众甚多下皆土所摄。准前所说故

  经。富楼那比丘(至)我今但略说

  赞曰。结略也。观此文意授八地已上报佛土记

  经。尔时千二百(至)不亦快乎

  赞曰。下第二大段五百人记。有四。一心悕。二许可。三正记。四悔领。此初也

  经。佛知此等(至)三菩提记

  赞曰。二许可也

  经。于此众中(至)佛世尊

  赞曰。三正为记。有二。初现前记后颂中末。后一颂半不现前记。初文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二。初陈如后五百。此初也

  经。其五百(至)名曰普明

  赞曰。此记五百。有二解。一云即千二百中五百也。二云别也。前解为正。迦留陀夷此云黑光。优陀夷此云出现。周陀此云蛇。奴莎伽陀正云娑婆揭多。此云善来。余如前释

  经。尔时世尊(至)故号为普明

  赞曰。十一颂分二。初九颂半颂现前记。后一颂半颂不现前记。初九颂半颂前记。中六颂颂陈如记。后三颂半颂五百记。初中有五。此文有二。一颂时。一颂半自体

  经。其国土清净(至)法灭天人忧

  赞曰。此中有三。一句国土。二颂.一句眷属。后一颂住寿

  经。其五百比丘(至)皆如上所说

  赞曰。此五百记。有三。三句自体。一颂.一句传记。一颂半结类

  经。迦叶汝已知(至)汝当为宣说

  赞曰。此第二段不现前记。授千二百人中不在会者

  经。尔时五百(至)悔过自责

  赞曰。第四悔领。有二。初标欢喜悔责。后申言悔责。此初也

  经。世尊(至)小智为足

  赞曰。下申言悔责。有二。长行偈颂。长行有二。初自责。后领解。此初也。初标后释

  经。世尊(至)与之而去

  赞曰。领解。有二。初喻后合。喻中有二。初领昔权后领今实。于后亲友会遇见之下是。初文有三。一领初将离险。二其人醉卧下领中途方退。三起已游行下领为设化城。不领第四众倦皆息。此初也。即十六王子等所最初相逢。有人者自喻己身。亲友家者喻前王子真善友故。友同志也亲也。礼记云僚友称其俤。执友称其仁。郑玄僚友同官执友同志。前以佛法为国。大乘为城。中道大乘为舍。今此家者即是彼舍。从生死中往佛法故。时犹凡夫。烦恼未断无明所缠。惛醉迷心当寝生死。虽遇佛法犹名醉卧。是时王子此化缘息。余处行化名官事当行。亦如泛駃舟而东迈。瞩凝沼而西流。其实不行。自行背真遂谓佛去。华严经说有十种行。一闻法行。二说法行。三不随贪嗔痴行。四欲界行。五色无色界三昧行。六义法行。七一切趣行。八一切佛刹行。九菩萨行。十成满诸佛行。随应当释。此为十方法王佛法而往他化故。言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谓。大菩提心。宝珠有三。一水清。二如意。三吐金。吐金有三。一下品吐一得千倍。二中品吐一得万倍。三上品吐一得无量倍。喻于一乘能出三乘。从小至大如次配之。水清总喻佛法清烦恼故。如意喻大菩提心。随求皆满故。今取此为喻。衣谓意识系谓熏习。教之发心已。他方行化名与而去

  经。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赞曰。第二领中途方退。当时犹为烦恼惛醉。虽卧大乘亲友之舍不自觉知有菩提心珠。唯识引经惛醉缠心曾无醒觉。彼以末那相应无明名为醉体。今以第六不共无明正为醉体。在异生位起游行故

  经。起已游行(至)便以为足

  赞曰。第三领为设化城。既退大心起规胜法名为游行。遂至二乘佛法之中名为他国。非曾生长故。昔在生死名自国故。处大乘中名亲友舍。若发心已佛法内人。以佛法为自国生死为他国。故前说言久住他国五十余年。未发心前佛法外人。以生死为自国佛法为他国。即此文是亦同涅槃经所说也。或以大乘为父舍小乘为他国。求正法味名为衣食。励己精勤以规正法。名勤力求甚大艰辛。此在二乘因位舍五欲乐.放逸具故。少有所得。二乘菩提更不进求便以为足。生已度想.安隐想故

  经。于后亲友(至)乃至如是

  赞曰。下第二段领今说实。有二。初领灭化。后领说实。此初也。何故为求无漏衣食。而枉至于二乘地耶。如是艰辛得小果利。此非实耳

  经。我昔欲令(至)甚为痴也

  赞曰。下领正说实。有三。初说[并*刃]遇。次责住权。后令取实此初二也。五欲乐者即五安乐。一自性乐.二因乐.三受断乐.四苦对治乐.五无恼害乐。或佛果五法清净法界.及四智品。或是大乘无漏五蕴。谓戒身等。我昔为令汝得此乐故系无价珠菩提妙因。熏汝之心识衣里现在。责住权云而汝不知。虚自忧劳以求自利。法执不灭不求五乐。甚为痴也

  经。汝今可以(至)无所乏短

  赞曰。此令取实。贸音莫候反换易也交易物为贸字。从贝从卯。卯音酉。有作贸玉篇歌雅反人姓也。非此义今从莫侯反不知贸字所出以。贸易者用初心小宝珠亲近诸佛。闻熏正法更增善根。易取大乘上位福智。大如意珠贵珍宝也。一得已后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众德满故

  经。佛亦如是(至)一切智心

  赞曰。下合。中有二。初合领昔权。后今者世尊下合领今实初文亦三此合初将离险

  经。而寻废忘不知不觉

  赞曰。二合领中途方退

  经。既得阿罗汉道(至)犹在不失

  赞曰。三合领为设化城。修行规觅圣法财宝之时。虚费功力名资生艰难。艰土难治也。释名艰根也。如物根耳。难惮也人所忌惮。得阿罗汉谓得道满少谓为足。昔因本愿今者犹在。今时熟故

  经。今者世导(至)实得灭度

  赞曰。下合领今说实。有二。初合领灭化。后合领说实。此初也。示二涅槃为佛之因。故言令汝种佛善根。示涅槃相

  经。世尊(至)得未曾有

  赞曰。此合领今说实。喜得未曾有

  经。尔时阿若憍陈如等(至)便自以为足

  赞曰。十二颂半分二。初二颂半颂悔责。后十颂领解。此初也。初一颂标礼。后一颂半自责

  经。譬如贫穷人(至)时卧不觉知

  赞曰。下颂领解。为二。初六颂颂喻领。后四颂颂合领。初复为二。初四颂颂领昔权喻。后二颂颂领今说实喻。领权为三。此文有二。初七句领初教发心喻。次一句领中途方退喻。从生死中至大乘舍故名为往。法财无量故名大富。以教法为膳。菩提心为珠。虽遇大乘犹无明醉故卧不觉

  经。是人既已起(至)有无价宝珠

  赞曰。三领为设化城喻。退大已后从生死起。往二乘国

  经。与珠之亲友(至)五欲而自恣

  赞曰。领今说实喻。初颂示往因灭化显真。后颂明生欢喜。虽现未富当富诸财。未得五欲如得无异。如见树居白鹭表水非无故

  经。我等亦如是(至)自足不求余

  赞曰。下四颂合领。有二。初二颂颂合领昔权。后二颂颂合领今说实。此初也。初一颂颂合领初将离险。次半颂颂合领中途方退。后半颂颂合领为设化城

  经。今佛觉悟我(至)身心遍欢喜

  赞曰。二颂合领今说实。为二。初一颂颂合领灭化显真。后一颂颂以生欢喜

  授学无学人记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二。一者下根之徒略有二类。名高之辈前品与记。名非高辈此品与记。故此品来。二者佛与记中。上与同记此与后记。故此品来

  释名者。趣求进习名学。进习止满名无学。今佛与彼记。名授学无学人记品

  解妨者。问何故为中根。记合为一品。为下根记分二品耶。答高名之记一异二同。满慈.陈如二类别故。非高名辈一同二异。二千.阿难等两类别故。由此两类分成二品。中性不然。高名之中满慈为化。下名之辈阿难为化故也

  经。尔时阿难(至)不亦快乎

  赞曰。此品有二。初众自希望。后佛为记别。初文有二。初二人希请。后二千希请。初中复二。一心念。二申言。此初也

  经。即从座起(至)我等所归

  赞曰。下申言。有三。初陈已有分以归佛。次述二人合记所由。后正申请。此初也

  经。又我等(至)是佛之子

  赞曰。此述二人合记所由

  经。若佛见授(至)众望亦足

  赞曰。正申请记

  经。尔时学无学(至)住立一面

  赞曰。此二千希请。袒音徒旱反。裼也。肉袒脱膊也

  经。尔时佛告(至)世尊

  赞曰。下第二段佛为记别。有三。初记阿难次记罗睺。后记二千。初记有四。一佛记.二众疑.三佛知告之.四阿难证说佛记。初长行有八。一佛名.二因行.三利益.四国名.五土相.六劫名.七住寿.八赞叹。此初也。由持法藏。智如海深而叵测名如山高而难仰名山海慧。所得神通纵任专擅名自在。无所障碍故名通王

  经。当供养(至)三菩提

  赞曰。此记因行

  经。教化二十(至)妙音遍满

  赞曰。此有四记。一利益.二国名.三土相.四劫名

  经。其佛寿命(至)复倍正法

  赞曰。此记住寿

  经。阿难(至)称其功德

  赞曰。此记赞叹

  经。尔时世尊(至)然后成正觉

  赞曰。此一颂因记。后四颂果记

  经。号曰山海慧(至)种佛道因缘

  赞曰。果记有六。初半颂名。次一句土相。一句国名。半颂利益。半颂赞叹。二颂住寿。利益众生修佛因行

  经。尔时会中(至)得如是决

  赞曰。第二众疑

  经。尔时世尊(至)三菩提心

  赞曰。下第三佛知告之。有三。初说始因。次陈后行。后结得记。此初也。俱舍论说。释迦初逢释迦发心。如彼颂曰 于三无数劫 逆次逢胜观 燃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 今说中途随一所逢之佛。非最初也

  经。阿难常乐(至)故获斯记

  赞曰。此陈后行及结得记。故华严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为半钱分。多闻亦如是等。故不唯多闻便能超越。要行助故。即彼经云。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应当一切时发勇猛大精进。亦不唯彼行即得菩提。要假多闻为导引故复如经云。多闻能引乐。多闻摄众善。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故知此文据一相论。四意趣中众生意乐意趣。于一善根或赞或毁化不定故。然诸佛因行。初地已往德力皆齐。成佛之相亦复如是。但以本愿有异宜见不同。故有差别。故此结言本愿如是

  经。阿难(至)亦识本愿

  赞曰。第四阿难证说。有二。初经家叙证。后彼自陈说。此初也

  经。尔时阿难(至)护持诸佛法

  赞曰。彼自陈说显自位高。示化为侍故言方便

  经。尔时佛告(至)犹如今也

  赞曰。下第二罗睺罗记长行有四。一名.二因.三例前.四继嗣。此初二记

  经。是蹈七宝华(至)三菩提

  赞曰。此后二记。蹈音徒倒反。玉篇践也履行也。释名云。蹈道也以足践之如道

  经。尔时世尊(至)一心求佛道

  赞曰。四颂为四。一常为我子。二为诸佛子。三陈密行。四说胜因。此初二也佛有三子此大云长

  经。罗睺罗密行(至)以来无上道

  赞曰。此后二也。尊者留身瞻部不入涅槃。即今西方时有见者

  经。尔时世尊(至)二千人不

  赞曰。第三为二千记。有四。一佛见问.二阿难答.三正记别.四二千喜领。此初也。柔软者调顺根熟。寂然者心澄妙理。清净者非惑所恼。一心者更不异思

  经。唯然已见

  赞曰。此阿难答

  经。阿难(至)护持法藏

  赞曰。下记。长行有二。一记因二记果。此初也

  经。末后同时(至)皆悉同等

  赞曰。下果记。有二。一名同二余同

  经。尔时世尊(至)后当成正觉

  赞曰。五颂为五。此有二。一颂标一颂因

  经。各于十方国(至)渐入于涅槃

  赞曰。此有三。一颂标名同。一颂名.土等同。一颂神用.名同。长行所无

  经。尔时学无学(至)如甘露见灌

  赞曰。第四二千喜领

  法华经玄赞第八(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以兴福寺圆如房本法隆寺僧觉印移点已了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也

  本者皆点本也以朱付朱此者书本自体也为相违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妙法莲华经玄赞》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6】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