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三昧经论》

「经疏部」经文1730卷34页码:P0961
新罗 元晓述

  《金刚三昧经论》下 ▪第4页

  新罗国沙门元晓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成实者。如似谷苗成穗实时。无能入者无所入处。入如来藏当知亦尔。苗喻本利实喻得本。入时平等无所入处故

  经曰。佛言其智无穷略而言之其智有四何者为四一者定智所谓随如二者不定智所谓方便摧破三者涅槃智所谓除电觉四者究竟智所谓入实具足道长者如是四大事用过去诸佛所说是大桥梁是大津济若化众生应用是智

  论曰。是第二答。于中有三。所谓总标。别释。总明。总标中言其智无穷者。所达无边故其智亦无穷。但以义类相对。总略而说有四而已。别显中言定智者。平等性智唯在正观不作方便故名定智。对治末那我我所执随观平等故曰随如。不定智者。妙观察智在第六识方便进取故名不定。方便道时推求摧破名事等相故曰摧破。此智实通方便正观但为别定智故略举方便耳。涅槃智者。成所作智能现八相而作佛事举最后相名涅槃智。除灭五识而得此智。以是义故名除电觉。电觉者。谓五识乍起乍灭如电光故。究竟智者。大圆镜智。唯究竟位得此智故。于一切境无不穷故。入一实义故名入实。无境不现名具足道。总明中言四大事用者。用无不周故。诸佛所说者。诸佛道同故。大桥梁者。以是四智载三乘人令到一乘之彼岸故。大津济者。用此四智遍涉六道示出世道度爱河故。是故化者应用是智也

  经曰。长者用是大用复有三大事一者于三三昧内外不相夺二者于大义科随道择灭三者于如慧定以悲俱利如是三事成就菩提不行是事即不能流入彼四智海为诸大魔所得其便长者汝等大众乃至成佛常当修习勿令暂失

  论曰。此下第三入因事用。于中有二。长行。重颂。初中有三。略明。重显。三者领解。初中有四。一者总标。二者别解。三者合明。四者结劝。总标中言用是大用者。举前所说四智大用。位在地上乃至佛果。复有三事者。能成四智之事有三。此在地前四位中。行此三事者。初定次慧第三定慧俱行大悲为体。初言定者。即三三昧。此有多门左右异说。或言空.无相.无愿。或言无作.无相.空空.或言空。无作.无相。随宜安立皆无障碍。或名三解脱。唯在无漏故。或名三三昧。亦通有漏故。于中别义下文当说。而言内外不相夺者。内识外境共相现发。取违顺相夺诸善根。今达皆空不令夺故。于大义科随道择灭者。谓于四大及三法门随理简择。摧破诸相伏灭本识戏论种子。前三三昧伏其现缠。此简择慧损伏种子。由是遂成四智之时能拔种子得转八识故。于如慧定以悲俱利者。前慧及定皆顺如理。是故说名于如慧定。于中亦修大悲相应自利利他故言俱利。所以然者。若离大悲直修定慧。堕二乘地障菩萨道。设唯起悲不修定慧。堕凡夫患非菩萨道。故修三事远离二边。修菩萨道成无上觉。故言如是三事成就菩提。若不俱行此三事者。即住生死及着涅槃。不能流入四智大海。即为四魔所得便也。此是合明。下即劝修为第四门也

  经曰。梵行长者言云何三三昧佛言三三昧者所谓空三昧无作三昧无相三昧如是三昧

  论曰。此是第二重显。有二问答显前二门。此显初门。是三差别略有三义。一体用相故。二心因果故。三识见相故。体用相者。凡一切法莫过此三。法体空故立空三昧。无作用故无作三昧。无相状故无相三昧。心因果者。因果所起兴于心行。心行空故立空三昧。诸因无所有故立无作三昧。诸果不可得故立无相三昧。识见相者。诸识自体空故立空三昧。遣见分故立无作三昧。遣相分故立无相三昧。是第三门顺前内外不相夺文

  经曰。梵行长者言云何于大义科佛言大谓四大义谓阴界入等科谓本识是为于大义科

  论曰。是显第二门。所以四大而别立者。为显初修先择粗境。谓诸法中色法最粗。内支体等外山河等。观是等法不离四大。观是四大皆不可得。有方无方俱不成故。如是简择已。次观微细。义谓阴界入。略广中故。略摄观五。广观十八。略广中间观十二入。观察一切皆不可得。次言等者。谓余法门十二支等。如是简择观察力故。即能损伏本识之内无始戏论名言种子。始时损伏乃至断灭。所以前言随道择灭

  经曰。梵行长者言不可思议如是智事自利利人过三界地不住涅槃入菩萨道如是法相是生灭法以分别故若离分别法应不灭

  论曰。此是第三领解。于中有二。先领观行。后解境界。如是智事者。如是三种能成四智之事用故。自利利人者。前二自利第三利人故。过三界地者。前二定慧异凡夫故。不住涅槃者。第三大悲异二乘故。离彼二边入菩萨道也。如是已下解彼境界。谓初定境诸识见相。次智境界大义科法。如是法相皆生灭法。所以然者。由妄分别动心海故。本来静门若离分别无其所因。何由生灭。以之故言法应不灭

  经曰。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法非生灭

  论曰。此下第二以偈重颂。于中有二。一者如来略宣。二者长者广演。今此颂中所言法者。谓一心法。若妄分别动心海故。若生若灭一切诸相莫不皆从分别所作。若就本觉。本来静门离诸分别故是法非生灭。谓从本来灭诸分别。无生灭因。故非生灭。若使生之与灭皆从分别之所作者。瑜伽所说云何而通。如彼思所成地中云。无灭他用无自灭用

  问。如众缘有故生。亦众缘有故灭耶

  答。众缘有故生。生已自然灭。如是相违云何和会。解云。因缘道理如彼论说。唯识道理如此经说。所以二说皆有道理

  经曰。尔时梵行长者闻说是偈心大欣怿欲宣其义而说偈言诸法本寂灭寂灭亦无生是诸生灭法是法非无生彼即不共此为有断常故此即离于二亦不在一住

  论曰。此下长者广颂有八行偈。即为五分。一者二颂正演前义。二者二颂破诸邪解。三者一颂申己正取。四者二颂礼正说者。五者一颂请说未闻。此即第一正演前偈。于中有三。一者二句演彼下半。二者二句演彼上半。三者一颂总演二义。初言诸法本寂灭者。谓阴界等法本来寂灭故。寂灭亦无生者。非但诸法本来寂灭。寂灭之理亦无生故。第二中言是诸生灭法者。谓阴界等世俗法故。是法非无生者。从分别动有生起故。是就真俗非一之门以显动静不杂乱义。第三中言彼即不共此者。谓彼寂灭无生之法不与此生灭法共并故。为有断常故者。若彼与此共并有者。此法生灭即有断边。彼法常寂即有常边。同二乘过乖中道故。然佛所说一偈之义不堕断常故。此即离于二。不无动静故。亦不在一住。不在一住者。不守一实一心性故。离于二者举体动静非二法故。当知是事不可思议

  经曰。若说法有一是相如毛轮如焰水迷倒为诸虚妄故若见于法无是法同于空如盲无日倒说法如龟毛

  论曰。此是第二破诸邪解。邪解虽多大邪有二。依甚深教如言取义自谓究竟难可化故。一者闻佛所说动静无二。便谓是一一实一心。由是诽拨二谛道理。二者闻佛所说空有二门。计有二法而无一实。由此诽拨无二中道。是二邪解服药成病甚难可治。今显彼过。此二颂中次第显之。初言若说法有一者。谓如前说计有一实。如自所计说有一法故。是相如毛轮者。谓彼所计一实法相如目曀者所见毛轮故。如焰水迷倒者。谓如渴鹿见焰谓水驰走而求直是迷倒。计有一心亦如是故为诸虚妄故者。渴鹿见水曀者见轮学士计一。如是诸计齐虚妄故。次破无见。若见于法无者。谓如前说计有二谛。无一心法故。是法同于空者。彼计一心同于空理。空理之外本无一实故。如盲无日倒者。谓如生盲贫穷乞儿本未曾见日轮光明。其有目者为说有日。盲者谓无不信有日。直是颠倒。彼计亦尔。由彼本来唯学空有。而未曾闻无二中道。虽有说者不信受故。所以日轮喻于中道者。日轮圆满有大光明。唯除盲者无不见故。一心亦尔。周圆无缺有本始觉大光明照。除不信者无不入故。说法如龟毛者。彼无见者说一心法但名无体犹如龟毛。不异盲人谓无日轮也

  经曰。我今闻佛说知法非二见亦不依中住故从无住取

  论曰。此是第三自申正取。知法非二见者。知中道法非有无解之所见故。即离第二无日之倒。亦不依中住者。虽离二边不存中道一实而住。即离第一轮水之妄。如是离彼二边过失故。从佛教无住之诠领解所诠无住之旨。故言故从无住取也

  经曰。如来所说法悉从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敬礼如来相等空不动智不着无处所敬礼无住身

  论曰。此是第四礼能说者。于中有三。一者一颂礼能说者。二者二句礼能说智。三者二句礼能说身。初中言如来所说法。悉从于无住者。谓佛教法顺从无住故。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者。依教得从于无住处。弥知如来最可尊重故。于是处礼能说者。此中言无住者。不住二谛亦不在中。虽不在中而离二边。如是名为无住处也。第二中言如来相者。不以相好为如来相。以不动智为如来相。言等空者。谓如来智无量无边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故。言不动者。遍达一切无边三世。世有迁流智用不移故。第三中言不著者。法身离二边故。无处所者。中间无所住故。故言敬礼无住身也

  经曰。我于一切处常见诸如来唯愿诸如来为我说常法

  论曰。此是第五问所未闻。于中上半自申常对。下之二句请说常法。自申意者。我离诸边得无住智故。能一一微尘之中常见十方无量诸佛。十方世界诸微尘中无处不见无量诸佛。故言一切处常见诸如来。如华严经言。于一微尘中普见无量佛。如一微尘中一切尘亦然。故有如是力堪闻常法。所以愿闻说常法也

  经曰。尔时如来而作是言诸善男子汝等谛听为汝众等说于常法

  论曰。此下第四入果常法。于中有三。一如来说。二长者演。其第三者大众得益。初中有二。许说。正说。此即许说

  经曰。善男子常法非常法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非境界离诸妄断际是法非无常离诸常断见了见识为常是识常寂灭寂灭亦寂灭

  论曰。此下第二正说。于中有二。先说常果。后示常因。初中二句法常佛常。初中言常法非常法者。谓佛所师法身之体离生灭相故曰常法。离常住性故非常法。非说亦非字者。绝能诠名言故。非谛非解脱者。超所诠实义故。非无非境界离诸妄断际者。非毕竟无亦非有境。…

《金刚三昧经论下》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