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

「经疏部」经文1732卷35页码:P0013
唐 智俨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七 ▪第3页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量下知佛上位行法。五天耳有三。初立次释三结。第二文中有二。初辨天耳闻持德。此有四句。二十方远近下明天耳用事。此中有三。初总。次于东方下别。三如东方下类九方也。第二东方别辨中分三。初佛。次辨法体。三善解无量下对人说法。第二法体中出理行二教所说等辨理教。二所制下行教也。法略有十句。一教体相。二起信相。三示义宗相。四解释相。五制学相。六受学相。七举事劝进相。八闻轨。九思轨。十修轨耳。次第三对人中有三。初理法机。次所得功德下行法机。三广说下教机。此文意难得。思之可解。此并叹天耳明德也。六身通内有三。初立名义。次释。三结。第二文有三。初身业体。二若闻十方下辨业体用有二可知。三悉自了知下结业分齐耳。又此通约威力。第八约现色也。七分别言音知明有二。初释次结。初有二。初知声。二菩萨随其等下辨知所以。初文有□。初辨知众生报音声。初总。次别。三结知。次善分别知下知二谛教法及根器也。八出色身庄严智明有二。初释次结。初文有三。初达色性。二菩萨入深法界住持下辨缘集成色即明用也。三佛子菩萨入无色法界下辨通成用相所以耳。第二现色文有三。初明自行色体胜。二大慈色下明利他故现净色。三出生如来下辨因果色相大用成就。普贤色总别有一百一十句。此色有体用。凡愚二十五色即空故也。九真实智明中有二。初释次结。初文有二。初约所知理显智明体。二菩萨知如是下辨智巧用。即明其相。前文有二。初约无相境。二知一切法别异下约无生境也。二用文于中有二。初牒前所知二不着下辨智巧用也。用中有三。初明用自在无著。二不舍一切下释顺寂成用相三观察诸法下明用自在。十一切法三昧正受智明中有二。初释次结。初文内有三。初辨住寂名体有二可知。二亦不舍下即寂常用。三菩萨于一切法灭尽正受文下辨分齐。第二结文有三。初结。次叹定行德用深广。三仰推知者。大段第四。结文有一。初结。次明德量可知也

  十忍品二十四

  四门同上

  十者数。忍者境与神会情谛可也

  余二意前已辨

  四释文。此文有三。初总列名。二释。三偈重颂。初文有六。初总告。二叹成忍因果胜相。因果即为二也。三问。四列名。五是名下结。六引诸佛同说证成。第二释文有二。初辨次结。此十忍前二加行摄。次无生忍正体摄。后七后知摄。约位即顺音声三地已还顺忍即四五六地。无生忍即七地已上。后七忍九地已上。若通时即齐等也。此忍前三心境得名。后七从喻受称。别释初忍有三。初举次释三结也。二顺忍三句同前。三无生有三亦同前。就第二释中有三。初立次问三答也。后七忍相生次第如论。此义云何。疑者云。若法无云何现经如幻也。疑云幻法不生取识。世法不尔。云何同也。故经如焰亦生渴心。疑云其焰不得受用。世法不尔。云何同。答如梦。疑云梦则觉者不闻彼声。世法圣凡共得。此云何同。答如响虽共而非实也。疑云响即前得无益。世法不尔。此何也。答如电光无有作者而触照有用。疑云电若有用即是实法。答如化益生岂是实也。疑云若一切是无谁能作化。答如空成诸色。岂是有也。四幻文有三。初问次答三结。答文有二。初辨所观法。此文有三。初总举。二菩萨等下辨观相。三譬如幻化下广辨幻相。此有譬合二文。第二菩萨观察下辨忍行。此文有二。初加行忍。二出生下后得忍也。五如焰忍有三。初问次答三结。答文有法喻合及辨观相。四文可知。六梦忍文同焰忍可知。七响忍有三。初问次答三结。答文有二喻。各有法喻合三文。前是自利后是利他也。八电忍有三。初问次答三结。第二文有四。初法。次不行菩萨下喻。三是名下结。四若菩萨下辨益胜用。第二喻有二喻。初向理体。第二向事用。各有法喻合三文可知。九化忍有二。初问次答。答有五。初一法说。次喻。三如是菩萨处于下合。四是为下结。五佛子菩萨成就此忍下明用利益耳。初法文有二。初明行体所知。二佛子是为下结所知起用自在。合中有三。初总合。二不着世间下辨相。亦可约法譬显行仪耳。譬如化下法喻双结胜用益也。十虚空忍中有二。初问次答。答文有五。初十句明忍体。一一句皆有法喻。二佛子如是菩萨下七句结成忍行。三譬如虚空下复以喻况行体。以合喻成前忍德也。四是名下结。五若菩萨成就无来身下辨忍行用利益。初十句中。一总九别可知。第三广喻况忍行文有二。初十一句明行成。二何以故下释成忍行也。此答文有二。此意难解思之。何者疑云。若法如空者此有二疑。一空体是无。物法亦可如是。二如世事空别。物依现法。亦如是别有异空也。答相可知。第三重颂文有一百二十九偈。初十颂音声忍。次十颂顺忍。次十颂无生忍。次十颂幻忍。次十颂焰忍。次十五颂梦忍。次十七颂响忍。次七言二十行颂电忍。次十颂化忍。次十颂虚空。次七总颂结叹文。彰忍利益也

  阿僧祇品第二十五

  四门同上

  僧祇者十数之始名也。此品从三义得名

  二来意

  三宗上已辨

  四释文者。所以心王问佛自说者。上来由是大果之因。非果人莫能辨其际故佛自说。法依心成故心王起问也。又为因果互显耳。亦可数法是知事通果故佛自说耳。故文云如来等正觉佛智之义也。此品有二。初问后答。问意菩萨行德尽其数极。未知菩萨数法云何。亦可问云圣境既宽菩萨尽了。未知以何数法得穷其分量。以示下人也。答中总举一百二十数以答。大数有十一阿僧祇。二下名无量。此云不可量。三无分齐。四无周遍。五下名无数。此云不可数。六云不可称。七名不可量。此脱不可字。八名不可思议。如下在第七。九名不可说。十名不可说不可说。此问。文有三可知。就佛答中有四。初叹心王问。二劝听。三忍可。四佛告下正答所问。就此文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即能数数法。偈颂即数所数也。此即交络显数义德用耳。长行中有百二十番数法门。初一百成僧祇。二僧祇下次第成十数以答前问。又一百二十数分齐者。从初拘黎句为因。次不变已下别有一百句为满数。次有二十句者从受等十句为因。从僧祇等十句为满数句也第二偈中。唯取上第九数法以校量德行不颂上文。此中有二百四十五偈。此中诸偈总长约有二种意。一总二别。总者。或事或理或行或境或因或果或文或义等。乃至显发释等文相自彰也。此可思之。二别者有二。一约境有三。一智正觉。二众生世间。三国土世间。二约心谓正助也。此文有三。初十四行明能数。于中有十重积数法即为十文。二对事辨所数。此对事所数中有二。初用第九数量法。二摄取不可言说转已下转取第十数因用以量法。所以尔者。但欲明增数之法非只如此。三后一行总结。问所以不用第十数者。第十数属佛故。文中虽明佛果法。欲取能回善根因位法也。所以尔者。为果相通因二处显故。此可思之。此即数于无数耳

  寿命品第二十六

  四门同上

  辨名者。寿者命根。亦可命寿无二。依大乘即阴相续。依小乘别有不相应性

  二来意。三宗。上已辨

  四辨文者。此下二品。心王自说者。为命处不定随心成故也。亦可唯因位有种种义自在也。即寿于无寿也。此中何故举果土。此为举处。取能修行人故。下云。普贤充满其中也。此文有三。初总告。二举所依土。三普贤下辨能修入因行也。第二文中。初略十土。二广校量耳

  菩萨住处品第二十七

  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人义及所依三义得名可知

  二来意。三宗。上已辨

  四释文者。约相同下位故辨处也。此即住于无住耳。又虽同人而无生为生无住为住。此文有二。初不住有故。明十方清净八住处。二辨不尽有为故。寄四海十五染处也

  佛不思议法品第二十八

  此下答第二会中三十二问。后十三果德问耳。然问答辨义者。为明圆宗秘教。显于时听修相方便彰在心目致使。说法被益者无隐宗趣。发心崇远者不翳习求。是故经言。于正说中置随语义。于正义中置随义语。随语之义义非别体之义。随义之语语非别诠之语。此是语者之正则不可执。名诠以定法体。是以此经正宗中。因果相从。问答连照。不隐失一意。此即大圣巧也。方便修成因果中。上来答因行讫。次下三品答果。初不思议即法身德。次相海即报身德。次小相即化身德。此依三乘。若依一乘时。初品是体。次品是相。第三品是用也

  四门同上

  一辨名者。佛不思议法者。此由果故标佛为初果。非下地测量也。法者因人所轨也。亦可自体也。就三义得名

  二何故品来。由因行满已。次行成得果耳

  三宗。此品三身内以法身为宗。若体相用以分。即果德自体为宗。亦可初体次相后用。约三身通此三耳

  四释文者。所以青莲花说者。果不自彰。寔由因花显也。青莲花胜也。所以告莲花藏者。非因净藏无由摄受胜果也。此文有二。初序。二尔时青莲华承佛下明正说。序文有三。初会众疑念。此文有二。初总生念。二出所疑法。二尔时世尊下加威与力。三尔时青莲华即入下明入定审法。亦可不入定所以者。由是果法已自深微。更入定显。退信解故。为以法深故但审法界。下二品从此耳。因此料简上下文中。法界者是何观境。答依此经文及地论有二义。一若依地论判。即是第一义谛理观境。此约三乘判。二若依经上下文。即通理事二观境。其法大通非局。仍位在无为耳。初问中略念十法为是果法。非思量境故。皆不思也。此十句义有五。初一辨依果。次二问因行。次一问正报果德。次三问佛法身音声智慧三业德相。下三句问神力自在。第三审法中十句内。初五自利。下五利他也。二尔时青莲华下正说。此品远答上十句。法身德。次相海答不动一句。报身德。小相答上佛六根佛智二句。化身果。此告青莲花藏者。深奥之胜器也。答文中分二。初十句总亦则是别。从此句下别。别中略举三百二十种功德法门以示也。有五。初五十句答上刹土一问。二十种出生住持下五十句答上净愿及种性二问。三有十种佛事下六十句答上佛出世一问。四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