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探玄记》

「经疏部」经文1733卷35页码:P0107
唐 法藏述

  《华严经探玄记》一 ▪第2页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通释契经义故。契经称法。此法能通彼。即法之通。梁摄论名解法。由阿毗达摩修多罗义易解故也。五名无比法。六名大法。七名择法。此三唯约所诠。又顺正理云。或契经名为达摩论能决了名为对法。此即以教对教。同上通法。或云摩得勒伽。此云本母。以教与义。为本为母。亦名分别解脱。或云优波提舍。此云论义。杂集中名解释也。此契经等上三种。皆含摄所诠出生义理。俱名为藏。庄严论第四云。彼三及此二云何名藏。答由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也。初藏通持业依主。后二藏唯依主。以从所诠为名故。余出体性及诸门分别。广如别说

  第二显所摄者。此经何藏摄者。或唯契经摄。以非余二故。或二摄。以有决择义理对法收故。或三摄。下文亦显诸戒行故。此约同教辨。或是下文十藏所摄。以主伴具足显无尽故。此约别教。问三藏据教。十藏约义。如何以义而云摄教。答若小乘教义俱不融。三乘义融教不融。一乘教义俱融。是故得摄。如意言无分别观入教摄等。三乘中已有况一乘耶。但标召表示即属教摄。思之可见

  第三约辩二藏者。谓声闻藏菩萨藏。初者约声闻小根。立三藏教诠示声闻理行果等为声闻藏。二约菩萨大根。立三藏教诠示菩萨所行等法为菩萨藏。庄严论第四云。此三藏由上下乘差别故。复说为声闻藏及菩萨藏

  第四释相违者。问经中亦云。为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何故不名缘觉藏耶。答以诸缘觉亦唯断我执唯证生空果成罗汉入灭不殊。望于菩萨俱是下乘故不别说。问等俱是下。何故独名声闻藏。答以缘觉亦有出无佛世无教者故。声闻不尔故偏得名。问小乘教中亦有诠示菩萨乘法。何不亦名菩萨藏耶。答以彼宗菩萨所断所证所入涅槃亦与二乘无差别故。又以菩萨唯一不多故亦不说。问若尔何故。普超三昧经三藏品及入大乘论。说彼三乘即为三藏。一声闻藏。二缘觉藏。三菩萨藏。答彼经论中。皆云大乘之中有此三藏故。非谓小也。问即据此文缘觉有藏。与庄严论如何会释。答前据理果不异故合也。此约教行小别故分也。是故二说不相违也

  第五开种类者。就声闻藏中。准诸经论曲开三种。一诤论声闻藏。谓契经四阿含。调伏五部。对法二十。互相违诤。所说不同。不妨圣果。是故总名为诤论藏。二称实声闻藏。谓如瑜伽声闻地及声闻决择诠示声闻行位果等。皆悉称实与理相应。不同婆娑及诸异论。以补处所说非诸异论所能诤故。是故总名称实声闻藏。问此中所说既与小乘诸部不同。岂声闻人有两种耶。答此约教中说声闻法尽理不尽故。开为二。非谓声闻亦有差别。三假立声闻藏。如大乘经中。为引声闻令回心故。所立法门亦同声闻名数而说。如无作四谛及道品等。如诸大乘经中说。不能繁引。既非菩萨所学。是故名为假立声闻藏。问此中名虽同小乘义实是大。何得总说为声闻藏。答只为此义名为假立。问诸声闻人根熟回心所学即是菩萨藏收。此假立藏于彼何用。答但声闻回心有二种。一胜二劣。胜者一往入大不藉此藏。劣犹怖大。是故方便同彼名数。令易信受故立此门

  第二菩萨藏中。准诸圣教亦有三类。一小乘中菩萨藏。谓诠示菩萨依三十四心等次第成佛。亦不论于十地行位。仍复不同声闻等者是也。如婆娑俱舍说。二大乘共教中菩萨藏。谓诠示菩萨次第行位。虽说有回心直进不同。俱依十地行布渐次修至佛果。如瑜伽菩萨地及诸大乘经论中说。三不共教中菩萨藏。诠示菩萨依普贤行位五位圆融。谓一位即一切位。一行即一切行。圆极法界无碍自在。始终皆齐。一一位满即成十佛主伴具足等。故智论云。般若波罗蜜有二。一者共。谓此大品经及余方等经与诸声闻共说故。二者不共。谓不思议经不与声闻共说故。解云。此中共大之小非愚法。共小之大非别教。是故有三菩萨藏也。问菩萨声闻二藏别故。即彼二人各别得果。菩萨藏中既分三位。应三种菩萨各别成佛。答成佛唯一。但机有浅深。教说三类。匪谓成佛体实有三。今就教开不约佛体。问若三说俱称理。佛体亦成三。若成佛理是一。二说即为虚。答于一成佛通有三义。一以本从末门。如小乘说。以同声闻故。二开本异末门。如共教说。以与声闻相对辨异故。三末尽唯本门。如不共教说。二乘聋盲无对异故。佛体圆融具斯三义。是故三说各异佛无若干。是故今菩萨藏中有此三类

  第六定所摄者。此经何藏摄者。俱非前三声闻藏摄。于后三种菩萨藏中正唯后摄。以智论中别指此经为不共故。或三类中唯除初一后二俱摄。以此经中具普别故。或亦通彼假立声闻藏收。以经中亦辨四谛等故。或亦总通二藏所收。以声闻藏法并依一乘法界所流味无别故

  第七一部摄者。于十二部中或唯约方广一部所摄。对法论说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广大甚深法故。名为方广。又瑜伽说声闻藏中无方广故。或此经题目已显现故

  第八三部摄者。谓记别。自说。方广。以法华中说余九部为小乘故。此经非彼故唯三摄

  第九或九部摄者。谓除因缘。譬喻。论义。以涅槃第三说护大乘者受持九部。除前三故

  第十具十二者。一是契经摄。以涅槃经说始从如是终至奉行是契经故。二应颂。如下文。具有重颂故。三记别。如下文。具有记成佛等故。四讽颂。如下文有直说颂等故。五自说。如下文从定起即说本分等六缘起。如下文因请说故。七譬喻。如下文广说喻故。八本事。如下说卢舍那等及普贤本所经本事故。九本生。如下说舍那等本生相故。十方广一门可知。十一希法。如下文毛孔说法及座出众宝柱现佛等。十二论义。如瑜伽八十一说。谓诸经典循环研核。摩怛理迦。一切了义经皆名摩怛理迦。谓于是处世尊自广分别法相等。如下文明难品等说。是故此经具有十二部摄也。余义如下十二部经处说。藏部摄竟

  第三明立教差别者。略提十类 一叙古说 二辩是非 三述西域 四会相违 五明现传 六定权实 七显开合 八教前后 九就义分教 十以理开宗

  初中。古来诸德立教多端。难以具显。略叙十家。以成龟镜

  一后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谓一切圣教唯是如来一圆音教。但随根异故分种种。如经一雨所润等。又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等

  二陈朝真谛三藏等立渐顿二教。谓约渐悟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之教。故名为渐。即涅槃等经。若约直往顿机。大不由小。所设唯是菩萨乘教。故名为顿。即华严等经。后大远法师等亦同此说

  三后魏光统律师承习佛陀三藏立三种教。谓渐顿圆。光师释意一为根未熟。先说无常后乃说常。先空后不空等。如是渐次名为渐教。二为根熟之辈。于一法门具足演说一切佛法。谓常与无常空不空等。一切具说。更无由渐故名为顿。三为于上达分阶佛境之者。说于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故名为圆。即以此经是圆顿所摄。后光统门下遵统师等亦皆宗承同于此说

  四齐朝大衍法师等立四宗教。一因缘宗。谓即小乘萨婆多等部。二假名宗。谓成实论及经部等说。三不真宗。谓诸部般若。说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实等。四真宗。谓华严涅槃。明法界真理佛性等故

  五护身法师等立五宗教。谓此于前第四宗内。开真佛性以为真宗。即涅槃等经。第五名法界宗。即华严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

  六陈朝南岳思禅师智者禅师等立四教。一三藏教。亦名小乘教。如法华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智论中说小乘为三藏大乘名摩诃衍藏。二名通教。亦名渐教。谓大乘经中通说三乘通被三根等。又如大品中干惠等十地通三乘者是也。三名别教。亦名顿教。谓诸大乘经中所说法门道理不通小乘等者是也。四名圆教。亦名秘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亦华严等是也

  七唐朝海东新罗国元晓法师造此经疏。亦立四教。一三乘别教。谓如四谛教缘起经等。二三乘通教。谓如般若经深密经等。三一乘分教。如璎珞经及梵网等。四一乘满教。谓华严经普贤教。释此四别如彼疏中

  八唐吉藏法师立三种教。为三法轮。一根本法轮。即华严经最初所说。二枝末法轮。即小乘等于后所说。三摄末归本法轮。即法华经四十年后说回三入一之教。具释如彼

  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乘教。谓如法华中。临门三车即为三乘。四衢道中所授大白牛车即为第四乘。以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若不尔者长者宅内引诸子时。云此三车只在门外。诸子出宅即应得车。如何出已至本所指车所住处。而不得故后更索耶。故知是权同羊鹿也。以是大乘中权教方便说故。具释如彼法华疏中

  十唐江南印法师敏法师等立二教。一释迦经。名屈曲教。以逐机性随计破着故。如涅槃等。二卢舍那经。名平道教。以逐法性自在说故。如华严等。彼师释此二教略有四别。一主异。谓彼释迦化身所说。此是舍那十身所说。二处异。谓彼说在娑婆世界木树草座。此说在于莲华藏世界宝树金座。三众异。彼与声闻及菩萨说。此唯菩萨极位同说。四说异。谓彼但是一方所说。此要该于十方同说。广释如彼华严疏中。第二辨是非者

  此上十家立教诸德。并是当时法将英悟绝伦。如思禅师智者禅师等。神异感通迹参登位。灵山听法忆在于今。云法师依此开宗讲法华感天雨华等。并如僧传等所显。又此诸德岂夫好异。故分圣教。但以解该群典异轸呈根。言不得已。开宗别释。务令圣说各契其宜。问此上十说谁是谁非。答依成实论。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定时。有五百罗汉各释此言。佛出定后同问世尊。谁当佛意。佛言并非我意。诸人问佛。既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罪。况此诸说各有少多圣教为证。是故不可全非弃耳

  第三述西域说者。真谛三轮。笈多四教。波颇五说。并如别说。又法藏于文明元年中。幸遇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唐言日照。于京西太原寺翻译经论。余亲于时乃问。西域诸德于一代圣教颇有分判权实以不。三藏说云。近代天竺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论师。一名戒贤。二称智光。并神解超伦。…

《华严经探玄记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