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探玄记》

「经疏部」经文1733卷35页码:P0107
唐 法藏述

  《华严经探玄记》三 ▪第5页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贤内证。一切佛德海生。次句叹外能普放说法光云。次句叹能益众生坚其净行。下句由此故能妙说佛境。三一颂叹深行为因能云雨说法。此上三中若约能说辩。一广说。二妙说。三顿说。若约所说。一佛法。二佛境。三法界。下一颂明所说法。初一句总举下文华藏界等。次句举下文佛严净事次句中能入是佛海法界海。所入是众生海及根欲海。下句结请。末后一颂叹众有二德堪闻。一乐欲。二根器。前中亦二。一身离慢怠故云恭敬。二心离异想故云观普贤。二根器中虽一心乐闻。若无智慧不能领受。此亦有二。一深智达深理故。二广智鉴广事故。下句结请愿说。同请分竟

  第六定内略说本分中二。先观五海。后说十智。又前是所观之境。后是能观之智。又前是证本。后是教本。何故不起定而说耶。谓明定不碍用故。寄显法深故。双行故。初中二。先明境海深故观非自力。二正观审法五海略作十门。一辨义相。谓于无尽圆明性海藏中分兹五义。一是所依义通一切准之。二萌发义亦积聚义。三轨用义。四巧别义性别义。五觉圆义。此五皆一即具余四。并深广无尽具德难思故云海也。二约染净有二。一别者或唯净谓佛海。或唯染谓众生海。或俱谓世界及根欲。或不俱谓法界。二通者或俱净以众生等亦返流故。本净故。或染以佛等亦随缘故。或俱或不俱思准之。三约理事亦四句全摄可知四约人法有二先别者众生及佛是人法界是法根欲亦人亦法世界非人非法二通者亦具四句全摄可知。五约因果亦二。别中世界俱。法界不俱。余二句可知。通中亦四句思准。六约三世间七约境智。八约依正。九约三宝。此上四门皆有通别句等思准。十约融摄有二。先约海。谓世界即众生如下众生形世界。世界即法界如法界不可坏莲华世界海。世界海即根欲如心作世界。世界即佛如国土身。二约众生即世界。如前说。亦即法界如经。即此法界流转五道名为众生。亦即根欲如心心所作故。亦即佛是十身中众生身。又众生即真故。后三海一一即具余。皆思可见。二约智中亦二。先别初三智是前三海智。后七智是后二海智。二通者谓一智有五海。一海有十智。镕融思摄。五海深玄。寄半数说者令易信故。十智稍粗。寄十数说者会其本故。是故境智不殊。粗妙恒别。此约一乘。又如解深密经云。如来所行如来境界此何差别。佛言如来所行谓一切种。如来共有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如来境界所谓一切种五界差别。所谓有情界世界法界调伏界调伏方便界。地持瑜伽亦名此五名五无量。此五既是如来境界故。后说智名回观智。此约三乘。问既观海。何不说海而说智耶。答以海是证境故。证欲说彼即是说智。如人至寺观塔熏在自心后归家说塔。即是说心非彼塔也。问既在定得说。后何须起耶。答为寄法故。何者谓在定观海。此在心中最细也。十智观海。虽在定中然寄在言。故次细也。说分最粗。就机故。出定表示也。是则说以智为本。智以海为本。以说依智成智依理起故。文中三。初据智。二许说。三明说意。此中佛子有五义。如摄论。一愿乐大乘为种子。二般若为母。三定为胎。四大悲为乳母。五诸佛为父。又有十义。如下弥勒知识处说。十智者一由成即败故成净也。败亦尔。由此即具余九等。故名不思也。此不思句遍下九句。二中以众生空有不二故。类多故相即故相入故。具一切法故根性多故故亦不思。又界是如来藏。随缘作众生名起也。又起在智中也。三中一约有为。二无为。三俱。四不俱。各通染净思准之。根欲摄在上二智中。亦在下七。如上问中辨。下七明佛海。四无碍故。五称根欲授故。普转故。六显德故。七光音故。八三轮摄故。九深定故。相即及体用皆不坏也。十以总结别也。本分竟

  第七起定成益分中二。先起主伴定。前明定不碍用故说十智。此明用不碍定故云不坏。不坏彼定故也。云何不坏。以由方便智释显也。二起益中二。先内益亦二。初益此众有四。一证法体。二依证起巧智。三依智起妙辩。四说无断绝谓由愿力故也。二结通显圆。二外益中三。初动。二益。谓动时令恐。返此故乐也。又安善因授乐果。又动时令坏。返此故宝严。三雨宝谓是法门也。以是减十故标十列七也

  第八毛光赞德分中二。初一切如来毛孔及光等。是上能加佛也。赞普贤德显具德说法。令众尊重生渴仰故也。是上光明赞叹音声智。二十四颂中分二。初八叹普贤广大三业尽佛源底。于中初三身。次半语。次二半意于中初一半定。后一慧。次二尽佛源底。后六叹体用普遍无碍应机。于中初一体遍。谓普贤身在此会坐。即于十方无边世界一一皆见常在处彼。本来当处而身不分。亦无来去。一切尘中一切众生身中皆亦如是。以众生等即如故。是普贤也。而实一乘佛国亦同普贤圆遍。即就胜易解故。简土约理寄三乘显一乘耳。思之可见。后五明用。一现身。二现法。三净愿。四众生。五现智

  第九许说令喜分中亦二。先长行摽意。谓前闻本分已生欢喜。今更许说分故云重喜。二颂显喜事。于中有十颂分三。初二颂半举佛化德超情不测。于中一深智说法。二严土调生后半通结能化所化无尽难测。第二有五颂半诫众令净堪为法器。于中初半简不堪闻。言乐恶者作恶趣因也。著有者设作善业不求出离。下句结非。谓不能了等显非器也。次一颂明具三力方堪为器。一宿善根力。二近善友力。三佛护念力。下句结云是等众生能得上智。次一颂具七心方堪闻法。一直心离谄曲故。二净心离求过等故。三慈心为益物故。四悲心为救生故。五深心为修行故。六信心受深法故。七无厌足心渴心无满故。下句结云彼闻此法喜无量也。上来二颂十门通辨一切堪闻法器。次二颂别举此众。初一明具四德堪知佛境。一住普贤地。二具普贤愿。三行普贤行。四证法界空。下句结知佛境。次一颂叹此大众现得二利。一现前见佛。二得普贤方便。后一颂通结但诸众生得闻佛法皆是佛力。第三有二颂举法许说劝观令乐。一举法劝观。以佛及刹在身内故。劝众令于毛孔中观。后一明具普眼方睹此法。下句许说诫听可知。下十眼中第十普眼者。平等法门见法界故。若通论总具十眼名为普也

  第十正陈法海分中。先明诸会能说人异。唯僧祇小相二品是佛说。余并菩萨说所表。如下释。又依智论有五说。一佛说。二弟子说。三神仙说。四诸天说。五变化说。此据出声名句等。若望授与即通情非情。此约三乘。又有五说。如下云。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此通三世间等一切法。约一乘也

  文中二。初广辨世界海。答前果问。二从乃往过去下答前因问。初中二。先散说世界。后偈颂总持。前中二。初通论十世界。后别辨华藏界。亦是释第十坏世界。以成即是坏故。前中二。先摽列章门。二依门别解。初中三。先总告引证。二正列十名。三结其无尽。此十中初者有四义。一以土体绝相由言方成故云说世界。如四堪智中成也。如下缘生中说缚观等。二由名言熏识现土故名说也。三土中言音如下颂中辩。四世界立名不同故云说也。初一说即世界。后三说之界。二揽缘界。三依故得久。四外状区分。五内体盈满。六德相严丽。七离垢用净。八器净佛兴。九经时多少。十缘散离作皆繁多深奥同名海也。凡一世界即具此十

  今通释诸世界海略作十门 一种类 二居人 三名体 四染净 五漏无漏 六共不共 七世间涅槃 八依正 九人法 十无碍

  初明种类者。小乘唯有一类娑婆等界。无别净土。三乘中有二。一约佛自住处有三。一法性土。二实德土。谓妙行等。三色相土。谓胜宝等。后二为自受用土。此三非是摄化处故此中不辨也。二约佛摄化处亦有三。一化身土。此有二。一染谓此娑婆等此约释迦。二净谓余方化土此约余佛。二变染土。谓足指案地等。三他受用土。谓十八圆满等。初中二。若依始教唯有百亿阎浮百亿释迦为摄化境。若依终教如智论中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数。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性。数此性复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数此复至恒沙为一世界种。数此复至无量恒沙为一佛世界所化分齐。其受用土若始教在色界顶。为引小乘同界说故。若依终教不在三界。如涅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无胜。是释迦佛实报净土。又于一切须弥楼山世界畔间往往数有一净佛土。此通报化为引众生。三依一乘有二。一约果分十佛自体国土海。此当不可说。寄缘说十。如第二会说。二约摄化处有三类。一从须弥山界及树形等已去乃至一切众生形世界海为第一类。二三千界外别有十世界。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轮。四世界圆满。五世界分别。六世界旋。七世界转。八世界莲华。九世界须弥。十世界相。此等当万子已云轮王境界为第二类。三十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如帝网等。是佛境界为第三类。此上三类通有十事。为首成世界。一说世界海。二起具因缘世界海。三住世界海。四形世界海。五体世界海。六庄严世界海。七清净世界海。八如来出世世界海。九劫世界海。十坏方便世界海

  二所居人者。若小乘唯有有余依圣及凡位居也。三乘三中初二通有凡夫二乘及地前菩萨并佛化身居也。后一初地上菩萨及佛报身居也。解深密经中三地菩萨生佛净土者彼约七地明义。即初地当彼第三也。又起信论中许地前菩萨见报身佛者彼约终教。依三昧见也。一乘三中多分论时。初见闻位。次解行位。后向果位。通即可知。三处佛身同是十佛也

  三名体者。世是时。界是分齐。谓于时中分齐显现。从相得名。繁多奥积深广难穷同名海也。世界即海从喻。持业释也。若小乘以子母七微及色等四尘并能造四大实色为体。若三乘中凡小地前俱以赖耶识为体。地上二义。报土亦同赖耶识为体。若二智所现即以唯识智为体。故摄论云。菩萨及如来唯识智乃至为净土体故。若依终教俱以如来藏真如为体。若一乘以无尽法界通三世间。人法理事等诸行相即互为其体准思可知

  四染净者。若小乘唯染。三乘有二。一约位。二约法。初中有四对显其染净。一约因果…

《华严经探玄记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