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三十三 ▪第4页
卷第三十三 /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似法大乘行生故。谓大行成立。如得王体分堪绍佛种。是子义也。非贱非客故。梁摄论云。以过二乘及世间种姓故。四离世下道过。以非有漏故离世间趣。如非鬼畜等王之体。成无漏故。入出世道如要人王之体分故。梁摄论云。永不作杀生等邪行故。五得菩萨法即法体过。以同体大悲为菩萨体故。以化他事。即是自事。若无大悲法身不具。如拣异残缺。瑜伽云。设有问言。菩萨以何为体。应答以大悲为体。六住菩萨处者。处过。谓不住道是其住处。不同凡小。染世舍世以滞二边。如世王子不处鄙陋。七入三世平等者。业过。谓证平等真如以资慧命。拣无滋味则寿命天促。不任绍继故。是命相似法八于如来下。毕定过。佛种不断显因毕定。得无上道显果毕定。如世王子。虽依正精胜。志气不立所作不成。今志气成立决定绍位。名成就相似法。论云。如是示现凡夫生菩萨生不相似。有烦恼无烦恼故者。显与地前不相似也。第二菩萨住下。结住入位。住如是法者。指上四段。名住欢喜地者。是初住地义。以不动相应故者释成住义。一证真理不复失故。二乘异道不能动故。然不动有五。一种子不坏。名不动。即种性地已上。二起行不退名不动。即此初地已上。地持云。初地已上如明分月日夜增长。善法不退亦复如是。三空有无间不动。即七地。四无功用不动。即八地已上。五究竟不动。即佛地也。大文第二释名分中二。一总标。二成就下别显。于中分二。初正明喜相。后佛子下。出喜所因。然其喜相对依何身。以深种善根得此位故。后喜因中有念。当得喜。对为何义。以所求果定当得故。有念现得喜对有何相。以现离凡得圣故。其第三以何因悲心恻怆喜义不显。故不对之。今初正明喜相中十句。初总余别。总有三喜云多欢喜。一心喜。谓入观之心适悦。二体喜出观喜受相应。三根喜。由前心体欢喜内充外及五根轻安调畅故。此喜者亦名为乐。又内及观心即无喜之喜。不同二禅浮动之喜。故梵本。他经多名极喜。喜之极故。别中九。一敬喜。证三宝体得不坏信增恭敬故。二爱喜。乐观真如法故。上二即喜行之心即是心喜。次三正是喜之体相。三调柔喜。身心遍益皆适悦故。即诸根喜。四庆喜。自觉所证胜地前故。此句论当第三。前觉后悦义甚次第。五踊跃喜。身心遍益增上满足故。增上过前是踊跃义。六勇猛喜。自知堪受菩提去果不遥。故云勇猛。此一喜能。上六皆自行喜。下三化他离于喜障。七无斗诤喜。自心调伏故。论义解脱时。不令自他心扰动故。八无恼喜。化摄众生时。但以慈柔不恼他故。九不嗔恨喜。见不如说行当时不嗔。后无恨故。此句不为他恼。第二彰喜所因中二。先念当得故喜。后念现得故喜。各有十句。今初。初总余别。总云念诸佛者论云。如佛所得。我亦当得故者。文中虽皆念他。并是以他类己。故判为念当得也。以总该别皆属己。当别有九种。一念佛法。二念佛菩萨。三念佛行。四念佛净。五念佛胜。六念佛不坏。七念佛教化。八念佛利益。九念佛入。以总该别皆名佛者。为成佛故。六相融故。若别显义相统收十句。不出因果人法。一佛二法。是果中人法。论云。初二念共者。佛及佛法二事通二乘念。故名为共。则显余八不共二乘。后八皆因。初一是人。谓二地已上。乃至普贤之位。余七是法。于中更有总别。菩萨行为总。别中六句次第显前菩萨行。一以何法为所显。谓波罗蜜净以是行体故。二彼之行体显相云何。谓一地去一垢净一度。即菩萨地殊胜故。三何谓此行全显。谓第十菩萨地尽去障尽故。则行不可坏。上三自利余三利他。皆法云之行。一能受诸佛法明为教化法。二能云雨说法则众生得利益。三受佛智职入大尽等。是一切智行。亦可后三通于诸地。又上十句。初佛次法余皆是僧。僧中有人有德可知第二念现得中二。初正明所念。二何以故下。随难征释。前中十句初总余别。总云。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者。转离一切凡夫取着事故。然事有粗细。粗则外六尘境。通是一切凡夫取着境故。细谓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亦为地前凡夫取着境故。别有九种转离。然此九种。对前有何相中总别九句。文虽不次法体全同。以是念前福利相故。故论二段之中。皆以相似不相似拣。谓与地前不相似故。九中一入转离。经云亲近一切佛以了法如常见佛故。此显事不相似。谓即前生如来家。以佛法为事。不似凡夫六尘事故。二远转离。三近至转离。此二示自身不相似。谓初即过凡夫地识为身故。后即入菩萨位智为身故。四断转离。即行不相似。谓离世间趣行。行出世净行故。五依止转离。即迭相依止不相似。谓得菩萨法。大悲为体依众生起。还与众生为依。不同凡夫不起悲心。不为他依故。六近见转离。是他力不相似。谓以大乘行成种性无过。见佛得助道力。不似凡夫非器不得故。七生转离。即处不相似。谓不住道是佛境界。亦菩萨住处。依之起行名生其中。八平等转离。即生业不相似。谓证三世平等之性。以资慧命而生智业。不同凡夫杂染业也。九舍转离。即成就不相似。谓成就离障毕定胜位。舍约离障成约得位。即前第八毕定过。成就相似法故。由离怖畏决得无上菩提。前就行位此就断位。言怖畏者。论云。不爱疑虑忧想共心相应故。不爱是所畏事。不活等五令心憎恶故。疑虑忧想正是畏体。所畏不定便生疑虑。所畏决定便生忧想。由心畏故相现在身。名毛竖等。然此九句与有何相文同符契皆已义引不得异解。由上诸义不相似。故名为转离。非唯离障名转离也。第二随难征释。由舍转离文义广。故重征释之义。有四重。谓怖畏与离各有因果。而文分五节。一总征。二列名总答。三转征。四举因显相。五菩萨如是下。结酬初征。今初征意云何。以此中说离畏耶。二答意云。以五怖畏是初地障。得初地时法尔离故。又离此即是此地利益翻畏名喜。此相最显故。于释名分中辨之。三转征者。此之一。征文含四意。一云。何以名为不活等畏耶。二云。何因而有此五畏耶。此二是怖畏因果故。论上生起。云何者是怖畏。云何怖畏因。三何以名为得永离耶。四因何令此得永离耶。此二离畏因果。若得离因自然无果故。论上云。远离此因无怖畏故。四举因显相者。谓正举离因显离果相。反显畏因及畏果相故。通有四意酬前四征。如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离不活因。则反显爱身资财是不活畏因。若不畏不活。即是离畏果。则反显畏于不活。是此畏果余四例然。又此离因即是能治。其怖畏因即是所治。五怖畏果。不活与死二相何别。惧无资缘身不存于朝夕。名不活畏。惧其因尽正舍报时。名为死畏。大怖之极无过死故。又不活通于三业。死唯约身故。论云。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第三第四依身。死约爱于善道惧舍身故。恶道畏者。憎于恶道。惧得彼身故。但说五者。打缚等畏皆五摄故。此怖畏因略有二种。一邪智妄取想见爱着故。二善根微少故。然此二因通五怖畏。善根少者。亦乏资财惧不活等故。有爱著者。未能忘怀畏大众等故。若取相显。初一为前三畏因。后一为后二畏因。邪智即是分别。身见取我乖理目之为邪。邪心决断名之为智。由有此智妄取于我乃我所想。以成执见而起爱着故。我见为主我所随生。爱着于我则有死畏见有我身惧舍命故。爱着我所有前二畏。但着财利有不活畏着利兼名有恶名。畏但无我我所则三畏因亡。然不活因举我况所。意但取所。后二因者。功德善少畏堕恶道。智慧善少畏于大众。又过去善少今畏大众。现在善少当畏恶道。今具福智兼二世善以为对治故。初三离因即二空智。后二离因即二庄严。五菩萨如是下结酬初征。前云何以能离。今酬由上三段如是义故。所以能离意正如此。而论云怖畏毛竖等事。何故二处说耶。前说身怖畏。后说异身怖畏者。意谓前第十句属念现得。故但云身。今通当报恶道等。故云异身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7】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