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经疏部」经文1736卷36页码:P0001
唐 澄观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三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广大即入于无间尘毛包纳而无外者。第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上句大能入小。下句小能容大。虽有即入意取广狭。无间谓小。小之则无内。以无内故无有中间。无外谓大。大之则无外。无外即是广大之身刹。即入无内之尘毛。故名广狭无碍。若即若入。皆得广狭无碍。经云。金刚围山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以是初发心。至大有小相。即广狭无碍也。又云。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等

  疏。炳然齐现犹彼芥瓶者。即第三微细相容安立门。一能含多即曰相容。一多不杂故云安立。炳者明也。微细有三。一所含微细。如琉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齐现。不相妨碍非前非后。此即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然有两本。一本云白芥子。一本即但云芥子。今依此本。谓一法称性。含容皆尽故。一切法随所含理。现在一中亦是缘起。实德无碍自在。致使相容。非天人所作。乃得安立。如八相中一一相内即具八相。名为微细。二约能含微细。三约难知微细

  疏。具足同时方之海滴者。第四同时具足相应门。如大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十种之德。故随一法摄无尽法。及下九门以此一门为其总故。同时明无先后。具足所摄无遗。言十德者。十地经云。一次第渐深。二不宿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具无量珍宝。六深难得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涅槃经云。如人入大海。浴则为己用诸河之水。称此而修。一行之内德不可尽

  疏。一多无碍等虚室之千灯者。第五一多相容不同门。由一与多互为缘起。力用交彻故。得互相涉入。是曰相容。不坏其相故云不同。如一室内千灯并照。灯随盏异。一一不同。灯随光遍。光光涉入。常别常入。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此之灯喻亦可喻于相即。直就光看。不见别相唯一光故

  疏。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者。第六秘密隐显俱成门。如八九夜月半隐半显。正显即隐。正隐即显。不同晦月隐时无显。不同望月显时无隐。以一摄多。则一显多隐。以多摄一。则多显一隐。一毛摄法界。则余毛法界皆隐。余一一毛互相摄入。隐显亦然。然其半月。非但明与暗俱。而亦明下有暗。暗下有明。如东方入正定。为一半明。西方从定起。为一半暗。而东方入处。即于东起。如明下有暗。西方起处即于西入。如暗下有明。故称秘密隐显俱成门

  疏。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者。第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如天帝殿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像。俱现诸珠尽。然又互相现。影影复现。影重重无尽故。千光万色虽重重交映。而历历区分。亦如两镜互照。重重涉入。传曜相写。递出无穷

  疏。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者。第八十世隔法异成门。即离世间品。菩萨有十种说三世。谓过去说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三世说一念。前九为别。一念为总。故名十世。以三世相因互相摄故。一念具十。以显无尽故。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普贤行品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如一夕之梦经于数世。摄论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离世间品云。如人睡梦中。造作种种事。虽经亿千岁。一夜未终尽。故庄生梦蝴蝶假寐百年。事类广矣

  疏。法门重叠若云起长空者。第九托事显法生解门。言重叠者。意显一多不相碍故。随一一事有多法门。以随一事即是无尽法界。法界无尽故事亦无尽。回向品云。此华即从无生法忍之所生起等。意明一切因生一果。一果即具一切因故。非是托此别有所表也

  疏。万行纷披比华开锦上者。第十诸藏纯杂具德门。至相十玄中。有此名也。然有二意。故贤首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一者若以契理为纯。万行为杂即是事理无碍。非事事无碍。设如菩萨大悲为纯。尽未来际唯见行悲。余行如虚空。若约杂门即万行俱修者此二门异。亦不成事事无碍。二者。如一施门。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之行。故名为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障碍故名具德。则事事无碍义成。而复一中具诸度。诸度存即名相入门。若诸度泯。复似相即门。故不存之。改为广狭。今以至相但约行为小异。此段略无主伴故。复出之以成十义耳。言比华开锦上者。意取五彩之线。华色虽异一一之线。皆悉通过。通喻于纯。异喻于杂。故常通常异。名为无碍。不同绣画但异。不通上之十玄略陈大格。广如向下义分齐中

  疏。若夫高不可仰。则积行菩萨曝鳃鳞于龙门下。第七成益顿超。文有十义。初有二义。总显高深。明权小莫测。后八正明成益顿圆。又前二高深。反显成益。明权小不测。由昔无因反劝众生令信仰故。后八顺显成益。谓能顿能圆令必受故。今初即第一明高远。若泰华倚天岷峨拂汉。难仰其顶故。论语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积行菩萨者。出现品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修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已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等。如鱼登龙门。若得登者即化为龙。如入华严之机也。若登不过者。曝鳃鳞于龙门之下。如假名菩萨。即权教次第修者

  疏。深不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者。第二彰深妙也即法界品。初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彼叹德云。悉觉真谛皆证实际。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离结使缚。住无碍处。其心寂静犹如虚空。于诸佛所永断疑惑。于佛智海深信趣入。释曰即上德也。在逝多林如来嘉会而不见闻。名杜视听。杜犹塞也。在目曰视。在耳曰听。虽在会下如聋如盲。故云杜视听也。故经云。尔时上首诸大声闻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离波多。须菩提。阿[少/兔]楼驮。难陀。劫宾那。迦旃延。富楼那等。诸大声闻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严好。如来境界。如来游戏。如来神变。如来尊胜。如来妙行。如来威德。如来住持。如来净刹。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界。菩萨大会。菩萨普入。菩萨普至。菩萨普诣。菩萨神变。菩萨游戏。菩萨眷属。菩萨方所。菩萨庄严师子之座。菩萨宫殿。菩萨住处。菩萨所入三昧自在。菩萨观察。菩萨频申。菩萨勇猛。菩萨供养。菩萨受记。菩萨成熟。菩萨勇健。菩萨法身清净。菩萨智身圆满。菩萨愿身示现。菩萨色身成就。菩萨诸相具足清净。菩萨常光众色庄严。菩萨放大光明宝网。菩萨起变化云。菩萨身遍十方。菩萨诸行圆满。如是等事悉皆不见。何以故善根不同故。本不修习见佛自在诸善根故。本不赞说十方世界一切佛刹清净功德故。本不称叹诸佛世尊种种神变故。本不于生死流转之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来种性不断绝故等。上来先列人。即是上德声闻。次明不见等。即杜视听也。何以故下。释不见因劣者。不见犹未为深。上德不知方为玄妙

  疏。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下。文有八段。正显成益圆遍之相。此第一段明见闻益。亦名为种益。即随好品。地狱天子三重顿圆及初地云。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不信不闻翻显信。闻则成利益。海水是龙。畜生趣摄。劫火是天。火灾及初禅生在二禅光音等天。长寿天难。于此得闻。兼上地狱天子。已有三难。佛会神鬼亦闻三涂足矣。火灾之时兼佛前佛后。人天道异已兼办聪。亦不拣北州聋者目视。盲者耳闻故。八难具矣。皆容闻经为种之义。超十地之阶。正在地狱天子。举重摄轻。阿鼻地狱尚得顿圆。忝在人伦岂不留听。故随好光明功德品。佛告宝手菩萨言。佛子。菩萨足下有千辐轮相。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随好。名圆满王。常放四十种光明。中有一光。名清净功德。能照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随诸众生种种业行欲乐皆令成熟。阿鼻地狱极苦众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终生兜率天。既生天已天鼓发声。广为说法。乃至云。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故。获诸力庄严三昧故。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悔除一切诸重障故。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宝莲华。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放大光明等。乃至以华散菩萨上。又云。其诸香云普雨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若有众生身蒙香者。其身安乐乃至云灭八万四千诸烦恼。结云。如是知已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释曰。此即一重得十地。次云。若有众生见其盖者。种清净金辋转轮王一恒河沙善根。释曰。此即第二重得十地也。后文云。是菩萨摩诃萨住清净金辋转轮王位。放摩尼髻清净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萨第十地位。成就无量智慧光明。得十种清净眼乃至十种清净意。具足无量甚深三昧。释曰。此即第三重得十地也

  疏。解行在躬一生圆旷劫之果者。第二解行益。七十八经。慈氏赞善财云。余诸菩萨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乃能亲近诸佛菩萨。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则能净佛刹。则能化众生。则能以智慧深入法界。则能成就诸波罗蜜。则能增广一切诸行。则能圆满一切大愿。则能超出一切魔业。则能承事一切善友。则能清净诸菩萨道。则能具足普贤诸行。及大威光太子。亦是一生圆多劫之果。上二皆明证速。又此经宗。明三生圆满。一见闻生。二解行生。即上二句。三证入生。即下二句

  疏。师子奋迅众海顿证于林中者。第三顿证益也。第六十经初云。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充遍虚空。入师子频申三昧。旧经云奋迅。奋迅之义。就师子说。其义便故。至第六十一经。初普贤开发后。如来眉间放光照故。时逝多林菩萨大众。悉见一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一一微尘中各有一切佛刹微尘数诸佛国土。种种名。种种色。种种清净。种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