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经疏部」经文1736卷36页码:P0001
唐 澄观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十一 ▪第3页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细明亦异。理无形相。但可即事。而事有万差。故可言与理冥一。理绝诸相。故云离事。事有差异。异云异理。上约义别。有此不同。若统收者。应成五对无碍之义。一相遍对。二相成对。三相害对。四相即对。五不即对。五中前四。明事理不离。后一明事理不即。又五对中共有三义。成显二义一对。是事理相作义。夺隐及不即二对。是事理相违义。相遍及相即二对。是事理不相碍义。又由第二相作故。有第四相即。由相即故。所以相遍。由有第三相害故。有第五不即。又若无不即。无可相遍。故说真空妙有。各有四义。约理望事。即真空四义。一废己成他义。即依理成事门。二泯他显己义。即真理夺事门。三自他俱存义。即真理非事门。四自他俱泯义。即真理即事门。由其即故。而互泯也。又初及三。即理遍于事。门以自存故举体成他。故遍他也。后约事望理。即妙有四义。一显他自尽义。即事能显理门。二自显隐他义。即事能隐理门。三自他俱存义。即事法非理门。四自他俱泯义。即事法即理门。又初及三。即事遍于理门。以自存故而能显他。故遍他也。故说约法存亡无碍真空隐显自在。第四周遍含容观。于中二。先标举章门。后依章别释。今初。然此观名。即法界观中之名。以当事事无碍。以理有普遍广容二义。融于诸事。皆能周遍含容。众多义门。皆悉由此二义而有。然法界观立十观名。与十玄不同。故今疏云。且依古德显十玄门。即依藏和尚也。至相已有而小有不同。于中文二下。开章。疏今初一同时下。二依章别释。释其二章。即为二别。今释初章。疏文有三。初列名总显。二指事别明。三结例成益。今初十名全依贤首。是故上云。且依古德就列名中。其第二广狭自在门。同法界观中广容普遍之义。而名小异此门。贤首新立以替至相十玄。诸藏纯杂具德门。意云一行为纯。万行为杂等。即事事无碍义。若一理为纯。万行为杂。即事理无碍。恐滥事理无碍。所以改之。主伴一门至相所无。而有唯心回转善成门。今为玄门所以。故不立之。而列名次。亦异于彼。彼云。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今此十门不依至相者。以贤首所立有次第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以是总故。冠于九门之初。二广狭门别中先辩此者。是别门之由。由上事理无碍中。事理相遍故。生下诸门。且约事如理遍故广。不坏事相故狭。故为事事无碍之始。三由广狭无碍故。所遍有多。以一望多故。有一多相容。相容则二体俱存。但力用交彻耳。四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等故。有相即门。五由互相摄。则互有隐显。谓摄他时。他可见故。有相入门。又摄他时。他无体故。有相即门。摄他他虽存。而不可见故。有隐显门。以为门别故。故此三门皆由相摄而有。相入则如二镜互照。相即则如波水相收。隐显则如片月相映。六由此摄他。一切齐摄。彼摄亦然。故有微细相容安立门。七由互摄重重故。有帝网无尽。八由既如帝网。随一即是一切无尽故。有托事显法生解门。九由上八皆是所依。所依之法既融。次辩能依。能依之时亦尔。十由法法皆然故。随举其一。则便为主。连带缘起。便有主伴。广如下释。然刊定记。则分德相业用。各有十玄。德相十者。一同时具足相应德。二相即德。三相在德。四隐显德。五主伴德。六同体成即德。七具足无尽德。八纯杂德。九微细德。十因陀罗网德。二业用十者。一同时具足相应用。二相即用。三相在用。四相入用。五相作用。六纯杂用。七隐显用。八主伴用。九微细用。十因陀罗网用。其德相门中。无业用门中四五二门。业用门中无德相六七二门。彼师意云。业用是应机施设故。有相入相作。以本不入今见入故。本来众生非佛。今生佛相作故。故是业用。德相不尔。故无相作相入。其德相本具故。有同体即一切法德。及具足无尽德。业用不尔。故无此二。此四互出故各有十。历门备举。便成二十。今明德相业用虽异。不妨同一十玄。无不该摄。德相。亦有相入相作故。故彼相在。即相入也。彼相作者。乃相即也。名异义同今见出入。即业用门。常相涉入如镜互照。即德相门。以众生为佛。生即佛也。以佛作众生。佛即生也。故知相作即是相即。若约对机而作。名业用门。本来相即。是名德相门。依此而分。非无小异。统其体事。更无别也。是知相即相作。二名虽异。而无两门。入在小殊始终一致。又德相不能入作。真如则阙此德。不应有普摄诸法之德。及遍一切法德亦应无有能安立德及能持世间。成就一切诸佛菩萨之德。故常作入于理无违。如有颂言。诸佛犹如净明镜。我身一似摩尼珠。诸佛常来入我体。我身遍入诸佛躯。即常入也。又真如随缘成一切法。何无作耶。若随情见作入。则但有业用义也。其同体成即德乃是。此中托事显法生解门。但名异耳。故彼自释云。一一即是一切诸法也。故与下释托事义同。其具足无尽德。即帝网门。亦微细门摄。并如下会。又彼不存广狭而存纯杂。亦如下会。而彼无十世隔法异成门。彼以时为所依体事故。故彼体事。亦有十种。谓色心时处身方教义行位。则摄法无遗。斯亦有理。今明时无别体故。不为所依。但依法立故入玄门耳。亦如下会

  疏。今且于前十中下。第二指事别明。分二。先总辩所依。即于前彰无碍中一事法。后如下文中。一莲华叶下。别显十门。即为十别。初即同时具足相应门。以近初列故不标次。文中先正明。后引证。前中又二。初明当门中具。后明具余九门。疏。则具教等十对。同时相应具足圆满者。初当门中具也。此中正意。则明具前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等十对之法。前十对法无法不包故。此顿具则无所不具。所以具者。广有十因。略而言之。法界融故。然古德就一华之上义有此十。探玄记云。此一莲华。表令生解为能诠教。则是所诠乃名为义。如下胜音菩萨莲华处说。二华相为事。华体为理。三华是所观。亦即是能观。以此经中可以内行为外事故。四行事之华。结成位故。如净行品。五因事之华。揽成果故。六华台所依亦入正故。如国土身等。七华体同真。用应机故。八全揽为人。恒是法故。九逆同五热。顺同十度故。十应赴群机。亦能感故。如一华事既尔。余一切事准以知之。如事法既尔。余教义等一切皆然。准思可见。如具自十对既尔。彼一华叶具十门亦。然。释曰若依古德。此义则一事华上。已有此十义。前十对上。复各有十。令一事华顿具十十。亦有斯理。今此疏意。但令顿具前十。已无不收耳

  疏。亦具后之九门及彼门中所具教等。以是总故者。此第二明具余九门。亦释成总义。若唯具当门。不成总故。而言所具教等者。下九门各有教义理事境智等故。今能具门既全在初门。门门所具。居然在此。然九门具教等虽同。于义各别。谓如广狭门。则十皆广狭。谓教广狭。义广狭。理广狭。事广狭等。若相入门。则十皆相入。下七例然

  疏。故下文云下。第二引证。于中有二。先引妙严品。即普智眼广果天王偈。彼偈下半云。如是法性佛所说。智眼能明此方便。此明一门中具无尽法。则无不具足也。后引华藏偈下半云。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今但引于尘含法界。便是总义以教义理事境智。及广狭相入等即法界故。问但言法界。宁知非是理法界耶。答曰。以下半云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明知是含事法界耳。疏。一尘尚具况一叶者。举细况粗。释成玄妙耳。又妙严品。喻佛身云。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此举佛身具足诸法也。人晋经性起品云。三世一切劫佛刹及诸法。诸根心心所。一切虚妄法。于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现。是故说菩提无量无有边。亦约佛身心具也。又普贤三昧品云。能令一切国土所有微尘。悉能容受无边法界。据能令之言。但以业用。总由德相。本自具足。即是德相。令物见之。即为业用。下业用准之。第十行云。此菩萨于其身中。现一切刹。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八十云。善财见普贤一一身分。一一毛孔。皆有十方一切世界。三千界中地水等轮。诸山河海人天宫殿。种种时劫。诸佛菩萨。如见现在世界。如是前际后际。一切世界中悉亦明见。乃至十方刹尘中。现三世一切境界。一切佛刹。一切众生。一切佛出兴一切菩萨。及闻佛菩萨众会言音。斯并同时具足相应门也

  疏。二即彼华叶普周法界而不坏本位下。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于中二。先正明广狭。后会通纯杂。前中有三。初正明。次引证。后句数。今初。上二句出广狭相。言以分即无分无分即分者。出其所以。由华是事分限历然。而即同真性。故无分限。便广无际。以事如理故。无分即分者。明广即狭。以不坏相故

  疏。十定品下。二引证。即第十无碍轮三昧之文。当四十三。有一莲华尽十方际。即是经文。然其犹略。具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一莲华。其华广大尽十方际。以不可说叶不可说宝不可说香。而为庄严等。次云而不妨外有可见者。乃是义引。彼经具云。众生见者无不礼敬。故知亦有外相可见也。七十七经。善财叹楼阁云。不动本处而能普诣一切佛刹者之所住处。七十六经。摩耶夫人云。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身时。我身形量虽不踰本。然其实已超过世间。所以者何。我身尔时量同虚空。悉能容受十方菩萨受生庄严诸宫殿故。如是等文。皆广狭自在也

  疏。是故或唯广下。三句数分别。初事如理故广。二不坏本相故狭。三此二同时。故有即广即狭。四同时互夺。故有俱泯。五具前四一时照了。故云解境行起解绝。故有第六。总绝前五。谁复以广狭存泯当其方寸

  疏。然此广狭亦名纯杂下。二会纯杂门。以古十玄有此名故。贤首意云。万行纯杂。有通事理无碍。及单约事说故废之耳。谓同一法界故纯。不坏事相故杂。此即事理无碍也。一行长行故纯。不妨余行故杂。此但约事也。故昔废之而立广狭。今欲会取即事同理而遍故纯。不坏一多故杂。则亦有事事无碍义耳。如以入门取之。则一切皆入故纯。入中有多法门。故名为杂。如妙严品说。诸众海各各唯得一解脱门纯也。普贤菩萨得不思议解脱门杂也。六十五经慈行童女云。我于三十六恒河沙佛所。修得此法。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我入是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即纯杂无碍也。又善财童子所求诸善知识各言。我唯知此一法门故。又云多劫唯修此一门者。即纯门也。诸善知识皆推进云。如诸菩萨种种知见。种种修行。种种证得者。此杂门也。自言知一推他有多。自他虽异然属一义。此亦纯杂无碍门也。又善财普获诸善知识解行德证。亦杂门也。然上所引数处经文。多皆约行。一行多行为纯杂故并通。及单约事明。然通德相。若准无著无缚解脱回向云。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于一门中示现。经不可说不可说劫无有穷尽。令一切众生皆得悟入。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自在力。于种种门示现。经不可说不可说劫无有穷尽。令一切众生皆得悟入。其身普现一切佛前者。即约用纯杂也

  疏。万行例然者。即约行说纯杂。通于事理事事无碍。及单约事行也。约事事无碍者。如一施行一切皆施名纯。施中具于诸行名杂。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门。于中有三。初正明。次引证。后重料拣。初中有二。先正释。即如理之遍。如理之包。后舒摄同时下。句数料拣。例上广狭。故云思之。若具作者。一或唯入。以一入一切故。二或唯摄。以一摄一切故。三即入即摄。同时无碍故。四非入非摄。以入即摄故非入。摄即入故非摄。五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六或绝前五。以是行境行起解绝故。疏下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者。引证。即德相之文其下半云。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上即晋经依贤首引。即当华藏偈云。以一刹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余。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遍。第八回向云。此菩萨于一毛孔中。普能容纳一切国土。第九回向云。于一身中悉能包纳。尽法界不可说不可说身。而众生界无增无减。如一身乃至遍法界一切身。悉亦如是。十定品第二定云。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悉入是菩萨身。是菩萨身亦入是诸世界。第七定云。菩萨自见其身往彼众会。亦见自身普入诸地。普贤行品。有十种普入。谓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等。上来经文。并通德相业用。离世间品十种无碍用中。亦说。众生一多相入。六十经云。上方菩萨以自在力。令一切世界展转相入。六十一经云。此诸菩萨入一切无诤境界。乃至能令大小相入。以一切方普入一方等。十行品云。能于一一三昧中。普入无数诸三昧。无量无边诸国土。悉令共入一微尘。如是等文。多约业用。明相入义。或通德用。或各局一。可以意得

  疏。若一与一切对辩下。三重料拣。谓上来约一华叶望余。但有一入一摄。多入多摄之义。故今更对余一多等。皆有摄入。于中有二。先明相入。后辩相摄。初中言一入一切者。如前初句。第二一切入一者。即以多法来入此一华。第三一入一者。即以一华随对一法。如一华叶入一佛身。第四一切入一切者。独用一华此句不成。即将多华及诸佛诸菩萨等。别入余华诸佛等也

  疏。互摄亦然者。后例辩相摄也。上之四句。但明入义。今摄亦四。第一句一摄一切者。谓以一华普摄一切诸法。第二句一切摄一者。谓以余一切华。摄此一华等。第三句一摄一者。即以一华但摄一佛等。第四句一切摄一切者。即以多华多佛等。摄余多华多佛等也。此二种四句相隐。故疏说之。随一四句中。复应更有具四绝五。皆以成六句。例前可思。故略不显。然相入门。刊定记主。德相不立。谓业用则有。德相之中即有相在。此公意谓。相入相在二相别故。今明入即在义。如一镜影在多镜中。岂非入耶。若常相入。即属德相。今见相入。即是业用。曾何大殊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80】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