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经疏部」经文1736卷36页码:P0001
唐 澄观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十二 ▪第2页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议善根所生起。阿僧祇善巧变化所成就。供养佛心之所现。无作法门之所印。释曰。此上并出因也。下云。出过诸天诸供养具。供养于佛者。即说多果也。次八句一因成一果。经云。以从波罗蜜所生。一切宝盖。于一切佛境界清净解。所生一切华帐。无生法忍所生一切衣。乃至解诸法如梦。欢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宝宫殿。既以无生忍唯生于衣等。故云。一因唯生一果。后有九句。一因成多果。谓但举无生为因。总生诸果故。经云。无著善根无生善根所生。一切宝莲华云。一切坚固香云。一切无边色华云等九云故。应有多因成一果。摄在初段。谓以多因一一成故。谓共成一盖。共成一衣等。今约多因成一果时。则随一衣则是盖等。以其多因别别所成。并在一衣上故。故随一事即是无尽法界。况此一事皆是称性故。皆即是无尽法界。但随一义。以名目之如显可重圆明之义。即名为宝。若云自在即称为王。若为润益即名云等。故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弥勒楼阁即是法门。胜热婆罗门。火聚刀山。即是般若无分别智等。皆其事也。故一一事即具无尽之法故。故立具足无尽之德。不出于此

  第九十世隔法异成门。疏中三。初正释。次引证。后拣滥。今初。三世区分。名为隔法。而互相在即是异成。而疏文中。但作十世言三世各三等者。取意以立。即离世间品意。文云。菩萨有十种说三世。何等为十。所谓过去说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又三世一念。总成十世。上言无尽即是未来未来。欲彰无穷故云无尽。现在平等即现在现在。以可目睹。例同过未。故云平等。不言一念。亦名九世。摄归一念。故云十世。然若依旧解。如以五日而为九世。初一二三为过去三世。中二三四为现在三世。后三四五为未来三世。义当正在第三日。前望取二。后望取二。故有五日。成三三世义。似进无九世之体退过三世之数。今但用三世互为缘起。便成九世。不离一念故为十世。谓如因过未而有现在。则现在中已有过未。法从因出不异因故。余二因二例此可知。即中论时品。破于执时立无穷过。今无所执。故以其过成称性缘起。广如离世间品。疏文释之

  疏。以时无别体下。出十世融通所以。如见华开知是芳春。茂盛结果知是朱夏。凋落为秋收藏为冬。皆因于物知四时也

  疏。晋经下引证。引晋经不释者。以文显故等者。等取次半云。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即当今经普贤行品。如下所引

  疏。普贤行云。过去中未来。未来中现在等者。等取下半云三世互相见。一一皆明了。即同向引晋经偈也。此偈前文复有偈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

  疏。无量劫即一念。一念即无量劫。即晋经初发心功德品。今经云。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而言等者。等取余经。若此之类皆可引证。如十地品第十地云。菩萨知种种入劫智。所谓一切入多劫。多劫入一劫。乃至云。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等

  疏。时无别体故不别立。以为所依者。三拣滥也。以刊定记不取十世以为玄门。意云。以时是所依体事十中之一。若长劫入短劫等。即相入门耳。若云长劫即短劫。即相即门。故知十世非别玄门。斯亦有理。古意以余十对有体可得。得为所依。时依法有。无别自体。何能与他为所依耶。又缘外道计时为常故不存之以为体事。是故依古别立玄门

  第十主伴圆明具德门

  疏。文分三。初正明。二引证。三重以例释。今初。理无孤起者。即主伴所由。疏下云此华即有下。二引证。即十地受位处文。文云。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现。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下广叹德竟云。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即华眷属。又现相品中。佛眉间出胜音菩萨。与无量诸眷属俱时而出。即入眷属。佛放眉间光明。无量百千亿光明以为眷属。即光明眷属。又法界修多罗以佛刹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即法眷属。故随一一皆有眷属。若以余经望此。但为眷属。不为主伴。今言眷属者。约当经中事以为眷属。眷属即伴。故证主伴。疏。又如一方为主下。亦是义。引经文约方。明主伴如此方法慧菩萨说十住时。余方菩萨皆悉来证言。我等佛所亦说此法。文句义理与此无别。即主伴义

  疏。是故主主伴伴下。三重以例释。谓此方法慧为主之时。不得为伴。十方法慧为伴之时。不得为主。故此为主时。不得与彼为主相见。彼为主时。此须为伴。故亦不得见此为主。故云。主主伴伴各不相见。言主伴伴主则得相见者。此方为主。与彼方为伴相见。此方为伴。即与彼方为主相见。若主伴义成。则圆明具德。余如教迹钞说

  疏。举华既尔下。第三结例成益。于中二。先举一例。余后结劝修益。前中文有四节。初以华例事。二以事例余所依。三以所依例能依门。四结成重重以至无尽。今初又二。先正明。以华事例于余事。故云举华既尔。一尘等事亦然。后如此事华既带同时下。类结成门。谓上广说十门唯约事说。谓华事上说。一切事同时具足。事广狭无碍。事一多相容。事一多相即乃至主伴。故云此事华既带同时具足等十义。后而此事等具余教等十门者。谓事上有教义同时具足。教义广狭。教义一多。教义相即。乃至教义主伴。复为二十也。一境智同时具足。广狭相容乃至主伴。复为三十也。三行位同时具足。广狭乃至主伴。复为四十。四因果同时具足相应等。复为五十。五依正。六体用。七人法。八逆顺。九感应。各有同时等。添为百门。故云而此事等具余教等十门。则为百门

  疏。事法既尔下。第二以事所依。例余所依教等九。谓事法既有百门。二教义为百门。三境智为百门。乃至感应皆具百门。故有千门

  疏。如教义等有此千门下。第三以所依法。例能依玄门。亦成千门。谓前以所依体事为首。今以能依玄门为首。谓同时门中。具同时教义。同时事理。同时境智。乃至同时感应。故有十门。同时门中具广狭等。其广狭等。有广狭教义等。故成百门。二广狭具百例同时耳。三相容门具百。四相即门具百。乃至第十主伴门具百。故成千门。然其后千不异前千。但互举为首而成异耳。又前分总别。则同时门中具下九门。下之九门不具同时。今约不相离说。故得九门例前同时。亦具九门。成二千门

  疏。若重重取之亦至无尽者。四结成无尽。言重重取者。谓如初一门中具十。十中取一。此一亦须具十具百具千。以不相离故。如一既尔。千门各十义类亦然。则具十千。十千之中随取其一。亦具十千。如一千钱共为缘起。一钱为首。则具一千。余亦如是。则有千千。千千之中。随取其一。亦具千千。故至无尽。又重重者。一事之中有多事故。一境之中亦有多境。一智之中复有多智等。更相涉入亦无尽也

  疏。于此十门下。第二结劝修益。以是德相无尽法门。唯普眼境界上智能入。故当勤修必成大益

  第二德用所因。疏文分三。初问答总明。二初唯心下。随门别释。三由上十因下。总结所属。初中有四。一标举章门。二问有何因缘下。假问生起。三答因广难陈下列数总答。四十中随一下。总相会通。于中有三。初总标功能。次十中前六下。料拣差别。谓前十玄门则通德相业用。今出所以。则有通局耳。三从前十门下。会通德用。遮其异释。谓由刊定记。别立德相业用二种十玄故。今通之。明但一重自含德用不须分二。于中有二。先别明。后结成。前中亦二。先以互通释非两别。后通染净辨二双融。今初。先两句标。后约佛下。释。谓佛体上之用。即德相故。如有音声词辩之用。即是德者相故。若令众生见于即入无有障碍。故相名用

  疏。即用之相下。第二会通染净辩二双融。亦由刊定立二别云。德相纯净。业用通染。即令众生作佛身等。故通染也。今明在佛德相。染净二相皆尽。而现染用。举用同体故。师子座中顿现众生居处屋宅。德相岂不能现染众生耶。相若不现。何有微细门也。微细顿现一切染净。但现而常虚。如镜中像。故云双融耳。又相作相入。彼德相所无。今明法尔常入。常能作故。如十定品山间山上日影喻中。虽能互照或说日影出七山间。或说日影入七山间。如此出入。即湛然不动常入出矣。岂要对机方有入耶。相作即是相即之义。义如前会

  疏。故相及用不分两别下。第二结成也。非是德用二义不分。但不别立二种十玄。唯一十玄通德用耳

  疏。如大海水举体成波者。心能变境。境须似心。心既无碍。境亦无碍。况真心所现。拣异妄心。真法具德故。能即入重重无碍。言举体者。全真成妄也

  疏。法无定性等者。文中有三。初约大小正释。次引证。三例释余法。今初也。疏。有何难哉者。以小尘有大却如太虚。广刹有小。却如小尘。广大之尘含于小刹。故无难也

  疏。旧经十住品者。二引证也。所以引旧经者。以文显故。今经云。无量无数轮围山。欲悉令入毛孔中。如其大小皆得知。菩萨以是初发心。若依当经则无定性之理义非显著。岂如晋经欲知至大有小相耶

  疏。一非定一下。三例释余法。言中边者。乃有二义。一边方中土。此则事事无碍。如名号品极轮围边。有四天下亦有十方则知边非边矣。递相围绕故。中亦是边。明是事事无碍也。若云中道者。二行不同中边相即。亦是事事无碍。亦通事理无碍耳。延促者。一念为促。长劫为延。即念劫圆融也。静乱者。入定出定二行别故。由无定相亦得相即。亦如东方入正定。西方从定起。尤是事事无碍也

  疏。三缘起相由者。疏文有三。初总。次别。后结。今初又三。初总彰多门。谓大缘起者。拣于内外染净一事缘起也。如外水土人工时节为缘。则有芽起。内无明行等为缘。有识等起。今则不然。总收法界为一缘起。故云大也。又即一缘起具多义门。全同法界。即大缘起。不同三乘但明因缘生法无性而已。疏。约就圆宗下。二标举章门。疏。谓缘…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十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