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经疏部」经文1736卷36页码:P0001
唐 澄观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十四 ▪第3页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以二但破性而有其相。如会指成拳。虽无定性非无拳相。今复破之。明性相俱空为法空矣。而言浅者。但除妄计以显空义。未彰妙有不空真性。故名为浅。第四方显妙有真性。故四为深。言此亦有理者。自浅之深。先小后大。一代佛教大意尔故。又第一宗。是因缘所生法。第二宗。我说即是空。第三宗。亦为是假名。第四宗。亦是中道义。故无大违。疏。但收义不尽下。第二约局明违。言但判二者。唯明有部及经部。故除本二部。故云十八部中

  疏。今总收一代时教。以为十宗者。第三申今正解。于中三。初总摽。二别释。三料拣。疏。第一我法俱有宗等者。第二别释也。释第一宗中。先立理。后谓犊子部等者。等取余四部。谓此计中总有五全或一少分。言五部全者。一犊子部。二法上。三贤胄。四正量。五密林山。故总为五部同计。泰法师云。更等取经部中根本经部。不等末经部。以本经部亦执有胜义。我非即非离即。计菩提出离生死。故名胜义

  疏。二法有我无等者。疏文有二。先正立。后显功能。今初。言等者。等取余二部半。谓此计都有三全。一少分。谓一一切有部。二雪山部。此即上座部。宗轮论云多同说一切有故。亦等取也。三多闻部。宗轮叙多闻部云。余义多同一切有部。并不立我计法有实故。言一少分者。化地部末计彼云。过去未来并皆实有。亦于中有一切法所知所识故。名法有我无

  疏。又于有为下。第二辨教功能。于中有五。一总显功能。二广显所破。三举正折邪。四指广从略。五结功超胜。今初因缘能破无因。正因以破邪因

  疏。然西域邪见下。二广显所破。于中三。初叙西域。二叙此方。三双就结过。初中亦三。初束九十五种为十一宗。二束十一以成四计。三结诸计以归二因。今初。九十五种。如第六回向引。然至妙虚通目之曰道。心游道外即称外道。故唯佛正道余悉名外。故此总非。所以成十一者。以约现有教文传习西域故。疏。或计二十五谛从冥性生等者。即十一中之一计也。此即数论师计。案金七十论中。谓有外道名劫毗罗。此云黄赤色。髭发面色并黄赤。故时世号为黄赤色仙人。其人计从冥而生自然四德。一法二智三离欲四自在。得此智已依大悲说。先为阿修和仙人说。次阿修和传般尸诃。般尸诃传与褐伽。褐伽传与优楼佉。优楼佉传与跋婆和。跋婆和传与自在黑。般尸诃广说此智。有六十千偈。其自在黑姓拘式。见大论难受。略抄七十偈。此婆罗门初入金耳国。以铁鐷鐷腹。头戴火盆。声王论鼓。求僧论义。因诤世界初有后无。谤僧不如。遂后造此七十论。申数论宗。王意朋彼。以金七十斤赐之。外道欲彰己令誉。遂以金七十摽名。唯识疏云。其后弟子之中上首。如十八部中之部主名伐理沙。此翻为雨。雨时生故。即以为名。徒党名雨众者。即义当自在黑所受跋婆和。梵音不同耳。梵云僧佉。此翻为数。数即慧。数数度诸法根本立名。从数起论名为数论。论能生数。亦名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本源即是迦毗罗造。金七十论。即自在黑造偈。长行即天亲菩萨解释。言二十五谛者。准百论云。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微尘。从五微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神我为主。常觉相处中。不坏不散摄受诸根。斯则五大亦为能生。今依金七十论释之。二十五谛总略为三。处中为四。广为二十五。言略为三者。谓一自性。二我知。三变异自性。是第一谛古称冥性。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若生大等便名胜性。用增胜故。智论云。谓外道通力观至八万劫。八万劫外冥然不知。谓为冥谛。从此觉知初立故名冥谛。二言我知者。即第二十五谛。即神我也。三变异者。中间二十三谛自性所作。名为变异。故有三位。言处中为四者。彼论云。外问曰。云何分别本性变异及知者。答曰。性本无变异。大等亦本变十六。但变异知者非本变。谓本性能生大等故名为本。不从他生故非变异。二大我慢五尘。此七亦本亦变异。大从本性生。是故变异。能生我慢故得为本。慢生五唯。五唯生五大及五知根。故皆亦变亦本。三五大五知五作业及心平等根。但从他生故唯变异。不能生他故不名本。四知者。即我知为体故。不从他生。亦不生他故。非本非变异。若准百论五大生十一根。则五大亦本亦变异。唯变异中则唯十一根变。言广有二十五者。如上引百论。然都有九位。就其中二十三谛。自有七位。一大。二我心。三五唯量。四五大。五五知根。六五作业根。七心平等根。兼其初后故二十五。问曰。自性不可见云何知有。答。有法体故。有微细相故不可见。如热气散空。岂得言无。若不见云何知有。答。因大等事。从自性生有三德故。问自性云何能与诸法为生因。答。三德合故。其三德在冥性中眠伏不起。若在大等二十三位。便有觉悟故。二十三一一皆以三德合成。言三德者。梵云萨埵剌闇答摩。萨埵此云有情。亦云勇猛。今取勇义。剌闇此云微。牛毛尘等皆名剌闇。亦名尘坌。今取尘义。答摩此云闇。即闇钝之闇。三德应名勇尘闇。若傍义翻。旧云染粗黑。新云黄赤黑。旧名喜忧闇。新云贪嗔痴。旧名苦乐痴。新云苦乐舍。敌体而言。即是三毒能生三受名苦乐舍。黄赤黑者。是其色德。贪多轻光故色黄。嗔多动躁故色赤。痴则重覆故其色黑。由此自性合三德故。能生诸法故。自性是作者。我非作者。若非作者何用我为。答为证义故。义之言境。证于境故。谓二十四谛。是我所知故。我是见者而非作者。余不能知。问自性是作。我非作者。何用和合。偈答云。我求见三德。自性为独存。如跛盲人合。由义生世间。谓我有如此意。我合当见三德自性故。或与自性合。自性为独存者我是困苦人。唯有能见知。今当为彼令得独存。以是义故。自性与我合。如人与王合。亦如盲为跛合。则以我为跛。不能作故。自性为盲。不能见故。此二合故。能生世间与我受用。盲跛达其所在。各得分位。我见自性时。即得解脱令我独存。问曰。已说和合能生。是生次第云何。答曰。自性次第生大我慢十六。十六内有五。从此生五大。谓自性先生大。大者增长之义。自性相增故。或名觉。或名想。或名遍满。或名智。或名慧。大即是智故。大得智名。大次生我执。我执者。自性起用观察于我知。我须境故亦名我慢。亦名五大初。或名转异。或名炎炽。次慢生十六者。即五唯量。五知根。五作业根。及心平等根。此十六内意总明皆从慢生。就十六中应先生五唯。五唯生十六故。云十六内有五。从此生五大。即百论中从我心生五微尘。从五微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初生五唯量者。一声二触三色四味五香。五各有体。有能缘量故。唯亦定义。唯定用此成五大故。五唯无差别。以微细寂静故。从此生五大。大尘有差别。五唯无差别。即是大尘。大无忧痴。唯以喜乐故。五大具三毒故差别。从声唯生空大。慈恩疏云。别有一物名之为空。非空无为。触唯生风大。色唯生火大。味唯生水大。香唯生地大。金七十论但各一生。有说。藉尘有多少。从声一尘成空大。声触二尘生风大。色声触三生火大。色声触味生水大。总用五尘生地大。藉尘多者力弱。藉尘少者力强。故四轮成世间。空轮最居下。次五大生十一根者。先生五知根。次生五作业根。后生心平等根。云何五大生五知根。谓声唯生空大。空大成耳根。是故耳根还闻于声。触唯生风大。风大成身根。是故身根还受于触。色唯生火大。火大成眼根。是故眼根还见于色。味唯生水大。水大成舌根。是故舌根还知于味。香唯生地大。地大成鼻根。是故鼻根还嗅于香。而金七十论。但云耳根唯从声生。唯与空大同类。是故能取声。若优楼迦仙人。则计遍造义。谓五大造眼根。而火大偏多。色是火家求那故。眼根唯能见色。余四例知。皆用五大成。各一偏多耳。次生五作业根者。金七十论即总用五大成。谓一语具二手三足四小便处五大便处。此中语具。谓口舌等。手足即分皮根少分。彼谓身根为皮根。又男女大小遗等。各有用故。故偈云。唯见色等尘。是五知根事。言执步戏除。是五业根事。言心平等根者。金七十论分别为体。故论云。分别为心相。即心事亦具五唯成。通缘诸境故。又论云。大我慢心事。三自相为事。心能遍取差别境故。有说。以肉团心为体。二十五我知者。以思为体。唯识因明。皆云数论。执思为我。若金七十云。云何知有我。颂曰。聚集为他故。异三德依故。食者独离故。五因立有我。一如人聚床席等。必为于人。如是大等聚集。即知有我。二异三德者。前二十四皆有三德故。三依故者。如人依身。身则有用故。四食者。如人见味。知有别味。人见大等所知。必知有能知。五独离故者。离身有我。若唯有身。圣人所说解脱则无有用。故知有我。我有何相。然金七十论。将自性望变异。有九不似。有六相似。我翻似不似。言九不似者。一无因。二常。三多人共一。四遍一切。五无事。六不没。七无分。八不依他。九不属他。自性有此九德不似变异。变异则有因等。我有八义。同于自性不似变异。但多人共一。义不同自性。谓人人各有我故。自性有六义。似变异者。谓一同有三德。二不相离。谓三德不可分。三皆为我所受用之尘。四平等俱。为一切我受用。如一婢多主使。五无知者。本末同无知。唯我知故。六能生。自性能生。大等亦能生故。而我知亦无此六相似故。总云我翻似不似。谓亦无三德。不能生等故。我有八不似变异乃成八德。无六似于变异。但成二德。谓一无三德。二是我知者。余之四似是自性变异之德。非我之德。余义可知。有云。由三德是生死因。由所转变扰乱我故。不得解脱。若能去。彼二十三谛转变无常。生厌修道。自性隐迹不生诸谛。我便解脱。金七十云。人无缚无脱。无轮转生死。以无三德故。无变异故。无作者故。若尔谁得解脱。答。轮转及系缚。解脱唯自性。由自性变异故缚。若得正遍知即得解脱。意明知二十五谛为正遍知。明缚与脱…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十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