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经疏部」经文1736卷36页码:P0001
唐 澄观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二十七 ▪第2页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以言清净故不同形等。通于染净。言行致者。即生公意。彼净名注云。行致净土非造之也。造于土者。众生之类矣。十四科中释致义云。问云何致而非得耶。答夫称致者。体为物假虽获非己。释曰。谓因他而得故名为致。谓佛修万行直趣真极不取色相。他受用等因他众生。遂以大悲为物取土。故云行致。既因万行而致于土必招净也

  疏。然净有二下。第二别显其相。展转开之乃成四重。皆以方便为因清净为果。第一对中言以六行为方便者。谓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故。以色无色界而为净土

  疏。此复二种下。第二对二乘净土玄中已明

  疏。然出世上上净中下。第三对言仁王经等者。即菩萨行品。波斯匿王赞佛。此前一偈半云。正觉无相遍法界。无生忍尽智圆明。寂照无碍真解脱。大悲应现无与等。湛然不动常安隐。光明遍照无所照。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在文易知。若璎珞经亦云。佛子有土名一切贤圣所居之处。是故一切众生一切圣贤。各有自居果报之土。若凡夫众生住五阴中。为正报之土。山林大地名为依报之土。初地圣人亦有二土。一实智土。前智为住后智为土。二变化净秽经多劫数量应现之土乃至无垢地土亦如是。一切众生乃至无垢地。尽非净土住果报故。唯佛独居中道第一法性之土。是故我昔在普光堂。广为一切众生说净土门。以上二经唯佛为净

  疏。未极之中下。第四对也。言永绝色累者。即生公十四科净土义云。夫未免形累者。八地已前在生空观。即净土出即居秽土。八地已上长在生空。即长在净土。故须托土以自居之。八地已上永绝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土复何为。意云。八地净无生忍得色自在。舍于分段故云永绝色累。一切世间出世间心悉不现前。故云照体独立。称性普周故云神无方所。神即心神。易云。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既无色累。故其土相难以名目

  疏。七地已还等者。未出三界者。依直往者。未舍分段故。无漏观智有间断者。即六地已下若至七地观无有间。依十地经六地已下为染。八地已上为净。七地亦名中间。亦可名染亦得名净。或非染非净。今取染义故非纯净

  疏。若依瑜伽下。第三对教拣定可知

  疏。然净方便下。第四对文拣滥。于中有二。先对此文。上来四对。皆约清净为果方便为因。今以义通方便亦果。亲近善友即是方便。今得人宝为严则兼于果故。极乐等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等流果也

  疏。然望庄严下。第二对前文拣也。如庄严中云。或以说一切菩萨功德庄严与此增长广大功德云遍法界故文同。又彼偈中多举因显果。与此长行同。此云慈悲广大遍众生。以此庄严诸刹海。与庄严同起具因缘。诸净刹因与此长行修净因同故。为此拣

  疏。文有二。一明门别。谓所用虽一用处不同。犹如说法在布施门名为法施。在智慧门名为方便等

  疏。又起具下。更以别理拣于二门。则具缘是通此处则局故。前疏。云唯约净也。对于庄严则多少不同。如多药和合从疆得名。定中有慧但资于定。慧中有定但名般若等。故云彼多约果。此多约因。从前多修善者亦从多少。前则以因对果论其多少。此则唯就因中自有多少。前云菩萨无边功德海。及普贤行愿。诸佛子等众生劫勤修习此多修善也。今乃文。云净修广大诸胜解成就方便清净力。即治恶多。文显可知

  疏。如善财夜神处说。即七十三经大愿精进力夜神善财初见。起于善知识同已等十心。便得佛刹微尘数行。所谓同念心常忆念十方三世佛故。同慧心分别决定一切法故等。广如彼说。此下数段皆如十地经文

  疏。前半方便。后半清净者。以各下句有方便清净言故。言皆上句果下句因者。从多分说。则方便为因清净为果。若从通说俱通因果。方便约因。善巧出生于土。方便约果。依正业用是净土相清净。约因离诸障盖。清净约果无有三恶八难等故

  疏。初二随彼类者。如佛出娑婆但可丈六。若生极乐无量由旬。不可以无量由旬之如来。以化三尺身众生。丈六之佛化万丈之人寿。亦然矣。居于此刹不满百年。弥陀人民寿皆无量。然此一对亦通化机多少。次一缘广狭者。缘广则刹广如文殊普贤之邦。缘狭则刹狭如迦叶光德之国。四宜闻三则秘一乘之妙宝。宜闻一则废羊鹿之小车。五根熟者。化多如释迦之化。未熟则化少如须扇多如来亦是因中缘广狭故

  疏。一念与劫下。释唯心方便之义。然一念与劫。并由想心。此有二意。一者由有想念。即有刹那。积此刹那终竟成劫。心想若灭生死长绝。此顺经文。二者一切境界皆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此顺经意。成唯心观是故。疏云。心想不生长短安在。无长无短即心体清净。是以经言以一方便皆清净也。此约真性故。第三句是不坏相义。相性无碍刹海义也

  疏。二唯约住劫之中居人善恶。复有二义。一约众生引因所得。二约菩萨居中作用。心纯善故染净交彻耳

  疏。一遇恶缘故净变为染。即是劫中染污众生住故。七十二经云。往昔此城邑大王未出时。一切不可乐犹如饥鬼处。众生相杀害。窃盗纵淫佚。两舌不实语无义粗恶言。贪爱他财物嗔恚怀毒心。邪见不善行。命终堕恶道。以是诸众生愚痴所覆蔽。住于颠倒见上恶缘也。天旱不降泽以时无雨故。百谷悉不生草木皆枯槁。泉流亦干竭。大王未兴世河池悉枯涸。园苑多骸骨望之如旷野即劫变也

  疏。粳米自然生等。即是上经次文云。大王升宝位广济诸群生。油云被八方普雨皆充洽。乃翻十恶成十善也。其中翻偷盗云。往昔诸众生贫穷少衣服。以草自遮蔽饥羸如饿鬼。大王既兴世粳米自然生。树中生妙衣男女皆严饰。即其事也

  疏。三即地前者。信解是地前通称。亦名胜解行住。未证真如但依解力而修行故

  疏。或以多庄严而严一刹者。如第五回向即愿。普摄十方三世所有佛刹一切庄严。而严一一刹一切亦然。至登地竟能如愿成。如八地十地中说言。或以一严而严多刹者。第二回向云。以一庄严严一切。亦不于法生分别。如是开悟诸众生。一切无性无所观。如上口光召众者。即第六经。其诸菩萨既至会中现自在用。如是坐已。其诸菩萨身毛孔中。一一各现十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宝种种色光明。一一光中现十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皆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此诸菩萨悉能遍往一切法界。诸安立海所有微尘。彼一一尘中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诸广大刹。一一刹中皆有三世诸佛世尊。此诸菩萨悉能遍往亲近供养等。即严微尘中刹也

  疏。佛灭度百年乳不及水者。育王经说。育王常供养诸圣僧。上座食乳稍多。育王白言。乳若多食恐生疾患。上座云。此乳有何力。不及世尊在世时水。今佛灭度一切精淳皆沈地下。育王愿见佛在时水。上座展手地下取水。育王尝之实过于乳。明知福人灭矣。能事随灭。百年上尔。况今去圣将二千年。尤更淡薄况于减极。铁为上严稗为上味。如起世等经说

  疏。八如弥勒来者。即弥勒下生经说。佛告舍利弗云。四大海水以渐减少三千由旬。是时阎浮提地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平坦如镜名华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华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人寿八万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隐快乐。有一大城名翅头末底。长十二由旬广七由旬。其城七宝上有楼阁户牖轩窓。皆是众宝真珠网覆。堑广十二里。街巷道陌处处皆有明珠之柱。处处皆有金银之聚。便利不净地裂受之。受已还合。亦无衰恼水火力兵及诸饥馑毒害之事。园林池沼八功德水众华异香皆悉盈满。不生草秽。一种七获味甚香美。增色力身等广如彼说

  疏。净名足指案地者。即佛国品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言。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道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即答云。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世尊即以足指案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众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等是也

  疏。法华三变净土者。即宝塔品大乐说请开塔户。佛言。须集分身。大乐说请集分身佛。世尊放光远召。为欲受分身佛故。一变娑婆。二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皆令清净。坐佛不足。第三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皆令清净。故云三变

  疏。谓前九辩诸世界约相不同至皆周遍故皆释标名。于中有三。一约性相相对。相则有差性则无差。二又约权设下约权实相对。实则无差。三又皆是诸佛之所用故下。收差与无差皆归果用。前之二对性相权实二不相即。今则融即。言无差之差者。是圆融上之行布也。差之无差者。是行布上之圆融也。若离圆融则无可差别也。若离差别无可圆融。如揽别成总。非离别外而有此总。引法华经但明二不相离。由依此义下。显十八圆满由此而成

  疏。尽海之尘一尘一刹已是含摄之义者。以经云一一世界海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世界无差别。谓一个世界海。还有世界海微尘数世界。则义当一尘是一世界竟。唯就此一句已显融摄释。无差别义善成矣。若界界相望论无差者。无差全少。今十句中句句各有世界海尘。则一海之中已有十世界海尘数无差故。须融摄思之

  疏。而前但约平漫无差者。即长行云。一一世界海中所有佛威力无差别。今乃皆云一一尘中无量光等。即是重叠无差别也

  疏。若云约共同事下。结弹古人。谓经举十事皆约融摄。若依昔义。何以不言一一世界海中染净无差别。一一世界海由众生受苦无差别。以世界海中皆有染有苦故。故疏结云。岂世界海中都无此耶。今经不言。明知约融摄无差别耳。世界成就品竟

  华藏世界品第五(尽第二会初如来名号品)

  疏。梵本具云等者梵云拘苏磨(华也)多罗(藏也)骠诃(庄严也)阿楞伽(严具也)噜迦驮都(世界也)三牟达啰(海也)钵履输陀(云遍清净也)惧曩(功德也)三牟达啰(海也)阿罗婆(上)娑(光明也)钵履勿多(品也)此云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遍清净功德海光明品。然疏文有四。一举梵名。二译者嫌繁下申其义释。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二十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