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经疏部」经文1736卷36页码:P0001
唐 澄观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二十八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又此互出显佛净土十八圆满十五摄故下。第四别示义门。于中三。初摄十八圆满。二摄世界成就。三拣定所宗。初中四。一总标。二列名。三正摄。四同异。今初总将二品之文。共摄十八圆满。疏言十八下第二列名文无次第及圆满言。而十八具足。一显色圆满。二形色圆满。三分量圆满。四方所圆满。五因圆满。六果圆满。七主。八辅翼。九眷属。十任持。十一事业。十二摄益。十三无畏。十四住处。十五路。十六乘。十七门。十八依持圆满。疏云何摄耶下。第三正明相摄先征。此具下释。释中文意皆是佛地论中之意。细寻可知。十八名相第五回向更当广释。此但举于此十五名摄彼十八。其有难者引经会释

  疏。劫住转变十八中无下。第四明同异通有四种同异。此有二门。一立名同异。如上别对中明二开合同异。亦如上说。然上体及佛住。各摄于二清净庄严各摄于三则四门摄十。余之八门各摄其一。则十二门以摄十八。即开合异也。三有无异。即是劫住及劫转变释无所以。略有二意。一以彼摄此。谓果摄劫住有刹之果。必有劫住之时分故。事业圆满摄此转变。菩萨神通如来作用皆转变故。二者不用彼摄何必定须十八圆满。加于此二以成二十数正圆满故。如以六通为十通等。谓劫住穷未来故下示于二种圆满之相。四从其无差别下明通局同异。彼十八事各各不同。今无差别通该十八。由无差别约融摄说。故令十八得圆满名。则此十四皆约随宜由此无差别故名圆满无差。既同下蹑迹生难。上云余十四事皆是随宜。故称各各。其无差别称实而说。令余圆满则无差别。非各各义。何以经云各各无差。今答此云所无差别事有多种故者。上经中明尘尘刹刹佛佛生生皆悉融摄事事相望。即云一一各各融摄。即是无差

  疏。若将此十对成就品下第二摄成就品摄前十八。共以二品皆为能摄。今此对前自分能所而得互摄

  疏。恐责繁不能具出。抄须尽理一一示之。此华藏品摄成就品者。此中趣入摄彼起具因缘及清净二事。以趣入即三解脱门可为刹因令刹净故。此中力持摄余三事。谓佛出劫住及劫转变以力持即是广大法喜。无佛从何得法喜耶。况有佛持。若佛不出但以食持。若佛出世即有法持。若以食持住时即少。若用法持住劫则长。二种力持皆通转变。法持则染变为净。食持则净变为染故。俱舍说三灾起时有二种因。一耽着美味。二者懒堕故。以食持净变为染。上以此二摄于彼五。五事全同故十具矣。若以成就摄华藏者。上以此二门摄于彼五。则以彼五摄于此二。此余三事谓方所分齐。并及行列彼何摄耶。即五同中依住形状二事所摄。以但有依住则有方所及行列故。但有形状则有分齐。则以彼七摄此五事。五事全同则十亦具故。于二处各举十事无所不收。巧显多端故互隐显。理实互出为显十八

  疏。又上诸文下第三拣定所宗可知

  疏。此彼相入亦颂趣入者故。上疏中释趣入义。以为此解。于中有二。先略属偈文。后皆入而无入下通释二偈入无入言。唯前偈中有义通后偈故致皆言。总有三意。初一反释通缘起相由及法性融通二门。约缘起门者。凡缘起法要有三义。一诸缘各异义。二互遍相资义。三俱存无碍义。今云入则坏缘起者。反释不入入则失缘则无诸缘各异之义。言不入则坏性用者。反释入义则不得不入。不入则不得力用交彻故。无互遍相资之义则坏用也。若具入不入则俱存无碍。成缘起门。言法性融通门者。即性之一字。凡法性融通要不坏相而即真性。入则坏缘起者无可相入。不入则坏性者。则性不遍一切法故。由不坏相而能普遍方是法性融通义也。二又要由不入方能入耳者。即顺释也。亦通二门唯就相说。若约缘起门要由诸缘历然不入方能相资遍相入耳。若约法性融通门者。要由事相历然方随理融入一切法故。说若唯约理无可即入。三又约体空下。亦顺明而双约性相。上第一义相即不入性即能入。今此一义独相独性俱不能入。要二相融方能入故。言若约体空则无来无入者。是若唯约性无可即入义。言约相不坏如本无差者。即若唯约事不能即入。上二皆是不入之义。言以性融相故得互入者。即释入义是显正义。谓不异理之一事全摄法性时。令彼不异理之多事随所依理。皆于一中同时现等。一事摄理既尔。多事摄理亦然。则一事随所依理。皆于多中同时顿现故得互入。是为法性融通门。如义分齐。疏海能有华故受华名者。以海名无边妙华光故。如莲华池池受华名华依于海取海底称者。海以摩尼王幢为底故。华名摩尼王庄严。如泥中华华受泥称。疏但有二百一十者。第一层一佛刹尘数世界。第二层二佛刹一上加二为三。第三层加三为六。第四层加四为十。第五层加五成十五。第六层加六成二十一。第七层加七成二十八。第八层加八成三十六。第九层加九成四十五。第十增加十为五十五。下十增有五十五。上十层一一渐加算数亦有五十五。而各有十。谓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上十层更有一百。都有一百五十五。并下层五十五故。有二百一十矣。问既有二十层。何以但云十九佛刹为主刹耶。答以最下一层。但云一世界非一佛刹尘数世界。故云从此一界去。云此上过一佛刹微尘数世界至第二层故。二层共有一佛刹尘数刹耳。如竖二千钱为二十百。最下取一钱。如最下一刹此上过一百钱为第二层。方共一百。尔此上过一百至第三层。方是二百。至二十层方有一千九百文耳。故二十层成十九佛刹思之。疏下当会释者。即第三会能绕所绕类结之耳

  疏。六眷属者。即经中云种种安布种种庄严。是辩眷属刹相状耳

  疏。天为圆穹者。外典说天或谓有形。故云天形穹隆其形如[金*敖]故。天圆地方。若庄子云天者自然也。则无形质

  疏。亦如法华云。梵王为众生之父者。即第六经药王本事品中云。譬如大梵天王。为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以梵王劫初时生。后有诸天下降梵王。凡夫皆悉妄计梵王为父。诸经论皆破为非。是外道计。今法华经如来自引以譬。法华岂佛不知是父为妄。故是世尊随俗说耳。今亦随俗说天有形于理何违。然今疏非不许静法之见。但己着在经小有可通。即为会释。不欲使人轻毁圣教耳

  疏。误译洛刹曩者。洛刹曩。此云相也。恶刹攞。此云字也。声势相近故使有误。梵本是室利跊蹉洛刹曩。合云吉祥海云相也

  疏。然此相以为下疏出古德。以吉祥海云为万。合云万相者。即结成静法正义。纵汝吉祥海云为万合言万相。不合云万字。疏此所结刹定是主刹者。以昔人云经言此一一世界者。此上二百一十佛刹尘数之刹耳。非此上不可说佛刹尘数之刹也。以二百一十尘数刹为所绕。两重绕竟方有不可说耳。故立理云。若不将此以会大数。一即此刹种中非唯有不可说刹尘数广大世界。二即三处说数相违。释曰。此上意云。若所绕已有不可说佛刹尘数。更加两重绕刹。则有众多不可说佛刹尘数刹也。言三处说数相违者。一是标中有不可说。二中间说但有二百一十三。是结文两重。能绕初则有不可说。后则有无量不可说。中间则不满不可说故相违也。此释亦似有理。而经此一一言远承于前二百一十殊已隔越文中既云如是有可不说佛刹微尘数佛刹。即云此一一世界各有十佛刹微尘数广大世界周匝围绕。明知合绕前不可说也。又以二百一十为所绕者。前中间说刹但超间。明有二百一十。望其文意直上十九佛刹尘数之刹。一一各有众多佛刹围绕。应有不可说不可说也。何者。且如最下一刹已有一佛刹微尘数佛刹围绕。向上过一佛刹微尘数世界。方至第二层一刹有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此第一层向上至第二层中间诸刹。何以无绕刹。若无绕则刹网不成。故知。直上一佛刹尘数之刹。一一皆应有绕不能具说故。有超过举二十重耳。既最下层一刹有一佛刹尘数刹绕。此上次第二刹更加一刹为能绕。第三亦加一刹。如是渐上至百加百至千加千至万加万至满佛刹尘数。到第二层还加一佛刹微尘数刹为能绕故。有二佛刹尘数刹绕。如是乃至第二十层亦复如是一一渐增故。但直上至一佛刹尘数世界并其能绕。已有众多佛刹尘数个佛刹微尘数世界不可知数。且就一期之数云不可说耳。明知所绕定是主刹。若尔云何不与标文相违标文。但云一刹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故。既加两重能绕有多多故。答此有二意。一言不可说者就主标耳。二者其两重能绕并不出不可说刹尘刹中。何者。观其文意但是诸刹互为主伴为相绕耳。如百人共聚一人为主则九十九人绕之。余九十九人一一为主时。皆得九十九人绕之。若不尔者。最下一刹已有一佛刹尘数世界围绕。此能绕刹更有两重能绕。已有不可说不可说刹尘数刹也。思之。明知互为主伴则本数不增。而疎言傍去者。经中现说下狭上阔如倒立浮图。仰安雁齿亦合更说上尖下广如正浮图。俯安雁齿则上下栉比皆悉周满。间无空处方为刹网。上下四周皆悉相当。经欲拣别诸重不能备举故。且增数说绕刹殊。又欲令斜望相当故为此说。所以梵网经云。世界不同犹如网孔。若但取二百一十以为所绕殊非得意疏。依此则似译人文繁理隐者。若言十佛刹但有三字。今云如上所说则有四字故为文繁。但云如上所说。言不分明即是理隐

  疏。若依前义则译者之妙。能绕所绕其数既多。但云如上则言省略故云妙耳。虽有二释。疏意存第二释。但用十佛刹尘数而为能绕。为顺经宗明无尽故。前后体势类皆然故。余如疏文细寻可见

  疏。俱舍云者。略其义耳。具足颂云。东毗提诃洲。其形如半月。三边如赡部。南边三百半。南赡部如车。三边各二千。南边三百半。西瞿陀尼洲。其相圆无缺。迳二千五百。周围此三倍。北俱卢畟方。面各二千等。东则北阔南狭。余可知。故结。云四洲相殊从今云如者。上举论为问。今为会释言全似此界者。此四洲安布是一佛居。今此世界同此四洲之界耳

  疏。此中文无标结大数等者。例中间海。如第八经末。第十经即以正喻依者。以众生身喻种种刹故。亦是以因喻缘者故。下六地云。业为田识为种。谓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二十八》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