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经疏部」经文1736卷36页码:P0001
唐 澄观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三十五 ▪第4页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重释具足之言。上约横具为具足。今约竖说之

  疏。即是种性者。谓种性位。由于习种合于性种方名种性也。性种即自性住性为正因。性即是涅槃第一义空性也。习即新熏修成之性。决于佛因称为种性。引证可知。言无性摄论者。即第八论释因缘云。诸菩萨因缘。即有言闻熏习。是无分别智及如理作意。释论中云。因即能作因缘义。有言者。大乘言音。闻谓听闻。由此引功能差别说名熏习。以此为因。所生意言顺理清净。名如理作意

  疏。摄论广说者。即第七论。瑜伽四十五。明内外各有六方便此即内六

  疏。瑜伽起信等论者。前第一经疏中已引起信。今略引瑜伽。即七十七菩萨地品中。彼论亦引深密。慈氏问世尊。如来说四种所缘境事。一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事边际所缘境事。四所作成办所缘境事。几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毗钵舍那所缘境事。世尊答云。初一毗钵舍那所缘境事。次一奢摩他所缘境事。后二是俱所缘境事。释曰。初一即事。二即是理。故无分别智缘三四通事理故用二为能缘。则是以事对观义也。故前第一经疏中已为出意。但不顺无分别智证如中义耳。广如彼说。今取一义故不言是非。以明十重。从粗至细。自浅暨深故。初二止观别行。一即瑜伽奢摩他品。二即毗钵舍那品。下八皆双运品。而三正是双运。对第四双遮。此为双照。若取别义双照皆观。双遮皆止。上四以理事为能成。止观为所成。五融于心境即合前三四二门。以初二事理即三四所融故。绝事理即第四门中境。无碍即第三门中境。泯止观即第四门止观。无碍止观即第三门止观。合上二重止观与二重之境明非一异。不坏二相故不一。二体无异故不二。故虽融心境方是事理无碍之门。但言相融不说。何者。是止是观者此通三意。一但融上二重止观即是此门止观。二者照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即是于观不取诸相即名为止。三者不碍心境而一味成即观上止。不坏一味而心境成即止之观。后五即事事无碍门中止观。六是一多相容不同门。七是诸法相即自在门。八即合前即入义。当同时具足门。九即因陀罗网境界门。十即主伴圆明具德门。欲显后后深于前前故合即入耳。余可思准。此亦一处明示止观。兼广演玄言

  疏。皆约流转以明者。由善巧义通还灭故。总释善巧乃有三义。一知理。二知事。三云加能摄无尽。正是事事无碍兼于事理无碍。故大品云。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当得有趣非趣。一切同归于空。诸法之空不异色。空故即事理无碍意。今取一摄一切。即事事无碍。善巧开此为二便有四义。瑜伽五十六七广说。三科善巧。多约相说。即第二义

  疏。第八十王敬护是增上果者。即有力增上。由己具德令彼护故

  疏。由本愿力为依救等。即瑜伽。前意行以昔修故。言由本行力为第一等者。即第二意果似昔因。既为第一故是行果

  疏。佛地论第七有五重者。一修善因得乐果故。二离恶摄善故。三此世他世益故。四世出世益故。五福德智慧益故。上之五重各先义后利

  疏。一言蔽诸者。即论语云。诗三百一言以蔽诸。曰思无邪。包曰蔽犹当也。谓归于正诸之也

  疏。四十一位者。此约行修有障等。第四十二即妙觉位。是所求故。无障非行故

  疏。不同权小谈有藏无者。小乘谓唯佛一人有大觉性。权即五性。谈其有者。藏其无者。在有佛性中故。又云。通别类异。通即皆有。别则有有佛性有无佛性

  疏。以是至德行本者。即外典意。故孝经。夫子语曾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注云。至德者孝悌也。要道者体乐也。故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当行孝无始终也。言行本者。俗典以孝为百行之本。下引佛教证。菩萨戒亦云。孝养师僧父母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疏。然二乘之染非真染等者。即涅槃第二南经哀叹品。佛诃三修比丘云。汝诸比丘。勿以下心而生知足。汝等今者虽得出家。于此大乘不生贪慕。汝诸比丘。身虽得服袈裟染衣。其心犹未得染大乘清净之法。汝诸比丘。虽得行乞身经历多处。初未曾求大乘法食。汝诸比丘。虽除须发。未为正法除诸结使。汝诸比丘。今当真实教敕汝等。我今现在大众和合。如来法性真实不倒。是故汝等。应当精进摄心勇猛摧诸结使。释曰。此以小乘。方大尚未能除所知无明。染法空法常住妙法故云尔也。疏。五受之一者。一善来。二上法。三三归。四八敬。五羯磨。多释不同。多依此五

  疏。归要三者前归敬序中已广说竟。言至下当明者。即明法品。前是抄广故此指下

  疏。和尚此云亲教者。是昔时梵语。即龟兹已来梵言。正云邬波陀耶。此云亲教

  疏。戒有二种等者。依比丘戒则五戒十戒八戒皆为方便。五众之最为最胜法。若菩萨戒为具足。则比丘戒亦为方便。超二乘上为最胜法。愿所成者明是佛果

  疏。杨枝五利者。一明目。二除痰。三除口气。四辨味。五消食。新经有十义

  疏。朝中嚼杨枝。净秽不相杂。此两句语全是无行禅师。于西域寄归之书。南海寄归传亦广说之

  疏。三苦八苦亦皆除灭者。由三涂苦灭故生老病苦亦灭。由断此惑不造十恶业故。无怨憎会苦。由断分别欲贪故。无求不得苦及爱别离苦。从此唯有死及取蕴。至金刚无间道根本智断彼二苦。虽有漏善法此时犹在行苦所随。由被胜智照同法性。于解脱道不待择灭。任运弃舍功归无间。上约法相说。取正体无分别智名为根本。以望加行得名。虽通诸位而见道金刚二处最显故略举之。又有约法性以本觉为根本智。以与始觉为根本故。此唯约解脱道。证理时与根本冥合乃名获得本觉根本。从此永无死及取蕴。虽断惑证理立二道名然。同一刹那获智亦尔。是故无间道断见修二障种时。即是解脱道时断也

  疏。一约入真见道之慧等者。亦有二义。例同断苦。断身病之苦牒前所断。及烦恼病是此所断。谓一切下。出所断体。粗重即是种子。分别拣于俱生。亦为身病远因者。非近因故。如房色过度是身病近因。由贪故尔即为远因。言一刹那中顿断者。至初地中广释。顿证三界四谛真如。至十回向中释

  疏。二约金刚心顿断一切诸烦恼病者。即俱生也。此上所转舍。依上解下结成前二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56】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