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义疏》下 ▪第4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第三总结也。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见有卖佛菩萨形像不救赎。损辱之甚非大士行。应随力救赎不者犯罪故制。七众同大小不全共。菩萨应赎声闻见父母不赎犯第七聚。经像不见制。序事有三。先能卖之人谓劫贼。所卖即佛菩萨形像。此有父母有大慈故。而菩萨下第三正应救赎也。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此有六事远防损害乖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序事凡列六事。一贩卖杀具。二畜轻秤小斗丈尺短者亦从此例。三因官形势求觅钱财。四害心系缚。五破坏成功。六畜养猫狸。此等六物皆有损害。不应畜损伤之事也。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凡所运为皆非正业。思想觉观有乱真道故制。大小同犯七众不全同。序事三阶。前标不应。恶心拣去见机。二列事。三总结。列事大列成五。第一两事不同观看道俗同制。第二若为自娱道俗同不得作不得听。若供养三宝道俗同开。第三八事不得杂戏。第四六事不得卜筮为利。此道俗等俱制也。第五使命。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乖本所习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共。以习各异欲背大向小心计未成犯前第八背大向小戒。计成失戒在第十重戒中说。此戒所制不欲背大正言小乘易行。且欲断结然后化生。序事有两。一应。应念。大乘略举三事。一护大乘戒凡举两譬。一金刚取坚义。浮囊如大经。草系出因缘经。二生大乘信。三发大乘心。若起下二不应。不应一念起自度之想。外道者指二乘为外道。若权入此道为化非所制也。第三十五不发愿戒。菩萨常应愿求胜事。缘心善境将来因此克遂。若不发愿求善之心难遂故制。七众同大小异所习不同故。序事三重。一出愿体。二应三不应。一愿体有十事。一愿孝父母师僧。二愿得好师。三愿得胜友同学。四愿教我大乘经律。五愿解十发趣。六愿解十长养。七愿解十金刚。八愿解十地。九愿如法修行。十愿坚持佛戒。宁舍下第二应。应发此心。若一切下第三不应。不应不发此心。第三十六不发誓戒。誓是必固之心愿中之勇烈意。始行心弱宜须防持。若不发心作意亦生违犯故制。七众同犯而用不必皆尽。大小乘不共。二乘不制心易防持。序事有三。初一句标劝。以发一愿下应发誓持戒。后一句结不发为过。中间十三。复次正明誓体。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始行菩萨业多不定。且人身难得堪为道器。不慎游行致有夭逝。在危生念所丧事重。以不慎故制。七众同大小俱制。序事三重。一明游止所应。是制戒之缘在先兼制。更有三。初明游止二时十八物自随。二时头陀者游行时也。春秋二时调适游行化物无妨损也。头陀有十二。大论广明。食有五。一不受别请。二常一食。三中后不饮浆。四一坐食。五节量食。住处有五。一阿练若处。二常坐不卧。三冢间住。四树下坐。五露地住。衣上有两。一但畜三衣。二常着纳衣。冬寒夏热游行多妨损故制。若不依制犯轻垢。有人言。菩萨立誓安居五月。下半至八月上半。文云。此时不复头陀是安居之限。游行[冒-目+月]难皆是制限。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乖乱失仪故制。七众同大小俱制。序事三阶。一应次第。莫如外道下二不应。不应乱次。我佛法中下三总结应不应义。声闻次序出律部。卧具法以戒为次。乃至大须臾时皆名上座。通道俗九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六法尼。四沙弥。五沙弥尼。六出家。七出家尼。八优婆塞。九优婆夷。此九众有次第不得乱。如律部说。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福慧二庄严如鸟二翼不可不修。乖出要之道故制。七众同大小乘不全共。菩萨摄一切善应修。声闻夏分自誓应修福业。余时不制。序事三阶。一修福自作教他。文中略序七事。一增坊。二山林。三园。四田。五塔。六冬夏坐禅安居处。七一切行道处。凡此流类悉应建立。力若不及者不犯。而菩萨下第二应修智慧亦自作教人。而新学下第三举非结过。不修为失。如是九戒下第四段总结梵坛品广明。第四十拣择受戒。戒有心乐受悉皆应与。若嗔恶拣弃乖于劝奖故制。出家二众同犯。余无师范者未制。大小不全共。菩萨本兼物。声闻若许而中悔是犯不许不犯。序事有三。初不应拣择。二应拣择者有两。一身形不如应拣择。二业障不如须拣择。衣中声闻用青泥栈。菩萨亦应用。依此文意似不必尽备。但与俗艳不同便名如法。一云。道俗受戒皆须服坏色。二云。是可坏色处道俗同制。文云。与俗有异。当知出家菩萨必用坏色。然出家人法下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内无实解外为名利辄尔。强为有误人之失故制。出家二众同大小不俱制。三众及在家无师范义不制。序事三阶。一明所解。解此故堪为师兼制不解则犯问遮道。遮道有三。一七逆二十重。三四十八轻。如是三事皆应一一好解。不欲受者不得逼增受之罪。若不解大乘下第二不解。不解此而作师亦是兼制。而菩萨下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凡未受菩萨戒者。皆曰恶人。若预为说后受不能殷重故制。七众同大小制。序事三阶。一不得辄说唯除国王。外道恶人即九十五种。是恶人辈下第二不受皆为恶人。空生空死同畜生也。而菩萨下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当分犯已自结罪。不思惭愧而[冒-目+月]当利施无愧故制。出家五众同大小俱制。以枉当福田故。文云。信心出家毁正戒者。在家未当田任未制。序事三重。一带罪无愧不得受施。国王本以地水给有德之人。无有德行不应受用。五千下第二带罪无愧人鬼所毁。若毁正戒。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三宝皆应供养。若不修者乖于谨敬之心故制。七众同大小不全共。菩萨应修五事。声闻五篇轻重法应诵持。余事不制。序事三阶。一标劝。受持下二别列劝事凡五种。一受持。二读。三诵。四书写。五供养。解脱已在上三十九中。若不下第三举非结过。经典是佛母应供养不者犯罪。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菩萨发心为物。见有识之。类应须教化令得悟解。若不能者乖大士之行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共。大士化众生是正行。小乘自度不化非犯。序事三重。一劝起大悲不起兼制。悲能拔苦大士恒愿众生离苦。若入一切下二列悲心之事凡三种。一见人类令发心。二见畜令发心。三随所至方随所见人悉令发心。是出要之急故须此三通制道俗。菩萨若不下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强为解说。彼此有慢法之失故制。出家五众同大小俱制。在家不全。为法主止说一句一偈不如法亦犯。序事三重。一常应大悲教化即是兼制也。不得立示说法仪则。为白衣说不得倚立。法应同坐若相与立亦非过。此中举立为语。若人卧说法坐立。或复覆头捉杖悉不得。二为四众说亦不得立。莫言僧尼有道而倚立为说。亦是轻法为犯也。其说法者三举非结过。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既见善事法应随喜。而今制网障阂乖善之义故制。在家二众同犯。出家五众无其自在之制脱立阂善制限亦同此制。大小同犯。序事三阶。一标受戒者两释。一云。标被制之人。佛子欲信心受戒而制限障阂不听彼受。二云。标能制之人。佛子始以信心受戒。末便立非法制限是故示应。若国王下二正制限之事。不听出家断僧宝也。不听四部出家者。谓居士居士妇童男童女。不听道立形像断佛宝也。不听书写经律断法宝也。故作下举非结过。第四十八破法戒。内众有过依内法治问。乃向白衣外人说罪。令彼王法治罚鄙辱清化故名破法。乖护法之心故制。出家五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序事三重。第一不应破法。第二明护法。从若受佛戒文已去是也。第三举过结非。从教人破法已去文是也或名此戒为令他得损恼戒也。诸佛子下第三总结有三。一标数。二劝持。三劝诵。一标数即四十八轻。汝等受持即第二劝秉持在心。第三劝诵举三世菩萨诵为劝。诸佛子听下第三大段流通。就此中大分为两。一流通此戒制轻重。二流通此一品。就第一流通。此戒轻重复有四意。一明诵。二正流通。三流通得益。四大众奉持。就此四更各有三别。第一诵中三者。一标名。二三世诸佛诵。三我释迦亦诵第一标名数十重。四十八轻事也。第二三世佛尊重此戒诵持劝也。我今亦诵第三我释迦亦诵为流通劝物。汝等一切大众此四阶中。第二正流通亦有三。一劝流通人。二流通相。三流通事。流通人者。即时座大众也。流通相五种法师也。流通事者。以此戒法流通三世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下此是四重中第三阶流通得益。得见千佛是益事也。就此文为三。一值圣。二离苦。三得乐。值圣者见千佛也。三世千佛悉见。今举千佛一世耳。佛佛授手者。非即举手更授也。明秉戒如与佛相邻次不远故义言授手也。世世不堕离苦也。常生得乐也。所离所得岂止于此。且举凡情所欣厌以之为劝耳。我今在此树下付嘱奉行。此下不更开也。尔时释迦第二章总流通一品。一卷戒本亦有阙者是抄不尽耳。亦四阶。一偏结说心地品。二略举总结十处说。三所说之法。四大众奉行。初阶两别。一明此释迦说竟。二明余释迦说竟。从摩醯第二阶。总结十处说竟亦两。一举此释迦所说十处出上卷。二举余释迦所说。余释迦中文末阙亦如是学。第三阶举所说法凡七句亦两。前六是别。后一是总。千百亿世界中下第四大众奉行亦两。前明千百亿世界中众生各各皆说各各奉行。指余处广说。华光王品应是大本中也本不同。三千者是菩萨应学三千威仪。三年者声闻五年。菩萨三年。三事者戒定慧耳
佛说菩萨戒义疏卷下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本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经文阅读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