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1卷41页码: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论记》二 ▪第4页

  沙门释光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十五。法界至此又加一种。足前为四意.及意识。前无碍中各得二种。今又加一足前成三

  论曰至无别性故者。眼等五界有异熟。有长养。此眼等五同类因生亦是等流。今显异门。废总论别。离异熟.长养外无别性故。所以不说

  异熟因所生至昔所造业者。释异熟生总有四解 第一解言。异熟者异在因。熟在果 或异在果。熟在因 或异通因.果熟在果或在因 或熟通因.果。异在因或在果 或异熟。在因 或异.熟。在果 或异.熟。通因.及果 若言即异名熟。持业释若言异之熟。依主释。故名异熟 或异熟言。此且总说。未别属当 言异熟因者若言异熟即因。持业释。若言异熟之因。依主释 异熟因所生果。名异熟生。亦是依主释。略去因所二字。如言牛车略所驾二字 第二解昔所造业至得果时。起与果用与前异故名异。是能熟故名熟。即异名熟故名异熟。持业释果从彼生名异熟生。依主释。异熟属因生即属果 第三解。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彼所得果与因别类名异。而是所熟名熟。即异是熟故名异熟。即异熟是生名异熟生。持业释。异熟.生并属果 第四解。果是异熟如前解。因非异熟言因异熟此于因上假立果名。因从果得名。是有财释。有异熟故名为异熟。果从彼生名异熟生。依主释 泛举得名不同。亦有于果立因名。如契经云。今六触处果。应知即是昔造业因。触所依处名六触处。即眼等六根此中意取所依六处。不取能依六触

  饮食资助至防援内城者。释所长养 长小令大。养瘦令肥。诸有碍法极微所成名所长养。一饮食。二资助。谓涂油等。三睡眠。四等持谓定。此四胜缘是能长养。由缘所益眼等体增。眼等增时名所长养 有杂心师说。持戒.梵行亦能长养。论主破言。此唯无损。非别有益所长养体。异熟色劣。无异熟生离所长养。故恒长养护持。长养色胜。有离异熟生。如无眼.耳修得眼.耳。故婆沙云。无异熟生眼离长养眼。如人重人。如垆重垆。长养防护异熟亦尔。然有长养眼离异熟生眼。如从无眼得天眼者 问长养通非情不。解云.不通 难如谷麦等。虽无饮食.睡眠.等持所益。而有粪等资助所益。如何长养不通非情。解云。若泛言长养亦通非情。粪.水等缘能长养故。此中言长养者。唯是有情胜缘所益。外法非情非胜缘益不名长养

  声有等流至随欲转故者。声有二类。无异熟生。夫异熟色任运而起。声随欲生故非异熟

  若尔不应至梵音声相者。引论难 若声非异熟论不应说远离粗恶语故。感得三十二大士相中梵音声相

  有说声属至缘击发声者。答 有两说。此即初师 有说。声属第三传故。虽远展转由彼业生。不能亲感。而非异熟。谓业为第一传 从业生大种为第二传。从大种发声为第三传。理亦应有第四.第五传。而不说者。从异熟大种生声。尚非异熟。从长养等流生声。理在不疑故不别说 又解应立量。即声非异熟。属第三传故。如善恶身受 问若声从业.大种生故。此四大种即是异熟。为是何等异熟大种生此声耶。解云。先有异熟大种独住。若相击时即便生声。不相击时但有大种 问若尔。应有现在大种无所造色。解云。许亦无失。故正理二十。解大种望所造色非俱有因中云。谓有成就诸所造色非四大种。或有成就能造大种非所造色 解云。谓圣生无色。成下无漏戒不成能造大。及在欲.色成过.未定共戒 不成能造大。在欲第二念已去成过.现戒。非成过去能造大。若有初受别解脱戒。初念有等流四大。悬造未来当生无表。彼大种现在成就。所造无表仍住未来。无前得故仍未成就。如是等类。是谓成就大种非所造色 准彼论文。故知。亦有成能造大非所造色 问若尔。即与婆沙相违。故婆沙一百三十二云。若成就现在大种。彼现在所造色耶。答如是。设成就现在所造色。彼现在大种耶。答如是。以非现在大种无果故。亦非现在所造色无因故 婆沙既云以非现在大种无果故。明知。现在大种皆有所造色果无独住大。解云。论意各别无劳会释。或可亦不相违。婆沙从多分说。若不尔者。如受戒时初念悬造未来世戒。岂得成彼未来戒耶 问等流大种。悬造当戒。可有现在独住大种。异熟大种非是悬造。应无现在独住大种。解云。虽义不同。大种类故。等流既容现在独住。异熟容有。何理能遮。又解现在无有异熟大种。无所造色。前引婆沙极分明故。既言以非现在大种无果故。故知。无有现大独住。既言以非现在所造色无因故。故知。无有现所造色独住。应知后念无表望现大种。虽无生因。有依因故 问若尔即与正理相违。彼论既言。有成就能造大种非所造色。明知。亦有能造大种无所造色。解云。正理论主述异师义。捡寻婆沙上下论文。全无此说。有成就能造大种非所造色此即论意各别。无劳会释 或可。亦不相违。如受戒时初念大种 造初念戒。即此大种。复能悬造未来身中一期无表。理实成此初念大种。亦成现在所造无表。且望未来悬造戒说故。正理言有成就能造大种非所造色。若作此解。与彼正理亦不相违 问若言此声无先独住异熟大造。是何大种。若谓此大种声有即有。声无即无。应异熟色断已更续。有违宗过。若谓即以造身根等异熟大造。一四大种造二有对色。还有违宗。若谓造身根等异熟大种为缘。击发生声。据缘义边说大第二。次后声起说声第三。以实此声随其所应。长养.等流大种所造。若作此解。虽无有失。何异第四.第五传家。既非用彼异熟大造。何须别说第三传耶 解云。异熟大种虽非亲能造彼声界。据缘生边。说声第三亦无有失

  有说声属至此乃生声者。此即第二师答 有说声属第五传故。虽远展转由彼业。生。疎非亲感。而非异熟。谓业为第一传。从业所感造身根等异熟大种为第二传。从此异熟边复有造身根等长养大种为第三传。从此长养色复起等流大种为第四传。从此等流方乃生声为第五传 理亦应许有第四传。而不说者。略而不说

  或可。影显 或长养声虽于一处而有间绝若据一身诸支节中。轮环不绝。说非异熟。其理稍隐。故不说之。若等流声有全间断。说非异熟。于理稍显偏约此明 此师意说。长养大种造长养声。等流四大造等流声。故许说有第四.第五传声非异熟。故非异熟大造故不许有第三传也。故正理述第二师解云。有余师说。声非异熟。如何异熟大种所造。故应许声属第四传.第五传故非异熟。谓从业生异熟大种。从此传生长养大种此复传生等流大种。长养大种发长养声。等流大种发等流声 又解此师别为一解。婆沙一百一十八。亦有第三.第五传同此论。又婆沙一百二十七云。问诸有情类所发声。当言何处大种所造。有说。喉边大种所造。有说。心边大种所造。有说。脐边大种所造。评曰。总说。此声一切身支大种所造。若别说者。轻小语声。应言喉边大种所造。叱吒哮吼号叫等声。应言遍身大种所造。现见。此等举身为掉动故

  若尔身受至便违正理者。此论虽有两说 论主意存后师。破初师云。若说此声从业所生大种生起。属第三传故非异熟者。身识相应受从业所生大种生故。谓业为第一传。异熟大种为第二传。由此大种生身受为第三传。身受。同声俱第三传。应非异熟。若受。如声非异熟者。便违正理。以宗说受通异熟故 正理救云。此难不然。非诸身受皆因大种。及因业生大种所发。亦非一切皆是异熟 然诸身受。亦因非业所生大种及非大种而得生故。谓身受起。要假身.触.身识等缘。由此亦缘外大种起。非要待业所感大生。于理无违。故通异熟 正理救意云。谓身受生非皆因大种。亦假非大种身.触.身识等缘。设有因大种者。又非但因业生大种。谓亦因非业等流.长养大种生。设因业生大种者。又体非唯是异熟。亦通善.恶等。由此三义不定故通异熟。意救第三传 若作俱舍师破云。汝若言身受从大种.非大种生故。通异熟。声唯大种生。不通异熟者。色亦唯从大种生。应不通异熟 汝若言身受从异熟.长养.等流大种生。通异熟者。汝亦许声从此三生。应通异熟 汝若言身受异熟大种生者。亦非一切皆是异熟。有通善.恶者。我亦非言一切身受。从异熟大种生者。皆是异熟。亦通善.恶。今此中破。且据身受是异熟者。从业所生大种生者为难。汝若言声属第三传非异熟者。此第三传非为定证。为如异熟身受。属第三传故。声是异熟。为如善.恶身受。属第三传故。声非异熟。我以不定出汝过失。言身受不定故通异熟。岂不徒言。竟不救难。故声非属第三传也。初师既破。后师还立 又正理论救第三传云。岂不如从无记大种发善.恶声。从有执受发无执受。从身境界发耳境界。如是若从异熟大种发非异熟。有何相违 若作俱舍师破。大种造色理实无定。此异熟大种所发之声。既非异熟。为是何等。若是长养。理应用彼长养大造。若是等流。理应用彼等流大造。有何所以异熟大造

  八无碍者至非所长养者。释第三.第四句 前后均等名等。流类相似名流。或果续因名流 诸异熟生虽亦从同类起。为显别相废总论别但名异熟。异熟不摄方名等流。据用长养亦通无色。此约体说故无长养

  余谓余四至有等流性者。此释余三可知

  实唯法者至独名有实者此释实唯法 以此准。实唯是无为

  意法意识至名为法界者。此释第六句 意.法.意识有一刹那。谓初无漏苦法忍品。非等流故名一刹那。此说究竟不从同类因生者名一刹那 余有为法无非等流 苦忍俱心名意界.意识界。望后名意。望前名意识 余俱起法。即相应等名为法界 初苦忍言显取现忍。故正理云.此说正现行亦非等流者。问何故但取现忍非取未来。解云。现行苦忍非是等流其义决定。未来苦忍虽在凡位非是等流。若至圣位住不生者。即是现忍等流果故非是刹那。其义不决 问如上忍现行。未来下忍住不生法。非等流摄应是刹那。如何但取现忍。解云。苦忍名一刹那。由具二义。一者现行。二者非等流。如不生下忍。虽非等流而阙现行。如苦法智等。虽有现行阙非等流。如不…

《俱舍论记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