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1卷41页码: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论记》十一 ▪第2页

  沙门释光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言昼夜增减者。印度国法分十二月为三际。一热际有四月。二雨际有四月。三寒际有四月。随其方俗立三际不同。又以十六日为月一日。以十五日为月满日。复分一月为二。前十五日为黑半。后十五日为白半 若依泰法师意解。从二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六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十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是即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当此间八月九日。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昼渐增。当此间二月九日。从秋分日已去乃至春分日已前说夜增。虽冬至日已去昼渐增。夜仍长昼故说夜增。从春分日已去乃至秋分日已前说昼增。虽夏至日已去夜渐增。昼仍长夜故说昼增 若作此解。即与此论相违。此论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准此论文日向南夜增。如何从冬至日已去日向北说夜增。准此论文日向北昼增。如何从夏至日已去日向南说昼增。又与婆沙一百三十六相违。彼论云至摩伽陀月(当此间十一月)白半之日夜有十八(解云十八牟呼栗多)。昼有十二(解云十二牟呼栗多)。从此以后昼增夜减。又云至室罗筏拏月(当此间五月)白半之日夜有十二。昼有十八。从此以后昼减夜增 以此文证准知夜极长已去说昼增夜减。昼极长已去说夜增昼减。若说秋分已去夜增昼减。春分已去昼增夜减。即与此文相违 又真谛法师立三际云。从此间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当此间七月九日。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当此间正月九日 难曰此亦非理。若言七月九日说夜渐增为据何时。若言夜极短已去说夜增。即夏至已过。若言昼夜齐等已去说夜增。复秋分日未至。若言正月九日说夜渐减。为据何时。若言夜极长已去说夜减。即冬至日已过。若言昼夜齐等已去说夜减。复春分日未至。此即与理相违。又与此论.及婆沙相违。此即与文相违。此真谛立三际约此间节气以分。乍看似顺细寻即违 又有一解云从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八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当此间六月九日。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当此间十二月九日 难云若言六月九日说夜增。夏至日已过秋分未至还同前过。若言十二月九日说夜减。冬至已过春分未至还同前过。故亦非理。又论相违 今解云。西方诸国寒.热.雨三时节不定。还随方俗立三际异。世亲菩萨造论处立三际。当此间从十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三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七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其雨际第二月从后半第九日夜渐增。当此间五月九日。与夏至日稍得相当。此即夜极短已去说夜增。其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当此间十一月九日。与冬至日稍得相当。此即夜极长已去说夜减。说昼增减翻夜应知。此解乍看与此方节气不同。然顺论文。故论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 亦顺婆沙文如前说

  昼夜增时一昼夜增几者。问

  增一腊缚至夜增昼增者。答。准下论文。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于中昼夜若至极长。有十八牟呼栗多。若至极短。有十二牟呼栗多。中间延促有六牟呼栗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六十八成一百八十腊缚故。昼夜增减各一腊缚。从夏至日已去日行此洲。从北向南说夜增时增一腊缚。昼即便减一腊缚也。若从冬至日已去日行此洲。从南向北说昼增时增一腊缚。夜即便减一腊缚也。南北道路有一百八十。日日行一路。以此文证。故知夜极短已去。说夜增昼减。昼极短已去。说昼增夜减

  何故月轮至见有缺耶者。问。黑半渐尽故言末。非是末后也。除第十五日已前十四日皆名白半初。又解于黑白十五日中近后名末近前名初。虽黑半中从十六日已去渐缺。白半中至十四日已来亦有缺。以未及初缺相显故

  世施设中至见不圆满者。答。世施设论中作如是释。月被日照发影自覆。于覆暗处远见不圆。日体净妙月体稍粗。故月被照发影自覆如树发影。照既多少不同影覆多少为异。所以缺.还不定

  先旧师释至现有圆缺者。经部中先旧师释。日.月道路行度不同。于此路行应见其圆。于此路行应见其缺 又解日轮速疾。月轮迟缓。行度不同。日光赫[亦/火]。月明昧劣。日渐近月日照月轮映夺不现。若极相近映夺总不现。若渐相去方得渐现。后不照时彼体全现。映夺不现非由影覆

  日等宫殿何有情居者。此下第八明天器。就中。一明天所居器。二明天器近远 就明天所居器中。一正明天器。二便显余义 就正明天器中。一明四天王器。二明三十三天器。三明空居天 此下明四天王天器。将明问起

  四大天王所部天众者。答

  是诸天众唯住此耶者。问

  若空层天至诸层级等者。答 日等等取诸星 层级等等取七金山

  有几层级至住何层级者。正起颂文。一问层级。二问其量。三问住天

  颂曰至亦住余七山者。初句答初问。次三句答第二问。后一颂答第三问

  论曰至此天最广者。妙高出水八万踰缮那。此四层级始从水际尽第四层有四万踰缮那故言下半。若妙高如鼓。即侵山十六。若如方座。即体外别出。体广八万论层更多。余三层级皆作两释。准此应知。第四层级四大天王及诸眷属共所居止各住一面名四天王。故经依此说四大王众天。余文可知。婆沙一百三十三有二说。一同此论。更一说云。有说初层下齐水量。次二去下量各十千。其第四层去下二万。婆沙虽无评家。此论既无异说。即以此论为正

  三十三天至西南善法堂者。此下第二明三十三天器。问及颂答

  论曰至其量无别者。此师意说。既言与下四边其量无别。准此妙高形如方座外出层级 或如下阔处。何妨亦似鼓

  有余师说至各唯二万者。此师意说其四层级渐次却入侵山体成。如第一层两边共有三万二千。第二层两边共有一万六千。足前成四万八千。第三层两边共有八千。足前成五万六千。第四层两边共有四千。足前成六万。故说山顶面各二万。若据周量有八十千。婆沙正理皆有两说并无评家

  山顶四角至守护诸天者。释第三.第四句。手执金刚杖名金刚手

  于山顶中至诸可爱事者。释善见宫及殿。见者称善故名善见 药叉。是神名。通天.鬼.傍生。是暴恶义。或云勇健。或云有福祐 一百个一故言百一。如言百味饮食 妒罗绵妒罗是树名。绵从树菓中出名妒罗绵。如言柳絮。正理论云。城有千门严饰壮丽。有五百青衣药叉勇健端严各严铠仗防守城门

  城外四面至庄严大城者。释四苑。婆沙一百三十三云。一众车苑。谓此苑中随天福力种种车现。二粗恶苑。天欲战时随其所应甲仗等现。三杂林苑。诸天入中所玩皆同俱生胜喜。四喜林苑。极妙欲尘殊类皆集历观无厌。如是四苑形皆正方。一一周千踰缮那量。中央各有一如意池。面各五十踰缮那量。八功德水盈满其中。随欲妙花.宝舟.妙鸟。一一奇丽种种庄严

  四苑四边至捔胜欢娱者。释四妙地

  城外东北至犹遍五十者。明圆生树

  顺风可尔云何逆熏者。问

  有余师言至故说逆熏者。此师意说香无逆熏 言逆熏者。依不越树界故说逆熏 言不越树界者。圆生树身去外枝条面各五十踰缮那量。如在树下近东边立。去彼树身五十踰缮那。若有东风名为逆风。此人虽去树身五十踰缮那。由在树界内立而得头上枝条等香故。言依不越树界。而言逆风得五十者。望树身以论。若越树界即不得香

  理实圆生至如顺风熏者。论主正解。天香德胜能逆风熏。越于树界五十踰缮那。非能远至如顺风熏能越树界百踰缮那

  如是华香至别生香气者。问。如是华香为依自碎华中地大随风相续转至余方。以欲八极微不相离故有地大。就能造中地强说依。非无余大等。又解地谓碎花与香为所依故名为地 又解地谓土地。言此花香依此土地相续流转。为但熏风风中别生香气转至余方

  此义无定至俱许无失者。答。轨范师释通二无失

  若尔何故至遍诸方者。难。若香能逆熏如何颂说花根等香不能逆熏。但功德香能逆流

  据人间香至无如是能者。论主通释。人香共了不能逆熏。若据天香能逆熏也

  化地部经至唯遍五十者。叙异部说。彼部说。此圆生树香顺风至百。无风五十

  外西南角至不如法事者。释善法堂。正理论云。城外西南角有大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详辨制伏阿素洛等。如法不如法事。名善法堂

  如是已辨至皆依外器者。此下第三明空居天器。从夜摩天至色究竟所住宫殿皆但依空。依迦湿弥罗故言色界十六。又正理云。有说空中密云弥布如地为彼宫殿所依。外器世间至色究竟。上无色故不可施设

  如是所说至故使之然者。此下第二便显余义。就中。一明六天行淫。二明诸天初生。三明欲生乐生。此即第一明六天行淫

  随彼诸天至同中印度者。此即第二明诸天初生。且六欲天初生如次。四天王天如五岁。三十三天如六岁。夜摩天如七岁。睹史多天如八岁。乐变化天如九岁。他化自在天如十岁。生已身形速得成满。色界天众于初生时身量周圆具妙衣服。如梵众天初生半踰缮那。乃至色究竟天初生万六千踰缮那。二界诸天皆作圣言。圣言谓中印度语。印度此云月支。月有千名斯其一矣。旧云天竺。或云贤豆。或云身毒。讹也。又正理云。谓彼言词同中印度。然不由学自解典言

  欲乐生别云何应知者。此下第三明欲生乐生问起

  颂曰至乐生三九处者。答

  论曰至差别三种者。解三欲生如集异门第五广解三欲生三乐生。不能具引。略述意云。有诸有情谓是假者乐受现前诸妙欲境。谓诸有情恒乐。受用宿业所感随本所生现前欲境非别化作。彼于如是随本所生现欲境中。有势力故自在而转。谓全人趣.及于欲界取下四天 言妙欲境者。境非是欲贪欲名欲。境…

《俱舍论记十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