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記》十一 ▪第2页
沙門釋光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言晝夜增減者。印度國法分十二月爲叁際。一熱際有四月。二雨際有四月。叁寒際有四月。隨其方俗立叁際不同。又以十六日爲月一日。以十五日爲月滿日。複分一月爲二。前十五日爲黑半。後十五日爲白半 若依泰法師意解。從二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爲熱際四月。從六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爲雨際四月。從十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爲寒際四月。是即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夜漸增。當此間八月九日。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晝漸增。當此間二月九日。從秋分日已去乃至春分日已前說夜增。雖冬至日已去晝漸增。夜仍長晝故說夜增。從春分日已去乃至秋分日已前說晝增。雖夏至日已去夜漸增。晝仍長夜故說晝增 若作此解。即與此論相違。此論雲。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晝增准此論文日向南夜增。如何從冬至日已去日向北說夜增。准此論文日向北晝增。如何從夏至日已去日向南說晝增。又與婆沙一百叁十六相違。彼論雲至摩伽陀月(當此間十一月)白半之日夜有十八(解雲十八牟呼栗多)。晝有十二(解雲十二牟呼栗多)。從此以後晝增夜減。又雲至室羅筏拏月(當此間五月)白半之日夜有十二。晝有十八。從此以後晝減夜增 以此文證准知夜極長已去說晝增夜減。晝極長已去說夜增晝減。若說秋分已去夜增晝減。春分已去晝增夜減。即與此文相違 又真谛法師立叁際雲。從此間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爲熱際四月。從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爲雨際四月。從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爲寒際四月。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夜漸增。當此間七月九日。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夜漸減。當此間正月九日 難曰此亦非理。若言七月九日說夜漸增爲據何時。若言夜極短已去說夜增。即夏至已過。若言晝夜齊等已去說夜增。複秋分日未至。若言正月九日說夜漸減。爲據何時。若言夜極長已去說夜減。即冬至日已過。若言晝夜齊等已去說夜減。複春分日未至。此即與理相違。又與此論.及婆沙相違。此即與文相違。此真谛立叁際約此間節氣以分。乍看似順細尋即違 又有一解雲從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爲熱際四月。從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爲雨際四月從八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爲寒際四月。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夜漸增。當此間六月九日。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夜漸減。當此間十二月九日 難雲若言六月九日說夜增。夏至日已過秋分未至還同前過。若言十二月九日說夜減。冬至已過春分未至還同前過。故亦非理。又論相違 今解雲。西方諸國寒.熱.雨叁時節不定。還隨方俗立叁際異。世親菩薩造論處立叁際。當此間從十一月十六日至叁月十五日。爲熱際四月。從叁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爲雨際四月。從七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爲寒際四月。其雨際第二月從後半第九日夜漸增。當此間五月九日。與夏至日稍得相當。此即夜極短已去說夜增。其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夜漸減。當此間十一月九日。與冬至日稍得相當。此即夜極長已去說夜減。說晝增減翻夜應知。此解乍看與此方節氣不同。然順論文。故論雲。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晝增 亦順婆沙文如前說
晝夜增時一晝夜增幾者。問
增一臘縛至夜增晝增者。答。准下論文。刹那百二十爲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爲一臘縛。叁十臘縛爲一牟呼栗多。叁十牟呼栗多爲一晝夜。于中晝夜若至極長。有十八牟呼栗多。若至極短。有十二牟呼栗多。中間延促有六牟呼栗多。叁十臘縛爲一牟呼栗多。叁六十八成一百八十臘縛故。晝夜增減各一臘縛。從夏至日已去日行此洲。從北向南說夜增時增一臘縛。晝即便減一臘縛也。若從冬至日已去日行此洲。從南向北說晝增時增一臘縛。夜即便減一臘縛也。南北道路有一百八十。日日行一路。以此文證。故知夜極短已去。說夜增晝減。晝極短已去。說晝增夜減
何故月輪至見有缺耶者。問。黑半漸盡故言末。非是末後也。除第十五日已前十四日皆名白半初。又解于黑白十五日中近後名末近前名初。雖黑半中從十六日已去漸缺。白半中至十四日已來亦有缺。以未及初缺相顯故
世施設中至見不圓滿者。答。世施設論中作如是釋。月被日照發影自覆。于覆暗處遠見不圓。日體淨妙月體稍粗。故月被照發影自覆如樹發影。照既多少不同影覆多少爲異。所以缺.還不定
先舊師釋至現有圓缺者。經部中先舊師釋。日.月道路行度不同。于此路行應見其圓。于此路行應見其缺 又解日輪速疾。月輪遲緩。行度不同。日光赫[亦/火]。月明昧劣。日漸近月日照月輪映奪不現。若極相近映奪總不現。若漸相去方得漸現。後不照時彼體全現。映奪不現非由影覆
日等宮殿何有情居者。此下第八明天器。就中。一明天所居器。二明天器近遠 就明天所居器中。一正明天器。二便顯余義 就正明天器中。一明四天王器。二明叁十叁天器。叁明空居天 此下明四天王天器。將明問起
四大天王所部天衆者。答
是諸天衆唯住此耶者。問
若空層天至諸層級等者。答 日等等取諸星 層級等等取七金山
有幾層級至住何層級者。正起頌文。一問層級。二問其量。叁問住天
頌曰至亦住余七山者。初句答初問。次叁句答第二問。後一頌答第叁問
論曰至此天最廣者。妙高出水八萬踰繕那。此四層級始從水際盡第四層有四萬踰繕那故言下半。若妙高如鼓。即侵山十六。若如方座。即體外別出。體廣八萬論層更多。余叁層級皆作兩釋。准此應知。第四層級四大天王及諸眷屬共所居止各住一面名四天王。故經依此說四大王衆天。余文可知。婆沙一百叁十叁有二說。一同此論。更一說雲。有說初層下齊水量。次二去下量各十千。其第四層去下二萬。婆沙雖無評家。此論既無異說。即以此論爲正
叁十叁天至西南善法堂者。此下第二明叁十叁天器。問及頌答
論曰至其量無別者。此師意說。既言與下四邊其量無別。准此妙高形如方座外出層級 或如下闊處。何妨亦似鼓
有余師說至各唯二萬者。此師意說其四層級漸次卻入侵山體成。如第一層兩邊共有叁萬二千。第二層兩邊共有一萬六千。足前成四萬八千。第叁層兩邊共有八千。足前成五萬六千。第四層兩邊共有四千。足前成六萬。故說山頂面各二萬。若據周量有八十千。婆沙正理皆有兩說並無評家
山頂四角至守護諸天者。釋第叁.第四句。手執金剛杖名金剛手
于山頂中至諸可愛事者。釋善見宮及殿。見者稱善故名善見 藥叉。是神名。通天.鬼.傍生。是暴惡義。或雲勇健。或雲有福祐 一百個一故言百一。如言百味飲食 妒羅綿妒羅是樹名。綿從樹菓中出名妒羅綿。如言柳絮。正理論雲。城有千門嚴飾壯麗。有五百青衣藥叉勇健端嚴各嚴铠仗防守城門
城外四面至莊嚴大城者。釋四苑。婆沙一百叁十叁雲。一衆車苑。謂此苑中隨天福力種種車現。二粗惡苑。天欲戰時隨其所應甲仗等現。叁雜林苑。諸天入中所玩皆同俱生勝喜。四喜林苑。極妙欲塵殊類皆集曆觀無厭。如是四苑形皆正方。一一周千踰繕那量。中央各有一如意池。面各五十踰繕那量。八功德水盈滿其中。隨欲妙花.寶舟.妙鳥。一一奇麗種種莊嚴
四苑四邊至捔勝歡娛者。釋四妙地
城外東北至猶遍五十者。明圓生樹
順風可爾雲何逆熏者。問
有余師言至故說逆熏者。此師意說香無逆熏 言逆熏者。依不越樹界故說逆熏 言不越樹界者。圓生樹身去外枝條面各五十踰繕那量。如在樹下近東邊立。去彼樹身五十踰繕那。若有東風名爲逆風。此人雖去樹身五十踰繕那。由在樹界內立而得頭上枝條等香故。言依不越樹界。而言逆風得五十者。望樹身以論。若越樹界即不得香
理實圓生至如順風熏者。論主正解。天香德勝能逆風熏。越于樹界五十踰繕那。非能遠至如順風熏能越樹界百踰繕那
如是華香至別生香氣者。問。如是華香爲依自碎華中地大隨風相續轉至余方。以欲八極微不相離故有地大。就能造中地強說依。非無余大等。又解地謂碎花與香爲所依故名爲地 又解地謂土地。言此花香依此土地相續流轉。爲但熏風風中別生香氣轉至余方
此義無定至俱許無失者。答。軌範師釋通二無失
若爾何故至遍諸方者。難。若香能逆熏如何頌說花根等香不能逆熏。但功德香能逆流
據人間香至無如是能者。論主通釋。人香共了不能逆熏。若據天香能逆熏也
化地部經至唯遍五十者。敘異部說。彼部說。此圓生樹香順風至百。無風五十
外西南角至不如法事者。釋善法堂。正理論雲。城外西南角有大善法堂。叁十叁天時集詳辨製伏阿素洛等。如法不如法事。名善法堂
如是已辨至皆依外器者。此下第叁明空居天器。從夜摩天至色究竟所住宮殿皆但依空。依迦濕彌羅故言色界十六。又正理雲。有說空中密雲彌布如地爲彼宮殿所依。外器世間至色究竟。上無色故不可施設
如是所說至故使之然者。此下第二便顯余義。就中。一明六天行淫。二明諸天初生。叁明欲生樂生。此即第一明六天行淫
隨彼諸天至同中印度者。此即第二明諸天初生。且六欲天初生如次。四天王天如五歲。叁十叁天如六歲。夜摩天如七歲。睹史多天如八歲。樂變化天如九歲。他化自在天如十歲。生已身形速得成滿。色界天衆于初生時身量周圓具妙衣服。如梵衆天初生半踰繕那。乃至色究竟天初生萬六千踰繕那。二界諸天皆作聖言。聖言謂中印度語。印度此雲月支。月有千名斯其一矣。舊雲天竺。或雲賢豆。或雲身毒。訛也。又正理雲。謂彼言詞同中印度。然不由學自解典言
欲樂生別雲何應知者。此下第叁明欲生樂生問起
頌曰至樂生叁九處者。答
論曰至差別叁種者。解叁欲生如集異門第五廣解叁欲生叁樂生。不能具引。略述意雲。有諸有情謂是假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謂諸有情恒樂。受用宿業所感隨本所生現前欲境非別化作。彼于如是隨本所生現欲境中。有勢力故自在而轉。謂全人趣.及于欲界取下四天 言妙欲境者。境非是欲貪欲名欲。境…
《俱舍論記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