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1卷41页码: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论记》十四 ▪第2页

  沙门释光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

  颂曰至后二随心转者。答。初句明成别解脱。次两句明成定.道戒。下句显差别

  论曰至乃至近住者。释初句明八众成别解脱

  外道无有所受戒耶者。问

  虽有不名至依著有故者。答。外道虽有受不杀戒等。但名处中戒。不名别解脱戒。由彼所受无有功能永别解脱诸恶法故。依着三有异熟果故。所以不名别解脱戒

  静虑生者至此亦应然者。释颂第二.第三句中得静虑者成静虑。明静虑律仪 颂中言静虑生者。谓此律仪从静虑生。约生因解 或依静虑。约依因明。故名静虑生律仪 若得静虑者定成就此静虑律仪。诸静虑近分亦名静虑。如近村邑有稻田等得村邑名。此诸近分理亦应然

  道生律仪至谓学无学者。释颂第二.第三句中得圣者成道生明无漏律仪 道谓无漏圣道。能生律仪故名道生律仪

  于前分别至其二者何者。释第四句。牒前问起

  谓静虑生至亦恒转故者。答。定.道生二是随心转非别解脱。所以者何。此别解脱于恶.无记异心位中及无心位亦恒转故。所以不名随心转戒。此别解脱戒若名随心转者。善心起位可名随转。恶.无记心起时。及无心位彼应断故

  静虑无漏至名断律仪者。此即第二便明断律仪。以在成就文中说故亦判入成就门中。余文可知 断谓断对治。故婆沙一百一十九云。问何故唯此名断律仪。答能与破戒及起破戒烦恼作断对治故。谓前八无间道中二随转戒。唯与起破戒烦恼作断对治。第九无间道中二随转戒。通与破戒及起破戒烦恼作断对治(已上论文) 准此等文唯未至定九无间道随转戒。望欲恶戒及能起惑为断对治。初定等五望破戒等虽无断对治。而有厌坏对治故有随转戒。无色界望破戒等断.厌俱无故无随转戒。色界类智品道望破戒等虽无断.厌二种对治。而有持.远二种对治故有随转戒 问无色界望欲破戒等亦有持.远二种对治。应有随转戒 解云虽有持.远由厌色故名无色界。故无随转戒。总而言之。对治有五。一舍。二断。三持。四远。五厌。望破戒等未至具五。初定等五无舍.断有持.远.厌。无色无舍.断.厌有持.远。此五对治准婆沙十七作此说也。广如彼解

  由此或有至无漏律仪者。静虑律仪对断律仪四句可知

  如是或有至如应当知者。无漏律仪对断律仪四句准前 第一句者除未至定九无间道无漏律仪。所余无漏律仪 第二句者依未至定九无间道有漏律仪 第三句者依未至定九无间道无漏律仪 第四句者除未至定九无间道有漏律仪所余一切有漏律仪

  若尔世尊至以何为自性者。此下第三通经二律仪。依经起问。若唯身.语名律仪者。何故世尊所说略戒身.语.意三俱名律仪而叹善哉。言遍律仪总说三种。又契经中何故复说眼根律仪。此前经说意律仪。此后经说眼根律仪。以何为自性

  此二自性非无表色者。答

  若尔是何者。征

  颂曰至显勿如次者。释 意谓意律仪 根谓眼根律仪 为显此二俱以正知.正念为体。故于颂中先列正知.正念名已复说合言 谓先略戒说意律仪惠.念为体。即合惠.念为后经中眼根律仪 故先离。后合。言显勿如次配二律仪所以惠.念名律仪者。惠能简择。念能忆念。此二力强防护制意及与眼根。不令于境起诸过患故名律仪非无表色。亦应具说眼等六根。不言耳等略而不言。故正理三十六云。故契经说。眼见色已不喜。不忧。恒安住舍正知.正念。如是乃至意了法已

  今应思择至齐何时分者。此下第二约世明成就。就中。一问。二答。此即问也

  今应思择。表及无表谁人成就何表.无表。于三世中齐何时分

  且辨成无表律仪不律仪者。此下答也。就答中。一明成无表。二明成就表。三明不律仪异名。四成表.无表 就第一明成无表中。一约世成善.恶。二约世成处中。三住善.恶成中 此即第一约世成善.恶。就中。一标宗。二正释。此即标宗

  颂曰至住定道成中者。此即正释。就颂。初三句明别解脱律仪。第四句明不律仪。第五.第六句明静虑律仪。第七句明无漏律仪。第八句双明定.道

  论曰至势微劣故者。释初三句。住别解脱未舍戒来恒成现世 初刹那后第二刹那已去亦成过去 第二句中未舍之言遍流至后不律仪等 无有欲界散地无表有成未来 不随心色非心一果势微劣故。即由此理亦不能成前生中戒

  如说安住至亦成过去者。释第四句。住不律仪至未舍彼恶戒以来恒成现世。初刹那后从第二刹那已去亦成过去

  诸有获得至必还得彼故者。释第五.第六句诸有获得静虑律仪。至未舍彼戒以来。恒成过.未。前生所失过去定律仪。今初刹那必还得彼故 问如婆沙十七云暖随转戒于破戒有舍对治。又正理六十一云。诸有先时未离欲染依思所成惠引暖善根生。又婆沙第七亦说未离欲染者思惠无间能引起暖 准此三文。有从思惠初入煗者。又煗善根唯修同类不修异类。此从思惠初入煗人不修异类故。亦应不得无始所失定。即是过去不定。云何初得定定成过.未耶 解云从思惠入煗初一刹那。亦修异类故。亦得彼无始所失定成第二念后唯修同类。从多分说不修异类 又解据福分说。初得定时必成过.未。若约决择分初得定时不成过去。故正理三十六云。诸有获得静虑律仪。乃至未舍恒成过.未。前生所失过去定律仪。今初刹那必还得彼故。此中应作简别而说。以顺决择分所摄定律仪初刹那中不成过去。余生所得命终时舍。今生无容重得彼故(已上论文)

  一切圣者至先未起故者。释第七句。可知

  若有现住至有成现在者。释第八句。定.道律仪若有现住静虑。成现在静虑律仪。若有现住无漏道。成现道律仪。非出观时有成现在。定.道律仪随心转故。散心现前必无彼故 问何故静虑名定。无漏名道 解云定.道两种虽俱通二。为简差别各立一名 又解无漏之法众圣所游出生死路。究竟离苦。虽亦通定偏得道名 有漏不尔。虽亦通道而立定名

  已辨安住至二世无表者。此即第二约世成处中 言住中者。谓非是极善律仪非是极恶不律仪。故名处中。彼所起业未必一切皆有无表。如造善非淳净为恶非极恼即无无表。若造善淳净为恶极恼即有无表。善处中无表即是善戒种类所摄。恶处中无表即是恶戒种类所摄。无表义同。种类相似。故言种类所摄 处中无表初念成现。第二念以去未舍以来恒成过.现二世无表

  若有安住至为经几时者。此下第三住善.恶成中 问住律仪人有成处中恶无表不。住不律仪人有成处中善无表不 设成几时

  颂曰至至染净势终者。上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后问

  论曰至通成过现者。如苾刍等住律仪人由胜烦恼作杀等业。有不善处中无表 如屠羊等不律仪人由淳净信作礼等业。有善处中无表 二心未断来无表恒相续初念成现。后通过.现

  已辨无表至唯成就现在者。此下第二明成就表。上两句明善.恶表业。下两句明无记表

  论曰至如无表释者。释上两句。住律.不律.及处中人。正作表业恒成现表。不作不成 初刹那后至未舍来恒成过去。若舍不成 必无成就未来表者。如散无表释。不随心色势微劣故

  有覆无覆至逆追成者者。释下两句。二无记表无成过.未。法力既劣得力亦微。是故无能逆成未来。追成过去

  此法力劣谁之所为者。问

  是心所为者。答

  若尔有覆至勿成过未者。难。此无记表既不能成过去.未来。彼能发表。二无记心亦应不能成彼过.未 等谓等取强无记心。即是串习.威仪.工巧.通果心也

  此责非理至成有差别者。释。表色昧钝故依他心起故。心等明利不依他起 等谓等取诸心所法 二无记心望善.不善心成其劣。无记表业从劣心起其力倍劣彼能起心。所以不成过去.未来。故表与心成有差别不可为例。又正理云。此责非理。所起劣于能起心故。所以然者。如无记心能发表业。所发表业不生无表。故知所起劣能起心

  如前所说至立余四名者。此即第三明不律仪异名。因辨成就文便兼明。可解

  或成表业至应作四句者。此下第四成表.无表。此即标宗

  其事云何者。问

  颂曰至成无表非表者。颂答

  论曰至及成业道者。释上两句。即第一句成表非无表。谓处中人以微劣思造善造恶。唯发表业尚无无表。况无记思所发表业能发无表。举胜况劣 除七有依福.及成善.恶业道。虽处中人微劣思起亦发无表故别简也

  唯成无表至或生已舍者。释下两句。即第二句成无表非表。谓三界易生圣者。若在欲.色定成道.定无表。若生无色成道无表。表有不成。如处胎等表业未生。或表生已遇缘复舍

  俱成非句如应当知者。后之两句颂不别明。故于长行论主劝学。随其义释如应当知。第三俱成句谓俱成彼表.无表二。如住别解脱律仪等。第四俱非句谓俱非成彼表.无表二。如处卵[穀-禾+卵]等 正理三十六难第二句云。岂不已得静虑异生今表未生先生已失。亦成无表非表业耶。何故颂中但标于圣。非易生者理亦可然。何故释中标易生者。俱舍师通云。第二句中理亦应有。据显偏明。或复影显。或随举一余略不说。故婆沙一百二十二说云。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应作四句。有成就身表非此无表。谓生欲界住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有身表不得此无表。或先有身表不失不得此无表。现有身表者。谓不眠。不醉。不闷。不舍加行求起身表。不得此无表者谓非殷重信。非猛利缠。虽发身表不得此无表。或先有身表不失者。谓三缘故不舍表业。一意乐不息故。二不舍加行故。三限势不过故。不得此无表者义如前说 有成就身无表非此表。谓诸圣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无身表设有而失。若生色界无身表设有而失。若诸圣者生无色界。此中圣者住胎藏时不能起表。前生表业已失。但成就静虑.无漏无表。住律仪者。谓住静虑.无漏律仪。无身表者。谓或眠。或醉。或闷。舍诸加行不求起表故。设有而失者。谓由三缘舍身表业。一意乐息故。二舍加行故。三限势过故。若生色界无身表者。谓舍加行不求起表故。设有而失者如前说。若诸圣者生无色界者…

《俱舍论记十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