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十六 ▪第3页
沙门释光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皆是杂秽语摄所有加行。从痴所生 上来明七不善业道所有加行从三根生 贪嗔等三至从贪等生者。此下释后两句 问。前七业道有加行故。可得说言所有加行从三根生。贪.嗔.邪见既无加行。如何可说从三根生
以从三根至从三亦尔者。答。贪.嗔.邪见以从三根无间生故。可说加行贪.嗔.痴三。从三根生。或无间生。或相应生 又解可说贪.嗔.邪见加行从三根生。加行即是贪.嗔.痴三。谓或已下别释三根生三业道。如文可知。故正理四十一云。贪等加行如何从三。以从三根无间生故。谓从贪等三不善根无间各容生三业道。由此已显从贪.嗔.痴无间相应生三加行。依无间义亦生业道(已上论文) 问痴不善根与后三业道别可为加行。贪.嗔不善根与贪.嗔业道同如何为加行 解云根.道义别。隐显互彰。前念显根。隐道。后念显道。隐根。故得说根为道加行
已说不善至共相应故者。此即第二明善三位。此明善业三位皆三善根所等起故。善法相顺故三法并生。恶多相违故贪.嗔不并
此善三位其相云何者。问
谓远离前至皆名后起者。答。善业道是止善。离前不善三位。即是善业道三位 且如已下指事别明三位 亲教。梵云和上 从此以后至说四依。谓常乞食。树下坐。着粪扫衣。食尘弃药 及余依前。根本业道第二念已去。相续随转作诸表业。相续随转起无表业。皆名后起。余文可知
如先所说至何业道耶者。此下第二明究竟业.道。问。如先所说非诸业道一切皆由三根究竟。成其业道何根究竟何业道耶
颂曰至许所余由三者。颂文总有四节究竟业道。初两句为一节。次两句为第二节。次一句为第三节。后一句为第四节 言所余者。谓前七业道余。即是虚诳语.离间语.杂秽语 言究竟者。是成辨义。是终了义。谓恶业道由彼三根成辨.终了故。与加行三根不同 问此言究竟。为据因等起说。为据刹那等起 解云此据近因等起以决定故。非刹那等起以不定故。如遣使杀等刹那等起。即通三性心不定故非彼究竟。若因等起心性即决定。以决定故从彼究竟 又解此中据刹那等起非因等起。如贪.嗔等必是刹那等起。余准应知。亦约刹那等起。贪.嗔不善根与贪.嗔业道同一刹那。虽无别体。根.道义别故得说根究竟业道。遣使杀等六恶业道。或时自杀后方死等刹那等起。亦通余心所作究竟。此文且据自作者说 又解通据因等起.及刹那等起。若遣使杀等六恶业道。或时自作后方死等。唯由近因等起三根究竟。非刹那等起。以刹那等起心不定故容起余心。非由余心究竟此故 若贪.嗔.邪见唯由刹那等起三根究竟非因等起 若自行杀等七恶业具由二种。或因等起。或刹那等起 于三解中初解非理。贪等定由刹那等起。后之二解俱可为正
论曰至此三成故者。如颂四节释文亦四。如文可知。又正理四十一云。贪.嗔业道即贪.嗔根。如何说由贪.嗔究竟。如欲邪行业道生时。定有贪根能为究竟。非贪.嗔二业道生时别有贪.嗔能为究竟。是故应说贪.嗔等三一.一皆由痴根究竟。非无痴者此三起故。有余于此作是释言。即说此法由此究竟。自体生时即业道故。彼理穷故作如是释。然实贪等正现前时。幸有痴根能为究竟。何缘不许执自体耶。余业道中他究竟故。虽有此义而不许者勿诸业道皆痴究竟。诸业道成时定有痴俱故。无如是失。以杀.盗等虽皆有痴而嗔.贪强故。若尔邪见应不由痴。以邪见俱痴不强故。不尔。邪见俱起痴强。尔时无余不善根故。非邪见体是不善根故。此俱痴根义而胜。若尔贪等应不由痴。以贪.及嗔是根是胜。俱行痴劣。应不可言贪.嗔业道由痴究竟。约能究竟。尔时痴强更无余根究竟。贪等自体于自无助力能。宁可说言自究竟自。故痴究竟于理无失。有余于此复作释言。与贪.嗔俱一果诸法。皆可随胜立贪.嗔名。彼与贪.嗔俱时生故。亦可说彼究竟贪.嗔。于此释中亦容征难。恐文烦杂故应且止 解云。正理总有三师。第一师说贪.嗔业道由彼相应痴究竟。第二师说贪由贪究竟。嗔由嗔究竟。第三师说贪.嗔业道由彼相应.俱有诸法究竟。以与贪.嗔相应.俱有故亦名贪.嗔。正理意存初说 问若存初说。何故颂曰杀.粗语.嗔恚。究竟皆由嗔。盗.邪行.及贪。皆由贪究竟。准此颂文。嗔由嗔究竟。贪依贪究竟。何故乃言贪.嗔业道由痴究竟 解云。贪.嗔之言亦显于痴。以相应中必有痴故。若杀.粗语由嗔痴究竟。若嗔由痴究竟。若盗.邪行由贪.痴究竟。若贪由痴究竟。故不相违。应知十业道中贪.嗔.邪见。由痴究竟。杀.粗语由嗔.痴究竟。盗.邪行由贪.痴究竟。虚诳.离间.杂秽。一一皆容三根究竟 又解正理别为一解。颂文意同第二师说。若作此解不须会释 问善业道究竟何故不说 解云前说善于三位中皆三善根起。已显三根皆能究竟故复而不说 又解虽复皆由三根究竟。于中非无势用偏强。翻恶应知
诸恶业道至四处而生者。此即第三明业道依处。如前所说一行半颂四节业道三.三.一.三。随其次第于有情等四处而生。此即总标颂意
谓杀等三有情处起者。释有情处起。是第一节。谓杀生.粗语.嗔恚三种于有情处起。虽粗语.嗔恚亦于非情处起。以过轻故不成业道 问何故杀等三种言有情处起。不言众具.名色.名等处起 解云为杀有情。为骂有情。为嗔有情。唯情过重故有情处起。杀等三种唯于有情。众具.名色亦通非情。不言众具.名色处起。杀等于总有情。名等三种虽有情摄。非总有情故。亦不言名等处起 又解名等非可杀。故为他侵陵。意欲骂彼故。语骂有情非骂名等。意嗔有情非嗔名等。设复有人嗔骂名等。是有情摄故。不说言名等处起。虽粗语起亦依名等。同诳等三托境胜依。故就境说不约依论 又解粗语起时虽依名等。恐谓依外故说有情。又发粗语不假巧言。故显宗二十二云。粗语虽依名身等起。恐谓唯依外此业道亦成。故说唯依有情处起。又发粗语不假饰词。故不说依名身等起 又解诳语等起必依名等。有粗语起不依名等。如叱吒等。故正理第一云。此语表业复有二种。谓依名起。及不待名起 准此论文。故知有粗恶语不依名等。由不定故不说粗语依名等起
偷盗等三众具处起者。释众具处起。是第二节。偷盗.邪行.贪。于众具处起。若情.非情俱是他人受用具者皆名众具。若偷盗通情.非情处起。如盗畜等于情处起。如盗金等非情处起。若邪行唯于有情处起。若贪通情.非情处起。过俱重故皆名业道。而下论言恶欲他财贪者。且据非情以说。理实亦通有情。不同嗔恚唯有情起名为业道 问何故偷盗等三言众具处起不言有情.名色等处起 解云盗他物等。淫他妻等。贪他财等。皆是他人受用具故。故于众具处起。盗.贪亦通非情处起。不言有情处起。邪行虽复唯于有情。众具胜故存众具名 又盗等三制罪义边皆待有情。众具胜故立众具名。盗等唯众具处起。名色通非众具。不言名色处起。盗等众具处起。名身等三体非具故。亦不言名等处起
唯邪见一名色处起者。释名色处起。是第三节。色蕴是色。余四蕴是名。邪见虽亦能缘择灭。此中且据缘有为说 又解色蕴是色。余四蕴.及择灭是名。邪见不缘虚空.非择灭。此中不说是名所摄 言非色法皆名名者。婆沙云。诸法有二分。谓色.非色 名在非色分中故。总说非色分为名 问何故邪见言名色处起。不言有情.众具.名等处起 解云邪见拨诸因果。名色通诸因果。因果即是四谛所摄。名色言通故。言名色处起。邪见亦拨非情。不言有情处起。邪见亦拨非众具。不言众具处起。邪见亦拨非名等。不言名等处起。又拨名色亦拨有情.众具.名等。故不别说依此三种
虚诳语等三名身等处起者。释名身等处起。是第四节。谓虚诳语.离间语.杂秽语。于名身.句身.文身处起 问何故虚诳等三言名等处起。不言于有情.众具.名色处起 解云诳语等三为行诳等。巧作言词必依名等。名等是语亲正所依。以是胜故。故言名等处起。诳语等三虽亦托有情.众具.名色处起。非亲正依。非是胜故。不言有情.众具.名色处起。故显宗云。虚诳语等三。名身等处起。语体必依名等起故。语虽亦托有情等生。而正亲依名身等起。又杂秽语不待有情。无有不托名身等者
有起加行至无根依别故者。此下第四。问答分别。就中。一杀已非根本。二他杀成业道 此即杀已非根本。问及颂答
论曰至俱死前死者。释颂上句及下无根。并引证可知
何缘如是者。此下释依别故问。何缘俱死.前死不成业道
以所杀生至理不应然者。答。以所杀生现命犹存。不可令彼俱死.前死能杀生者成杀生罪。以所杀生命未断故。夫成业道命断方成。非俱死.前死能杀生者其命已终至第二念可得杀罪。所以者何。至第二念虽所杀生其命不续。彼能杀者以受后有身别依生故。谓杀加行所依止身。今已断灭落谢过去。至第二念虽有别类身同分生。非是杀罪所依止身。此身曾未起杀生加行。成杀业道理不应然
若有多人至故无杀罪者。此即第二他.杀成业道。如文可知
今次应辨至名为邪见者。此下第五明恶业道相。就中。一问。二答。此即问也
且先分别至他想不误杀者。此下答。就中。一明杀业道相。二明盗业道相。三明欲邪行相。四明虚诳语相。五明离间语等相。六明意业道相。此即明杀业道相
论曰至杀生业道者。一要由先发欲杀故思。简无杀心。释颂杀生由故思 二于他有情他言简自。自杀不成业道。有情简非情杀非情亦不成业道。释颂他字 三他有情想。简自想.非有情想。若他作自想不成业道。若有情作非情想不成业道。释颂想字 四作杀加行。简无加行。谓执刀等从此至彼。释颂下句杀字 五不误而杀。不误。简误。杀。显果满。谓唯杀彼所应杀者 不漫杀余。此即简误。误杀不成业道。释颂不误杀。此之杀字通加行不误具此五缘名杀业道
有犹预杀至亦成业道者。简差别。此显犹预杀亦成业道 又解此犹预…
《俱舍论记十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