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1卷41页码: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论记》十七 ▪第4页

  沙门释光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熟。次近增上。次远增上故有三果

  有余复言至根本眷属者。有余复言。异熟等流二果因别。先感异熟果谓加行业。令他受苦故于地狱中受苦异熟。后感等流果谓根本业。其命已无非令他受苦。但令他命短。故生人中寿命短促 经虽总说一杀生言。而实通收根本业道.加行眷属。加行果亦名业道果者。以是业道加行果故。亦名业道果 此师所说善顺论文。加行可令他受苦故。根本义当断他命故。既文理相符可以为正 此中亦应说增上果因别。以不问故亦不别答 此增上果坏威业感。如次当说。一一问答如下具明

  此中所说至假说等流者。等流稍隐故今重释。此中所说等流果言。非越异熟.及增上果。人中短寿若望善业是异熟果。若望杀业是增上果。其等流果非越此二 于二果上据少相似假说等流 言相似者。谓断他命令寿短促。于地狱中受异熟已。来生人中寿还短促。寿短促相似故名相似。据此义边假说等流。非实等流。若实等流自类相生 又解此文通明十种等流。此中所说等流果言。非越异熟及增上果。若杀生等流是异熟果.增上果。余九等流是增上果。据少相似假说等流。言余九等流.增上假说者。此且总相从多分说。若别细分别。于此九中身二.语四唯增上假说。若贪.嗔.非遍行邪见望增他部贪.嗔.无明此等皆于增上果上假说等流。若贪.嗔.望增自部贪.嗔。及遍行邪见望增五部无明。即实等流非是假说

  此十何缘各招三果者。此下释下两句。此即问也

  且初杀业至如理应思者答。于十不善业道中。且初杀业于杀他位。一令他受苦。二令他断命。三令他失威。谓杀生时于加行位令他受苦故。堕于地狱受苦异熟果。非正死时。以正死时无有苦受唯舍受故 于根本位断他命故。从地狱出来生人中。受命短促为等流果 将行杀时执刀.杖等。于所杀生坏他威故。感诸外物鲜少光泽为增上果 坏威据远加行。受苦据近加行。或坏威亦通近加行

  泰法师云。后起令他失威者 不然。尚不通根本以无命故。况后起耶。至后起位其命既无。令谁失威。故正理云。理实杀时能令所杀受苦。命断。坏失威光。令他苦故生于地狱。断他命故人中寿短。先是加行果。后是根本果。根本.近分俱名杀生。由坏威光感恶外具。是故杀业得三种果。余恶业道如理应思 准此论及正理。三果因别

  问断命坏威俱是不善应感异熟。何故唯说受苦感耶 解云理亦能感。而不说者。为令他苦相显偏说 问等流即是增上果摄。受苦.坏威应亦能感。何故唯说断命能感 解云。据增上边理亦能感。而不说者。以断他命业望彼短寿。有别胜用故偏说之 问增上宽通应三并感。何故坏威能感非余二耶 解云余二理亦能感增上。而不说者以坏他威相显别说 由此应准知至如理应说者。释善三果翻恶应思。余增上果.及余善业道与上相违。如理应说余文可知。故正理云。由此应准知善业道三果。且于离杀若习。若修。若多所作。由此力故生于天中受异熟果。从彼没已来生人中受极长寿。近增上果。即复由此感诸外具有大威光。远增上果。余善三果翻恶应说

  又契经说至邪命是何者。此下大文第十一别明邪命。依经起问

  虽离彼无至违经故非理者。答。上两句正明。下两句破执

  论曰至由资具属他者。但从嗔.痴所生语业。各有四支。总名邪语。以语即业故不言业。但从嗔.痴所生身业。各有三种。总名邪业。以身非业故不言身 但从贪所生身.语二业。身三语四。以难除故别立邪命。谓贪微细而能映夺诸有情心。彼所起业难可禁护。佛为于正命令殷重修故。佛离前邪语.邪业别说邪命。引颂可知。取下两句为证。上两句同文故来。故正理云。诸在家人邪见难断。以多妄执吉祥等故。诸出家者邪命难除。所有命缘皆属他故

  有余师执至非资命故者。叙异说。有余师执。缘彼活命诸资生具。贪欲所生身.语二业方名邪命。非余贪生身.语二业是邪命摄所以者何。为自戏乐作歌舞等。非资命故。非是邪命是邪语业

  此违经故至虚延命故者。引经破执邪受外境虚延命故。但是从贪所生身.语皆名邪命

  正语业命翻此应知者。义便兼明。正理云。何缘业道中先身后语。于八道支内先语后身。以业道中随粗.细说。道支次第据顺相生故。契经云寻.伺已发语

  如前所言至有几果耶者。此下当品之中大文第三杂明诸业。就中。一明业得果。二释本论语。三明引.满因。四明三重障。五明三时障。六明菩萨相。七明施戒修。八明顺三分业九明书等体。十明诸法异名 就第一明业得果中。一总明诸业果。二三性相对果。三三世相对果。四诸地相对果。五三学相对果。六三断相对果 此即第一总明诸业果。牒前问起

  颂曰至三除前所除者。就颂答中总有四类。初两句为一类次两句为第二类。次两句为第三类。后两句为第四类

  论曰至谓有漏.无漏者。释断道名。道能证无为断。及能断有为惑。具此二断得断道名。即无间道能引断得。至生相时说名能证。能断惑得不至生相说名能断。此无间道亦证.亦断。若解脱道证而非断。虽于断得无引功能。与断得俱说名为证。非由彼力令此惑得不至生相不名能断。断道不同。总有二种。谓有漏.无漏业差别故

  有漏道业至唯除前生者。异熟.等流.离系三果。如文可知 士用果者。一谓道所牵俱有士用果。即是俱生士用果 二谓道所牵解脱士用果。即是无间士用果 三谓道所修。谓未来所修功德。或是隔越士用果 四谓道所证。即是不生士用果。故正理云。士用果者谓道所牵俱有.解脱.所修.及断。言俱有者谓俱生法。言解脱者谓无间生即解脱道。言所修者谓未来修。断谓择灭。由道力故彼得方起 增上果亦可知 又正理四十三云。增上果者。有如是说。谓离自性余有为法。唯除前生 有作是言。断亦应是道增上果。道增上力能证彼故。若尔何故毗婆沙中。唯说欲界十随眠断。为苦法智忍离系士用果。曾不说是增上果耶 非由不说便非彼果。以即彼文说苦法智为苦法智忍等流.士用果。曾不说是增上果故。然实苦法智是彼增上果。而不说者义极成故 此亦应然。举士用果。理即已举增上果。故非唯可生是增上果。说非择灭是心果故。离此更无余果义故 解云正理两解。前师为正。同此论故。又诸论中皆说择灭是离系果不言增上果故。又诸论中出增上果体。皆言有为不说无为故 又解。正理既无立.破。据义不同皆无有妨。虽有两解前解为胜。于未来世非唯可生法是增上果。亦有处说非择灭法是心果故。以此故知。诸不生法亦是增上果。余文可知

  即断道中至谓除异熟者。释第三.第四句。是无漏故除异熟果。有余四果。准前有漏解释可知

  余有漏善至例此应释者。释第五.第六句。非断道故除离系果。有余四果准前应释

  谓余无漏至及离系者。释后两句。是无漏故。是无记故。除异熟果。非断道故除离系果。有余三果亦准前释

  已总分别至善等三业者。此下第二三性相对果。结前问起。一总问起。二别问起

  颂曰至后二三三果者。颂答

  论曰至遍前门义者。于异门中最后所说。皆如次言。显随所应遍前五门义也

  且善不善至及离系者。以三性业各别对三性法明果多.少。若三性业狭。色.行二蕴少分为体。若三性法宽通五蕴.及无为为体。宽.狭不等 若不善业以无记法为等流果者。谓苦。集遍行不善。及见苦所断余不善业。以有身见.边执见品诸无记法为等流果故。或遍行因等流果。或是同类因等流果 若无记业以不善法为等流果者。谓有身见.边执见品诸无记业。以诸五部不善法为等流果。或为遍行因等流果。或为同类因等流果。余文思之可知

  已辨三性至后业果故者。此即第三于三世相对果。以三世业对三世法明果多.少。三世业狭。唯色.行二蕴少分为体。三世法宽。通五蕴为体。余思可知

  已辨三世至不遮等流者。此即第四诸地相对果。以此文证离系果非地法摄 又解通举九地业以同地法为四果。若别分别。上八地业以同地法为五果故。杂心论云。若正思惟地亦有解脱果 若准杂心文离系果亦地法摄。离系既是无为。不依地起。如何可说地法所摄。故知此论所说为善。余思可知

  已辨诸地至为五果者。此即第五三学相对果。以三学业对三学法为果差别。若学业以学位色.行二蕴少分为体。若无学业以无学位色.行二蕴少分为体。若非学非无学业以有漏色.行二蕴少分为体 若学法以学位有为无漏法为体。若无学法以无学位有为无漏法为体。若非学非无学法除有为无漏法以余一切法为体 总而言之。三学业狭。三学法宽。文亦可知 正理论云无学业以学法为一果谓增上。理应言二。谓加等流 解云正理意说。钝无学道与未来利学道为同类因。此约不现起。或时解脱退已转根为见至。以过去钝无学道为同类因。学见至为等流果。此约现起故言加等流。不同俱舍。此即论意各别。难为会释 又解俱舍据同性相望渐次相生故。学与无学为因。无学非与学为因

  正理据异性相望故说无学亦与学为因 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已辨学等至略法应尔者。此即第六三断相对果。以三断业对三断法为果差别 若见所断业以四谛所断行蕴少分为体 若修所断业以修所断色.行二蕴少分为体 若非断业以有为无漏色.行二蕴少分为体 若见所断法以四谛所断受.想.行.识蕴为体 若修所断法以修所断五蕴为体 若非所断法以一切无漏法为体 总而言之。三断业狭。三断法宽。既知宽.狭思择可知 第六句言皆如次者。随其所应遍上诸门。颂后并应言皆如次应知。略法应尔

  因辨诸业至俱相违第三者。此即大文第二释本论业。问起颂答

  论曰至二说差别者。应作等三各有两说。初师意说染污三业名不应作 诸善三业名为应作 诸无覆无记三业名为第三 后师意说染污三业。及无覆中诸坏轨则不合礼仪身.语二业。并能等起此二业思。皆名不应作。谓染污全。无覆少分 诸善三业。及无覆中不坏轨则合俗礼仪身.语二业。并能等…

《俱舍论记十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