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十八 ▪第4页
沙门释光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正理十四亦有三释。同此论
何法名施施招何果者。此下第二广明施.戒.修。就中。一明布施。二明戒.修。三明法施 就第一明布施中。一明施体及果。二明施益差别。三明施果别因。四明施福最胜。五明施果无量。六明业轻重相。七明造作增长。八明施制多福。九明果由内心 此即第一明施体及果。一问何法名施。二问施招何果
颂曰至此招大富果者。上三句答初问。下一句答后问
论曰至是真.施体者。释初句。虽所舍财物亦得施名。而于此施性中舍财之具名之为施。谓由此身.语业。及能发具舍物得成故。舍物所由身.语。及能发。是真施体 舍谓舍与。具是因义
或由怖畏至此具名施者。释第二句。或由八种施中怖畏施.希求施。希求施即是求报施。或是希天施。或希谓希天施。求谓求报施 于此贪故名之为贪 等谓等取余未说者。唯除第八取前七施 此前七施舍物事亦成非此意说。为简彼七施故说供养言 谓为于他尊重供养。贫乏饶益而有所舍。此舍具名施 此即当彼八种施中第八施也
具名何谓者。此下释第三句。此即问也
谓身语业.及此能发者。答。能发谓何者。征
谓无贪俱至总立以施名者。答。谓无贪俱时能起此身.语业。心.心所法聚名为能发 又解谓无贪俱时心.心所法。能起此身.语业聚。彼能起者名为能发 前解为胜 引颂证意。刹那善五蕴总立施名。此言刹那非一刹那据怛刹那。取能发因等起心.心所法四蕴。及所发身.语色蕴。前.后善五蕴总名刹那 又解此颂据刹那等起。故言此刹那善五蕴。总立以施名 问如婆沙二十九解财供养体云。评曰应作是说。若所舍财。若能舍者身.语二业。若能发彼心.心所法。若受者受已诸根大种造色增长。皆此自性。如是财供养总用五蕴以为自性 准婆沙文亦取所舍财为施体。何故此论不取财耶 解云婆沙评家通出财施体故。通取舍财.及诸根等。此论偏据真施体。故言舍具名施
应知如是至草类舍等者。释第四句。应知如是施类福业事。能招当来.及与现在大财富为果 言施类福者。类之言体。显福以施为体义 如叶类器。西方以荷叶等为器。显器以叶为体义 如草类舍。显舍以草为体义 等谓等余所未说喻 戒.修二类准此应释
为何所益至不为二行施者。此即第二明施益差别
论曰至恭敬报恩者。超果地故。谓离欲圣超于欲界异熟果地 余文可知
前已总明至果有差别者。此下第三明施果别因。就中。一总明主等异。二别明主财田 此即第一总明主等异。结前问起。前已总明施招大富。今次当辨施果别家因。或施果家别因。或此别字通果及因。余文可知 且由施主至应时难夺果者。此下第二别明主财田。就中。一明主异。二明财异。三明田异 此即第一明主异
论曰至与果有异者。释初句。由施主成信.戒.闻等七种圣财差别功德。故名主异。由施主异故施因成差别。由施因差别故。所以施因与果有异 此中言等。谓等取慧.舍.惭.愧 言七圣财者。一信谓深信也。二戒谓净戒也。三闻谓多闻也。四慧谓智慧也。五舍谓舍施也。六惭。七愧。惭.愧二种如前已释。故集异门足论第十六说。七财者。一者信财。二者戒财。三者惭财。四者愧财。五者闻财。六者舍财。七者慧财。广如彼释。又璎珞经下卷云。七财信.施.戒.闻.慧.惭.愧 施之与舍名异义同。诸论虽复次第不同七名皆等
诸有施主至及火等坏者。释下三句。诸有施主具成如是信等功德。能如法行敬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以因配果。如文可知 无损施者。谓行施时不损恼他施事得成
田所施财至皆有差别者。此则第二明财异。由所施财或阙或具色.香.味.触。如次便得或阙或具妙色等果。此即总释
谓所施财至如女宝等者。释或具色.香.味.触。如次便得或具妙色等果 果有减者由因阙故。释或阙色.香.味.触。如次便得或阙色等果。应知此中具有二种。或总具妙色.香.味.触名具。或随具三.二.一种亦名为具。阙亦有二。或总阙妙色.香.味.触。或随阙三.二.一种亦名为阙 有随时触者。寒有温触。热有凉触。故言随时 如是感果有具.阙者。不但由彼身.语。能发。亦由具足色.香.味等故名财异。由财异故令真施体.及所感果皆有差别 问如集异门第一云财供养云何。答以可意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具。于他有情能惠.能施.能弃.能舍.能遍尽舍。是谓财供养。何故彼论与此不同 解云此论不说声以非恒有故。衣服等物色等以收。故不别说
由所施田至恩德有差别者。此即第三明田异
论曰至施果有殊者。此即总释。由所施田总有四种。一趣。二苦。三恩。四德 各有差别故名田异。由田异故令彼施体.及果有殊
由趣别者至受千倍果者。此下别释。此即第一释趣别。由趣不同施果差别。如文可知
由苦别者至不可取量者。此即第二释苦别。由苦不同施果差别。以此七种济他苦故。依此七种功德增长故名有依。福业事三如前已释 言七种者。一施客人。谓羁旅他乡。二施行人。谓在路行人。三施病人。谓染疾者。四施侍病。谓看病人。五施园林。谓以园林施诸寺等。六施常食。谓有檀越布施钱财或庄田等。白众僧言。从今已去日别为我设七僧斋此名常食。西国诸寺现有此法 又解西方国俗诸信福人。于诸远途.聚落绝处恐行侣中路饥渴故。于路侧逼近苑林造舍置财多贮饮食。诸来去者所须施与。或有总施一切行人。或有但标诸出家者。常施食故名为常食。七随时施。谓有或寒或风或热时。随其所应施彼随时饮食.衣等。总名第七随时施也 经复说言。若有具足净信男女成七有依。所获福德不可取量
由恩别者至诸有恩类者。此即第三释恩别。父.母.师僧有恩可知 如熊菩萨救济人命。昔有一人入山采薪遇雪饥寒。熊将收养余命得存。天晴路通。其人下山。遇见猎师示彼熊处。共来加害分取肉时。身着大患受现报也。如婆沙一百一十四具引经说 如鹿菩萨角白如雪。其毛九色亦救人命。昔有一人为水漂溺或出或没。鹿入河救人命得存。王访此鹿知者重赏。其人示处。将杀鹿时其人着癞。亦受现报。王问知委便不杀鹿。因乃发心。如九色鹿经说。由恩别故令果差别。故正理云。于有恩所起诸恶业果现可知。由此比知。行报恩善其果必定
由德别者至受亿倍果等者。此即第四释德别。由德别故施果差别。故正理云。由德别者如契经言。施持戒人果百千倍。乃至施佛果最无量
于诸施福至第八施最胜者。此即第四明施福最胜。有三施福最胜。一脱于脱施最胜。二菩萨施最胜。三第八施最胜
论曰至此为最胜者。释脱于脱施最胜。如无学者施无学者
若诸菩萨至亦为最胜者。释菩萨施最胜
除此更有至亦为最胜者。释第八施最胜。除脱于脱。及菩萨施。更有八施中第八施最胜
八施者何者。问
一随至施至故不别释者。答。随至.怖畏.习先三施。如文别释 昔得他物今还施彼名报恩施 今施彼物希他返报名求报施 希生彼天而行惠施名希天施 要求美名而行惠施名要名施 言第八施者。正理四十四云。为严心者。谓为引发信等圣财故行惠施。资助心者。谓欲灭除诸悭吝垢而行惠施。资瑜伽者。谓求定乐展转生因而行惠施。谓由施故便得无悔。展转乃至心一境性。得上义者谓得涅槃。由初舍财。乃至展转一切生死皆能舍故。又行惠施是胜生因。依此能引发证涅槃法故(已上论文) 宿旧师者。谓自部中宿旧诸师 又正理释怖畏施云。谓睹灾厄为令静息而行惠施 余文可知
如契经说至名最后生者。此即第五明施果无量。如是五种虽容有圣。设是异生。但施亦能招无量果。住最后有名最后生。即是王宫所生身也 又杂心第八云。施此五种人得大果。何以故父.母长育生身恩故。施者得大果。病者无所依怙增悲心故。施者得大果。说法者增长法身故。示人善.恶故。施者得大果。近佛地者积集功德广摄众生故。施者得大果
法师四田中是何田所摄者。问父.母.菩萨是恩田。病是苦田。准前可知。未审。法师于趣.苦.恩.德四田之中何田所摄
是恩田摄至便招无量果者。答文可知
欲知诸业至略由六因者。此下第六明业轻.重相。此即标宗
其六者何者。问
颂曰至业成下上品者。颂答
论曰至如是如是者。释上两句略释六因。一后起者。谓作业已随作不绝。二田者。谓于四田中作损作益。三根本者。谓根本业道。四加行者。谓引彼根本身.语业等。五思者。谓由彼思业道究竟。六意乐者。谓所有意趣等。既言应当明知未即发业据远加行。思据能发。故二不同。由起意乐方始起思。由起思已方起加行。由起加行已方起根本。此根本起必于田中。于此田中起根本已方必后起。今依义次从后向前。应知此中后起等六皆有多种轻.重不同。故约彼六辨业轻.重
或有诸业至例此应思者。此下释后半颂。此即别显作业重也 或有诸业唯由后起所摄受故。得成重品。以定立彼异熟果故。于后起中后起重者。非余轻品 或有诸业由田成重。如于恩德田等为损为益。非余人等 或有于田由根本力成重非余。即指事云 如父.母田行杀罪重成无间业。非于父.母作盗等业成无间罪 此即约田显根本重。略释三种 由余加行.及思.意乐诸业成重。例此应思
若有六因至非最轻重者。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业最重。翻此六种余业最轻。除此重轻中间诸业非最轻重 如契经说至名增长耶者。此下第七明造作增长。依经起问。造作答中自显故不别问
由五种因者。答
何等为五者。征
颂曰至此业名增长者。初由。后故。通中间六。余如长行释
论曰至非卒尔思作者。释由审思故。谓彼所作业。非先全不思。非卒尔思作。此名造作。亦名增长。若不审思但名造作不名增长
由圆满故者至亦得增长名者。释由圆满故。谓诸有情中于三恶行。或由一恶行便堕恶趣。或乃至三 于十…
《俱舍论记十八》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