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1卷41页码: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论记》二十一 ▪第2页

  沙门释光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本惑。根本烦恼亦名为缠。经说欲贪缠为缘故 然品类足。说缠有八不说忿.覆 毗婆沙宗说缠有十 缠缚有情置生死狱故名为缠 此中睡眠唯取染污。若泛明睡眠总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覆。善唯生得不通加行。故正理云。然于加行闻.思善心眠不现行。性相违故。此于加行修所成心亦不现行彼能治故。唯有一类生得善心眠可现行。性羸劣故 不善.有覆皆容现行 无覆无记异说不同。故正理五十四云。无覆无记唯异熟生。起工巧等眠便坏故。有余师说于眠位中亦有威仪.工巧心起。然非初位彼可即行。于后梦中方可行故。又婆沙三十七云。无覆无记者谓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非通果。威仪路者。如睡梦中自谓行等。工巧处者。如睡梦中自谓画等。异熟生者。如睡梦中除前所说余无记转。有余师说唯异熟生。是睡眠中无覆无记。以心惛昧。不发身.语故无威仪及工巧性(婆沙。正理。并无评家)略释睡眠。余九如文 问余随烦恼何故非缠 解云随其所应过重别立过轻不立。大烦恼中惛沈障慧胜。掉举障定胜故别立缠。不信.懈怠.放逸三种障定.慧非胜故不立缠。故入阿毗达摩论云。不信等三不立随眠.及缠.垢者。过失轻故。易除遣故(已上论文) 无明是本烦恼故不立缠。无惭.无愧唯是不善过重故立缠。小烦恼中嫉.悭.忿.覆过重立缠。余六过轻故立别垢。余地法外睡眠障慧胜。恶作障定胜故别立缠。寻.伺非障故。寻立菩提分法。此即顺慧。寻.伺立静虑支。此即顺定。故不立缠。贪.嗔.慢.疑并是本惑。亦不立缠

  于此所说至如其次第者。释后一颂半 言等流者。是彼本惑近等流果。若有知人覆是贪等流。贪著名利而覆藏故。若无知人覆是无明等流。愚痴不解而覆藏故。如其次第 又解有知是初师。无知是第二师。有知无知是第三师。故言如其次第 前解为胜。余文可知 故正理云无惭.悭.掉举是贪等流。要贪为近因方得生故。无愧眠惛沈是无明等流。此与无明相极相邻近故。嫉.忿是嗔等流。由此相同嗔故。悔是疑等流。因犹豫生故。覆有说是贪等流。有说是无明等流。有说是俱等流。诸有知者因爱生故。诸无知者因痴生故

  余烦恼垢至谄从诸见生者。此即大文第二明烦恼六垢。初两句正明六垢。后四句明是本惑近等流果

  论曰至名烦恼垢者。释初两句 谄。谓能令心曲为性。由此不能如实自显。为谄彼人或矫诽拨彼人怨家令彼欢喜。为谄他人或设方便种种现相令解不明故名为谄 余文可知

  于此六种至随烦恼名者。释后四句 言等流者。是彼本惑近等流果 谄。是诸五见等流 如有问言。何法是曲。作是答言谓诸恶见。恶见名曲。与谄相似。故谄定是诸见等流。故入阿毗达摩论第一云。诳.憍二种是贪等流贪种类故。害.恨二种是嗔等流嗔种类故。恼垢即是见取等流。执己见胜者恼乱自他故。谄垢即是诸见等流。诸见增者多谄曲故。如说谄曲谓诸恶见

  此垢及缠至名自在起者。此下大文第二诸门分别。就中。一三断分别。二三性分别。三三界分别。四六识相应。五五受相应 此即三断分别。且十缠中无惭.无愧.睡眠.惛沈.掉举五种通见.修断。由此通与见.修所断二部烦恼相应起故。故通二断。于见断中随与见此谛所断相应。即说名为见此谛所断。见断通四部所以别释。修断唯一故不别明。余嫉.悭.悔.忿.覆.并六垢。自在起故唯修所断。唯与修断他力无明。共相应故名自在起。故唯修断。故正理云。与自在起缠垢相应。所有无明唯修断故

  此随烦恼至无记性摄者。此即三性分别。欲界所系眠.惛.掉三。若与贪等相应是不善。若与身.边二见相应无记。所余一切七缠。六垢。皆唯不善。上二界中随应所有惛沈.掉举。及谄.诳.憍。一切唯是无记性摄

  此随烦恼至唯欲界系者此即第三三界分别 匿己情事名谄 现相诳惑名诳 又正理解谄.诳云。传闻此唯异生所起。非诸圣者亦可现行 余文可知

  已辨随眠至皆容起故者。此即第四六识相应 略说应知。一切三界见谛所断.及修所断。一切慢.眠随烦恼中。自在起者。即是嫉.悭.忿.覆.悔缠。及与六垢。如是一切皆依意识 依五识身无容起故 所余一切通依六识。谓修所断贪.嗔.无明。及彼相应诸随烦恼。即无惭.愧.惛.掉四缠.及余大烦恼地法所摄随烦恼。即是放逸.懈怠.不信。依六识身皆容起故

  如先所辨至遍自识诸受者。此下第五五受相应。就中。一明本惑相应。二明随惑相应 此即第一明本惑相应 就问起中。一总问。二别问及颂答。可知

  论曰至唯意地故者。欲惑中贪。喜.乐相应欢行转故。非忧.苦相应非戚行故。遍六识故喜.乐相应。若在五识乐根相应。若在意识。喜根相应 嗔忧.苦相应戚行转故。非喜.乐相应非欢行故。遍六识故忧.苦相应 若在五识苦根相应。若在意识忧根相应 无明遍与前喜.乐.忧.苦四受相应。欢行转故喜.乐相应。戚行转故忧.苦相应。遍六识故四受相应。若在五识苦.乐根相应。若在意识喜.忧相应 邪见通与忧.喜相应。欢行转故喜根相应。戚行转故忧根相应。唯意地故忧.喜相应。非五识故非苦.乐相应

  何缘邪见欢戚行转者。问

  如次先造罪福业故者。答。先造罪业后起邪见即欢行转。虽造罪业无苦果故。先造福业后起邪见即戚行转。徒设劬劳福无果故

  疑忧相应至必住舍受者。疑忧相应戚行转故。非喜相应非欢行故。唯意地故忧根相应。非五识故非苦相应。求决定知心愁戚故所以非欢行转 余四见。慢。与喜相应欢行转故。非忧相应非戚行故。唯意地故喜根相应。非五识故非乐相应 已约别相说诸烦恼与受相应。就通相说受相应者。一切烦恼皆舍受相应。以诸随眠相续断位势力衰歇必住舍受。以舍处中不违欢.戚。故遍相应

  欲界既尔上界云何者。此下释后两句。此即问也

  皆随所应至故不别说者。答。欲有忧.苦所以诸惑有戚行转。上无忧.苦。又定所润。所以诸惑无戚行转。随何地识所有烦恼。各遍自识诸受相应 若初定中具有四识。彼一一识所起烦恼。各遍自识诸受相应。若在三识乐.舍相应。若在意地喜.舍相应 二定已上唯有意识。二定意识所起烦恼。遍与意识喜.舍相应 三定意识所起烦恼。遍与意识乐.舍相应 四定已上意识所起烦恼。遍与意识舍受相应 上诸地中识.受多少。如前已辨故不别说 又显宗二十七云。何缘二疑俱不决定。而上得与喜.乐相应非欲界疑喜受俱起。以诸烦恼在离欲地。虽不决定亦不忧戚。虽怀疑网无废情怡。如在人间求得所爱虽多劳倦而生乐相有。说色界虽复怀疑。而于疑中生善品想。故彼得与喜.乐相应

  已辨烦恼至余四遍相应者。此即第二明随惑相应

  论曰至唯意地故者。释初三句。随烦恼中嫉.悔.忿.恼.害.恨六种。一切皆与忧根相应。戚行转故。非喜相应非欢行故。唯意地故忧根相应。非五识故非苦相应 又正理云。有余师说恼喜相应。见取等流应欢行故

  悭喜相应至极相似故者。释第四句。悭喜相应欢行转故。非忧相应非戚行故。唯意地故喜根相应。非五识故非乐相应

  谄诳眠覆至忧戚心行者。释第五.第六句。谄.诳.眠.覆。忧.喜相应欢戚行故。若欢行转喜根相应。若戚行转忧根相应。唯意地故忧.喜相应。非五识故非苦.乐相应。又正理云。有余师言。既说诳是贪等流故但应欢行。不应说与忧根相应。是欢等流不应戚故。又正诳时不应戚故。或应说诳是痴等流。正理释云。理应释言因果相别。如无惭.掉虽贪等流。而与忧.苦有相应义。故知所说与受相应不唯同因。但据相别许有忧戚。而行诳者情有所忧而行诳故

  憍喜.乐相应至与喜相应者。释第七句中上三字。憍喜.乐相应欢行转故。非忧相应非戚行故。唯意地故喜.乐相应乐谓三定。非五识故非彼乐相应

  此上所说至遍相应故者。释第七句中下两字。此上所说十二种中。憍通行在四定已上唯舍地故。惛沈.掉举理亦通在唯舍地中。次后别明故今不说。余文可知

  余无惭无愧至地法摄故者。释后一句。问六识相应中即便明余大烦恼。何故此中不便明耶 解云前文既说六识相应已。显与彼诸受相应。故今不说

  所说烦恼至障蕴故唯五者。此即大文第三明五盖 盖五。标名举数 唯在欲。界分别 次两句明盖合 后一句废立

  论曰至五疑盖者。释盖五。入阿毗达磨论云。欲界五部贪名初盖。五部嗔名第二盖。欲界惛沈.及不善睡眠名第三盖。欲界掉举.及不善恶作名第四盖。欲界四部疑名第五盖

  此中所说至通三界耶者。此释唯在欲。此即问也

  应知此三至非色无色者。答。经言不善故唯在欲。又正理云。为显惛沈.掉举二种。唯欲界者有立为盖故。与眠.悔和合而立。眠.悔唯是欲界系故。为显眠.悔唯染污者有得盖名。故与惛沈.掉举二种和合而立。惛.掉唯是染污性故。疑准前四在欲可知

  何故惛.眠至合立一耶者。此下释第二第三句。此即问也

  食治用同至食.非食同者。答。可知

  何等名为惛眠盖食者。问

  谓五种法至心昧劣性者。答。食谓能益。此五能益惛.眠故是彼食 又解此五皆是小惑中摄 [夢-夕+登]瞢者。眠之先兆 不乐者。情不欢也 频申者。由劳事业。疲倦所生能起频申。因从果号 食不平等者。由所饮食过于恒度。或香.味.触随有偏增。能令食者身心沈昧。此从食不平等生果。从因为名 心昧劣性者。谓由彼力令心王取境不明为昧。能取力微为劣。从用为名

  何等名为此盖非食者。问

  谓光明相者。答。起光明想心即发悟。惛.眠不生非益彼故名为非食

  如是二种至心性沈昧者。此释惛.眠用同

  掉悔虽二食非食同者。明掉.悔二种食同。非食同

  何等名为掉悔盖食者。问

  谓四种法至承奉等事者。答。或时寻思诸亲里事。或时寻思诸国土事。或复寻思我不死当来作如是事业。或时随念念往昔过去所更等事。缘亲里等由散乱故而增掉举。有不称情而生…

《俱舍论记二十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