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1卷41页码: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论记》二十四 ▪第2页

  沙门释光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三品内复自相形。前等后二故。更不可以第四品类前第三第二品。以第七品类前第六.第五品。又若于中更辨多少。便有太多太少过也 又解上上增损二生。上中.上下共增损二生。中上增损一生。中中.中下共增损一生。下上增损半生。下中.下下共增损半生。然第八品。有时虽断。第九品惑独能增损半生。极能障故别缘力也。不可以彼第六第三品例。无别缘故 又解。上上一品增损二生。上下一品增损二生。上中一品但能相助。非正增损。以在中间性不定故。犹如黄门。如第八品若断.不断。第九一品增损半生。与第七品等。各增损半生。以此准知。上下一品与上上品等。若中三品。中上一品增损一生。中下一品增损一生。中中一品但能相助非正增损。如前通释。若下三品。下上一品增损半生。下下一品增损半生。下.中.一品但能相助非正增损。亦如前释。若前家难我如何第一.第三力等。第四.第六力等。第七.第九力等者。我亦难汝。云何第二与第四力等。第五与第七力等 又解。九品未断。皆能增损七生。然于其中强弱不等。犹如九人大小不同力有强弱。共举七石糓。若断一品余八品惑增损五生。犹如八人共举五石。余例应知。上来且约七生以释。若十四生。二十八生。准释可知

  已辨一来至断九不还果者。此即第三明不还向果。就中。一明不还向.果。二明不还差别。此即第一明不还向.果。结前生起。就颂答中上三句明向。下一句明果。就向中上两句明一间。第三句正明向

  论曰至义如前释者。此下释上两句。即一来者进断余惑。若三缘具转名一间。随有所阙不名一间。一由断惑。断欲界中修断七品.或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间.解脱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天。或人中余一生故。颂中但说初后二缘不说成根。义准如前家家中释

  如何一品惑障得不还果者。问。如何第九一品惑。障得不还果

  由彼若断至异熟地故者。答。由彼若断便越欲界。前说三时业极为障。应知烦恼亦与业同。若断第九。越彼欲界所系烦恼等流果地。异熟果地。故极为障

  间谓间隔至说名一间者。释一间名。前约异熟。后约烦恼释一间名。有人成就此一间者说名一间。又正理云。所言间者是隙异名。谓彼位中。由有一隙得一生。故未得涅槃

  即断修惑至无漏根故者。释第三句。即断修惑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果.向。一间具缘以立。向但据断惑。故二差别。若于凡位。先断三.四品惑。或七.八品惑入见谛者。后得预流果。或一来果时。乃至未修三.四。七.八品后胜果道。仍不名曰家家.一间虽具二缘未成治彼三.四品惑或七.八品惑无漏根故。自古诸师皆云。先凡夫时断五品修惑。后一来果时得解脱证者。不然。故婆沙一百五十八云。问若先离欲界五品染。后入正性离生。苦法智生时。于先所断见苦所断五品法。及今所断见苦所断四品法。皆得无漏离系得。乃至道法智生时。于先所断见道所断五品法。及今所断见道所断四品法。皆得无漏离系得 彼先所断修所断五品法。无漏离系得。何时当得 尊者僧伽筏苏作如是说。道类智时。以于尔时名预流果亦名一来向故。彼说不然。所以者何。以于尔时得预流果。于一来果.向道乃至未起一刹那现前。如何可说为一来向。有作是说。起一来果加行道时。以是一来向所摄故。有余师说。得一来果时得。以住第六无间道时。能引三界见所断。及欲界修所断前六品法无漏离系得令起。得一来果故。如是说者。从预流果决定起胜进道。彼现前时得。以从下果起趣上果胜进道时。必修先所断上位诸结对治道

  若断第九至总集断故者。释第四句。若断第九成不还果。要不还来生欲界故名不还果。此不还果。或亦名曰五下结断。若超越人。先断贪.嗔二结。后断身见.戒取.疑三结。若次第人。先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后断贪.嗔二结。虽必先断或二。或三。然于此时总集断故。名五下结断

  依不还位至住此般涅槃者。此下第二不还差别。就中。一明七种不还。二明九种不还。三明七善不还。四明非生上界。五明杂修静虑。六明净居唯五。七明身证不还 此即第一明七种不还。依经生起。及举颂辨

  论曰至名为上流者。此不还者通约三界总说有七。今且就行色界差别有其五种。列名可知。五中前四。唯于此身定般涅槃故。所以偏与般涅槃名。上流容有受多生者方般涅槃。非诸上流皆定涅槃。以不定故。所以不言般涅槃也 言释名者。此于二趣中间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如是应知。此于初生已。此由有行道。此由无行道。般涅槃故。名生般等三人。此二生已上向上流故名为上流

  言中般者至便般涅槃者。此下别解。言中般者。谓欲界没往于色界住中有位。起应生地圣道现前。断余烦恼成阿罗汉。即便般无余涅槃故名中般。故婆沙百七十四云。从彼命终起色界中有。即住彼中有得如是种类无漏道。由此道方进断余结。于无余依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中般涅槃 准婆沙文。约无余依释中般也 又解云。亦通有余涅槃。婆沙不说。以相不显略不言。岂有断惑已第二刹那即入无余。故知亦通有余 问起何地圣道 解云起应生彼根本地道。以是乐道起时易故。不起未至.中间.无色。以是苦道起艰辛故。得无学已亦不能起。如婆沙百七十五广说

  言生般者至谓有余依者。言生般者。谓欲界没往于色界。生已不久能起圣道。断余烦恼成阿罗汉。便般涅槃。以具勤修速进二道。故生不久便般涅槃。生已简异中般。具二道故简异有行.无行。此生般中所说般涅槃者。谓有余依。后寿命尽方入无余。故约有余以释生般不据无余。前中般中所以不别释涅槃者。相不显故。下有行等准生可知。故亦不释

  有余师说亦无余依者。有余师说。生般不但约有余依。亦据无余。以断惑已即入无余故通二种。此师意谓同于中般。以中般人断余惑尽般有余已。无惑润生不求生有即般无余。例彼生般亦无余依

  此不应理至无自在故者。论主破。此不应理。彼色界中于舍寿命促入涅槃无自在故。于初生时断余惑尽名为生般。后尽彼寿方般无余。故释生般不约无余。故正理云。约有余依说为生般。非才生已便般无余。彼舍寿中无自在故

  有行般者至无速进道故者。有行般者。谓欲界没往于色界。生已长时加行勤修。由多功用方般有余涅槃。此唯有勤修行故名有行无速进道故。生已简异中般。长时简异生般。有勤修简异无行

  无行般者至速进道故者。无行般者。谓欲界没往于色界。生已经久加行懈怠。不多功用便般有余涅槃。以阙勤修.速进二道故名无行。生已简异中般。经久简异生般。阙勤修简异有行

  有说此二至得涅槃故者。叙异说。由缘有为圣道断惑得涅槃者名为有行。由缘无为圣道断惑得涅槃者名为无行

  此说非理太过失故者。论主破。中.生般等亦缘有为.无为断惑。亦应名为有行.无行

  然契经中至便般涅槃者。述经部解。然契经中先说无行。后说有行般涅槃者。如是次第与理相应。论主意朋经部所以印可。无勤修行有速进道。无行之人而成辨故。无速进道有勤修行。有行之人而成辨故。或无行有行而能成辨无学果故。无行之人起速进道不由功用得般涅槃。有行之人起勤修行要由功用得般涅槃 因此义便复解生般涅槃。得最上品道随眠最劣。故生不久便般涅槃名为生般

  言上流者至方般涅槃者。谓生色界二生已去。般涅槃者总名上流。此唯上流不下流故名为上流。异生之人虽有上流。亦下流故不名上流

  即此上流至为极处故者。明上流别。开章略释

  谓若于静虑至般涅槃者者。别释杂修上流。于中有三 一者全超。初生梵众次生色究竟。顿超中间十四天处是名全超 二者半超。于色界中十六天处。从彼梵众渐渐次第生下净居。或超十三处或十二处。乃至中间。能超一处。生色究竟。超非全故名为半超。圣必不生大梵天处。是起戒禁僻见处故。自谓究竟一道师故。故不生彼。不生无想理在绝言故不别简。或可影显 此半超人于十六天极少三生。初生梵众。次十四天中随生一处。后生色究竟 若极多生十五。于十六天随其所应中间越一。生余十五 三者遍没。从彼梵众渐次生后十四天处。皆遍受生。最后方能生色究竟。一切处死故名遍没。一切处谓十六处。无不还者于已生处受第二生。由彼于生容求胜进所以上生。非求等故故不重生。非求劣故故不下生。即由此故不还义满。不复还生曾生处故尚不生本处况有生下。即由此义显欲生圣不名不还。而于一处有重生义。故婆沙一百七十四云。复次生欲界圣者不名不还。而名七返有等。故生上.下亦一处重生。生上界圣者名曰不还。故唯生上亦不重生。由此义故不还义满。以尚不生本处况有生下者(已上论文) 复总结言。应知此谓二上流中由有杂修静虑因故。往色究竟般涅槃者

  余于静虑至方般涅槃者。别释无杂修上流。有余上流。于诸静虑无杂修者。能往有顶方般涅槃。谓彼先无杂修静虑。由于诸四定爱味为生缘。此没遍生色界十一处。唯不能往五净居天。复从色界广果天没。于下三无色次第生已。后生有顶方般涅槃。应知乐定上流。于十五处。全超受二生。半超极少三生。极多十四生。遍没十五生也。故婆沙一百七十四云。复次上流有三种。一全超。二半超。三一切处没 全超者。谓欲界没生梵众天。梵众天没生色究竟。或生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 半超者。谓欲界没生梵众天。梵众天没于上一切天处或更生一处。或二.或三.或四.或五。乃至或唯超一处遍生余处。然后生色究竟。或生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 一切处没者谓欲界没生梵众天。梵众天没生梵先行天。如是次第生上诸处。乃至广果天。从此以上有二路别。一入净居。二入无色 入净居者广果天没生无烦天。次第乃至生色究竟而般涅槃 入无色者广果天没生空无边处。次第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 如一切处没有二路别。应知全超.半超亦尔 解云言梵先行天者。梵王欲出在前行列。或…

《俱舍论记二十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