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二十七
沙门释光述
分别智品第七之二
如是已辨至今当显示者。此下当品大文第二明智所成德。就中。一结前生起。二别明 此即结前生起
于中先辨至有十八种者。此下第二别明。就中。一明不共法。二明共功德 就明不共法中。一举数标名。二依名别解 此下第一举数标名。就中。一生起。二问。三释。此即生起
何谓十八者。此即问也
颂曰至故名不共者。此即释也
且佛十力相别云何者。此下第二依名别解。就中。一明佛十力。二明四无畏。三明三念住。四明佛大悲。五明佛同.异 就明佛十力中。一明佛心力。二明佛身力 此下第一明佛心力。此即问也。颂曰至于境无碍故者。就颂答中。初六句出体。次两句依地。次一句依处.依身。后一句释力义
论曰至十智为性者。释初句。处谓是处。称合道理相容受义名为是处。如说善因感爱果等。定有是处。非合道理不相容受义名为非处。如说善因感非爱果等。必无是处。此处.非处通一切法。以一切法皆有是处.非处义故。智能知此处.非处故名处.非处智力。具以如来十智为性。以佛十智随应皆知处.非处故。故显宗三十六云。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是有。名为处智。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非有。名非处智。此智通缘情.非情境。与一切智皆不相违。恐于略说少功难悟。故复此中折出余九
二业异熟至谓除灭道者。释第二句。知是类业感是异熟。名业异熟智力。颂但言业。影显异熟。此业异熟。若远相望说业为因。异熟是果。若细分别。刹那前后自类相望。皆有因果。并通苦.集。故十智中八智为性。除灭.道智。不缘苦.集业异熟故。故显宗云。谓善分别如是类业感如是类诸异熟果。无挂碍智名业异熟智力。或说名为自业智力。谓善分别如是类果。是自所造业力所招。非妻子等所能与夺。如是类业必招自果。不可贸易。无挂碍智名自业智力。婆沙三十名业法集智力。业是因。法是果。集通因.果。业是能集。法是所集。与此俱舍名异义同
三静虑至等至智力者。此下释第三句 静虑。谓四静虑 解脱。谓八解脱 等持。谓三三摩地 等至。谓八等至 此等并是定之异名。智能如实知静虑等。名静虑等智力
四根上下智力者。知信根等上下差别。名根上下智力。故显宗云。若如实知诸有情类能逮胜德根品差别。无挂碍智名根上下智力。虽有中根。而待胜劣是劣胜摄故不别显。此中根名为目何法。谓目信等。断善根者总相续中亦有去来信等善法。或目意等
五种种胜解智力者。知有情类种种胜解意乐差别。名种种胜解智力。胜解即是心所法也。故显宗云。若如实知诸有情类意乐差别无挂碍智。名种种胜解智力。意乐胜解名差别故
六种种界智力者。知有情类种种界性名种种界智力。故显宗云。若如实知诸有情类前际无始数习所成志性。随眠.及诸法姓种种差别。无挂碍智名种种界智力。应知此中界。与志性.随眠.法姓名之差别
如是四力至谓除灭智者。如上所明四力所缘定.根.解.界皆通苦.集.道谛所摄。故此四力皆九智性。不缘无为故除灭智
七遍趣行智力至十智为性者。释第四句。一切诸行随其所应。皆能趣果名遍趣行。佛于一切遍趣行中。皆如实知名遍趣行智力。前解九智除灭。准此所趣果唯是灭。后解十智通知因果。故显宗云。谓如实知生死因果。及知尽道无挂碍智。名遍趣行智力
八宿住至皆俗智性者。释第五句。知昔过去宿住曾事。故名宿住随念智力。以念强故此中别标。随更事念故名随念。于未来世死此生彼名为死生。智如实知名死生智如是二力并是事观。皆俗智性。故显宗云。谓如实知自他过去宿住差别。无挂碍智名第八力。若如实知诸有情类于未来世诸有续生。无挂碍智名第九力(已上论文) 其死生智若据根本。是天眼通唯缘现在。言缘未来。据通所引眷属说也。如下六通当更别释
十漏尽智力至十智为性者。释第六句。漏尽是灭。余文可知。又显宗云。此后三力即是三通。以六通中此三殊胜。在无学位立为三明。在如来身亦名为力。神境.天耳设在佛身。亦无大用故不名力。且如天眼能见有情善恶趣中异熟差别。由此能引殊胜智生。亦正了知能感彼业。由此建立死生智名。神境.天耳无此大用。是故彼亦不立为力。然不别说他心力者。义已摄在根等力中。以他根等中有心心所故
已辨自性至男子佛身者。释第七.第八.第九句。第八宿住随念智力。第九死生智力。五通性故。依四本定。余八通依十一地。俗智宽故。依身可知 又约念住分别者。如婆沙三十四云。念住者种种胜解智力。宿住随念智力。唯法念住。死生智力。唯身念住。漏尽智力。若缘漏尽境故则法念住。若依漏尽身故则四念住。余力皆四念住 解云胜解智力。别缘心所胜解法故唯法念住。宿住随念智力。通缘过去五蕴为境。亦唯法念住。死生智力。缘色法故唯身念住。漏尽智力。两说如文 余六种力皆四念住。于六种中处非处.业异熟.遍趣行智力。此三通四。相显可知 定力通四者。定言总摄相应.俱有。若知随转色。是身念住。若知受心。是受.心念住。若知余法。名法念住 根力通四者。根谓信等善根。或意根等故通四念住 界力通四者。界者即是志性随眠。及诸法姓故亦通四
已辨依身何故名力者。释后一句。此即问也
以于一切至生多少等者答。以于一切所知境中。智无碍转故名为力。由此十力唯依佛身。所以者何。唯佛已除诸惑习气。于一切境。随欲能知。余二乘等与此相违。虽亦有智于境有碍。故不名力。如舍利子舍求度人。昔佛在世时有一人。誓多门首求度出家。舍利子等观知此人。八万劫来未种解脱分善。以无出家因缘故舍而不度。其人叹恨求度不舍。后佛来见。度令出家。说法获果。舍利子等怪而请问。佛告彼曰。我昔过去于那伽罗喝国。共此国人。扫洒街衢。严诸供具。欲请定光如来供养。时求度人入城卖柴。因知此事遂即发愿我更取柴得钱供养。至彼山中遂被虫食。临欲命终。欲称彼佛名号。忘而不忆。乃云南无城中欲所迎者。即名种顺解脱分善。虽昔起善。由时远故。舍利子等而不能知 问声闻极疾三生。极迟六十劫。如何八万不入圣耶 解云三生.六十据相续修。若有间断无妨多劫 问昔未曾起顺决择分。今生如何能入圣耶 解云彼昔亦曾起顺决择分善。故于今生入圣获果 又如舍利子不能观知鹰所逐鸽前后二际生多少等。如大智度论云。佛在祇洹住。晡时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后舍利子影到鸽。便作声战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怖畏。我影覆上鸽便作声战怖如初。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之怖畏不除。汝观此鸽宿世因缘几世作鸽。舍利弗即时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从鸽中来。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复能见 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佛言。是鸽八万大劫中常作鸽身。过是已前不能复知。佛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世。试观未来世。此鸽何时当脱。舍利弗即入愿智三昧。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是已往亦不能知。从三昧起白佛言。我见此鸽从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未免鸽身。过此已往不复能知。我不知过去.未来齐限。不审。此鸽何时当脱。佛告舍利弗。此鸽非诸声闻.独觉所知齐限。后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欲作佛。然后于三阿僧祇。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无量众生已入无余涅槃。是时舍利弗向佛忏悔。白佛言。我于一鸽尚不能知其本末。何况诸法(亦由时远而不知也)
如是诸佛至此触处为性者。此即第二明佛身力
论曰至那罗延者。此释初句 那罗延。此是神名。此云人种
有余师言至无边心力者。释第二句。叙异说
大觉独觉至力有胜劣者。复对三人支节相连对愿差别。大觉支节相连似龙蟠结。独觉支节相连似连锁。轮王支节相连似相钩。故三相望力有胜劣。准婆沙三十。支节相钩是铜轮王。若据金轮骨节连锁
那罗延力其量云何者。释第三句。此即问也
十十倍增至成那罗延者。答。于凡象等十十倍增故。说后后力增前前十倍。一凡象。谓西国凡受用象。二香象。西国别有一类好象名为香象。拟战时用。三摩诃诺健那(此神名。此云大露形)。四钵罗塞建提(亦是神名。钵罗此云胜。塞建提此云蕴)。五伐浪伽(亦是神名。此云妙支)。六遮努罗(亦是神名。此云执持)。七那罗延(如前说)。有说可知
于所说中唯多应理者。上来总有三说。如来身力。论主评取法救所说。故言于三说中唯多应理。正理.显宗亦同此说
如是身力至离七外别有者。释第四句。此中两说。一说力是所触中大种差别。若大种胜即名为力。异余大种故名差别。有说力是所造触。离七外别有力触。此非正义。又婆沙三十辨身力身劣中总有五说。一说四大无偏增。强胜名身力羸弱名身劣。第二说地增名身力。水增名身劣。此说大种增。第三说重增名身力。轻增名身劣。第四说离七所造触。外别有所造触。名身力身劣。第五评曰应作是说。即四大种及所造触。俱是身力身劣自性。谓若调和俱名身力。若不调和俱名身劣。正理意同婆沙。俱舍初说当婆沙初说。第二说当婆沙第四说。俱舍既无评家。即以婆沙第五评家为正 又解俱舍非以婆沙评家为量。若作此解以初师为正 又解俱舍言力是所触中大种差别者。是经部义。彼宗触中大种是实。余皆是假。依大种立故。今说力是大种差别。论主意朋经部。故叙彼宗此解似胜
佛四无畏至初十二七力者。此即第二明四无畏
论曰至如第七力者。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一我于诸法皆正等觉。若外难言非正等觉。如理为释无怖畏…
《俱舍论记二十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