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六 ▪第3页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无我。过去如梦了不可得。现在如电刹那不住。未来如云忽起无所从来。即无我行。诸虫秽污等。即不净行。此四行观。对治凡外一切见爱无不尽也
观诸凡愚所见诸法。于无物中。妄计为有 此即集谛观也。妄计。即惑。惑。即集谛。此观正治凡外贪着三有。兼治愚法声闻妄生恐怖
观察一切从缘生法。皆如幻等。毕竟无实。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说 此即灭谛观也。缘生如幻。则即事而真。真非事外。故非心所行。不可譬喻言说。正治凡外非灭计灭。兼治二乘舍有觅空。权位菩萨弃边取中
观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无明熏习力故。受于无量身心大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无边无限。难出难度。常在其中。不能觉察。甚为可愍 此即道谛观也。若能觉察无明因果。便是出要度脱之道。愍物迷此。即为下文弘愿观本。正治凡外不知出要。兼治二乘不起大悲。初四谛观竟
二弘愿观
如是观已。生决定智。起广大悲。发大勇猛。立大誓愿 此总明依四谛境。发四弘誓。上求佛道。名决定智。下化众生。名广大悲。弘能任重。名大勇猛。毅能道远。名大誓愿也
愿令我心离诸颠倒。断诸分别 此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自未度脱。欲度他人。无有是处。故首明之。其实四弘在一心中。非有先后
亲近一切诸佛菩萨。顶礼供养。恭敬赞叹。听闻正法。如说修行。尽未来际。无有休息 此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不离颠倒分别。则不能亲诸佛菩萨。不勤供养听法。则不能修无量度生法门。是故四弘宛转相成
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众生 此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
令住涅槃第一义乐 此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同一切众生皆成佛道。非愿独成佛故。二弘愿观竟
三起行观
作是愿已。于一切时。随已堪能。修行自利利他之行。行住坐卧。常勤观察。应作不应作。是名修观 此即以行填愿也。自他本自不二。由于颠倒分别。妄见有殊。今既随顺真如法性。依四谛观而发四弘。故于一切时中。随已堪能。或修自利之行。能为众生作增长缘。即是利他。或修利他之行。能破自心颠倒烦恼。即是自利。乃至一行一住一坐一卧。苟可自利利他。则应作之。苟不可以自利利他。则不应作。设使自虽有益。能令人损。或虽有益他人。自堕名利。皆亦不应作也。发菩提心者。最宜勤加观察。二释观竟
三释双行
复次若唯修观。则心不止息。多生疑惑。不随顺第一义谛。不出生无分别智。是故止观应并修行 善修观者。即观是止。念念与菩提心相应。便契第一义谛不思议境。此观便是无分别智。今为不得意人。散心缘四谛境。虽发弘愿。不知四谛秖是一心。多生疑惑。故于本来无二法中。巧示双行方便
谓虽念一切法皆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灭。自性涅槃。而亦即见因缘和合。善恶业报。不失不坏 此示即止而观也。念一切法自性涅槃。一心真如门也。止也。即见因缘业报不失不坏。一心生灭门也。观也。秖于不生不灭性中。妄有因缘生灭。则四谛皆唯一心明矣。以世间因果。即苦集。出世因果。即道灭。十界差别。皆是心生灭门。皆依真如门故
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见一切诸法无生无性。乃至涅槃 此示即观而止也。既依真如而有生灭。则知生灭诸法。同一真如。别无自性矣。二各释竟
三结益
修行止者。对治凡夫。乐着生死。亦治二乘执着生死而生怖畏。修行观者。对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小心过。是故止观互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必不能得无上菩提 观生灭即真如。名止。生死本空。何可乐着。生死无性。何须怖畏。观真如即生灭。名观。因果宛然。安得不勤修善。同体在迷。安得不普济度。盖一心二门。本不相离。故一心止观。决不可偏修也。为成无上菩提。所以二行作一门说。初正示修习信心竟
二更示胜异方便二。初泛明念佛除障。二的指求生极乐。今初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于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 初学菩萨。已解一心真如生灭二门而修信行。但止观力微。境缘粗恶。未入正定聚中。不能保其无退。故更示此胜异方便。令仗自心中之他佛。度脱佛心中之自身也。须知前止观门。名念自佛三昧。今示念佛菩萨。即念他佛三昧。以念佛及菩萨。不生妄想分别。即是止行。了知诸佛菩萨。有大神通巧便。能救拔我及诸众生。即是观行。所以修止观时。设见佛菩萨形。知是魔事。不生取着。今念佛菩萨时。设更别商止观。大似骑牛觅牛矣。然正念佛菩萨时。或得见佛菩萨。即应了知唯心所现。万勿取着。勿生喜动。勿向人说。如远公生平三见圣相。不语一人。此为要诀。唯至临终见佛菩萨。方是感应道交。定非魔事。不必致疑。以佛菩萨得大神通。决定护念有缘念佛众生。不失时故。言发大誓愿者。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
二的指求生极乐
如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心增长。永不退转。于彼闻法。观佛法身。渐次修行。得入正位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经论多指归极乐者。略有四意。一者阿弥陀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乃至穷村僻坞。若男若女。若长若幼。若智若愚。无不知称阿弥陀佛名者。二者法藏比丘愿力胜故。诸佛果德虽实平等。因中愿力任运摄生。无差别中有差别故。三者令人系念得专心故。若不专叹。则众生既欲生西。又欲生东。心无一定。净业难成。所以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相。赞此一门。令人专忆。四者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故见一佛。即为见无量佛。生一土。即为生无量土。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因该果彻。更无二故。余如净土经论广明。不能备述也。四修信分竟
五利益分四。初总劝闻思修。二别示闻思修功德。三诫诽谤护大罪。四结示大乘功能。今初
云何利益分。如是大乘秘密句义。今已略说。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广大法中。生净信觉解心。入大乘道无有障碍(者)于此略论。当勤听受。思惟修习。当知是人。决定速成一切种智 净信觉。解心者。若约圆妙绝待言之。则信即解。解即信。如来名世间解。亦可名究竟信也。今约初机言之。有信无解。能长烦恼。有解无信。能长邪见。故并举净信觉解两心。以为入大乘道之正辙也。听受者。闻慧也。思惟者。思慧也。修习者。修慧也。三慧资无漏种。令起现行。故能速成一切种智
二别示闻思修功德
若闻此法。不生惊怖。当知此人。定绍佛种。速得授记 此别示闻慧功德也
假使有人。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令住十善道。不如于须臾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无量无边 此别示思慧功德也。一是世间善法。一世出世上上善法故
若一日一夜如说修行。所生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阿僧祇劫。说不能尽。以真如功德无边际故。修行功德亦复无边 此别示修慧功德也。修能显性。所以功德与法性等。不可尽说也。二别示闻思修功德竟
三诫诽谤获大罪
若于此法生诽谤者。获无量罪。依阿僧祇劫。受大苦恼。是故于此应决定信。勿生诽谤。自害害他。断三宝种 由有自心一体三宝。方有世间一切三宝。若谤此法。即是断三宝种。罪报之大。甚于五逆十恶也
四结示大乘功德
一切诸佛。依此修行成无上智。一切菩萨。由此证得如来法身。过去菩萨。依此得成大乘净信。现在今成。未来当成。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胜行者。当于此论勤加修学 此正所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也。三世菩萨。非此不成大乘净信。故劝欲成二利行者。必当勤修学也。此四段文。即顺四悉檀说。可准思之。二正说五分竟
三结施回向
我今已解释甚深广大义功德施群生令见真如法 初二句。结前所说。第三句。以此功德普施群生。第四句。回向真如实际。同成究竟大菩提也
跋
大乘起信论者。佛祖传心之正印。法性法相之总持也。如来昔以大乘阿毗昙。付与弥勒。摩诃般若。付与文殊。般若破执有而显妙有。毗昙破恶空而显真空。一音所宣。曾无异旨。佛灭五百年后。异见滋生。马鸣大士。应佛悬记。重兴正法。始则示为计我外道。后乃广显二空妙宗。作无我大师子吼。破凡外二乘偏执。宗百洛又大乘经典。造此略论。申畅一心二门。即生灭而显真如。收般若真空不空之妙旨。即真如而辨生灭。阐毗昙。幻有不有之玄诠。厥后龙树依般若而造中论。还以空义成一切法。护法依毗昙而解唯识。还以幻有显二种空。故知马鸣。龙树。护法。三大菩萨。同契佛心。曾无稍异。奈何以文解义。泥名相而昧旨归。伐异党同。竖门庭而坚斗诤。谬谈圣旨。错解真乘。千百年来。竟同长夜。哀哉末叶。诚可痛心。旭以业障深缠。未登正位。夙因微善。游刃圆宗。客岁尽散学人。志图修证。今春偶遇戒子。邀入新安。顷从汤泉白岳。还寓歙浦回龙。窃为二三子商究楞伽。复以余力。再解兹论。最喜此地枯寂。不异桃源。兼爱主人率真。绝无世态。食粟米饭。啖豆腐滓。仅十一日。草疏遂成。是役也。上藉诸佛菩萨马鸣大师加被之力。所以略无疑滞。又赖允持循公法主外护。故无他缘所侵。至于性相关头。种种问辩。则戒子坚密时公之启予者多矣。是月二十有八日阁笔故跋
佛说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六(终)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本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经文阅读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