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经文1509卷25页码:P0057
后秦 鸠摩罗什译

  《大智度论》十四 ▪第3页

  第十二 / 大智度论释 / 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第二十一(卷第十三) / 龙树菩萨造 /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人常被诽谤。如是种种不作。是为不妄语。名口善律仪。不饮酒者。酒有三种。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药草酒。果酒者。蒱桃阿梨咤树果。如是等种种名为果酒。药草酒者。种种药草。合和米麴甘蔗汁中。能变成酒。同蹄畜乳酒。一切乳热者可中作酒。略说。若干若湿若清若浊。如是等能令人心动放逸。是名为酒。一切不应饮。是名不饮酒。问曰。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欢喜。何以不饮。答曰。益身甚少所损甚多。是故不应饮。譬如美饮其中杂毒。是何等毒。如佛语难提迦优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一者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人饮酒醉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者众病之门。三者斗诤之本。四者裸露无耻。五者丑名恶声人所不敬。六者覆没智慧。七者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者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者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惭愧忧愁。十一者身力转少。十二者身色坏。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门。十六者不敬婆罗门。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恍惚无所别故。十八者不尊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党恶人。二十二者疏远贤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无惭无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纵色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者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弃舍善法。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远离涅槃。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者身坏命终堕恶道泥梨中。三十五者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騃。如是等种种过失。是故不饮。如偈说

  酒失觉知相  身色浊而恶

  智心动而乱  惭愧已被劫

  失念增嗔心  失欢毁宗族

  如是虽名饮  实为饮死毒

  不应嗔而嗔  不应笑而笑

  不应哭而哭  不应打而打

  不应语而语  与狂人无异

  夺诸善功德  知愧者不饮

  如是四罪不作。是身善律仪。妄语不作是口善律仪。名为优婆塞五戒律仪。问曰。若八种律仪。及净命是名为戒。何以故优婆塞。于口律仪中。无三律仪及净命。答曰。白衣居家。受世间乐兼修福德。不能尽行戒法。是故佛令持五戒。复次四种口业中妄语最重。复次妄语心生故作。余者或故作或不故作。复次但说妄语已摄三事。复次诸善法中实为最大。若说实语四种正语皆已摄得。复次白衣处世。当官理务家业作使。是故难持不恶口法。妄语故作事重故不应作。是五戒有五种受。名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行优婆塞。五者断淫优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行者。尽持五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自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是名五戒。如佛偈说

  不杀亦不盗  亦不有邪淫

  实语不饮酒  正命以净心

  若能行此者  二世忧畏除

  戒福恒随身  常与天人俱

  世间六时华  荣曜色相发

  以此一岁华  天上一日具

  天树自然生  花鬘及璎珞

  丹葩如灯照  众色相间错

  天衣无央数  其色若干种

  鲜白映天日  轻密无间垄

  金色映绣文  斐亹如云气

  如是上妙服  悉从天树出

  明珠天耳珰  宝[(王*巨)/木]曜手足

  随心所好爱  亦从天树出

  金华琉璃茎  金刚为华须

  柔软香芬熏  悉从宝池出

  琴瑟筝箜篌  七宝为挍饰

  器妙故音清  皆亦从树出

  波[(匕/示)*(入/米)]质妒树  天上树中王

  在彼欢喜园  一切无有比

  持戒为耕田  天树从中出

  天厨甘露味  饮食除饥渴

  天女无监碍  亦无妊身难

  嬉怡纵逸乐  食无便利患

  持戒常摄心  得生自恣地

  无事亦无难  常得肆乐志

  诸天得自在  忧苦不复生

  所欲应念至  身光照幽冥

  如是种种乐  皆由施与戒

  若欲得此报  当勤自勉励

  问曰。今说尸罗波罗蜜当以成佛。何以故乃赞天福。答曰。佛言。三事必得报果不虚。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处。修定得解脱。若单行尸罗得生好处。若修定智慧慈悲和合得三乘道。今但赞持戒。现世功德名闻安乐。后世得报。如偈所赞。譬如小儿蜜涂苦药然后能服。今先赞戒福然后人能持戒。能持戒已立大誓愿得至佛道。是为尸罗生尸罗波罗蜜。又以一切人皆着乐世间之乐天上为最。若闻天上种种快乐。便能受行尸罗。后闻天上无常。厌患心生能求解脱。更闻佛无量功德。若慈悲心生。依尸罗波罗蜜。得至佛道。以是故虽说尸罗报无咎。问曰。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余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斋日持功德无量。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甚多。问曰。云何受一日戒。答曰。受一日戒法长跪合掌应如是言。我某甲今一日一夜。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二如是三归依。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二如是三归依竟。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过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是则布萨。秦言共住。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盗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上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着花璎珞。不香涂身不着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着花璎珞不香涂身不着香熏衣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自歌舞作乐亦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亦如是。已受八戒。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愿持是布萨福报。愿生生不堕三恶八难。我亦不求转轮圣王梵释天王世界之乐。愿诸烦恼尽逮得萨婆若成就佛道。问曰。云何受五戒。答曰。受五戒法。长跪合掌言。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二如是三。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二如是三。我是释迦牟尼佛优婆塞证知我。我某甲从今日尽寿归依。戒师应言。汝优婆塞听。是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知人见人。为优婆塞说五戒如是。是汝尽寿持。何等五。尽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故杀生。是事若能当言诺。尽寿不盗。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盗。是事若能当言诺。尽寿不邪淫。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邪淫。是事若能当言诺。尽寿不妄语。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妄语。是事若能当言诺。尽寿不饮酒。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饮酒。是事若能当言诺。是优婆塞五戒尽寿受持。当供养三宝佛宝法宝比丘僧宝勤修福业以来佛道。问曰。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如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少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言。阿修罗种多诸天种少。若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多者。诸天帝释心皆欢喜说言。增益天众减损阿修罗。是时释提婆那民见诸天欢喜。说此偈言

  六日神足月  受持清净戒

  是人寿终后  功德必如我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不应说如是偈。所以者何。释提桓因三衰三毒未除。云何妄言持一日戒功德福报必得如我。若受持此戒心应如佛。是则实说。诸大尊天欢喜因缘故。得福增多。复次此六斋日。恶鬼害人恼乱一切。若所在丘聚郡县国邑。有持斋受戒行善人者。以此因缘恶鬼远去。住处安隐。以是故六日持斋受戒得福增多。问曰。何以故诸恶鬼神辈。以此六日恼害于人。答曰。天地本起经说。劫初成时有异梵天王子。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满天上十二岁。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着火中。以是故诸恶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势力。问曰。诸鬼神父。何以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着火中。答曰。诸神中摩醯首罗神最大第一。诸神皆有日分。摩醯首罗。一月有四日分。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余神一月有二日分。月一日十六日月二日十七日。其十五日三十日属一切神。摩醯首罗为诸神主。又得日多故数其四日为斋。二日是一切诸神日。亦数以为斋。是故诸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力势

  复次诸鬼神父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着火中。过十二岁已。天王来下语其子言。汝求何愿。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养法。以烧香甘果诸清净事。汝云何以肉血着火中。如罪恶法。汝破善法乐为恶事。令汝生恶子啖肉饮血。当说。是时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大光明。一切鬼神皆从此八鬼生。以是故。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着火中而得势力。如佛法中日无好恶。随世恶日因缘故。教持斋受八戒。问曰。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复次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譬如软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智勇不足卒无功名。若如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功盖天下。是二种戒。名居家优婆塞法。居家持戒凡有四种。有下中上。有上上。下人持戒为今世乐故。或为怖畏称誉名闻故。或为家法曲随他意故。或避苦役求离危难故。如是种种是下人持戒。中人持戒。为人中富贵欢娱适意。或期后世福乐。克己自勉为苦。日少所得甚多。如是思惟坚固持戒。譬如商人远出深入得利必多。持戒之福令人受后世福乐亦复如是。上人持戒为涅槃故。知诸法一切无常故。欲求离苦常乐无为故。复次持戒之人其心不悔。心不悔故得喜乐。得喜乐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得实智。得实智故得厌心。得厌心故得离欲。得离欲故得解脱。得解脱故得涅槃。如是持戒为诸善法根本。复次持戒为八正道初门入道初门必至涅槃

  大智度论释

  初品中赞尸罗波罗蜜义第二十三

  问曰。如八正道。正语正业在中。正见正行在初。今何以言戒为八正道初门。答曰。以数言之大者为始。正见最大。是故在初。复次行道故以见为先。诸法次第故戒在前。譬如作屋栋梁虽大以地为先。上上人持戒怜愍众生。为佛道故。以知诸法求实相故。不畏恶道不求乐故。如是种种。是上上人持戒。是四总名优婆塞戒。出家戒亦有四种。一者沙弥沙弥尼戒。二者式叉摩那戒。三者比丘尼戒。四者比丘僧戒。问曰。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萨道亦得至涅槃。复何用出家戒。答曰。虽俱得度然有难易。居家生业种种事务。若欲专心道法家业则废。若欲专修家业道事则废。不取不舍乃应行法。是名为难。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为易

  复次居家愦闹多事多务。结使之根众恶之府。是为甚难。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说

  闲坐林树间  寂然灭众恶

  恬澹得一心  斯乐非天乐

  人求富贵利  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隐  求利无厌足

  纳衣行乞食  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观知诸法实

  种种法门中  皆以等观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无能及

  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为易。复次出家修戒。得无量善律仪。一切具足满。以是故白衣等应当出家受具足戒。复次佛法中出家法第一难修。如阎浮呿提梵志问舍利弗。于佛法中何者最难。舍利弗答曰。出家为难。又问。出家有何等难。答曰。出家乐法为难。既得乐法复何者为难。修诸善法难。以是故应出家。复次若人出家时。魔王惊愁言。此人诸结使欲薄。必得涅槃堕僧宝数中。复次佛法中出家人。虽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如优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中说。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罗汉。入贵人舍常赞出家法。语诸贵人妇女言。姊妹可出家。诸贵妇女言。我等少壮容色盛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比丘尼言。但出家破戒便破。问言。破戒当堕地狱。云何可破。答言。堕地狱便堕。诸贵妇女笑之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命。时作戏女着种种衣服而说旧语。或时着比丘尼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恃贵姓端政。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堕地狱受种种罪。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罗汉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汉道。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入地狱都无所得。今以此证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果。复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佛敕阿难与剃头着法衣。醉酒既醒惊怪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初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是因缘故后当出家得道。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之利功德无量。以是故白衣虽有五戒不如出家。是出家律仪有四种。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云何沙弥沙弥尼。出家受戒法。白衣来欲求出家。应求二师。一和上。一阿阇梨。和上如父阿阇梨如母。以弃本生父母。当求出家父母。着袈裟剃除须发。应两手捉和上两足。何以捉足。天竺法以捉足。为第一恭敬供养。阿阇梨应教十戒。如受戒法。沙弥尼亦如是。唯以比丘尼为和上。式叉摩那受六法二岁。问曰。沙弥十戒便受具足戒。比丘尼法中。何以有式叉摩那。然后得受具足戒。答曰。佛在世时。有一长者妇。不觉怀妊出家受具足戒。其后身大转现。诸长者讥嫌比丘。因此制。有二岁学戒受六法。然后受具足戒。问曰。若为讥嫌。式叉摩那岂不致讥。答曰。式叉摩那未受具足戒。譬如小儿亦如给使。虽有罪秽人不讥嫌。是名式叉摩那受六法。是式叉摩那有二种。一者十八岁童女受六法。二者夫家十岁得受六法。若欲受具足戒应二部僧中。用五衣钵盂。比丘尼。为和上及教师。比丘为戒师。余如受戒法。略说则五百戒。广说则八万戒。第三羯磨讫。即得无量律仪。成就比丘尼。比丘则有三衣钵盂。三师十僧如受戒法。略说二百五十。广说则八万。第三羯磨讫。即得无量律仪法。是总名为戒。是为尸罗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智度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87】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