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十四 ▪第3页
第十二 / 大智度論釋 / 初品中屍羅波羅蜜義第二十一(卷第十叁) / 龍樹菩薩造 /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人常被誹謗。如是種種不作。是爲不妄語。名口善律儀。不飲酒者。酒有叁種。一者谷酒。二者果酒。叁者藥草酒。果酒者。蒱桃阿梨咤樹果。如是等種種名爲果酒。藥草酒者。種種藥草。合和米麴甘蔗汁中。能變成酒。同蹄畜乳酒。一切乳熱者可中作酒。略說。若幹若濕若清若濁。如是等能令人心動放逸。是名爲酒。一切不應飲。是名不飲酒。問曰。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歡喜。何以不飲。答曰。益身甚少所損甚多。是故不應飲。譬如美飲其中雜毒。是何等毒。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酒有叁十五失。何等叁十五。一者現世財物虛竭。何以故。人飲酒醉心無節限。用費無度故。二者衆病之門。叁者鬥诤之本。四者裸露無恥。五者醜名惡聲人所不敬。六者覆沒智慧。七者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盡向人說。九者種種事業廢不成辦。十者醉爲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慚愧憂愁。十一者身力轉少。十二者身色壞。十叁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門。十六者不敬婆羅門。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長。何以故。醉悶恍惚無所別故。十八者不尊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黨惡人。二十二者疏遠賢善。二十叁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無慚無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縱色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惡不喜見之。二十八者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二十九者行不善法。叁十者棄舍善法。叁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叁十二者遠離涅槃。叁十叁者種狂癡因緣。叁十四者身壞命終墮惡道泥梨中。叁十五者若得爲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如是等種種過失。是故不飲。如偈說
酒失覺知相 身色濁而惡
智心動而亂 慚愧已被劫
失念增嗔心 失歡毀宗族
如是雖名飲 實爲飲死毒
不應嗔而嗔 不應笑而笑
不應哭而哭 不應打而打
不應語而語 與狂人無異
奪諸善功德 知愧者不飲
如是四罪不作。是身善律儀。妄語不作是口善律儀。名爲優婆塞五戒律儀。問曰。若八種律儀。及淨命是名爲戒。何以故優婆塞。于口律儀中。無叁律儀及淨命。答曰。白衣居家。受世間樂兼修福德。不能盡行戒法。是故佛令持五戒。複次四種口業中妄語最重。複次妄語心生故作。余者或故作或不故作。複次但說妄語已攝叁事。複次諸善法中實爲最大。若說實語四種正語皆已攝得。複次白衣處世。當官理務家業作使。是故難持不惡口法。妄語故作事重故不應作。是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叁者多分行優婆塞。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淫優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叁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滿行者。盡持五戒。斷淫者。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自誓言。我于自婦不複行淫。是名五戒。如佛偈說
不殺亦不盜 亦不有邪淫
實語不飲酒 正命以淨心
若能行此者 二世憂畏除
戒福恒隨身 常與天人俱
世間六時華 榮曜色相發
以此一歲華 天上一日具
天樹自然生 花鬘及璎珞
丹葩如燈照 衆色相間錯
天衣無央數 其色若幹種
鮮白映天日 輕密無間壟
金色映繡文 斐亹如雲氣
如是上妙服 悉從天樹出
明珠天耳珰 寶[(王*巨)/木]曜手足
隨心所好愛 亦從天樹出
金華琉璃莖 金剛爲華須
柔軟香芬熏 悉從寶池出
琴瑟筝箜篌 七寶爲挍飾
器妙故音清 皆亦從樹出
波[(匕/示)*(入/米)]質妒樹 天上樹中王
在彼歡喜園 一切無有比
持戒爲耕田 天樹從中出
天廚甘露味 飲食除饑渴
天女無監礙 亦無妊身難
嬉怡縱逸樂 食無便利患
持戒常攝心 得生自恣地
無事亦無難 常得肆樂志
諸天得自在 憂苦不複生
所欲應念至 身光照幽冥
如是種種樂 皆由施與戒
若欲得此報 當勤自勉勵
問曰。今說屍羅波羅蜜當以成佛。何以故乃贊天福。答曰。佛言。叁事必得報果不虛。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處。修定得解脫。若單行屍羅得生好處。若修定智慧慈悲和合得叁乘道。今但贊持戒。現世功德名聞安樂。後世得報。如偈所贊。譬如小兒蜜塗苦藥然後能服。今先贊戒福然後人能持戒。能持戒已立大誓願得至佛道。是爲屍羅生屍羅波羅蜜。又以一切人皆著樂世間之樂天上爲最。若聞天上種種快樂。便能受行屍羅。後聞天上無常。厭患心生能求解脫。更聞佛無量功德。若慈悲心生。依屍羅波羅蜜。得至佛道。以是故雖說屍羅報無咎。問曰。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余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齋日持功德無量。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甚多。問曰。雲何受一日戒。答曰。受一日戒法長跪合掌應如是言。我某甲今一日一夜。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二如是叁歸依。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二如是叁歸依竟。我某甲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欲嗔恚愚癡故。若今世若過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忏悔。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是則布薩。秦言共住。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盜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上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著花璎珞。不香塗身不著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花璎珞不香塗身不著香熏衣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自歌舞作樂亦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樂不往觀聽亦如是。已受八戒。如諸佛盡壽不過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過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隨學諸佛法。名爲布薩。願持是布薩福報。願生生不墮叁惡八難。我亦不求轉輪聖王梵釋天王世界之樂。願諸煩惱盡逮得薩婆若成就佛道。問曰。雲何受五戒。答曰。受五戒法。長跪合掌言。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二如是叁。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二如是叁。我是釋迦牟尼佛優婆塞證知我。我某甲從今日盡壽歸依。戒師應言。汝優婆塞聽。是多陀阿伽度阿羅呵叁藐叁佛陀知人見人。爲優婆塞說五戒如是。是汝盡壽持。何等五。盡壽不殺生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壽不應故殺生。是事若能當言諾。盡壽不盜。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壽不應盜。是事若能當言諾。盡壽不邪淫。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壽不應邪淫。是事若能當言諾。盡壽不妄語。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壽不應妄語。是事若能當言諾。盡壽不飲酒。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壽不應飲酒。是事若能當言諾。是優婆塞五戒盡壽受持。當供養叁寶佛寶法寶比丘僧寶勤修福業以來佛道。問曰。何以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爲齋。後佛出世教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如四天王經中佛說。月六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觀察衆生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少者便上忉利以啓帝釋。帝釋諸天心皆不悅言。阿修羅種多諸天種少。若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多者。諸天帝釋心皆歡喜說言。增益天衆減損阿修羅。是時釋提婆那民見諸天歡喜。說此偈言
六日神足月 受持清淨戒
是人壽終後 功德必如我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不應說如是偈。所以者何。釋提桓因叁衰叁毒未除。雲何妄言持一日戒功德福報必得如我。若受持此戒心應如佛。是則實說。諸大尊天歡喜因緣故。得福增多。複次此六齋日。惡鬼害人惱亂一切。若所在丘聚郡縣國邑。有持齋受戒行善人者。以此因緣惡鬼遠去。住處安隱。以是故六日持齋受戒得福增多。問曰。何以故諸惡鬼神輩。以此六日惱害于人。答曰。天地本起經說。劫初成時有異梵天王子。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滿天上十二歲。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以是故諸惡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勢力。問曰。諸鬼神父。何以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答曰。諸神中摩醯首羅神最大第一。諸神皆有日分。摩醯首羅。一月有四日分。八日二十叁日十四日二十九日。余神一月有二日分。月一日十六日月二日十七日。其十五日叁十日屬一切神。摩醯首羅爲諸神主。又得日多故數其四日爲齋。二日是一切諸神日。亦數以爲齋。是故諸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力勢
複次諸鬼神父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過十二歲已。天王來下語其子言。汝求何願。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養法。以燒香甘果諸清淨事。汝雲何以肉血著火中。如罪惡法。汝破善法樂爲惡事。令汝生惡子啖肉飲血。當說。是時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發黃眼赤有大光明。一切鬼神皆從此八鬼生。以是故。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而得勢力。如佛法中日無好惡。隨世惡日因緣故。教持齋受八戒。問曰。五戒一日戒何者爲勝。答曰。有因緣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終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時多而戒少。一日戒時少而戒多。複次若無大心雖複終身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譬如軟夫爲將。雖複將兵終身。智勇不足卒無功名。若如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功蓋天下。是二種戒。名居家優婆塞法。居家持戒凡有四種。有下中上。有上上。下人持戒爲今世樂故。或爲怖畏稱譽名聞故。或爲家法曲隨他意故。或避苦役求離危難故。如是種種是下人持戒。中人持戒。爲人中富貴歡娛適意。或期後世福樂。克己自勉爲苦。日少所得甚多。如是思惟堅固持戒。譬如商人遠出深入得利必多。持戒之福令人受後世福樂亦複如是。上人持戒爲涅槃故。知諸法一切無常故。欲求離苦常樂無爲故。複次持戒之人其心不悔。心不悔故得喜樂。得喜樂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得實智。得實智故得厭心。得厭心故得離欲。得離欲故得解脫。得解脫故得涅槃。如是持戒爲諸善法根本。複次持戒爲八正道初門入道初門必至涅槃
大智度論釋
初品中贊屍羅波羅蜜義第二十叁
問曰。如八正道。正語正業在中。正見正行在初。今何以言戒爲八正道初門。答曰。以數言之大者爲始。正見最大。是故在初。複次行道故以見爲先。諸法次第故戒在前。譬如作屋棟梁雖大以地爲先。上上人持戒憐愍衆生。爲佛道故。以知諸法求實相故。不畏惡道不求樂故。如是種種。是上上人持戒。是四總名優婆塞戒。出家戒亦有四種。一者沙彌沙彌尼戒。二者式叉摩那戒。叁者比丘尼戒。四者比丘僧戒。問曰。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薩道亦得至涅槃。複何用出家戒。答曰。雖俱得度然有難易。居家生業種種事務。若欲專心道法家業則廢。若欲專修家業道事則廢。不取不舍乃應行法。是名爲難。若出家離俗絕諸紛亂。一向專心行道爲易
複次居家愦鬧多事多務。結使之根衆惡之府。是爲甚難。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無人之處而一其心。無思無慮內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說
閑坐林樹間 寂然滅衆惡
恬澹得一心 斯樂非天樂
人求富貴利 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隱 求利無厭足
納衣行乞食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觀知諸法實
種種法門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 叁界無能及
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爲易。複次出家修戒。得無量善律儀。一切具足滿。以是故白衣等應當出家受具足戒。複次佛法中出家法第一難修。如閻浮呿提梵志問舍利弗。于佛法中何者最難。舍利弗答曰。出家爲難。又問。出家有何等難。答曰。出家樂法爲難。既得樂法複何者爲難。修諸善法難。以是故應出家。複次若人出家時。魔王驚愁言。此人諸結使欲薄。必得涅槃墮僧寶數中。複次佛法中出家人。雖破戒墮罪。罪畢得解脫。如優缽羅華比丘尼本生經中說。佛在世時。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羅漢。入貴人舍常贊出家法。語諸貴人婦女言。姊妹可出家。諸貴婦女言。我等少壯容色盛美持戒爲難。或當破戒。比丘尼言。但出家破戒便破。問言。破戒當墮地獄。雲何可破。答言。墮地獄便墮。諸貴婦女笑之言。地獄受罪雲何可墮。比丘尼言。我自憶念本宿命。時作戲女著種種衣服而說舊語。或時著比丘尼衣以爲戲笑。以是因緣故。迦葉佛時作比丘尼。自恃貴姓端政。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墮地獄受種種罪。受罪畢竟值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羅漢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雖複破戒以戒因緣故。得阿羅漢道。若但作惡無戒因緣不得道也。我乃昔時世世墮地獄。地獄出爲惡人。惡人死還入地獄都無所得。今以此證知出家受戒。雖複破戒以是因緣可得道果。複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羅門。來到佛所求作比丘。佛敕阿難與剃頭著法衣。醉酒既醒驚怪己身忽爲比丘即便走去。諸比丘問佛。何以聽此醉婆羅門作比丘。佛言。此婆羅門無量劫中初無出家心。今因醉故暫發微心。以是因緣故後當出家得道。如是種種因緣。出家之利功德無量。以是故白衣雖有五戒不如出家。是出家律儀有四種。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雲何沙彌沙彌尼。出家受戒法。白衣來欲求出家。應求二師。一和上。一阿阇梨。和上如父阿阇梨如母。以棄本生父母。當求出家父母。著袈裟剃除須發。應兩手捉和上兩足。何以捉足。天竺法以捉足。爲第一恭敬供養。阿阇梨應教十戒。如受戒法。沙彌尼亦如是。唯以比丘尼爲和上。式叉摩那受六法二歲。問曰。沙彌十戒便受具足戒。比丘尼法中。何以有式叉摩那。然後得受具足戒。答曰。佛在世時。有一長者婦。不覺懷妊出家受具足戒。其後身大轉現。諸長者譏嫌比丘。因此製。有二歲學戒受六法。然後受具足戒。問曰。若爲譏嫌。式叉摩那豈不致譏。答曰。式叉摩那未受具足戒。譬如小兒亦如給使。雖有罪穢人不譏嫌。是名式叉摩那受六法。是式叉摩那有二種。一者十八歲童女受六法。二者夫家十歲得受六法。若欲受具足戒應二部僧中。用五衣缽盂。比丘尼。爲和上及教師。比丘爲戒師。余如受戒法。略說則五百戒。廣說則八萬戒。第叁羯磨訖。即得無量律儀。成就比丘尼。比丘則有叁衣缽盂。叁師十僧如受戒法。略說二百五十。廣說則八萬。第叁羯磨訖。即得無量律儀法。是總名爲戒。是爲屍羅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智度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87】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