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经文1509卷25页码:P0057
后秦 鸠摩罗什译

  《大智度论》二十三 ▪第3页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圣道中。亦为智者所赞。问曰。无漏戒应为智者所赞。有漏戒何以赞。答曰。有漏戒似无漏。随无漏同行因缘。是故智者合赞。如贼中有人叛来归我。彼虽是贼今来向我。我当内之可以破贼何可不念。诸烦恼贼在三界城中住。有漏戒善根。若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与余有漏法异故。行者受用。以是因缘故破诸结使贼。得苦法忍无漏法财。以是故智者所赞。是名念戒。念舍者有二种舍。一者施二者舍诸烦恼。施舍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种舍和合名为舍。财施是一切善法根本故。行者作是念。上四念因缘故。得差烦恼病。今以何因缘故得是四念。则是先世今世。于三宝中少有布施因缘故。所以者何。众生于无始世界中。不知于三宝中布施故福皆尽灭。是三宝有无量法。是故施亦不尽必得涅槃。复次过去诸佛初发心时。皆以少多布施为因缘。如佛说是布施是初助道因缘。复次人命无常财物如电。若人不乞犹尚应与。何况乞而不施。以是应施作助道因缘。复次财物是种种烦恼罪业因缘。若持戒禅定智慧种种善法。是涅槃因缘。以是故财物尚应自弃。何况好福田中而不布施。譬如有兄弟二人。各担十斤金行道中更无余伴。兄作是念我何以不杀弟取金。此旷路中人无知者。弟复生念欲杀兄取金。兄弟各有恶心。语言视瞻皆异。兄弟即自悟还生悔心。我等非人与禽兽何异。同生兄弟而为少金故而生恶心。兄弟共至深水边。兄以金投着水中。弟言。善哉善哉。弟寻复弃金水中。兄复言。善哉善哉。兄弟更互相问。何以故言善哉。各相答言。我以此金故。生不善心欲相危害今得弃之故言善哉。二辞各尔。以是故知财为恶心因缘常应自舍。何况施得大福而不施。如说

  施名行宝藏  亦为善亲友

  终始相利益  无有能坏者

  施为好密盖  能遮饥渴雨

  施为坚牢船  能度贫穷海

  悭为凶衰相  为之生忧畏

  洗之以施水  则为生福利

  悭惜不衣食  终身无欢乐

  虽云有财物  与贫困无异

  悭人之室宅  譬如丘冢墓

  求者远避之  终无有向者

  如是悭贪人  智者所摈弃

  命气虽未尽  与死等无异

  悭人无福慧  于施无坚要

  临当堕死坑  恋惜生懊恨

  涕泣当独去  忧悔火烧身

  好施者安乐  终无有是苦

  人修布施者  名闻满十方

  智者所爱敬  入众无所畏

  命终生天上  久必得涅槃

  如是等种种诃悭贪赞布施。是名念财施。云何念法施。行者作是念。法施利益甚大。法施因缘故一切佛弟子等得道。复次佛说二种施中法施为第一。何以故。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但为学佛道弘大慈悲。度众生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若不尔者为如市易法。复次财施施多财物减少。法施施多法更增益。财施是无量世中旧法。法施圣法初来未得。名为新法。财施但能救诸饥渴寒热等病。法施能除九十八诸烦恼等病。如是等种种因缘。分别财施法施。行者应念法施。问曰。何等是法施。答曰。佛所说十二部经。清净心为福德与他说。是名法施。复有以神通力令人得道。亦名法施。如网明菩萨经中说。有人见佛光明。得道者生天者。如是等口虽不说令他得法故。亦名法施。是法施应观众生心性烦恼多少智慧利钝。应随所利益而为说法。譬如随病服药则有益。有淫欲重有嗔恚重有愚痴重。有两两杂三三杂。淫重者为说不净观。嗔重者为说慈心。痴重者为说深因缘。两杂者说两观。三杂者说三观。若人不知病相。错投药者病则为增。若着众生相者。为说但有五众此中无我。若言无众生相者。即为说五众相续有。不令堕断灭故。求富乐者为说布施。欲生天者为说持戒。人中多所贫乏者。为说天上事。恼患居家者。为说出家法。着钱财居家者。为说在家五戒法。若不乐世间。为说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依随经法自演作义理。譬喻庄严法施为众生说。如是等种种利益。故当念法施。舍烦恼者。三结乃至九十八使等皆断除却。是名为舍。念舍是法如舍毒蛇如舍桎梏。得安隐欢喜。复次念舍烦恼亦入念法中。问曰。若入念法中。今何以更说。答曰。舍诸烦恼。是法微妙难得无上无量。是故更别说。复次念法与念舍异。念法念佛法微妙诸法中第一。念舍念诸烦恼罪恶舍之为快。行相别。是为异。如是等种种因缘。行者当念舍。念舍者是初学禅智。中畏生增上慢。念天者有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问曰。佛弟子应一心念佛及佛法。何以念天。答曰。知布施业因缘果报故。受天上富乐。以是因缘故念天。复次是八念佛自说因缘。念天者。应作是念有四天王天。是天五善法因缘故生彼中。信罪福受持戒闻善法修布施学智慧。我亦有是五法。以是故欢喜。言天以是五法故生富乐处。我亦有是我欲生彼亦可得生。我以天福无常故不受。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问曰。三界中清净天多。何以故但念欲天。答曰。声闻法中说念欲界天。摩诃衍中。说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时。或心着人间五欲。以是故佛说念天。若能断淫欲。则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断淫欲。即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细清净五欲。佛虽不欲令人更生受五欲。有众生不任入涅槃。为是众生故。说念天。如国王子在高危处立不可救护。欲自投地。王使人敷厚绵褥堕则不死差于堕地故。复次有四种天。名天生天净天生净天。名天者。如今国王名天子。生天者。从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净天者。人中生诸圣人。生净天者。三界天中生诸圣人。所谓须陀洹家家。斯陀含一种。或于天上得阿那含阿罗汉道。生净天。色界中有五种阿那含。不还是间。即于彼得阿罗汉。无色界中一种阿那含。离色界生无色界。是中修无漏道。得阿罗汉入涅槃。念是二种天生天生净天。如是等天是名念天。念安那般那者。如禅经中说。念死者。有二种死。一者自死二者他因缘死。是二种死行者常念。是身若他不杀必当自死。如是有为法中。不应弹指顷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时中皆有死不待老。不应恃是种种忧恼凶衰身。生心望安隐不死。是心痴人所生。身中四大各各相害。如人持毒蛇箧。云何智人以为安隐。若出气保当还入入息保出。睡眠保复得还觉。是皆难必。何以故。是身内外多怨故。如说

  或有胎中死  或有生时死

  或年壮时死  或老至时死

  亦如果熟时  种种因缘堕

  当求免离此  死怨之恶贼

  是贼难可信  时舍则安隐

  假使大智人  威德力无上

  无前亦无后  于今无脱者

  亦无巧辞谢  无请求得脱

  亦无捍挌处  可以得免者

  亦非持净戒  精进可以脱

  死贼无怜愍  来时无避处

  是故行者不应于无常危脆命中而信望活。如佛为比丘说死相义。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是死相。佛言。汝云何修。比丘言。我不望过七岁活。佛言。汝为放逸修死相。有比丘言。我不望过七月活。有比丘言七日。有言六五四三二一日活。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相。有言从旦至食时。有言一食顷。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相。一比丘偏袒白佛。我于出气不望入。于入气不望出。佛言。是真修死相为不放逸。比丘。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住时甚少其犹如幻。欺诳无智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念死相。问曰。法是三世诸佛师。何以故念佛在前。是八念云何有次第。答曰。是法虽是十方三世诸佛师。佛能演出是法其功大故。譬如雪山中有宝山。宝山顶有如意宝珠种种宝物多。有人欲上或有半道还者。有近而还者。有一大德国王。怜愍众生为作大梯。人民大小乃至七岁小儿。皆得上山随意取如意珠等种种宝物。佛亦如是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乃至梵天王求诸法实相亦不能得。何况余人。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具足六波罗蜜。得一切智慧方便。说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梯。阿若憍陈如舍利弗目揵连摩诃迦叶。乃至七岁沙弥苏摩等。皆得诸无漏法根力觉道实相。实相虽微妙。一切众生皆蒙佛恩故得。以是故念佛在前。次第念法次第念僧。僧随佛语能解法故第三。余人不能解僧能得解。以是故称为宝。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者是僧。复次以佛因缘故。法出世间。以法因缘故有僧。行者念我云何当得法宝。得在僧数中。当除却一切粗细身口恶业。是故次第说持戒。复次云何分别有七众。以有戒故欲除心恶。破悭贪故念舍。欲令受者得乐故破嗔恚。信福得果报故破邪见。住持戒布施法中。则为住十善道中离十不善道。十善道有二种果。若上行者得净天中生。中行得生天。以是故戒施次第念天。行禅定故得二种天。灭诸恶觉但集善法摄心一处。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能灭诸恶觉如雨淹尘。见息出入知身危脆。由息入出身得存立。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死。复次行者或时恃有七念。着此功德懈怠心生。是时当念死死事常在前。云何当懈怠着此法爱。如阿那律佛灭度时说

  有为法如云  智者不应信

  无常金刚来  破圣主山王

  是名八念次第。问曰。是说声闻八念。菩萨八念有何差别。答曰。声闻为身故。菩萨为一切众生故。声闻但为脱老病死故。菩萨为遍具一切智功德故。是为差别。复次佛是中亦说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应具足檀波罗蜜。乃至应具足八念不可得故。初有不住后有不可得。以此二印以是故异。不住不可得义如先说(丹注云八念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智度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78】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