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经文1545卷27页码:P0001
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四 ▪第2页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相应定。以依声说。如是说者。即彼三地。说名为依。后所说依。应知亦尔。云何无寻唯伺。答若依无寻唯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谓依静虑中间。入正性离生者。所得世第一法。云何无寻无伺。答若依无寻无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谓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者。所得世第一法

  若依未至定。入正性离生。彼修一地。见道一地。世第一法。二地现观边世俗智。若依初静虑。入正性离生。彼修二地。见道一地。世第一法。三地现观边世俗智。若依静虑中间。入正性离生。彼修三地。见道一地。世第一法。四地现观边世俗智。若依第二静虑入正性离生。彼修四地。见道一地。世第一法。五地现观边世俗智。若依第三静虑。入正性离生。彼修五地。见道一地。世第一法。六地现观边世俗智。若依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彼修六地。见道一地。世第一法。七地现观边世俗智。有余师说。若依初静虑。入正性离生彼修二地。见道二地。世第一法。三地现观边世俗智。若依静虑中间。入正性离生。彼修三地。见道三地。世第一法。四地现观边世俗智。所以者何。以彼三地。皆一地故。一随眠故。此中善法互为因故。依余地如前说。评曰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若作是说。则依静虑中间。入正性离生者。应得二地世第一法。谓有寻有伺。及无寻唯伺。若尔便违此文。所说云何。有寻有伺。若依有寻有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云何无寻唯伺。若依无寻唯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勿有此过。是故前说于理为善。问何故见道。修自他地。世第一法。唯修自地耶。答见道无漏解脱离系。世第一法不如是故。复次见道虽在地而不堕界。世第一法在地亦堕界故。复次见道由三缘故修。一因长养故。二同办事故。三同对治故。因长养者。谓六地见道。展转为因。同办事者。谓上地见道。所应作事。下地见道。亦能办之。同对治者。谓上地见道。所对治惑。下地见道。亦能对治。修道亦以如上所说三缘故修自地他地。因长养者。谓九地修道。展转为因。又如法智离欲界染。亦修类智。此但由一缘谓因长养故。同办事者。谓上地修道所应作事。下地修道亦能办之。又如苦智所应作事。乃至道智。亦皆能办。同对治者。谓上地修道所对治惑。下地修道亦能对治。又如一念此智现前。能于未来修无量念。世第一法。非因长养。诸地不能互为因故。亦非同办事。于烦恼断。不能证故。亦非同对治。以不能永断诸烦恼故。复次世第一法。系属相续。见道不如是故。复次世第一法。能办异熟。见道不如是故。复次世第一法。为爱所系。见道不如是故。复次世第一法。有垢有过。有毒有刺。有染有浊。见道不如是故。复次世第一法依异生身。异生身法不修他地。见道唯依圣者身。圣者身法修自他地故。问世第一法。与现观边诸世俗智。同是有漏。何故彼智。自他地修。世第一法。唯修自地。答现观边世俗智。是见道眷属。依见道修。如见道修自他地。彼智亦尔世第一法。不如是故。复次现观边世俗智。依圣者身。圣者能修自地他地。世第一法。不如是故。复次现观边世俗智。依随信随法行身。彼能具修自地他地。世第一法。不如是故。复次现观边世俗智。有冤敌无势力。有冤敌故。自他地修。无势力故依他力修。世第一法。无冤敌有势力。无冤敌故。唯修自地。有势力故。依自力修。复次现观边世俗智。不用功得。随见道力。自他地修。世第一法。用功而得。是故唯能修于自地

  问何故六地。所起见道。上能修下。下不修上。答上地法胜。现在前时。则能修下。下地法劣。现在前时。不能修上。如劣朝胜非胜朝劣。此亦如是。复次下地力劣依上而修。如力劣人依附强者。上地力胜不依下修。如力胜人不依附劣。复次下地属上故。上能修下。上地不属下故。下不能修上。如人属他受他驱使。不属他者他不能役。复次若依上地。入正性离生。彼于下地已得离染故能修下。若依下地入正性离生。彼于上地未得离染。设已离染不得自在。以不依彼入正性离生故。由此下地不能修上。复次若于上地。入正性离生。彼于下地已得故能修。若依下地入正性离生。彼于上地未得故不修。设已得者而不自在。以不依彼入正性离生故。复次下地求上故上修下。上地不求下故下不修上。复次下地能断上故。上能修下。上地不断下故下不修上。复次下能办上事故。上须修下。上不能办下事故下不修上。复次犹如六种守护法故。谓三十三天。惧阿素洛。安布六军而自守护。一依海住龙。二坚手天。三持鬘天。四恒憍天。五四大王众天。六三十三天。若阿素洛。从自宫出。欲与诸天兴战诤时。依海住龙。先与战诤。若龙能胜阿素洛者。余五天军无事而住。若不能胜。坚手天军即助其力。若二能胜。余四天军无事而住。若不能胜。持鬘天军复助其力。若三能胜。余三天军无事而住。若不能胜。恒憍天军复助其力。若四能胜。余二天军无事而住。若不能胜。四大王军复助其力。若五能胜。三十三天无事而住。若不能胜。三十三天与前五军。相助战诤。令阿素洛退败驰走。如是见道。为欲对治见所断惑安布六地。一未至定乃至第六。第四静虑若依未至定入正性离生。未来唯修一地。见道即能永断见所断惑。其余五地无事而住。若依初静虑入正性离生。未来便修二地。见道相助永断见所断惑。其余四地无事而住。若依静虑中间入正性离生。未来便修三地。见道相助永断见所断惑。其余三地无事而住。若依第二静虑入正性离生。未来便修四地。见道相助永断见所断惑。其余二地无事而住。若依第三静虑入正性离生。未来便修五地。见道相助永断见所断惑第四静虑无事而住。若依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未来便修六地。见道相助永断见所断惑。故依上地能修于下。依彼下地不能修上。复次犹如依山六重池故。谓从山顶乃至于下。有六泉池连次流注。其最上水流遍六池。第二遍五第三遍四。乃至第六唯遍一池。如是六地所起见道。上能修下下不修上

  问颇有世第一法。或寻相应非伺。或伺相应非寻。或寻伺俱相应。或寻伺俱不相应耶。答有寻相应非伺者。谓未至定初静虑伺。伺与自性不相应故。伺相应非寻者。谓寻及静虑中间除伺。余心心所法。寻伺俱相应者。谓未至定初静虑中除寻伺。余心心所法。寻伺俱不相应者。谓静虑中间伺。及上三静虑心心所法。并一切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问颇有世第一法。非有寻有伺。非无寻唯伺。非无寻无伺耶。答有。谓未至定初静虑伺。彼非有寻有伺。所以者何。如品类足说。云何有寻有伺法。答若法寻伺相应。彼伺虽寻相应而非伺故。亦非无寻唯伺。所以者何。如品类足说。云何无寻唯伺法。答若法伺相应非寻。彼伺唯寻相应非伺故亦非无寻无伺。所以者何。如品类足说。云何无寻无伺法。答若法寻伺不相应。彼伺唯伺不相应非寻故。问颇有世第一法。寻伺不相应。非非伺耶。答有。谓静虑中间伺。彼虽寻伺不相应。而非非伺。所以者何。伺自性故。问颇有世第一法。在有寻有伺地与伺相应非寻耶。答有。谓寻彼唯与伺相应故。问颇有世第一法。在无寻有伺地。是相应法。非伺相应耶。答有。谓静虑中间。伺彼与自性。不相应故。问颇有世第一法在有寻有伺地。而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耶。答有有寻有伺者。谓未至定。及初静虑。除寻伺。余心心所法。无寻唯伺者谓寻。无寻无伺者。谓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问颇有世第一法。在无寻唯伺地。而有二种。谓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耶。答有无寻唯伺者。谓静虑中间除伺。余心心所法。无寻无伺者。谓彼地伺。及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

  世第一法。当言乐根相应。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虽已说彼依地差别。而未分别与何相应。今欲分别。如已知人所居宅等而未知彼朋友伴侣。此亦如是。故作斯论。有作是说。虽已显示世第一法通在三地。而未说彼通在六地。今显彼与三根相应。欲令知彼通在六地。分明现见如掌中果。由是因缘故作此论。世第一法。当言乐根相应。喜根相应。舍根相应耶。答应言或乐根相应。或喜根相应。或舍根相应。先已说彼非欲界系。即知不与忧苦相应。是故唯依三根作论。虽总说彼三根相应。而未显示相应差别。故应复说差别之相。云何乐根相应。答若依第三静虑。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然第三静虑。世第一法。或乐根相应。或不相应。乐根相应者。谓除乐根。余心心所法。不相应者。谓即乐根。及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今且说余心心所法。故说彼与乐根相应。云何喜根相应。答若依初二静虑。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然初二静虑世第一法。或喜根相应。或不相应。喜根相应者。谓除喜根。余心心所法。不相应者。谓即喜根。及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今。且说余心心所。故说彼与喜根相应。云何舍根相应。答若依未至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问何故不说静虑中间。答此文应作是说。若依未至静虑中间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而不尔者。有何意耶。答已说未至应知。亦说静虑中间。所以者何。以未至声亦显彼故。俱是未至根本地故。如大种蕴说。大种依何定灭。答依四或未至故。然此三地。世第一法。或舍根相应。或不相应。舍根相应者。谓除舍根。余心心所法。不相应者。谓即舍根。及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今且说彼余心心所。故说彼与舍根相应。问颇有世第一法。不与乐根喜根舍根相应耶。答有。谓彼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问颇有世第一法是相应法而不与乐喜舍根相应耶。答有。谓即三根。以彼不与自性他性根相应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四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96】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