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四 ▪第2页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相應定。以依聲說。如是說者。即彼叁地。說名爲依。後所說依。應知亦爾。雲何無尋唯伺。答若依無尋唯伺叁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謂依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者。所得世第一法。雲何無尋無伺。答若依無尋無伺叁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謂依第二第叁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者。所得世第一法
若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彼修一地。見道一地。世第一法。二地現觀邊世俗智。若依初靜慮。入正性離生。彼修二地。見道一地。世第一法。叁地現觀邊世俗智。若依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彼修叁地。見道一地。世第一法。四地現觀邊世俗智。若依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彼修四地。見道一地。世第一法。五地現觀邊世俗智。若依第叁靜慮。入正性離生。彼修五地。見道一地。世第一法。六地現觀邊世俗智。若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彼修六地。見道一地。世第一法。七地現觀邊世俗智。有余師說。若依初靜慮。入正性離生彼修二地。見道二地。世第一法。叁地現觀邊世俗智。若依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彼修叁地。見道叁地。世第一法。四地現觀邊世俗智。所以者何。以彼叁地。皆一地故。一隨眠故。此中善法互爲因故。依余地如前說。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作是說。則依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者。應得二地世第一法。謂有尋有伺。及無尋唯伺。若爾便違此文。所說雲何。有尋有伺。若依有尋有伺叁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雲何無尋唯伺。若依無尋唯伺叁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勿有此過。是故前說于理爲善。問何故見道。修自他地。世第一法。唯修自地耶。答見道無漏解脫離系。世第一法不如是故。複次見道雖在地而不墮界。世第一法在地亦墮界故。複次見道由叁緣故修。一因長養故。二同辦事故。叁同對治故。因長養者。謂六地見道。展轉爲因。同辦事者。謂上地見道。所應作事。下地見道。亦能辦之。同對治者。謂上地見道。所對治惑。下地見道。亦能對治。修道亦以如上所說叁緣故修自地他地。因長養者。謂九地修道。展轉爲因。又如法智離欲界染。亦修類智。此但由一緣謂因長養故。同辦事者。謂上地修道所應作事。下地修道亦能辦之。又如苦智所應作事。乃至道智。亦皆能辦。同對治者。謂上地修道所對治惑。下地修道亦能對治。又如一念此智現前。能于未來修無量念。世第一法。非因長養。諸地不能互爲因故。亦非同辦事。于煩惱斷。不能證故。亦非同對治。以不能永斷諸煩惱故。複次世第一法。系屬相續。見道不如是故。複次世第一法。能辦異熟。見道不如是故。複次世第一法。爲愛所系。見道不如是故。複次世第一法。有垢有過。有毒有刺。有染有濁。見道不如是故。複次世第一法依異生身。異生身法不修他地。見道唯依聖者身。聖者身法修自他地故。問世第一法。與現觀邊諸世俗智。同是有漏。何故彼智。自他地修。世第一法。唯修自地。答現觀邊世俗智。是見道眷屬。依見道修。如見道修自他地。彼智亦爾世第一法。不如是故。複次現觀邊世俗智。依聖者身。聖者能修自地他地。世第一法。不如是故。複次現觀邊世俗智。依隨信隨法行身。彼能具修自地他地。世第一法。不如是故。複次現觀邊世俗智。有冤敵無勢力。有冤敵故。自他地修。無勢力故依他力修。世第一法。無冤敵有勢力。無冤敵故。唯修自地。有勢力故。依自力修。複次現觀邊世俗智。不用功得。隨見道力。自他地修。世第一法。用功而得。是故唯能修于自地
問何故六地。所起見道。上能修下。下不修上。答上地法勝。現在前時。則能修下。下地法劣。現在前時。不能修上。如劣朝勝非勝朝劣。此亦如是。複次下地力劣依上而修。如力劣人依附強者。上地力勝不依下修。如力勝人不依附劣。複次下地屬上故。上能修下。上地不屬下故。下不能修上。如人屬他受他驅使。不屬他者他不能役。複次若依上地。入正性離生。彼于下地已得離染故能修下。若依下地入正性離生。彼于上地未得離染。設已離染不得自在。以不依彼入正性離生故。由此下地不能修上。複次若于上地。入正性離生。彼于下地已得故能修。若依下地入正性離生。彼于上地未得故不修。設已得者而不自在。以不依彼入正性離生故。複次下地求上故上修下。上地不求下故下不修上。複次下地能斷上故。上能修下。上地不斷下故下不修上。複次下能辦上事故。上須修下。上不能辦下事故下不修上。複次猶如六種守護法故。謂叁十叁天。懼阿素洛。安布六軍而自守護。一依海住龍。二堅手天。叁持鬘天。四恒憍天。五四大王衆天。六叁十叁天。若阿素洛。從自宮出。欲與諸天興戰诤時。依海住龍。先與戰诤。若龍能勝阿素洛者。余五天軍無事而住。若不能勝。堅手天軍即助其力。若二能勝。余四天軍無事而住。若不能勝。持鬘天軍複助其力。若叁能勝。余叁天軍無事而住。若不能勝。恒憍天軍複助其力。若四能勝。余二天軍無事而住。若不能勝。四大王軍複助其力。若五能勝。叁十叁天無事而住。若不能勝。叁十叁天與前五軍。相助戰诤。令阿素洛退敗馳走。如是見道。爲欲對治見所斷惑安布六地。一未至定乃至第六。第四靜慮若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未來唯修一地。見道即能永斷見所斷惑。其余五地無事而住。若依初靜慮入正性離生。未來便修二地。見道相助永斷見所斷惑。其余四地無事而住。若依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未來便修叁地。見道相助永斷見所斷惑。其余叁地無事而住。若依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未來便修四地。見道相助永斷見所斷惑。其余二地無事而住。若依第叁靜慮入正性離生。未來便修五地。見道相助永斷見所斷惑第四靜慮無事而住。若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未來便修六地。見道相助永斷見所斷惑。故依上地能修于下。依彼下地不能修上。複次猶如依山六重池故。謂從山頂乃至于下。有六泉池連次流注。其最上水流遍六池。第二遍五第叁遍四。乃至第六唯遍一池。如是六地所起見道。上能修下下不修上
問頗有世第一法。或尋相應非伺。或伺相應非尋。或尋伺俱相應。或尋伺俱不相應耶。答有尋相應非伺者。謂未至定初靜慮伺。伺與自性不相應故。伺相應非尋者。謂尋及靜慮中間除伺。余心心所法。尋伺俱相應者。謂未至定初靜慮中除尋伺。余心心所法。尋伺俱不相應者。謂靜慮中間伺。及上叁靜慮心心所法。並一切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問頗有世第一法。非有尋有伺。非無尋唯伺。非無尋無伺耶。答有。謂未至定初靜慮伺。彼非有尋有伺。所以者何。如品類足說。雲何有尋有伺法。答若法尋伺相應。彼伺雖尋相應而非伺故。亦非無尋唯伺。所以者何。如品類足說。雲何無尋唯伺法。答若法伺相應非尋。彼伺唯尋相應非伺故亦非無尋無伺。所以者何。如品類足說。雲何無尋無伺法。答若法尋伺不相應。彼伺唯伺不相應非尋故。問頗有世第一法。尋伺不相應。非非伺耶。答有。謂靜慮中間伺。彼雖尋伺不相應。而非非伺。所以者何。伺自性故。問頗有世第一法。在有尋有伺地與伺相應非尋耶。答有。謂尋彼唯與伺相應故。問頗有世第一法。在無尋有伺地。是相應法。非伺相應耶。答有。謂靜慮中間。伺彼與自性。不相應故。問頗有世第一法在有尋有伺地。而有叁種。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有有尋有伺者。謂未至定。及初靜慮。除尋伺。余心心所法。無尋唯伺者謂尋。無尋無伺者。謂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問頗有世第一法。在無尋唯伺地。而有二種。謂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有無尋唯伺者。謂靜慮中間除伺。余心心所法。無尋無伺者。謂彼地伺。及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
世第一法。當言樂根相應。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雖已說彼依地差別。而未分別與何相應。今欲分別。如已知人所居宅等而未知彼朋友伴侶。此亦如是。故作斯論。有作是說。雖已顯示世第一法通在叁地。而未說彼通在六地。今顯彼與叁根相應。欲令知彼通在六地。分明現見如掌中果。由是因緣故作此論。世第一法。當言樂根相應。喜根相應。舍根相應耶。答應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舍根相應。先已說彼非欲界系。即知不與憂苦相應。是故唯依叁根作論。雖總說彼叁根相應。而未顯示相應差別。故應複說差別之相。雲何樂根相應。答若依第叁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然第叁靜慮。世第一法。或樂根相應。或不相應。樂根相應者。謂除樂根。余心心所法。不相應者。謂即樂根。及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今且說余心心所法。故說彼與樂根相應。雲何喜根相應。答若依初二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然初二靜慮世第一法。或喜根相應。或不相應。喜根相應者。謂除喜根。余心心所法。不相應者。謂即喜根。及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今。且說余心心所。故說彼與喜根相應。雲何舍根相應。答若依未至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問何故不說靜慮中間。答此文應作是說。若依未至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而不爾者。有何意耶。答已說未至應知。亦說靜慮中間。所以者何。以未至聲亦顯彼故。俱是未至根本地故。如大種蘊說。大種依何定滅。答依四或未至故。然此叁地。世第一法。或舍根相應。或不相應。舍根相應者。謂除舍根。余心心所法。不相應者。謂即舍根。及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今且說彼余心心所。故說彼與舍根相應。問頗有世第一法。不與樂根喜根舍根相應耶。答有。謂彼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問頗有世第一法是相應法而不與樂喜舍根相應耶。答有。謂即叁根。以彼不與自性他性根相應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毗婆沙論卷第四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96】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