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45卷27頁碼:P0001
唐 玄奘譯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五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四

  世第一法。當言一心多心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雖已說彼相應差別。而未顯示現前多少。今欲顯示唯一刹那。故作斯論複次爲欲遮遣他宗義故。如分別論者執。世第一法。相續現前。彼說相續總有叁種。一時相續。二生相續。叁相似相續。世第一法。雖無前二。而有後一。今欲遮遣彼所執義顯世第一法唯一念現前。複次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先已說。若心心所法。爲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勿有生疑。如心所法既有多種心亦應然。爲令彼疑得決定故。顯心所法雖有多種而心唯一。由此因緣。故作斯論。世第一法當言一心多心耶。答應言一心。問如前已說。未來修者。亦得名爲世第一法。是則此法應有多心。而言一心斯有何意。答此中但說現在前者故言一心。問今于此中何故不說未來修者。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余。此中複有多複次釋。前已說故今不說之。雖說一心而未釋義。何故此法非多心耶。非但有言義則可了。答從此心心所法無間。不起余世間心唯起出世心。世間心者謂有漏墮有心。即所遮止第二念等世第一法。出世心者。謂無漏斷有心。即所引起苦法智忍相應之心。若當起余世間心者。爲劣爲等爲勝。無有是處。爲分別故假設斯問。劣等勝者。對前刹那。但有叁故。若當劣者應不能入正性離生。何以故。非以退道能入正性離生故。謂非衰退萎悴墜落破壞之道能入正性離生。要以勝進增盛勇猛堅固之道。能入正性離生故。若當等者。亦不能入正性離生。何以故。先以此類道不能入正性離生故。謂此初後品類。相似如初刹那。有障礙有留離。無勢力故。不能入正性離生。後諸刹那亦應如是如初刹那。不能無間引起聖道。後諸刹那亦應如是。品類同故。則應究竟不能證入正性離生。如是應無解脫出離。若當勝者。先應非世第一法。後方是世第一法。以世第一法聲。顯最勝等義故。問先者既非世第一法。爲是何法。答是增上忍。問何故見道唯勝加行無間。引生于修道。中引生聖道。通劣等勝。答以見道是未曾得道。要多功用。加行作意。方能現前。是故唯勝加行。引起修道。既是本曾得道。不多功用。加行作意而現在前。故劣等勝皆能引起。然世第一法與第一法。爲因緣增上緣。因緣者有叁因。謂相應因。俱有因。同類因。此是總說。若別說者。過去與過去爲二因。謂相應俱有。與未來爲一因。謂同類未來與未來爲二因。謂相應俱有。現在與現在爲二因。謂相應俱有。與未來爲一因。謂同類增上緣者。謂不礙生及唯不障

  世第一法。當言退不退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雖已說彼一心非多。而未分別爲退不退。今欲分別故作此論。複次爲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世第一法亦有退者。爲止彼意。顯示此法決定不退故作斯論。世第一法當言退不退耶。答應言不退。雖有此說應更顯示不退因緣。非但有言義便顯了。何故此法定不退耶。答世第一法。隨順谛趣向谛臨入谛。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谛現觀。問雲何名爲隨順谛。趣向谛。臨入谛耶。有說此中現觀說名爲谛。謂世第一法。隨順現觀。趣向現觀。臨入現觀。有說此中道谛說名爲谛。謂世第一法。隨順道谛。趣向道谛。臨入道谛。有說此中見道說名爲谛。謂世第一法。隨順見道。趣向見道。臨入見道。有說此中苦谛說名爲谛。謂世第一法。隨順苦谛。趣向苦谛。臨入苦谛。有說此中苦法智忍名谛。謂世第一法。隨順苦法智忍。趣向苦法智忍。臨入苦法智忍。然于此中隨順有二。一趣向隨順。二臨入隨順。世第一法。于苦法智忍。具二隨順。爲等無間緣。引生彼故。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者。謂此世第一法。彼苦法智忍中間。無容得起有漏墮有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谛現觀者。謂令苦法智忍不得現前。問世第一法。既是有漏與無漏心。可不相似。何故乃說有漏墮有心名不相似。無漏斷有心名相似耶。答世第一法。厭惡有漏。趣向無漏。故說有漏名不相似。無漏名相似。背此向彼故。猶如有人爲自親裏之所苦惱。依附他人以爲救護。于自親裏作他人想。于他人處作親裏想。此亦如是。複有說者。世第一法。以與苦法智忍同辦一事。謂舍異生性等。故說有漏。名不相似。無漏名相似。同辦一事故。爲于前義。乃至愚夫。亦能解了。故說現喻。譬如壯士渡河渡谷渡山渡崖。中間無能回轉。彼身還至本處。或往余處。先所發起。增上身行未至所趣。必不止息。世第一法亦複如是。隨順谛。趣向谛。臨入谛。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谛現觀。此中渡河者。謂從此岸往趣彼岸。渡谷者。謂從此邊往趣彼邊渡山者。謂從此峰往趣彼峰渡崖者。謂從高趣下。或如有人。從屋[木*脊]墮。未至地頃。便起是心。我當騰踴卻還本處。彼如意不無如是事。假使彼人。或以神力。或以咒術。或以藥物。還至本處。可有是事。然從世第一法。未至苦法智忍。中間能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谛現觀。無有是處。爲令此義轉得明了。故今複舉第二現喻。如贍部洲。有五大河。一名殑伽。二名閻母那。叁名薩落瑜。四名阿氏羅筏底五名莫醯。如是五河。隨順大海。趣向大海。臨入大海。中間無能回轉。彼流還至本處。或往余處。彼決定能流入大海。世第一法。亦複如是。隨順谛。趣向谛。臨入谛。彼此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谛現觀。問前喻今喻。有何差別。又前于義。有何不盡而更須說第二喻耶。有說。二喻于義無別。欲令前喻所顯義理轉複增明。故說今喻。有說。二喻亦有差別。前喻爲遮不如理事。後喻爲顯如理事故。複次前以內分具足爲喻後以外分具足爲喻。複次前喻爲止內分留難。後喻爲止外分留難。如五大河流入大海。無能回彼還至本處謂令還入無熱惱池。無能轉彼往趣余處。謂使傍流或左或右。前喻回轉准此應知。彼五大河未入海頃。頗有能令不入海不。無如是事。假使有人。或以神力。或以咒術。或以藥物。令至本處。可有是事。然世第一法。未至苦法智忍。中間能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谛現觀。無有是處。尊者造此發智論時。住在東方。故引東方。共所現見。五河爲喻。而實于此贍部洲中。有四大河眷屬各四。隨其方面流趣大海。謂即于此贍部洲中。有一大池名無熱惱。初但從彼出四大河。一名殑伽。二名信度叁名縛刍四名私多。初殑伽河。從池東面金象口出右繞池一匝流入東海。次信度河。從池南面銀牛口出。右繞池一匝流入南海。次縛刍河。從池西面吠琉璃馬口出。右繞池一匝流入西海。後私多河。從池北面頗胝迦師子口出。右繞池一匝流入北海。殑伽大河。有四眷屬。一名閻母那。二名薩落瑜。叁名阿氏羅筏底四名莫醯。信度大河。有四眷屬。一名毗[竺-二+跛]奢。二名藹羅筏底。叁名設呾荼盧。四名毗呾婆多。縛刍大河。有四眷屬。一名筏刺弩。二名吠呾刺尼。叁名防奢。四名屈蠢婆。私多大河。有四眷屬。一名薩梨。二名避魔。叁名捺地。四名電光。如是且說有大名者。然四大河。一一各有五百眷屬。並本合有二千四河。隨其方面流趣大海。如是所說。二千四河未入海頃。頗有能令不入海不。無如是事。假使有人。或以神力。或以咒術。廣說乃至。令不得入聖谛現觀。無有是處

  複次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作等無間緣。無有一法速疾回轉過于心者。可于爾時能作障礙令不得入聖谛現觀。是故此法決定不退。此中複次難釋如前。謂此前文但是方便開縱論道。今所說者乃是根本遮奪論道故。應言複次及如本文說。此中意說。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作等無間緣。此正滅位取果與果。彼苦法智忍次必現前。若法與彼法爲等無間緣。正滅位中取果與果。若法若有情若咒術。若藥物若佛若獨覺。若到彼岸。諸聲聞等。能作障礙。使第二念不現前者。無有是處。此中所言。無有一法速疾回轉過于心者。應知即是苦法智忍相應之心。此心必定速疾現前。無有余法速疾回轉過于此故。如世尊說苾刍當知。我不見一法速疾回轉猶如心者。乃至廣說。彼契經文。如後定蘊當廣分別。以佛說心速疾回轉過余法故。世第一法無間刹那。苦法智忍必現在前。是故此法決定不退

  于此義中複有分別。問何緣世第一法定不退耶。答加行廣大故。安足堅牢故。加行廣大者。謂彼所習施戒聞思修所成善。悉以回向解脫涅槃心無所著。施者即是莊嚴心施。戒者即是別解脫戒。聞所成者。謂于聖教決擇文義思所成者。謂不淨觀持息念。念住叁義觀七處善。修所成者。謂暖頂下中忍。安足堅牢者謂增上忍。由世第一法。加行廣大。安足堅牢。故定不退。複次以此法後總證叁界見所斷斷。非于叁界見所斷斷有還退者。是故不退。複次以此法後總證非想非非想地見所斷斷。非于非想非非想地見所斷斷有還退者。是故不退。複次以此法後必起忍智。非于忍智有還退者。是故不退。複次以此法後必起見道以爲重鎮決定無有退。見道者是故不退。問因論生論。何緣見道定不退耶。答以彼見道是速疾道無留難道。非中起道是故不退。複次以彼行者墮在見道。大法駃流爲流[漂*寸]激無容可退。其心慢緩方可退故。如人墮在山谷暴流爲流所[漂*寸]無得暫住。行者亦爾是故不退。複次退者多起煩惱現前。住見道時無覆無記。有漏善心尚不得起。何況得起煩惱之心。是故不退。複次以住見道。總證叁界見所斷斷。非于叁界見所斷斷有還退者。是故不退。複次以住見道總證非想非非想地見所斷斷。非于非想非非想地見所斷斷有還退者。是故不退。複次若從見道有還退者。應見谛已還不見谛。應得果已還不得果。應現觀已還不現觀。應入正性離生已。還不入正性離生。應成聖者已還作異生。應住定聚已還住不定聚。勿有如是衆多過失。是故見道決定不退。有作是說。以此善根唯一刹那無有能退半刹那者。是故不退。或有說者。以此善根似無間道。非住無間道可有退者。是故不退。複有說者。以此善根是順勝分。非住順勝分可…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