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

「中观部·瑜伽部」经文1579卷30页码:P0279
唐 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十九 ▪第3页

  第十九 / 弥勒菩萨说 /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应可显了。由放逸故令不显了。若诸在家异类白衣。为诸戏论之所涂染。当知戏论略有三种。谓三种言事名为戏论。于四种言说有所宣谈亦名戏论。能发语言所有寻伺亦名戏论。若于过去未来现在三种言事。依四言说发起异类分别思惟。或违或顺是名涂染。若前戏论若后涂染。诸在家者多分可得。是故说彼为诸戏论之所涂染。此中恶说法者无明所覆。善说法者放逸不显。诸在家者戏论涂染。彼于现法苦因转时。于此苦因不能如实知是苦因。于此苦因爱乐而住。由此因缘。生当来苦。即说此苦名大怖畏。又恶说法者由无明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诸在家者由戏论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善说法者由放逸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如是无明放逸戏论诸门流漏。由闻他音内正作意。于诸行中了知过患。此相应念逆流而转。故能遮止。如是方便名伏对治。若出世间正见所摄诸无漏慧。于三种流皆能偃塞。如是方便名断对治。于此流漏若伏若永。二种对治皆能断故。俱名防护。又恶说法者及在家者。一向堕于染污品摄。若善说法毗奈耶中二种可得。诸纵逸者堕杂染品非显了摄。不纵逸者堕清净品显了所摄。又若已显了若应显了。当知二种皆无放逸诸阿罗汉。斯已显了于不放逸无更须作不放逸事。于四念住若念若慧已善修故。已善证得清净识故唯有决定。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善清净识当永灭故。若念若慧亦随永灭。余依所摄先业所引一切名色亦随灭尽。乃至彼法未永灭来。于六恒住常善安住。于离欲地所有内受。及于诸欲相应外受。不生欣乐。如是名为诸阿罗汉正念现行乃至寿尽识方永灭。若诸有学斯应显了。于不放逸应更须作不放逸事。彼复二种。于不放逸不放逸事。谓常所作。委悉所作。有学异类若诸有学极七反有。或复家家一来果等。及于现法堪般涅槃。于下分结及上分结心无染污。为断彼故修习对治。又于诸欲不耽着故。诸下分结不能染污。心无浊故诸上分结不能染污。又于一切有苦法中。如实知集乃至出离。于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习如先所得圣道。能趣究竟。如是修习对治道故。彼于一切不放逸中诸所应作不放逸事。皆得究竟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在家者及于外法而出家者决定杂染。及显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若行放逸堕染污品。若不放逸堕清净品。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于诸欲悕求  或所期果遂

  得已心定喜  至死而保爱

  诸乐欲众生  若退失诸欲

  其色便变坏  如毒箭所中

  若远离诸欲  犹如毒蛇首

  彼于爱世间  正念能超度

  田事与金银  牛马珠环钏

  女仆增诸欲  是人所耽乐

  攀缘沉下劣  变坏生诸漏

  从此集众苦  如船破水溢

  若永绝诸欲  如断多罗顶

  弃舍诸愁忧  犹莲华水滴

  此是义品中依诸欲颂。谓如有一悕求未来所有诸欲。为获得故发勤方便。得已现前耽着受用。如是悕求及正受用所得诸欲。由此因缘生喜生乐。如是总名诸欲爱味。又彼悕求及正受用所有诸欲。于其所得所受用事若退失时。随彼诸欲恋着爱味。爱箭入心如中毒箭。受大忧苦或致殒殁。如是名为诸欲过患。又复毒蛇譬诸欲境。毒蛇首者。譬诸欲中所有爱味。若诸愚夫爱味诸欲贪着受用。如蛇所螫。若有多闻诸圣弟子。远离诸欲所有爱味。如毒蛇首。终不爱染而受用之。广说乃至。不生耽着。彼于诸色所有贪爱。乃至于触所有贪爱。皆能调伏断灭超度。如是名为诸欲出离。又诸欲自性略有二种。一者事欲。二者烦恼欲。事欲有二。一者谷彼所依处。谓田事。二者财彼所依处。谓金银等事。何以故。诸求谷者必求田事。诸求财者必求金银等事。求金银等复有二种。一者事王。二者商贾。求谷求田方便须牛。求财事王方便须马。求财商贾所有方便。若金银等共相应者。谓诸宝珠。金银异类不相应者。谓环钏等。此举最胜。若买卖言说事务当知亦尔。积集如是财谷事已。受用戏乐所有助伴。谓诸女色。若未积集招集守护。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谓诸僮仆。如是财谷积集广大。于此处所耽乐不舍。如是一切皆名事欲。烦恼欲者。谓于事欲随逐爱味。依耽着识发生种种妄分别贪。又于事欲由烦恼欲。令心沉没成下劣性。若彼事欲变坏散失便生诸漏。愁叹忧悲种种苦恼缠绕其心。彼由如是于现法中诸漏蔽伏无有对治。犹如船破水渐盈溢。招集当来生老病等种种苦恼。若于诸欲已得出离。便能永绝随欲爱味发起贪着诸染污识。犹如断截多罗树顶不复生长。又彼事欲可爱可乐乃至可意。若变坏时于清净识诸忧愁等一切苦恼皆不得住。如莲华叶水滴不着。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欲爱味过患出离三种自性。又显爱味能为过患及彼出离所有功德。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于过去无恋  不悕求未来

  现在诸法中  处处遍观察

  智者所增长  无夺亦无动

  此是造贤善颂。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净信。以正信心弃舍家法趣于非家。由五种相。修行梵行令善清净。谓能舍离居家诸行无所顾恋。亦不缘彼心生追恋还起染着。是名初相。又于现法利养恭敬未来种类所有诸行。不生悕望。亦不愿求当来人天所有诸行修行梵行。是第二相。又于现在五取蕴摄色等诸法及彼安立。能正观察。又于现法及当来世诸身恶行及恶果报。谓我于身不应发起所有恶行。广说如经。乃至应断身诸恶行修身善行。语意善行当知亦尔。又于色等诸蕴能随观察。去来今世皆是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由无我故于彼一切不执我所。乃至于彼不执为我。如是如实正慧观察。是第三相。又依初法毗钵舍那诸根成熟。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于当来世通达增长。非诸王等所能劫夺。是第四相。又依第二法毗钵舍那。于现法中涅槃功德能善增长。非诸烦恼及随烦恼所能倾动。是第五相。由此五相。修行梵行令善清净。若依如是一日一夜。亦为贤善第一贤善。当知超度此余一切所有梵行

  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所修梵行。于一切相皆善清净不与他共。当知是名此中略义。嗢拖南曰

  恶说贪流怖  类与池流贪

  作劬劳得义  论议十四种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瑜伽师地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82】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