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玄论》

「经疏部」经文1720卷34页码:P0361
隋 吉藏撰

  《法华玄论》序 ▪第2页

  第四 / 胡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果。中道正观离断常之垢为白。由此观故引万行出生死如牛。此即波若导众行义也

  问。波若即是车云何复喻牛耶

  答。一法二义分之。导引如牛运义名车。余行但有资成运出。唯有车义而无引导之能故无牛义也。此是因地牛义也。果地牛者内德则取真慧为牛。外用宜取六通无垢为白牛。驾之而游五道运众生也。宾从者果德为车。则因为宾从因行为车。则界外众行为车界。内行为宾从。如索车中释之。又大品明乘具五事。一者乘出即是乘始。谓从三界出。二者乘终到萨婆若。三者乘住谓万行无所住为住。四所乘法即六度。五能乘之人谓菩萨也

  问。诸大乘经所明及中百大乘论等所辨此可信受。如唯识摄大乘及法华论等必可信耶

  答。此论同是婆薮所造。付法藏中天亲有其人。是故可信。又观其义意。与大乘经论语言虽异而意不相违。是故可信也

  问。三论学者恒弹破有所得义。云何今并用众家异说耶

  答。兴皇大师制释论序云。领括群妙申众家之美。使异执冰销同归一致。以此旨详之。无执不破无义不摄。巧用无非甘露拙服皆成毒药。若专守破斥之言斯人未体三论意也

  问。云何巧用云何拙服

  答。若能心无所得言无所住。如空中种树虚里织罗。如幻如化。随病随人者。设行产业之事无非大般涅槃。并应正法波若名巧服矣。与此相违即名拙服。此意已如辨宗中释之。又龙树出世制作大意者。要先破洗一切有所得病。令毕竟无遗。莫问大乘小乘内道外道。有文作义及无文构造。凡心有一豪依得言有一句定相。皆悉洗之令毕竟净。然不净既去净亦无留也。如是五句令言穷虑息。然后始得于无名相中强名相说。虽强名相说说不动无说。故宝积叹云。能善巧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又经云善哉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若能于一切义皆如此用之。始是龙树大乘论耳。不尔者还同旧执。若留一豪心住著者。退无损于烦恼进不弘于佛法也。又破洗一切有所得大小病然后于一一义中宜用四悉檀贯之。今[堂-土+((口@│)/┴)]略举一意。十二部经八万法藏皆是随顺俗。故有此言说。若不随俗则一无言无不言。故有所言皆随俗说。谓世界悉檀。十二部八万法藏言并相违。或三或一或无常或常。或佛出二谛外或二谛内。或三世有或一世有。如大经三十余诤论门。无智之者各执一意互相是非。现世起诤论增长烦恼。乃至断善根堕坠恶趣。似僧地狱正拟斯人。欲勉斯过者须用第二悉檀。所以八万法藏及尘沙法门并相违者。此是如来各各为人悉檀。故不相违背。如大经云。以此众生非一根性。非一善友非一国土。是故如来不得一向定说。以此义观之。于一切法门无所违诤。不起烦恼勉于似僧也。第三名为对治悉檀。如来所以说各各为人。说八万法藏及尘沙法门。皆为对治众生烦恼故也。如大经云。譬如大地诸山药草能为众生病之良药。我法亦尔能令众生烦恼病药。是故一切教门无有定性。但令病息。病息故无非药。病不息无是药也。既为息病病息药废。不应复执着之也。第四名为第一义悉檀者。前来三门皆是为众生故有如此方便。若论正道即不曾有一言。况有八万耶。尚非有言况是无言耶。故过一切言语灭一切戏论。如大炎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用此四门可通贯一切义及文。以得此四门故一切经可构。一切病可治。不得四门一句经不可寻。一烦恼不可破也

  问。何故就一乘义中释此意耶

  答。一乘是三世诸佛正宗。就此中释之也。又如此了悟方是能动能出。故是乘耳。若作一句定执不动不出。何名乘耶。大经云。若有定相是生死相是魔王相。非佛法相。是故一切诸法无定无相

  问曰。恒作无定相破定相者。如此即是定相

  答。破定言无定耳。云何复更执无定耶

  问。若都无所执者即是执乃不执于执。而执于无执故还是执也

  答。今言无执者以执无故。言无执耳既言不执于执。岂执无执耶

  问。执无复无无执即是断见人也

  答。断一切见故名断见此可然也。大品云断一切见故名摩诃萨。正恐诸见不能断耳。又若有诸见可言断见耳。诸见本不有何所断耶。经云动心是魔网不动即法印

  次论动出

  问。大品云是乘能动能出是何位耶

  答。论云动是顺忍出为无生忍。一者地前为顺忍登地为无生忍。二六地为顺忍七地为无生忍。若凡夫为三界者则地前为顺忍。发地入圣位出三界也。此则初地为出地前为动。若六地犹受肉身名为三界。即七地舍肉身出三界。故六地为动。七地为出。然二义之中先义为正也

  问。小乘动出其义云何耶

  答。准前可知。苦忍前名动苦忍名出。二者三果未勉三界为动。无学断三界惑尽为出。又有余名动无余名出。但就人而明者。小乘人唯有心出无有身出。异大乘也

  次论乘障

  问。乘以何物为障

  答。释论既以六度为大乘体。六[廿/币]即是障也。若取乘出生死义即着生死以为障。若取乘广大义即以狭劣以为障。若以出世六度无所得故能出。即以有所得六度为障。六[廿/币]即是别障有所得即是通障也

  次论二慧

  问。空有二慧何者正是乘耶

  答。旧有二释。一云空解为正乘有解为相从。例如十地空解为能生之本。有解为地上所生。次释云地义如前。若乘取运义即两解俱能运。今所明以中道正观为乘体也。中道正观非空非有。方能出有无二见故云空有并是乘方便用也。地义亦尔

  次论始终真似义

  问。何等为乘始乘终真乘似乘

  答。有人言三十心是乘正位。有人言登地是乘正位。有人言八地是乘正位。有人言初得方便失正体。第二得正体失方便。第三得并观及乘体失不并及乘方便。故具有三义。三十心为方便。登地为正体。八地为并乘。七地为不并乘也。评曰。最后释者虽得经文。而义犹未善。今当序之。问乘品云是乘无始无终。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如经广明。若欲令乘出者。是人欲令无生法忍出。欲令真谛法出。然实际无生实际不出者。乘亦无出。以乘无出故无始无终。不因不果。如此之乘乃名出耳

  问。若无能出所出能运所运。即无有乘。云何释大乘义耶

  答。良由得此正悟不见能出所出。乃名为出。可谓无所出而出。出而无所出。若有能出所出能运所运者。即是有所得无有出义也

  问。云何是出无所出耶

  答。经云不动法故。不动法者非乘。是常住名为不动。亦不言真谛。空故不动。又非乘不去故不动。此明乘出宛然而无所出。故名不动也。既无出而出亦无始而始无终而终。无始而始始自初心。无终而终终于十地。此是因门分其始终。就此始终复开二位。地前三十心此观未具成名为似乘。登地已上得此观现前。故名真乘。故论云地前名顺忍。登地名无生忍。即是真似义

  次论并不并

  问。有人言初地并。有人言七地并。有人言八地并。是事云何

  评曰。各偏有执皆为失旨。所以然者经论具有三种并义。如仁王经及摄大乘论等云初地并。大品发趣品释七地名等定慧地。即七地并。仁经等及地经云八地并。以具有三文宜并用也

  问。此三相违不应合用

  答。不相违。言初地并者从初发心便学并观。至于地前犹是凡夫故不得并。登地名圣故云并也。又地前名顺忍登地名无生忍。是故初地并也。言七地并者此就地位。自分之初地至六地名顺忍。七地名无生忍。顺忍虽并并劣故不名并。七地并胜故称为并

  问。何以知然

  答。初地望前名无生忍。若望七地名为顺忍。若将初地望地前即初地为并。若形于七地则初地未并

  问。何故七地得名并六地不名并耶

  答。七地是功用道满故名为并六地功用。未圆故未得称并。又且六地为波若七地为方便。以七地具二慧故得称并。六地虽有波若未具方便故非并也。复言八地并者此据功用无功用判并不并。所以然者。七地虽并犹有功用。八地任运成就无复功用。是故八地得并七地非并也。故融会三经不相违背也

  次论二经

  问。法华胜鬘俱明一乘。一乘何异

  答。他云胜鬘了义法华未了义。今明法华既是明佛性法身即不应有了不了释也。但大乘是同略明三异。一者法华对破三执会归一乘。若胜鬘不对三缘。但为七岁已上学一乘缘。辨出生收入之义。出生者犹如大地出四种宝藏。正法出生五乘也。收入者正法出五乘。五乘归正法。此之出入舒卷皆是平道。因缘法门无所斥夺。与法华异法华先斥三病故明一乘。然后始得非三非一三一具足耳。二者法华但明二乘未究竟佛乘已圆满。不广释其因缘。胜鬘则开五住地之因。辨二生死之果。释二乘未圆佛果已满。是故两经异

  问。依此义即是了未了

  答。自有须释而悟。自有不须释而悟。岂得用此判了不了耶。若一经之中皆具明一切义者。即有一教唯有一缘。何名多部。三者胜鬘具明正法出生五乘数五乘归正法。法华但明会三乘归一乘开一乘为三乘。不正会人天归一乘开一乘为三乘为人天乘

  问。何故两经不同

  答。法华正为三乘保执自谓究竟。更不求佛。故须辨三乘会开之义。人天二乘无自保究竟之执。故不辨会开也。胜鬘通明正法有出生一切方便用。数一切方便归正法。故通明五乘有开会也

  问。法华亦有会人天归一乘不

  答。亦有此义低头举手皆成佛道即其事也

  问。三乘既是权说。实无三者人天乘亦是权也

  答。有例不例。若言三十三天常乐我净。如杨叶之金亦是权。亦须破及会也。不例者道实无三。方便说三是究竟故三是权。而不无行生死人天之因得人天果报。故人天非权也。昔又不说人天是究竟。故人天乘非权也

  问。三不及一在三既权。二劣于三二亦应权也

  答。胜劣乃通权实义异故不例也。人天乘得人天实报。二乘人不得究竟报故不例也

  次论三假

  问。乘具三假不

  答。释论云五阴法是法假人是受假。人法之名是名假。所乘之法及以行具谓法假。能乘之人是受假。能乘所乘及乘具皆有名字是名假也

  问。乘是因成.相续.待.三假中何假耶

  答。由来四释今不具足。一释云若论因成假者宜两望之。若望以法成人…

《法华玄论序》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