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胜鬘宝窟》

「经疏部」经文1744卷36页码:P0001
隋 吉藏撰

  《胜鬘宝窟》四 ▪第3页

  中(之末) / 慧日道场沙门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得涅槃所以也。言得涅槃者。第三会昔教也。其实不得。但昔方便言其得耳。唯有如来下。此第二对亦有三。一明佛得。成就无量功德。释成佛得所以。罗汉下第二句。明二乘不得。言得涅槃者。第三会教。唯有如来下。第三对且有三句。初明佛得。次明二乘不得。言得涅槃者。第三会教。唯有如来下。第四对且有三句。一明佛得。次明二乘不得。第三会教。初言所应断过皆悉断灭者。谓方便净也。成就第一清净。谓性净也。又以断一切过故。所以一切清净也。佛性论中。约位辨此四德。一切功德在第八地。无量功德在第九地。不思议功德在十地。第一清净功德在佛地。故论云。一切功德即是第八不动地位。无分别。无穿漏。无中间。自然成。菩萨圣道恒相应故。诸佛如来无境界中。一切功德皆得成就。二无量功德者。是第九善慧地位。无数禅定陀罗尼门海能摄。无量智所依止故。无量功德皆成就。三不可思议功德。是第十法云地位。一切如来秘密法藏。证见明了。智慧所依故。故不思议皆得成就。四究竟清净者。一切惑及一切习气一切智障已灭尽故。由灭尽智彰故。究竟清净功德圆满成就。问。何故明此四功德。答。涅槃与此四功德相摄不相离故。故论云。对身见众生说名法身。对颠倒众生说名如来。对始行大乘菩萨说名真谛。此三后当释。对十地菩萨说名佛有涅槃。具四功德。独佛有四功德。前约四人具四。后独佛有四。今此中但就佛论也。问。此四功德云何浅深。答。一切止是该罗之名。其义犹通。无量是数极。过前一切。不思议绝于图度。又过无量。此三就德门。故有胜劣。第四就断门。对二乘不净明佛净也。江南人。明佛具有四功德。即是四智义。初是我生已尽智。第二梵行已立智。第三所作已办智。第四不受后有智也。对上二乘四智。故明佛有四智。唯有如来得涅槃下。第五。前结叹如来得涅槃。是故罗汉下。结二乘不得。文处易知。言瞻仰者。降金刚已还。是众生位。如来居宗体极。道出三乘十地行外。为三乘十地众生之所瞻仰也。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者。此下明四智不究竟。于中且合为二。离成四。合为二者。一明二乘不得四智。若知一切苦下。明如来得。问。但应明二乘不得。何故明佛得。答。凡有二义。一举佛得显其不得。二欲标示二乘所入故也。前涅槃中初明佛得。后辨二乘不得。今前明二乘不得。后明佛得者。互现也。言离成四者。一显二乘不得。二何以故有二死下。释二乘不得所以。三若知一切苦下。释如来得之所以。四如来正师子吼我生已尽下。释如来得。二乘前明不得。后明不得所以。如来前明得之所以。后明得者。皆且互现也。前涅槃中。前明佛得。后明得之所以。今四智中。前明得之所以。后明得者。且是互现也。二乘涅槃中。前明不得所以。后明不得。方便言得。今四智中。前明不得。后明不得所以。且是互现。明不得中有二。一牒如来昔言。从且是如来方便下。会佛教意也。牒昔言中有二。一明二乘四智究竟。二从得苏息处。明二乘涅槃究竟。阿罗汉辟支佛。此是得智人也。观察解脱四智究竟者。是四智相。无学圣智。有为解脱。解脱即是四智正体。二乘出现有中。观彼解脱生四智究竟之想。名观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第二得涅槃究竟。离分段死。故名为苏。六道之中不得往来。称之为息也。有人言。观察者。依杂心。尽无生二智境界在四门。尽无生二智开之。即成四智。境界在四门者。通观四谛为境界。故言观察。言尽无生二智境界在四门者。开尽无生智成四智如上释。境界在四门者。如言苦我已知。是尽智。不复更知。是无生智。余三亦尔。故云境界在四门解脱者。无学解脱位也。以得四智故。所以解脱四智究竟也。就释而言。二乘四智究竟得到彼岸也。有人言。此总结夺有余无余二果也。观察者。即是有余果。解脱者。即是无余果。四智者。只以有观察故。四智有解脱故。便得苏息。苏息处者。灰身灭智永寂之处也。且是如来方便者。第二会教。同上五对。故称为且。以方便者对实也。实录不得。言得故称方便。望法华即是两种方便。未得四智谓四智。皆是三车方便。未得究竟苏息处。自谓已得。皆是化城方便。又初句是法华前二周说。后是法华第三周说。但彼广故开三周。此略故但云一方便。有余者。明义不尽。对尽理之说。不了义者。对于了义也。何以故有二种死下。上总明二乘不得四智。今第二别明不得也。又上来明不得四智。今释不得所以。就文有二。初何以故者问也。问意云。如来昔说二乘有四智究竟。今何故言不究竟。有二种死者。第二答也。答中有二。一别释不得四智所以。二阿罗汉辟支佛后身菩萨为无明所覆下。通释不得四智所以。且初是明二乘不得四智。次明二乘不得四智功德。即成四别。前辨我生已尽智是方便。得有余下。就梵行已立是方便。凡夫人下。就所作已办明方便。所断烦恼更不能下。就不受后有明方便。今前明我生已尽中。正以有二种生死者就断一生死尽。权言究竟。余有一生死在。故不究竟。是故今昔教不相违。余三智且尔。我生已尽中。前明二死。次辨方便。初文有三。一举数。二列名。三分段者谓虚伪众生下。约人显别。有二种死者。此举二数也。且有二生。但死是可厌之法。故偏说耳。二死别有义章。今略以四门解释。第一释名门。言分段生死者。谓色形区别。寿期短长也。言变易者。无复色形区别寿期短长。但以心神念念相传前变后易也。如地持云。生灭坏苦。名变易苦。此微细生灭变易。通于凡圣。次三乘所得法身。神化自在能变易。故名变易。此变易性是死法。名变易死。此之一义。圣有凡无。三证得真实法身。隐显自在。名为变易。变易非死。但此变易。犹为无常死法所随。名变易死。此之一义。大有小无。今所论者。正据第二门说。圣人无漏法身为生死。不就神道变化为变易。以其虽是无漏。犹是有为。故名变易。问。云何名生死。答。初受名生命断为死。诸受根起。名生。诸受根没。次第不受根起。名死。后当释之。不思议者。三种人虽受彼生。不能测度。名不思议。又三界分段显然易了。变易取其微细改易。难可了知。名不思议。又此生死至佛方尽。故不可能测度也。第二出体门。有人言。分段有二种。一者系业分段。下二界用五阴为体。上界则用四阴为体。若不系业分段。用苦乐等受为体。变易亦有二种。一自报变易。用无漏五阴为体。若为物变易依身起化。用色阴为体。此唯据佛一人也。有人言。变易无色。直是心识冥传。念念生灭。相续不断。其中无有分限隔绝。劫数近远。乃至菩提。此生死方尽。故但用心法为体。第三明因缘门者。系业分段。用罪福不动业为因。四取为缘。不系分段。用微业为因。慈悲愿等缘。自报变易。用无漏业为因。无明为缘。为物变易。悲愿为因。众生根欲为缘。第四大意门者。诸法实言亡虑绝。未曾生死。未尝涅槃。但于颠倒众生。故成生死。对彼生死。故强名涅槃。但虚妄有其重轻。虚妄重者。说为分段。虚妄轻者。称为变易。盖是圣人善巧方便随虚妄颠倒。故立二死之名。此知分别空华。谈道阳炎。勿作实二妄解。此兴皇师大意也。何等为三下。第二列二死名也。分段者谓虚伪众生。第三约人显别。虚伪众生者。以取相为因。相心虚妄也。又未得无漏实解。随惑受生。回转五趣。或堕或升。无有定实。故为虚伪。此就凡夫为释。不论圣人。以三界本是凡夫惑故也。若通取小乘法。凡夫人及三果四向。乃至二乘未入无余之前。所受报身。名虚伪众生也。有人言。大乘法中。外凡善趣菩萨。皆于三界地中。妄爱受生。故言虚伪。若依旧明。从凡夫地迳大乘。未受初地已来。悉受分段死。此用法华论意释摄论及仁王经云。若如三藏云。十行第六心断惑。与二乘齐。未与二乘齐已来。并受分段身也。不思议变易谓阿罗汉辟支佛者。谓二乘入无余之后。未回小入大之前。取此罗汉辟支佛。回小入大二乘有二人。一在界内回小心。犹属分段所摄。二界外回心。为变易所摄。此二人回心入大。并是大力菩萨。大力菩萨且有二种。一直往大力。二回小入大名为大力。言大力者。以不为业系。自在受生。故言大力。问。云何故大力菩萨位耶。答。有人言。所谓种姓菩萨。所以然者。二障烦恼。都未断除。而不为烦恼所牵。又于三界受生自在。故名大力。此师虽云种姓受变易。而未判是何种姓。有人言。地前菩萨。能作五生。称为大力。地前位通。且未分判是地前何位。依三藏释摄大乘及仁王经并云。十行菩萨断惑。与二乘齐。即十行之人。为大力菩萨也。此大意同前二师。而判位在于十行。有人言。六地犹属分段。六地终心。三界报尽。便受变易。正取此经证。有人言。有四种生死。一流来生死。谓初托空。起一念识。二分段。三中间生死。二乘无学。四变易。七地所受余习为因。不生三界。未至法有。故中间生死。二乘无学。三界报尽。同生中间。闻法华等经。转为菩萨。习行满于七地终心。入八地法流。乃名变易。故以六地分段。七地受中间。八地受变易。有人言。不立四种生死。但立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六地为分段。七地已去为变易也。今谓位义难知。忆生罪过。不可定判也。若依法华论数处分明。又明地前是凡夫受分段身。舍分段身方入初地。则知初地已去是变易生死大力菩萨也。言意生身者。是初地已上一切菩萨。彼人受生。无碍自在。如心如意。名意受生。意有三义。一遍到。二速疾。三无碍。故云意生身。此等皆是变易生死差别也。有人言。从变易已去。无复形方分段。直是心识受生。故云意生身。馥师云。变易是借喻之名。杳深难测。如识代谢。故云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者。叙此生死分齐。至佛时乃尽耳。又此举不受位处。对显受处位别也。二种死中下。以无分段生死。故言我生已尽。此显二死中。但尽分段。未尽变易。此会释今昔二教义也。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者。依涅槃经有二种。一…

《胜鬘宝窟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