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寶窟》

「經疏部」經文1744卷36頁碼:P0001
隋 吉藏撰

  《勝鬘寶窟》四 ▪第3页

  中(之末) / 慧日道場沙門吉藏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得涅槃所以也。言得涅槃者。第叁會昔教也。其實不得。但昔方便言其得耳。唯有如來下。此第二對亦有叁。一明佛得。成就無量功德。釋成佛得所以。羅漢下第二句。明二乘不得。言得涅槃者。第叁會教。唯有如來下。第叁對且有叁句。初明佛得。次明二乘不得。言得涅槃者。第叁會教。唯有如來下。第四對且有叁句。一明佛得。次明二乘不得。第叁會教。初言所應斷過皆悉斷滅者。謂方便淨也。成就第一清淨。謂性淨也。又以斷一切過故。所以一切清淨也。佛性論中。約位辨此四德。一切功德在第八地。無量功德在第九地。不思議功德在十地。第一清淨功德在佛地。故論雲。一切功德即是第八不動地位。無分別。無穿漏。無中間。自然成。菩薩聖道恒相應故。諸佛如來無境界中。一切功德皆得成就。二無量功德者。是第九善慧地位。無數禅定陀羅尼門海能攝。無量智所依止故。無量功德皆成就。叁不可思議功德。是第十法雲地位。一切如來秘密法藏。證見明了。智慧所依故。故不思議皆得成就。四究竟清淨者。一切惑及一切習氣一切智障已滅盡故。由滅盡智彰故。究竟清淨功德圓滿成就。問。何故明此四功德。答。涅槃與此四功德相攝不相離故。故論雲。對身見衆生說名法身。對顛倒衆生說名如來。對始行大乘菩薩說名真谛。此叁後當釋。對十地菩薩說名佛有涅槃。具四功德。獨佛有四功德。前約四人具四。後獨佛有四。今此中但就佛論也。問。此四功德雲何淺深。答。一切止是該羅之名。其義猶通。無量是數極。過前一切。不思議絕于圖度。又過無量。此叁就德門。故有勝劣。第四就斷門。對二乘不淨明佛淨也。江南人。明佛具有四功德。即是四智義。初是我生已盡智。第二梵行已立智。第叁所作已辦智。第四不受後有智也。對上二乘四智。故明佛有四智。唯有如來得涅槃下。第五。前結歎如來得涅槃。是故羅漢下。結二乘不得。文處易知。言瞻仰者。降金剛已還。是衆生位。如來居宗體極。道出叁乘十地行外。爲叁乘十地衆生之所瞻仰也。言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解脫者。此下明四智不究竟。于中且合爲二。離成四。合爲二者。一明二乘不得四智。若知一切苦下。明如來得。問。但應明二乘不得。何故明佛得。答。凡有二義。一舉佛得顯其不得。二欲標示二乘所入故也。前涅槃中初明佛得。後辨二乘不得。今前明二乘不得。後明佛得者。互現也。言離成四者。一顯二乘不得。二何以故有二死下。釋二乘不得所以。叁若知一切苦下。釋如來得之所以。四如來正師子吼我生已盡下。釋如來得。二乘前明不得。後明不得所以。如來前明得之所以。後明得者。皆且互現也。前涅槃中。前明佛得。後明得之所以。今四智中。前明得之所以。後明得者。且是互現也。二乘涅槃中。前明不得所以。後明不得。方便言得。今四智中。前明不得。後明不得所以。且是互現。明不得中有二。一牒如來昔言。從且是如來方便下。會佛教意也。牒昔言中有二。一明二乘四智究竟。二從得蘇息處。明二乘涅槃究竟。阿羅漢辟支佛。此是得智人也。觀察解脫四智究竟者。是四智相。無學聖智。有爲解脫。解脫即是四智正體。二乘出現有中。觀彼解脫生四智究竟之想。名觀解脫四智究竟。得蘇息處第二得涅槃究竟。離分段死。故名爲蘇。六道之中不得往來。稱之爲息也。有人言。觀察者。依雜心。盡無生二智境界在四門。盡無生二智開之。即成四智。境界在四門者。通觀四谛爲境界。故言觀察。言盡無生二智境界在四門者。開盡無生智成四智如上釋。境界在四門者。如言苦我已知。是盡智。不複更知。是無生智。余叁亦爾。故雲境界在四門解脫者。無學解脫位也。以得四智故。所以解脫四智究竟也。就釋而言。二乘四智究竟得到彼岸也。有人言。此總結奪有余無余二果也。觀察者。即是有余果。解脫者。即是無余果。四智者。只以有觀察故。四智有解脫故。便得蘇息。蘇息處者。灰身滅智永寂之處也。且是如來方便者。第二會教。同上五對。故稱爲且。以方便者對實也。實錄不得。言得故稱方便。望法華即是兩種方便。未得四智謂四智。皆是叁車方便。未得究竟蘇息處。自謂已得。皆是化城方便。又初句是法華前二周說。後是法華第叁周說。但彼廣故開叁周。此略故但雲一方便。有余者。明義不盡。對盡理之說。不了義者。對于了義也。何以故有二種死下。上總明二乘不得四智。今第二別明不得也。又上來明不得四智。今釋不得所以。就文有二。初何以故者問也。問意雲。如來昔說二乘有四智究竟。今何故言不究竟。有二種死者。第二答也。答中有二。一別釋不得四智所以。二阿羅漢辟支佛後身菩薩爲無明所覆下。通釋不得四智所以。且初是明二乘不得四智。次明二乘不得四智功德。即成四別。前辨我生已盡智是方便。得有余下。就梵行已立是方便。凡夫人下。就所作已辦明方便。所斷煩惱更不能下。就不受後有明方便。今前明我生已盡中。正以有二種生死者就斷一生死盡。權言究竟。余有一生死在。故不究竟。是故今昔教不相違。余叁智且爾。我生已盡中。前明二死。次辨方便。初文有叁。一舉數。二列名。叁分段者謂虛僞衆生下。約人顯別。有二種死者。此舉二數也。且有二生。但死是可厭之法。故偏說耳。二死別有義章。今略以四門解釋。第一釋名門。言分段生死者。謂色形區別。壽期短長也。言變易者。無複色形區別壽期短長。但以心神念念相傳前變後易也。如地持雲。生滅壞苦。名變易苦。此微細生滅變易。通于凡聖。次叁乘所得法身。神化自在能變易。故名變易。此變易性是死法。名變易死。此之一義。聖有凡無。叁證得真實法身。隱顯自在。名爲變易。變易非死。但此變易。猶爲無常死法所隨。名變易死。此之一義。大有小無。今所論者。正據第二門說。聖人無漏法身爲生死。不就神道變化爲變易。以其雖是無漏。猶是有爲。故名變易。問。雲何名生死。答。初受名生命斷爲死。諸受根起。名生。諸受根沒。次第不受根起。名死。後當釋之。不思議者。叁種人雖受彼生。不能測度。名不思議。又叁界分段顯然易了。變易取其微細改易。難可了知。名不思議。又此生死至佛方盡。故不可能測度也。第二出體門。有人言。分段有二種。一者系業分段。下二界用五陰爲體。上界則用四陰爲體。若不系業分段。用苦樂等受爲體。變易亦有二種。一自報變易。用無漏五陰爲體。若爲物變易依身起化。用色陰爲體。此唯據佛一人也。有人言。變易無色。直是心識冥傳。念念生滅。相續不斷。其中無有分限隔絕。劫數近遠。乃至菩提。此生死方盡。故但用心法爲體。第叁明因緣門者。系業分段。用罪福不動業爲因。四取爲緣。不系分段。用微業爲因。慈悲願等緣。自報變易。用無漏業爲因。無明爲緣。爲物變易。悲願爲因。衆生根欲爲緣。第四大意門者。諸法實言亡慮絕。未曾生死。未嘗涅槃。但于顛倒衆生。故成生死。對彼生死。故強名涅槃。但虛妄有其重輕。虛妄重者。說爲分段。虛妄輕者。稱爲變易。蓋是聖人善巧方便隨虛妄顛倒。故立二死之名。此知分別空華。談道陽炎。勿作實二妄解。此興皇師大意也。何等爲叁下。第二列二死名也。分段者謂虛僞衆生。第叁約人顯別。虛僞衆生者。以取相爲因。相心虛妄也。又未得無漏實解。隨惑受生。回轉五趣。或墮或升。無有定實。故爲虛僞。此就凡夫爲釋。不論聖人。以叁界本是凡夫惑故也。若通取小乘法。凡夫人及叁果四向。乃至二乘未入無余之前。所受報身。名虛僞衆生也。有人言。大乘法中。外凡善趣菩薩。皆于叁界地中。妄愛受生。故言虛僞。若依舊明。從凡夫地迳大乘。未受初地已來。悉受分段死。此用法華論意釋攝論及仁王經雲。若如叁藏雲。十行第六心斷惑。與二乘齊。未與二乘齊已來。並受分段身也。不思議變易謂阿羅漢辟支佛者。謂二乘入無余之後。未回小入大之前。取此羅漢辟支佛。回小入大二乘有二人。一在界內回小心。猶屬分段所攝。二界外回心。爲變易所攝。此二人回心入大。並是大力菩薩。大力菩薩且有二種。一直往大力。二回小入大名爲大力。言大力者。以不爲業系。自在受生。故言大力。問。雲何故大力菩薩位耶。答。有人言。所謂種姓菩薩。所以然者。二障煩惱。都未斷除。而不爲煩惱所牽。又于叁界受生自在。故名大力。此師雖雲種姓受變易。而未判是何種姓。有人言。地前菩薩。能作五生。稱爲大力。地前位通。且未分判是地前何位。依叁藏釋攝大乘及仁王經並雲。十行菩薩斷惑。與二乘齊。即十行之人。爲大力菩薩也。此大意同前二師。而判位在于十行。有人言。六地猶屬分段。六地終心。叁界報盡。便受變易。正取此經證。有人言。有四種生死。一流來生死。謂初托空。起一念識。二分段。叁中間生死。二乘無學。四變易。七地所受余習爲因。不生叁界。未至法有。故中間生死。二乘無學。叁界報盡。同生中間。聞法華等經。轉爲菩薩。習行滿于七地終心。入八地法流。乃名變易。故以六地分段。七地受中間。八地受變易。有人言。不立四種生死。但立分段變易二種生死。六地爲分段。七地已去爲變易也。今謂位義難知。憶生罪過。不可定判也。若依法華論數處分明。又明地前是凡夫受分段身。舍分段身方入初地。則知初地已去是變易生死大力菩薩也。言意生身者。是初地已上一切菩薩。彼人受生。無礙自在。如心如意。名意受生。意有叁義。一遍到。二速疾。叁無礙。故雲意生身。此等皆是變易生死差別也。有人言。從變易已去。無複形方分段。直是心識受生。故雲意生身。馥師雲。變易是借喻之名。杳深難測。如識代謝。故雲意生身。乃至究竟無上菩提者。敘此生死分齊。至佛時乃盡耳。又此舉不受位處。對顯受處位別也。二種死中下。以無分段生死。故言我生已盡。此顯二死中。但盡分段。未盡變易。此會釋今昔二教義也。得有余果證故說梵行已立者。依涅槃經有二種。一…

《勝鬘寶窟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