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集解》二
卷第二(序品第一卷上)
释如是我闻一时 释拘夷城 释力士生地 释阿利罗跋提河 释娑罗双树 释波罗奢华 释优钵罗华 释拘物头华 释分陀利华 释曼陀罗华 释波利质多树 释憍奢耶衣 释摩词跋多衣 释迦陵伽衣 释八功德水 释默然不受 释五门观
序品第一
案。旧经云尽命品。僧亮曰。诸经所不论者。其旨有三。何者。一曰常住。二曰一体三宝。三曰众生悉有佛性。然常住是经之正宗。余二为常故说耳。今以寿命表常。略经之大体也。僧宗曰。序者由致也。将说正宗。若不序述由致。无以证信也。有二序。一曰现序。亦曰别序。二曰未来序。亦曰通序。如放光等瑞。为当时由致。名为现序。余经不同。故名别序。如是我闻五证。是阿难所请。名未来序。经皆有此。故名通序也。宝亮曰。此劝问门中有四段。第一当序名。第二纯陀。略开常宗。第三哀叹。举胜修广常。劝问。第四老少二人譬。催问也。智秀曰。有八事。第一称如是。第二称我闻。第三称一时。第四记住处。第五列同闻。第六举时节。第七述集众瑞。第八叙表息化之相也。法安曰。序品有三段。初有六字。明阿难之言不虚也。次举住处。示说法根本。后列时众。明说法缘起也。就缘起中。有三别。第一从尔时世尊与大比丘。讫前后围绕。列常随佛众也。第二二月十五日。讫后诸天众。此列为声光所召者也第三大身菩萨来集。彼佛所遣。非声光所召者也。慧朗曰。此品有两段。前名通序后明别序也。就别序中有六别。第一明六道众生。遇三相故。生忧悲也。从以佛神力。讫当复问谁。第二列出家在家四众。从时有无量。讫三恒沙也。第三列豪姓眷属。从四恒沙。讫七恒沙也。第四乱列天龙鬼神。从八恒沙。讫河神设供也。第五变林显涅槃相。仍明四天乃至梵王眷属也。第六列无边身眷属也。明骏案。此品大开为两分。前通序。后别序。就通序中。自有五事。一如是。二我闻。三一时。四住处。五同闻人也。别序中有五事。一从二月十五日。讫当复问谁。述三种相。总叙见闻之者忧悲之至也。二从时有无量诸大弟子。讫河海诸神设供。别叙四众及诸趣来集。三述二种相。四列诸天及他方菩萨来集。从四天王。讫除一阐提。五述二种相。从尔时三千大千世界。讫品也。前后凡三述异相。合有七种。初则声光动地。中则变林重阁。后则改秽收光也。再叙时众。亦有七科。谓圣人及六道
如是
案。僧宗曰。如者不异之辞。明阿难所传与佛说不异也。是者明即是佛说也。有两物相似。亦曰如。故以是字。简相似也。宝亮曰。如斯文理。并是佛说也。智秀曰。阿难所传。与佛说不异曰如。言当于理曰是也。法智曰。阿难自明之辞也。金口所说。旨深意远。非所仰测。而章句始末。正自如是也。慧朗曰。旧释云直指之辞也。谓如是之经。我从佛闻。非自造也
我闻
案。僧宗曰。夫亲闻则淳。传闻则澹。为成上句。明非谬也。智秀曰。咨承有所。无自信之过也
一时
案。僧宗曰。佛加威神。又得佛觉三昧。能一受领受。无所遗失也。为成我闻句也
佛在拘夷城
案。亦曰拘尸那竭国。亦曰拘尸那城。法瑶曰。仙人名也。将显长仙久寿也。兼遣着常之病。丈六尚然。况凡夫耶。僧宗曰。据方所。以证非谬也
力士生地
案。法瑶曰。将显法身自在。有大我之力也。兼遣封我之患
阿利罗[跳-兆+(乏-之+(犮-、))]提河边
案。僧亮曰。云与熙连河。相去百里也。法瑶曰。出阎浮金之处也。水之净者。莫过此河。将显法身真实净也。兼遣保净之心也。僧宗曰。此言金沙。河流奔浚。以譬生死。金沙不动。以譬佛性。寄显生死之中有佛性也。在边者。寄明涅槃在彼岸也。又释应身无常。喻彼水流。法身常住。若彼金沙也。宝亮曰。亦称金泉河也。众水之最。世人所保。今破所爱。虽曰最净。犹是烦恼所得。当修无漏。以求常净也
娑罗双树间
案。僧亮曰。方有二树。合则八也。高五丈许。上合下离。其花甚白。其实如瓶。香味具足。今以二树鲜荣。二树枯悴。明法不偏也。昔道场偏说。所以一树。今日教圆寄之双也。法瑶曰。谓坚固林也。风霜不能改。四时莫能迁。以况法身金刚之质。老死不能变。念念不能易。常乐之相也。兼遣存常乐之意也。僧宗曰。所以名坚固者。为四天所护也。表佛所说法。四部所护。永不坠丧也。在林之间水之边者。处林则息乱。近水则清净。表明如来寂静。而无累也。宝亮曰。亦破着也。物情以往古诸佛。皆于此处涅槃。四天所守。谓为保固。今破云。此非坚法。若能不为四魔所坏。乃至坚也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
案。僧宗曰。此列同闻人也。凡四过列。第一与佛具至双林。不待光召。第二蒙三瑞方来。第三虽蒙三瑞。未能自遣。故变林催至。第四不待光召。诸佛知时。遣来同事。此即第一先列在佛边者也。比丘天竺语也。此以三义往释。谓乞士破恶怖魔也。宝亮曰。此列十四日暮从佛来此者也。彼国出家者之名也。此间无此名。但以三义美之。如怖魔等也。前后围绕者。回旋致敬也。智秀曰。此故是声光所召者耳。为欲依准余经序故。略标大数。别称在前也。然同闻有三种。一处同。二时同。三所闻法同。阿难于时。既在娑罗林外。是则时不同也。道慧记曰。大者皆是得道人也
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
案。僧亮曰。下文有释。彼土唯立三时。谓春夏冬也。二月是春和之中节。异耶。冬夏寒暑。偏也明也。昔说苦空。如彼之偏。今既二理双显。故取表于中和也。僧宗曰。此是荣枯交代之节。将明如来二种法身。舍迹归本者也。智秀曰。临涅槃时者。指说经之时也
以佛神力出大音声
案。僧亮曰。应感之事。本自佛境。不以声告。物莫知也。僧宗曰。菩萨二乘。亦有神力。不得称大。今言大者。佛之神力也。道慧记曰。此中有三瑞。又云。通哀叹以来。凡七瑞也。此声不从口出。故云神力
其声遍满乃至有顶
案。僧宗曰。谓色究竟天也。无色界中。彼无诸根。故不及也。宝亮曰。随有缘悉闻此。盖举其一隅耳。道慧记曰。推此声所极。正应二十恒沙国土也。下实谛中云。今声至二十恒河沙。以此而例。光明动地。亦应然也
随其类音普告众生
案。僧宗曰。六道不同楚夏之别。皆如闻而解也
今日如来应供正遍知(至)大觉世尊将欲涅槃
案。僧亮曰。因伪显真。寄灭表存也。僧宗曰。所以先举三德者。使怀德而慕善也。既内怀悲愍。故外能荫护。以此二心。等行于物。已为匪易。复能极如一子。弥见其难也。归依者。若慈母之赴婴儿也。舍者以遮风霜为用。譬大悲之力。有大方便。能令众生烦恼不起也。大觉世尊者。复举两号。以速其心也。宝亮曰。将欲涅槃者。非经题所称也。言无余涅槃耳。自鹿苑迄此。众生闻一教。增一疑。唯今第五时说疑心顿息。所以略举十号。使知佛恩之重也。道慧记曰怜愍不必[雨/复]护。不必平等。今以归依释怜愍。以为舍释[雨/复]护。以罗睺罗释平等也。慧朗曰。声中有五句。第一总称慈悲。谓怜愍[雨/复]护也。第二称慈用。谓如罗睺罗也。第三称悲用。谓作归依也。第四偏舍化。谓今欲涅槃也。第五催令来问。谓为最后问也
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
案。僧亮曰。众生厌苦。苦从惑起。灭苦要先断惑。惑有轻重。重名为见。轻者曰疑。疑尚须断。况复见耶。断疑唯佛可不问乎。僧宗曰。自此之前。唯说无常。今明常理。教与昔反。事则应疑。虽复言不指的。而意在于此也。宝亮曰。此是如来。最后宗极之教。故劝令问
尔时世尊于晨朝时
案。僧亮曰。上记日月。今记时也
从其面门放种种光(至)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声至有顶。语其上闻。光遍十方。语其四远。二文互出。事表未殊也。法瑶曰。口出其光。以表最极妙说之相也。僧宗曰。此第二相也。上以音声生解。此从光明得悟也。门以通为义。故以口为面门也。宝亮曰。种种色光者。昔经亦有此瑞。但出经者。表佛威光。故以种种为名也。智秀曰。向虽闻声。未测所之。是以放光示令知也
其中所有六趣众生(至)身体战栗涕泣哽咽
案。僧亮曰。向告令知。今除罪障也。僧宗曰。罪语于果。垢恼语因也。宝亮曰。此言灭者。据伏除也。谓睹光者。心缘胜境。三毒不得并起。但生净心。故云罪灭
尔时大地诸山大海皆悉震动
案。僧亮曰。垢障已除。恋慕情至。哀迷乱心。无由速集。故以神力动地。抑其哀情也。法瑶曰。无情尚动。况有心乎。以感时人。速令云集也。僧宗曰。第三相也。如来至德如地。以安群生。舍化归真。示之令悟也。智秀曰。见地动已。兴三种意。一者相劝且各裁抑。二者今当速往速往。三者设后有疑。无所咨问也。慧朗曰。此下有两阶。此即第一叙地动相也
时诸众生共相谓言(至)若减一劫互相执手
案。僧宗曰。既睹三瑞。宁得不悲。更相晓喻。设敦请之计也。宝亮曰。旧解云。众生若寿命一劫。则请之一劫寿。若半劫。则请半劫也。自意不然。盖随俗也。于时人情。愿佛住世。岂容指愿一切半劫。就少为言。恐多难冀耳。慧朗曰。此下第二阶有两意。第一先相晓劝也
复作是言世间虚空(至)如来不久必入涅槃
案。僧宗曰。如来道被大千。德荫三界。今入涅槃。世间空也。福尽者。福以感圣。圣既不应。所以知尽也。不善增长者。福既尽矣。恶所以增
又作是言世间虚空(至)设有疑惑当复问谁
案。慧朗曰。无救护者。此下举前声告之旨也。救者。举前怜愍大慈句也。护者。举前[雨/复]护大悲句也。贫穷者。举前等视如罗睺罗。大慈之用也。谓罗睺罗已得法财。我今未得。而佛舍我。方是贫穷也。无所宗仰者。举前为作归依也。孤露者。举前为世间舍。大悲之用也。一旦远离者。举前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也。设有疑惑者。举前今悉可问也。是以…
《大般涅槃经集解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