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二

  

卷第二(序品第一卷上)

  釋如是我聞一時 釋拘夷城 釋力士生地 釋阿利羅跋提河 釋娑羅雙樹 釋波羅奢華 釋優缽羅華 釋拘物頭華 釋分陀利華 釋曼陀羅華 釋波利質多樹 釋憍奢耶衣 釋摩詞跋多衣 釋迦陵伽衣 釋八功德水 釋默然不受 釋五門觀

  序品第一

  案。舊經雲盡命品。僧亮曰。諸經所不論者。其旨有叁。何者。一曰常住。二曰一體叁寶。叁曰衆生悉有佛性。然常住是經之正宗。余二爲常故說耳。今以壽命表常。略經之大體也。僧宗曰。序者由致也。將說正宗。若不序述由致。無以證信也。有二序。一曰現序。亦曰別序。二曰未來序。亦曰通序。如放光等瑞。爲當時由致。名爲現序。余經不同。故名別序。如是我聞五證。是阿難所請。名未來序。經皆有此。故名通序也。寶亮曰。此勸問門中有四段。第一當序名。第二純陀。略開常宗。第叁哀歎。舉勝修廣常。勸問。第四老少二人譬。催問也。智秀曰。有八事。第一稱如是。第二稱我聞。第叁稱一時。第四記住處。第五列同聞。第六舉時節。第七述集衆瑞。第八敘表息化之相也。法安曰。序品有叁段。初有六字。明阿難之言不虛也。次舉住處。示說法根本。後列時衆。明說法緣起也。就緣起中。有叁別。第一從爾時世尊與大比丘。訖前後圍繞。列常隨佛衆也。第二二月十五日。訖後諸天衆。此列爲聲光所召者也第叁大身菩薩來集。彼佛所遣。非聲光所召者也。慧朗曰。此品有兩段。前名通序後明別序也。就別序中有六別。第一明六道衆生。遇叁相故。生憂悲也。從以佛神力。訖當複問誰。第二列出家在家四衆。從時有無量。訖叁恒沙也。第叁列豪姓眷屬。從四恒沙。訖七恒沙也。第四亂列天龍鬼神。從八恒沙。訖河神設供也。第五變林顯涅槃相。仍明四天乃至梵王眷屬也。第六列無邊身眷屬也。明駿案。此品大開爲兩分。前通序。後別序。就通序中。自有五事。一如是。二我聞。叁一時。四住處。五同聞人也。別序中有五事。一從二月十五日。訖當複問誰。述叁種相。總敘見聞之者憂悲之至也。二從時有無量諸大弟子。訖河海諸神設供。別敘四衆及諸趣來集。叁述二種相。四列諸天及他方菩薩來集。從四天王。訖除一闡提。五述二種相。從爾時叁千大千世界。訖品也。前後凡叁述異相。合有七種。初則聲光動地。中則變林重閣。後則改穢收光也。再敘時衆。亦有七科。謂聖人及六道

  如是

  案。僧宗曰。如者不異之辭。明阿難所傳與佛說不異也。是者明即是佛說也。有兩物相似。亦曰如。故以是字。簡相似也。寶亮曰。如斯文理。並是佛說也。智秀曰。阿難所傳。與佛說不異曰如。言當于理曰是也。法智曰。阿難自明之辭也。金口所說。旨深意遠。非所仰測。而章句始末。正自如是也。慧朗曰。舊釋雲直指之辭也。謂如是之經。我從佛聞。非自造也

  我聞

  案。僧宗曰。夫親聞則淳。傳聞則澹。爲成上句。明非謬也。智秀曰。咨承有所。無自信之過也

  一時

  案。僧宗曰。佛加威神。又得佛覺叁昧。能一受領受。無所遺失也。爲成我聞句也

  佛在拘夷城

  案。亦曰拘屍那竭國。亦曰拘屍那城。法瑤曰。仙人名也。將顯長仙久壽也。兼遣著常之病。丈六尚然。況凡夫耶。僧宗曰。據方所。以證非謬也

  力士生地

  案。法瑤曰。將顯法身自在。有大我之力也。兼遣封我之患

  阿利羅[跳-兆+(乏-之+(犮-、))]提河邊

  案。僧亮曰。雲與熙連河。相去百裏也。法瑤曰。出閻浮金之處也。水之淨者。莫過此河。將顯法身真實淨也。兼遣保淨之心也。僧宗曰。此言金沙。河流奔浚。以譬生死。金沙不動。以譬佛性。寄顯生死之中有佛性也。在邊者。寄明涅槃在彼岸也。又釋應身無常。喻彼水流。法身常住。若彼金沙也。寶亮曰。亦稱金泉河也。衆水之最。世人所保。今破所愛。雖曰最淨。猶是煩惱所得。當修無漏。以求常淨也

  娑羅雙樹間

  案。僧亮曰。方有二樹。合則八也。高五丈許。上合下離。其花甚白。其實如瓶。香味具足。今以二樹鮮榮。二樹枯悴。明法不偏也。昔道場偏說。所以一樹。今日教圓寄之雙也。法瑤曰。謂堅固林也。風霜不能改。四時莫能遷。以況法身金剛之質。老死不能變。念念不能易。常樂之相也。兼遣存常樂之意也。僧宗曰。所以名堅固者。爲四天所護也。表佛所說法。四部所護。永不墜喪也。在林之間水之邊者。處林則息亂。近水則清淨。表明如來寂靜。而無累也。寶亮曰。亦破著也。物情以往古諸佛。皆于此處涅槃。四天所守。謂爲保固。今破雲。此非堅法。若能不爲四魔所壞。乃至堅也

  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前後圍繞

  案。僧宗曰。此列同聞人也。凡四過列。第一與佛具至雙林。不待光召。第二蒙叁瑞方來。第叁雖蒙叁瑞。未能自遣。故變林催至。第四不待光召。諸佛知時。遣來同事。此即第一先列在佛邊者也。比丘天竺語也。此以叁義往釋。謂乞士破惡怖魔也。寶亮曰。此列十四日暮從佛來此者也。彼國出家者之名也。此間無此名。但以叁義美之。如怖魔等也。前後圍繞者。回旋致敬也。智秀曰。此故是聲光所召者耳。爲欲依准余經序故。略標大數。別稱在前也。然同聞有叁種。一處同。二時同。叁所聞法同。阿難于時。既在娑羅林外。是則時不同也。道慧記曰。大者皆是得道人也

  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

  案。僧亮曰。下文有釋。彼土唯立叁時。謂春夏冬也。二月是春和之中節。異耶。冬夏寒暑。偏也明也。昔說苦空。如彼之偏。今既二理雙顯。故取表于中和也。僧宗曰。此是榮枯交代之節。將明如來二種法身。舍迹歸本者也。智秀曰。臨涅槃時者。指說經之時也

  以佛神力出大音聲

  案。僧亮曰。應感之事。本自佛境。不以聲告。物莫知也。僧宗曰。菩薩二乘。亦有神力。不得稱大。今言大者。佛之神力也。道慧記曰。此中有叁瑞。又雲。通哀歎以來。凡七瑞也。此聲不從口出。故雲神力

  其聲遍滿乃至有頂

  案。僧宗曰。謂色究竟天也。無色界中。彼無諸根。故不及也。寶亮曰。隨有緣悉聞此。蓋舉其一隅耳。道慧記曰。推此聲所極。正應二十恒沙國土也。下實谛中雲。今聲至二十恒河沙。以此而例。光明動地。亦應然也

  隨其類音普告衆生

  案。僧宗曰。六道不同楚夏之別。皆如聞而解也

  今日如來應供正遍知(至)大覺世尊將欲涅槃

  案。僧亮曰。因僞顯真。寄滅表存也。僧宗曰。所以先舉叁德者。使懷德而慕善也。既內懷悲愍。故外能蔭護。以此二心。等行于物。已爲匪易。複能極如一子。彌見其難也。歸依者。若慈母之赴嬰兒也。舍者以遮風霜爲用。譬大悲之力。有大方便。能令衆生煩惱不起也。大覺世尊者。複舉兩號。以速其心也。寶亮曰。將欲涅槃者。非經題所稱也。言無余涅槃耳。自鹿苑迄此。衆生聞一教。增一疑。唯今第五時說疑心頓息。所以略舉十號。使知佛恩之重也。道慧記曰憐愍不必[雨/複]護。不必平等。今以歸依釋憐愍。以爲舍釋[雨/複]護。以羅睺羅釋平等也。慧朗曰。聲中有五句。第一總稱慈悲。謂憐愍[雨/複]護也。第二稱慈用。謂如羅睺羅也。第叁稱悲用。謂作歸依也。第四偏舍化。謂今欲涅槃也。第五催令來問。謂爲最後問也

  一切衆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爲最後問

  案。僧亮曰。衆生厭苦。苦從惑起。滅苦要先斷惑。惑有輕重。重名爲見。輕者曰疑。疑尚須斷。況複見耶。斷疑唯佛可不問乎。僧宗曰。自此之前。唯說無常。今明常理。教與昔反。事則應疑。雖複言不指的。而意在于此也。寶亮曰。此是如來。最後宗極之教。故勸令問

  爾時世尊于晨朝時

  案。僧亮曰。上記日月。今記時也

  從其面門放種種光(至)乃至十方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聲至有頂。語其上聞。光遍十方。語其四遠。二文互出。事表未殊也。法瑤曰。口出其光。以表最極妙說之相也。僧宗曰。此第二相也。上以音聲生解。此從光明得悟也。門以通爲義。故以口爲面門也。寶亮曰。種種色光者。昔經亦有此瑞。但出經者。表佛威光。故以種種爲名也。智秀曰。向雖聞聲。未測所之。是以放光示令知也

  其中所有六趣衆生(至)身體戰栗涕泣哽咽

  案。僧亮曰。向告令知。今除罪障也。僧宗曰。罪語于果。垢惱語因也。寶亮曰。此言滅者。據伏除也。謂睹光者。心緣勝境。叁毒不得並起。但生淨心。故雲罪滅

  爾時大地諸山大海皆悉震動

  案。僧亮曰。垢障已除。戀慕情至。哀迷亂心。無由速集。故以神力動地。抑其哀情也。法瑤曰。無情尚動。況有心乎。以感時人。速令雲集也。僧宗曰。第叁相也。如來至德如地。以安群生。舍化歸真。示之令悟也。智秀曰。見地動已。興叁種意。一者相勸且各裁抑。二者今當速往速往。叁者設後有疑。無所咨問也。慧朗曰。此下有兩階。此即第一敘地動相也

  時諸衆生共相謂言(至)若減一劫互相執手

  案。僧宗曰。既睹叁瑞。甯得不悲。更相曉喻。設敦請之計也。寶亮曰。舊解雲。衆生若壽命一劫。則請之一劫壽。若半劫。則請半劫也。自意不然。蓋隨俗也。于時人情。願佛住世。豈容指願一切半劫。就少爲言。恐多難冀耳。慧朗曰。此下第二階有兩意。第一先相曉勸也

  複作是言世間虛空(至)如來不久必入涅槃

  案。僧宗曰。如來道被大千。德蔭叁界。今入涅槃。世間空也。福盡者。福以感聖。聖既不應。所以知盡也。不善增長者。福既盡矣。惡所以增

  又作是言世間虛空(至)設有疑惑當複問誰

  案。慧朗曰。無救護者。此下舉前聲告之旨也。救者。舉前憐愍大慈句也。護者。舉前[雨/複]護大悲句也。貧窮者。舉前等視如羅睺羅。大慈之用也。謂羅睺羅已得法財。我今未得。而佛舍我。方是貧窮也。無所宗仰者。舉前爲作歸依也。孤露者。舉前爲世間舍。大悲之用也。一旦遠離者。舉前大覺世尊。將欲涅槃也。設有疑惑者。舉前今悉可問也。是以…

《大般涅槃經集解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