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经疏部」经文1763卷37页码:P0377
梁 宝亮等集

  《大般涅槃经集解》六十七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从学至无学。相续有二说。佛性果亦如是者。亦三世摄也。僧亮曰。若未得无上道果时。故是缘因佛性。悉三世摄。果则不然者。谓佛果性也。有三世者。十住以还。缘因性有非者。佛果佛性也。后身菩萨佛性因故。亦三世摄。果亦如是者。此是十住以还缘因性。前念为因。后念为果。亦三世摄也

  九住菩萨佛性六种(至)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已断结习。粗惑已灭。说常不同。后身常也。宝亮曰。既一向在观。无复出入。故余常名也

  八住菩萨下至六住(至)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八住下至六住。未断见习。故说无常。无三界烦恼。故说善也。宝亮曰。九住十住。同得常名。而八住以还无者。故知八地初心。犹应有出入观也。中忍已上虽无。夺不与名也

  五住菩萨下至初住佛性五事(至)四可见五善不善

  案。僧亮曰。善不善者。类三界烦恼。说不善也。宝亮曰。善是缘因。不善是境界因也。六住虽有无色界细惑。为苦用轻。不甚迫心。故不与境界名也

  善男子是五种佛性(至)故得言有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上称第三问。兼答第一广分别已竟。今还结第三也。七种六种是缘因。阐提现在无也。五事有不善。虽是烦恼。非断善烦恼。于阐提亦是当有也。宝亮曰。上来所明。佛性断善根人。必皆得故。故言有也

  若有说言断善根者定有佛性定无佛性是名置答

  案。僧亮曰。答第四问也。明有是未来有无是现在无也。答以决定。而佛性不定。若作定说。而疑者不决。不应置答。若说不定。所疑以决。不须重答。是名置答也。法瑶曰。答前亦有亦断问也。断善根故。不得言定有也。善根还生。不得言定无也。可言亦有无者。此明万善缘因性也。宝亮曰。答第三难也。答意云。不可定说有。不可定说断。若言定有定无。此名置答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我闻不答(至)何因缘答而名置答

  案。僧亮曰。如余经说。不答名为置答。故发问也

  善男子我亦不说置而不答乃说置答

  案。僧亮曰。语少也。应云不但说置而不答。乃名置答。义现于下也

  善男子如是置答复有二种(至)以是义故得名置答

  案。僧亮曰。一不答名置也。二答而置也。不答而置者。止无义之问也。答而置者。去其偏着之情也。宝亮曰。自有不答。亦名置答。自有答而呵止。不为解释。亦名置答也。佛今用后解故云遮止。莫着也。道慧记曰。我亦不说置而不答者。不答乃名置答也。又曰。亦不说不答。是置答也。又曰。亦不说置不答也。乃置而为答也。一者遮故遮其执也。二者莫着不听其定着也。两种置答。通有此二义也。又曰。遮止者。是说置答也。莫著者。是默然置答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非是过去现在未来

  案。僧亮曰。上未说因体。今更问也。僧宗曰。更问出体相。令人识也。宝亮曰。上解佛果非三世。其义乃了。但果名滥于生死。迦叶致问。显此旨也。智秀曰。上虽明性。从于因果三世摄不摄义。未出其体。今发问以显之也

  佛言善男子五阴二种(至)亦非过去现在未来

  案。僧亮曰。此普是因中也。始者为因。金刚为果。犹是有为。不免三世也。言亦非谓佛果也。宝亮曰。因之与果。俱三世摄。前念五阴为因。后念五阴为果。故因果俱三世也。非三世者。唯果佛性独脱也。智秀曰。正答问也。若是变易地带应。故具五也

  善男子一切无明烦恼等结(至)如来佛性犹如醍醐

  案。僧亮曰。正因性也。上说佛及十地佛性不同。未说凡夫佛性。今从凡夫至佛。更以譬说辨其精粗也。得善五阴者。缘因性有漏善。须陀洹以上。辨无漏有精粗。从正因生也。僧宗曰。此辨正因性也。言此神明是佛正因。因此能生善五阴。乃至菩提。以众生如杂血。以有烦恼在体故也。如众生皆精血得成。明虽有佛性。要假万善。得成佛也。须陀洹。斯陀含。同断欲界思惟未尽。有少善故。佛性如乳也。那含断欲界尽。譬酪。罗汉三界惑尽。譬生苏。缘觉至十地菩萨。断三界外惑。如熟苏。佛如醍醐也。宝亮曰。分别两问既竟。更总收一切万法。无明等死。无非佛性。或正因。或缘因。或境界因。随义往取。尽能助果。故是佛性。通论既竟。欲使其旨无遗。仍该明凡夫令事都尽。是以谈众生佛性。如杂血乳。善恶未分。义言杂也。乃至众生佛性。阶给之异。如文所说也。智秀曰。上唯明菩萨。未出凡夫及小圣人。又虽明佛性可得。盖约因中诸人说为不同。然未释其所以。故此中并显之。明因中诸法。皆有能得之义。以此为异也

  善男子现在烦恼(至)佛性亦尔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草譬凡圣佛性也。牛譬后身菩萨也。牛食草即成醍醐。譬后身见性。即成佛也。僧宗曰。以有现在烦恼。故不得睹。岂得言无耶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断善根人有佛性耶

  案。僧亮曰。广上置答。未来未起。阐提不应说有佛性也。僧宗曰。犹执见有为难也。宝亮曰。明义粗障欲结还生之旨。故迦叶更致此问也。智秀曰。迦叶亦同未违。所以有问也

  佛言善男子如诸众生(至)佛性力因缘故还生善根

  案。僧亮曰。凡有者。有三世也。众生是相续假名。总三世为一有皆属之。终不能生果者。明未至无用。三有用别。现有则能断也。未有则生也。故说定无矣。僧宗曰。有过去业。现在有果。未来业未起。故不得有果也。佛性乃非三世。而现有烦恼故。善业则无。以不见佛性。便义说为断。非为永断。以未来佛性因缘。故还得生也。宝亮曰。佛今还以譬辨。如众生有过去业。故招现在果。虽有未来。而业未有。故不能生果。果虽未生。以现在烦恼因缘故。能断善根。以未来善业因缘力故。故能还生也。智秀曰。佛约业以明义也。有业则得果。有众生则能得佛。故言有佛性耳

  迦叶言世尊未来云何能生善根

  案。僧亮曰。上言未生无果。今问其生义也。道慧记曰。问意以未来无善。云何能生于善耶

  善男子犹如灯日(至)亦复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法起名生也。日性是明。虽复未起。性自无闇。名为破闇。善恶之性。性自相违。善生则恶灭也。宝亮曰。此人乘过去善为因。现在善知识为缘。则能灭恶生善也。智秀曰。虽未出性能破闇。佛性未来。能生善根。其如此也。是少分譬。可善消息取之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众生佛性非内非外

  案。僧亮曰。广上分别答也。以偏执生诤。终断善根。分别中道。去其偏执。此皆答不得定说之义也。法瑶曰。色阴为外。四阴为内。缘因性耳。正因佛性非色。非内非外也。上来非内非外。非有非无。中道义也。是以复发斯问也。僧宗曰。此大段第三也。若论得旨。则不假复明。犹人未解故。尔就上明还生明佛性三世摄。将来作佛。要修善故得作佛。自下中道观。是以次明此中道。可有七段。第一以合用明中道。第二非有非无。以释成内外明中道。第三寄乳酪遣执。以明中道。第四明如来有随自意语。明如来所解。不同凡夫。正以不善。解诸法因果。随物而说。岂可随语生着耶。第五明寄七种语以遣着。有因语果语。自有因中说果。自有果中说因。云何于此生着。第六还定因果。明有果时无因。因时何得已有果耶。第七寄七种人譬明也。云何言非内非外者。难佛前句也。宝亮曰。此下第二大段。明中道佛果。佛性非内非外。上师子吼品。以明果非即正因中有。亦非缘因中已有。然复不离五阴得故。言非内非外。今此中明一切法善恶等。尽是佛性。恐人情迷故。迦叶谬领。即捉上语作难也。谓若一切法。尽是佛性者。是为无一法而非者。上何故言佛性非内非外耶。智秀曰。上明当性是众生有。复言即是五阴。恐物情偏执。用乖理衷。此第三大段。为除惑执。辨明中道。显当果之性。非是有无离于内外也。有三别。第一从此讫三种。正显中道性。非内非外离有无。第二讫恒河譬。最后随自意语。举如意语。可得随缘。说为多种。况明佛性。不可定执耶。第三科简虚空与佛性之异也

  佛言善男子何因缘故(至)众生佛性是中道耶

  案。僧亮曰。谓汝先已解。解则不应复问。而今问者。则是失解也。僧宗曰。指前师子吼品。已广明中道。今不应复问也。宝亮曰。此中佛意。谓我之所言。非内非外者。乃果性不在内不在外。此为中道耳。汝何忽失意作此问也。慧朗述昙爱曰。上云不善五阴。及善五阴。悉佛性故。迦叶复问。若使五阴是佛性者。云何而说非内非外耶。欲令广释内外有无二种中道。道慧记曰。圣说不定。中道之理。既不可定执。众生云何作定执耶。欲令去着会中道故。发问求解也

  迦叶言世尊我实不失意(至)不能解故故发斯问

  案。僧亮曰。迦叶承旨。仍拂迹也

  善男子众生不解即是中道或时有解或有不解

  案。僧亮曰。明一切法。皆是中道。不应偏执也。僧宗曰。众生不解即是中道者。谓不解即惑。惑时无解。是则非内。解时无惑。是则非外。故云即是中道。宝亮曰。谓众生不解。无有自性故。次此下云。或时有解。或时无解。解与不解。二俱从缘。众生亦是从缘。相与无性。尽是中道。但使不执令二彼俱虚也。若不如是。是则偏着矣。道慧记曰。分中道文为八段。第一明内外中道。第二辨有。第三去执。第四显三种语。亦是去执。第五显七种语。第六简定因果。第七以七人通譬因果。第八偏为果作譬也。此第一明内外中道也。智秀曰。迦叶已申其执意。意在为物。佛自此下广显中道也

  善男子我为众生得开解故说言佛性非内非外

  案。智秀曰。此下二种。辨中道。此下第一先明非内非外中道。以破异人所执也。后第二寄六种因缘。虚空菟角等。明不有不无中道

  何以故凡夫众生或言佛性(至)离阴而有犹如虚空

  案。僧亮曰。举异执也。略有二种。第一器中果者。虽器无果。而性在阴中。离阴则无也。第二如虚空者。佛性是常。五阴无常。如空性阴所不摄也

  是故如来说于中道(至)故名中道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常是果性。无常是因性。二俱性不偏。名为中也。僧宗曰。凡夫所计。理则不然。佛性之理。理非内外。先举六入。以显义也。若言但内二。俱不当也。今言佛性。假内假外。合用者。即有正因。即有境界因。不离此而成。故就合用之功。以为中道也。就辨合用中。有五翻。此即第一翻也

  复次善男子云何名为非内非外(至)是名分别答

  案。僧宗曰。第二就缘因。以明合用也

  复次善男子或言佛性(至)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案。僧宗曰。第三就果上真应。明合用也

  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至)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案。僧宗曰。第四就闻慧思慧。以明合用也

  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至)亦内亦外是名中道

  案。僧宗曰。第五略举行。明合用也。大意为显因果非内非外耳。支流有此五翻。明合用也

  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至)亦内亦外是名中道

  案。僧宗曰。宝珠以常现为内。金藏以不现为外也

  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至)众生佛性非有非无

  案。僧亮曰。辨有无相续中道也。虚空于人。不可见有常。不可见定有也。佛性亦不可见有非常。不可见不定有。有不同空。是有中道也。菟角于人。是无定无也。佛性于人。是无不定无。是无中道也。非有非无者。非虚空之有。非无非菟角之无。亦有者。是当有也。亦无者。是现无也。僧宗曰。此第二以非有非无。释内外也。言所以尔者。正以非有故非内。正以非无故非外。佛性虽有。非如虚空者。言虚空体无。故见在于人有用。佛性见虽无。而当必有。不同空也。无故不同菟角者。言菟角是永无。此性非永无。故不同也。宝亮曰。外道计虚空是定性有法。然佛性虽有。而是当有之有。不同外道所计之有也。又不同菟角之无。菟角必不生。佛性是可生。岂得同此之永无之无也。道慧记曰。明虚空于现在虽有。而虚空终不可睹见。而佛性之有。可以心眼了了睹见也。内则是有。外则是无。不内故非有。不外故非无。所以是有无中道也。智秀曰。第二寄六因缘。辨非有非无中道也。此第一因缘也

  善男子若有人问是种子中(至)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以譬申其旨也。时节有异。其体是一者。花菓是树分。而树是有分。树分则时异。有分则体一。体一则有。时异则无也。僧宗曰。明诸法非先有无。况正因佛性。非有无也。宝亮曰。外道计言。外四大力强。能增长内四大。而内四大力弱。不能增长外四大也。今佛言不尔。无有外四大力。独能增长内四大者。何以然。如谷子是内。地水等是外。若言力强故能增者。何故水土与谷子。初并时不即生。要待后时方生。而不尔。当知先有谷子为正因。后得水土为缘因。故次第得生。何容直外四大力。能增长于内四大耶。智秀曰。第二因缘寄辨种子。以明理也。所以者何。以下逆取伏难之意也。明虽复果不即子而有果必关子。虽复时节先后而始终。得为不异一假。故得称言子有于果也

  若言众生中有佛性者(至)应定答言亦生不生

  案。僧亮曰。已释中道竟。今举其以明乖中道也。有净不净者。释学与无学。相续是一。不净名学。谓众生也。净名无学。谓佛也。岂容学中。别有无学耶。定言亦生不生者。中道之旨既显。合结劝。令识定答之要也。智秀曰。复释一伏难也。缘闻上说。及释伏难。便生执云。别有果法。已在因中。今明众生即是者。约不异假以明众生当得作故。故言即是以义而推。不得别有果法已在因中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般涅槃经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6】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