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经疏部」经文1763卷37页码:P0377
梁 宝亮等集

  《大般涅槃经集解》六十八 ▪第3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信首五根立。资斯之解。入见谛道。断示相惑尽。成须陀洹人也。缘一谛者。得四谛平等。正观现前。无复四异。唯空慧相随。若在五方便时。犹有想受等异。缘四谛之别。今者苦忍初心。会无相故。得缘灭谛名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二者非因见因三者疑网

  案。僧亮曰。一谛者。断结一时见谛。可以为证也。僧宗曰。欲闻会二经也。此中有四问。下次第答也。宝亮曰。此第一问。请会教也

  世尊何因缘故名须陀洹遍观四方

  案。僧亮曰。第二问何故名遍观四方也

  复何因缘名须陀洹

  案。宝亮曰。第三问得名之意也

  复何因缘说须陀洹喻以错鱼

  案。宝亮曰。第四问所以喻取譬于鱼

  佛言善男子须陀洹人(至)是故如来方便说三

  案。僧亮曰。常所起者。身见疑也。难识者。难可断也。烦恼因者。身见也。对治怨贼者。戒定慧也。方便说三者。释所以但说重也。僧宗曰。身见诸惑之本。[雨/复]于慧品。戒取违于正道。[雨/复]于戒品。疑则遍[雨/复]。触事不成。此三所以重分别。则无量也。宝亮曰。以三重者除故。四十里水。亦自枯矣

  如汝所问何因缘故(至)坏大怨者谓四颠倒

  案。僧亮曰。答第二问也。内外者。爱结是内。嗔慢是外也。宝亮曰。须陀洹人。观于四谛。得四种功德。二据所得。二据所除也

  如汝所问何因缘故(至)以逆流故名须陀洹

  案。宝亮曰。非对番名。但义中训释耳。谓断见谛一厢结尽。不复遂生死流。故受此名

  迦叶菩萨言世尊若从是义(至)不得名为须陀洹耶

  案。僧亮曰。若从此义。斯陀含以上。皆逆流也。名不应异。宝亮曰。三果皆备上二义。何犹初果耶

  善男子从须陀洹(至)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

  案。僧亮曰。先断得名是旧。后断更名为客也。是人亦名须陀洹者。是第二果人。初果无二名也。解脱者。解身也。僧宗曰。凡夫名是旧。须陀洹名是客。又云。圣中作客旧须陀洹名旧。三果名客。故以先得名须陀洹也。流二种者。伏结涅槃永断道也。亦名菩萨者。向以佛名须陀洹以上同化也。今以下同上也。一者利根。二者钝根者。炎解义也。宝亮曰。一切众生。名有新旧。但未得圣者。有凡夫时名得。已后更立新字异名。更互乃至佛也

  善男子如汝所问何因缘故(至)是故坚持其心不动

  案。僧亮曰。喻以错鱼。凡四事下。自合譬也。宝亮曰。错鱼有四事。喻初果有四德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何故不名为须陀洹

  案。僧亮曰。上云先得。今问为先得道。为先得果。为定之也。宝亮曰。问有两关。一问苦忍。二问超越人也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须陀洹

  案。僧亮曰。定所言初者。在果不在道也。僧宗曰。一答则两难。皆塞也。何者苦忍先得而非果。所以名向超越那含果。而非初。所以不名须陀洹也。宝亮曰。先答也

  如汝所问外道之人(至)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案。僧亮曰。那含非初得也。尔时八智具十六行者明超者是初得。僧宗曰。若依数经。须陀洹证六智为果。未得尽无生。未得根本禅心。不得他心智等。非证果之心。是则无八智。亦言少分尽无生也。今一解云。见智比智观见。在四谛为四。过去未来。四谛为比。是则合谛分世。为八智十六行。若合世分谛。言此人具得。此故证须陀洹也。宝亮曰。明无此超法。彼家所以作此义者。用等智断结。故凡夫时。以断思惟烦恼。后断见谛结尽。直超证那含。今明等智本是伏结。非永断道。及见理生解。要先断见谛。次断思惟。此人直经果心。而过不出观非是超也。尔时具八智者。那含不复观四谛比现八智作因。唯用一灭谛智。为因得果。岂得以第三果。名须陀洹耶

  迦叶言世尊得阿那含(至)何故不得名须陀洹

  案。僧亮曰。将第三果。亦得此法。还复并也。宝亮曰。明此那含人。亦得八智。同作十六行观

  善男子有漏十六行有二种(至)以是因缘喻以错鱼

  案。僧亮曰。共者。内外凡夫。共舍凡得圣故名。初果阿那含。以迳二果非初舍。所以共也。暖法已前外凡夫。亦得行十六行。内外共也。不共文隐。暖法以上。及四果皆不共。何者后摄以为果知共。不但有漏也。向果暖法已上皆向也。是世间无漏。通称无漏。八智亦尔。说超者道比智成果。舍七不舍八。此言舍八。非但十六世俗。不断结。无超越明矣。佛有超语。迦叶问者何也。能伏三空结者。利根于下。以有厌也。迳初二果不住。至第三乃住。佛为住处。说超惑者。谓不经初果失旨也。迦叶问正以缘一谛者灭谛也。无穷生死。为四倒所迷。暖法以来。须别缘四谛。助成初果。重倒已灭。不须四也。僧宗曰。分解各有处也。须陀洹见谛道中行。阿那含思惟道中行也。有漏十六行二种者。凡五方便。都名有漏。若四意止。则外凡夫共。所以尔者。言四意止。人犹可有退。还外凡夫。理与外未得分隔。是以名共。若入暖法。法根立转。得法空照理。永不复退。分绝凡夫。故名不共也。无漏十六行。二种初入见谛。未得须陀洹果。尔时名若第十六心证果。名为得果。八智亦有二种。若是第十五心已还。尔时见智比智。悉名为向。若第十六心证果已。尔时作见比智。观四谛。名得果观。须陀洹舍共。得不共者。不言舍前四意止。中前久已舍。今言舍者。还是见谛中十五心。同是向中共行十六也。今舍无漏共。得果不共也。若当证果时。乃不作十六行。但使在果心。自不复与向共。乃至舍向八智。得得果八智。那含不如是者。言须陀洹分解见谛。向中行初成。须陀洹那含。已经二果。分解思惟也。果异向异。岂得同耶。须陀洹缘四谛。那含缘一谛者。还就与脱受名耳。犹如世第一法。亦皆缘平尔时见有情多。识空意少。若入无相行。是则空心胜。是以从不如地第一法。约有受名。无相行乃未能都妄有心。但空缘明胜。约无受名。今须陀洹。亦缘一谛平等。正以不及那含。还名言缘四谛。实不缘四也。宝亮曰。此答意。始终次第。辨行阶级。然后释所以不得之意也。有漏二种者。谓四念前十六行。此与外凡夫共。从四念以上十六于时不复共也。无漏二种者。向果者。苦法忍已上。至十五是果者。得须陀洹时。乃无十六之别。但证本所行。故言具十六也。八智亦二者义如上也。然无相行中。亦无八。但目因时名也。舍共十六者。四念前也。得不共者。内凡夫也。舍向果八智者。苦忍以上十五心也。得得果八智者。果时明了也。那含不如是者。正释二人因异也。得须陀洹果后唯观一灭谛。不复以十六行八智为因。云何名那含为初果耶

  遍观已行者即是斯陀含人(至)遍观方已为食故行

  案。僧亮曰。第五人。进修思惟。故名行也。僧宗曰。既经初果。观于四谛。今复行向涉思惟。断粗贪粗嗔思惟六品也。宝亮曰。第五斯陀含人。为断三毒故。进修涉道。义如错鱼为食故行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般涅槃经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5】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