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经疏部」经文1764卷37页码:P0613
隋 慧远述

  《大般涅槃经义记》六 ▪第11页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释非大。于中初法。如豌豆下四喻显之

  下次明其所成是大。文别有二。第一正明所成是大。二先得世下举小显大。前中菩萨住于初地名曰大慈就处总指。下别显之。言何以故征前起后。下对释之。句别有三

  一于阐提大恶众生堪忍不嗔故名大慈。先举阐提次明不嗔。以是下结

  二能广益故名为大。除无利益名大慈者明能拔苦。欲与利乐名大悲者明能与乐。余处多说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今以何故说慈拔苦悲与乐乎。释言。慈心正欲与乐。若不除苦乐则不生故说除苦。又与乐故苦事不起故说除苦。悲心正欲拔众生苦。若不与乐苦则不去故说与乐。又除苦故乐事得生故说与乐。于生心喜名大喜者。见生得利等皆庆之故名大喜。舍中泛论具有七种。一心性平等名之为舍。二于众生舍离一切怨亲之碍故名为舍。三见众生究竟解脱放舍名舍。四舍一切贪嗔等过故名为舍。五证空平等舍离众相故名为舍。六以己善根施与众生名之为舍。七利众生无所悕望故名为舍。故维摩云。有所福祐无所悕望故名为舍。今此且依三义释之。无所拥护名为大舍是前第二舍离怨亲。以无偏亲故无拥护。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名舍是前第五行空平等名之为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是前第六舍五善根与他名舍。问曰。已善云何施他。愿以己善饶益于彼。后得乐时如愿能益故名为施。此是第二广益名大

  四三唯四无量能令已下能生广行故名为大。唯四能令增长具足六波罗蜜辩胜过劣。余不必尔举劣显胜

  上来正明所成是大。自下第二举小显大。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乃发三菩提心方得出世正明菩萨从小入大。因世已下总以结之

  自下第五明四无量实益不虚。迦叶先作无益之难。后佛明益。难中有三。一明慈观不真。二若非虚妄实与乐下明慈无实益。三若实不得乐如佛所说我念往下执因疑果

  前中初法次喻后合。下结明虚。法中世尊除无利益牒前大慈。与利乐者牒前大悲。实无所为略显不真。如是思惟即是虚等广显不真。喻中有五。合文可知。虽口发下结以明虚

  第二难中若非虚妄实与乐者以理定佛。而诸众生何故不以佛菩萨力一切受乐即事以征

  第三难中执因疑果。若当真实不得乐者牒上虚因。如佛说下举其实果。若不实者云何得与此义相应执因疑果。就举果中如佛说等别明慈果。独修慈心乃得下结。别中先明修慈生梵。次为帝释。后作轮王。生梵正报。帝释轮王是余残果。余文可知

  下佛先叹。说偈下答。答中还三。一对上后难辩明慈心有实果报。二夫修慈者实非妄下对上初难明其慈观是实不虚。三迦叶白菩萨思惟悉是真下对前第二辩明慈心有实利益

  初中四偈。其第一偈对一众生明其劣慈。其第二偈对一切生以显胜悲。先举悲心。是名已下叹以显胜。后之两偈举他广施对上劣慈比校不及。显前胜悲果实无穷。设使五通明福田净。五通行净故偏举之。悉满大地彰福田多。有自在主奉施所安。象马种种明施物广。其自在主能为广施故偏举之。此施得果虽复无量。欲比向前一众生中所修一慈。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况能令加。十六亦是一数之门。如一斤物十六两等。于彼劣慈尚不相比。何况胜悲

  第二段中夫修慈者实非妄想谛是真实总明慈实。若是声闻缘觉已下别明慈实。慈若有无非有无下就实叹胜。初总可知

  别中初先开列两门。若是声闻缘觉之慈是名虚妄。是第一门举妄题真。虽复生心不能实益故名虚妄。诸佛菩萨是实不虚。是第二门辩真异妄

  下广显之。云何知耶征前起后。云何得知二乘慈虚佛菩萨实。下对显之。先广后门明佛菩萨慈是真实。慈若无常是声闻下广上初门辩明声闻缘觉慈虚。明佛菩萨慈是实中先明菩萨慈是真实。能为善者名实思下明佛慈实。菩萨慈中三门辩实。一有实用故名为实。二能为实治故名为实。三能生实行故名为实。初中先别。当知下结。别中观土以为金等约就外法以明实用。观实众生为非生等约就内法以明实用

  第二段中先问。次辩。以是下结。辩中谓能断除烦恼总明实治。夫修慈下别明实治

  第三段中四无量心能为一切诸善根本总明慈等能生实行。下别显之。别中且就一慈以论。余类可知。于中先明出生大乘不共善法。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慈为本下出生三乘共行善法

  前不共中四无量心皆能出生。且论慈行。慈行实能生一切善。且说布施。若不见贪无缘生慈若不生慈则不能施反明无慈不能行施。以施因下顺明有慈故能行施。此言略少。若具应言由见贫穷故生慈心。由生慈心故能行施。以施因缘令生得乐

  所谓已下广辩施相。先列施物。如是施时心无系下明其施心。心中有二。一自行心净。二菩萨施时慈心等下化他心净

  自中依如相续解脱说施有五。一者无障。亦名无疑。谓行施时断离悭障。二者无顾。不求名利及与恩报。三者无过。修行施时不离烦恼无方便过。四无妄想。心无分别。五回向菩提。今此具有

  先明无障。如是施时心无系缚明其无悭。不生贪着彰其无贪。远离此二故云无障。次明回向。以施回向阿耨菩提

  下明余三。无顾无过合为一门。无妄想者别作一门。文中初先开列两门。心无依止是第一门。略明无顾及明无过。妄想永断是第二门。略明无妄

  下广显之。先广无依。句别有八。一不为怖而行布施。二不为名。三不为利。四不求人天所受快乐。五不生憍慢。谓于受者及他人所不起慢高。六不望前人现在反报。七不诳他。以其实物如实施与。八不求富贵。此之八句广上无依。此八句中第五不慢第七不诳广显无过。余显无顾

  凡行施下广前妄断。于中初先正明离妄。菩萨若见持戒以下举过彰离

  前中初明不著有相。虽不见下不着无相。常行施故

  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初明由分别故不能行施。次明菩萨不行施故不具檀度。后明菩萨不具檀故不得菩萨

  喻中但喻向前初句。于中有四。一由乞生悭喻。二其人下诸佛菩萨教修惠施喻。三彼人下妄想分别喻。四如是痴下分别妨施喻。初中如人喻彼悭者。箭喻乞人。由彼乞求发其悭病名被毒箭。第二段中诸佛菩萨亲益其人名为眷属。为令其人破离悭病安住善法名欲安隐为除毒矣。访求施法名为命医。教依施法发遣乞者名为拔箭。第三段中由生分别停其施意是故说言且待莫触。我今已下正显分别。于中有三。一分别乞人推其来处故言是箭从何方来。问其遣者故言谁射为是刹利婆罗门等。二分别其行。竹耶柳耶分别其戒。戒有坚软。坚者如竹。软者如柳。其镞铁下分别其慧。慧能破障故说为镞。慧依教生是故问言何治所出。慧有坚软故复问言刚耶。柔耶其毛已下分别其定。定能正心如毛直箭。故以喻之。定必在人。人有凡圣。是以问言是何鸟翼乌耶鹫耶。三分别乞辞。由彼乞辞能生悭病故说为毒。辞有自作他教之别。是故问言为从作生自然而有。辞有美恶故言人毒蛇毒耶。此第三竟。第四段中明由分别妨行施业。是以呵言如是痴人竟未能知寻便命终

  合中初言菩萨亦尔合初人也。若行施时第二段。分别受等合第三段。终不能下合第四段。于中还三。一由分别不能行施。二不行施故不具檀度。三不具檀故不得菩提

  上来一段自行心净。自下第二化他心净。于中初明化他之心。布施食时常作愿下明化他心愿。中具明四无量心。皆初法说。后喻显之。愿中有八。文显可知

  上来明慈出生大乘不共善法。下次明慈出生三乘共行善法。于中初总次别后结。总中声闻缘觉等善慈为根本明末依本。菩萨修慈能生如是无量善根明本生末。慈为众生修诸善行故生一切。所谓下别。于中先明生二乘善。菩萨佛智生大乘善。二乘善中有方便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从初乃至世第一来明方便道。方便道中初至三观声闻观行。十二缘等缘觉观行。燸等四心通明声闻缘觉观行。就初分中。所谓不净出息入息五停心观具应有五。且举此二。无常生灭是其总相。四念处者是其别相。四念处观依行次第。先别后总。今据说时先总后别。七方便者且就色说。余类可知。所谓观色色集色灭色对治道色味色过及与色出。依如毗昙。前四在于四现忍心乃至见道。后三修道。若依成实。此七同在闻思地中。三观处者。依如毗昙。观阴界入名三观处。此观在于总相念处。若依成实。观法无常苦与无我名三观处。此观在于四现忍中此等。皆是声闻观行。十二因缘无我观者是缘觉观。煗顶已上二乘同观更无差别。言见道者。依如成实。见四谛空名为见道。若依毗昙。见于四谛十六圣行从苦法忍至道比忍此十五心名为见道。言修道者。道比智后重缘谛理断诸烦恼名为修道。此句是总。正勤等别。别中先明三十七品。义通上下。今此偏就修道中说。次说四禅。广如别章。四无量心如上广辩。八解脱者。内有色相外观色一。内无色相外观色二。净色解脱以为第三。空处第四。识处第五。无所有处以为第六。非想解脱以为第七。灭尽解脱以为第八。义如别章。八胜处者。分前三脱以为八处。内有色相外观色少是初胜处。内有色相外观色多第二胜处。内无色相外观色少第三胜处。内无色相外观色多第四胜处。青黄赤白复以为四。通前八也。八中初二是初解脱。次二是其第二解脱。后四是其第三解脱。一切入者十一切入。依余经论。青黄赤白地水火风是其八种。空处识处复以为二。通前为十。若依此经。于前十中除火一切加无所有以为十矣。空无相愿论说不同。依如毗昙。分十六行以为三门。空无我行名为空门。灭下四行为无相门。余名无愿。若依成实。观法性空名为空门。于此空中无相可取名无相门。于此空中无有贪求愿行之心名无愿门。无诤已下明无学道。于中先明无诤三昧。利根罗汉观察欲界一切众生知起烦恼起将护心不与其竞名无诤三昧。下明六通。知他心智是他心通。及诸通者所谓身通天眼天耳。知本际者是宿命通。下声闻智及缘觉智是漏尽通。上来出生小乘善法。问曰。此明菩萨慈实能生实行。今云何说生二乘善。菩萨亦修二乘善故。菩萨佛智生大乘善。上来别竟。如是下结。如是等善慈为…

《大般涅槃经义记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