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义记》八 ▪第13页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明妄不污真中当知贪心二理各异故复有之何能污心法说不污。贪妄心真。真妄两别故言各异。以各异故设有贪结不能污彼真识之心。次喻后合。此六复次偏明无贪
下二复次单明无脱。于中初句以喻无贪难破有脱。若心无贪名解脱者诸佛菩萨何故不拔虚空中刺。空中无刺不可得拔。心中无贪云何辩脱。偏征诸佛菩萨不拔。明空无刺毕竟叵拔。后句约就三世推求明无解脱。于中初法。过去世心不名脱者过心已灭故无解脱。未来世心亦无脱者未来未至故亦无脱。现在世心不与道共明现无脱。惑心现时道心不现云何得脱。何等世心名解脱者总以结征。次以喻显。喻中与法言有左右。向前法中明所缚心三世无脱。喻中乃说能破之灯三世无破。有此左右。下合可知
自下第二约就妄心明本有贪难无解脱。有七复次。前五明其心中有贪。后二明其缘中有贪。就前五中初一复次睹缘生染证贪是有。第二复次非缘生染证贪是有。第三复次举脱证有。第四复次释难成有。第五复次举无显有
初复次中贪亦有者总相明有。若贪无下破无成有。若因女下约缘显有。见女生贪明贪实有。以贪堕恶举果证有
如见画下第二复次非缘生染证贪是有。见画生贪正明贪有。画女非是可贪境界而见生贪。明知心中先有贪性。以生贪故得种种罪举罪显有。若本无下破无成有。破相可知
若心无下第三复次举脱显有。若心无贪如来云何说心解脱。说心脱故明贪实有
若心有下第四复次释难成有。若心有贪云何见相然后生贪举他难辞。我今现下对难释通明贪是有。现见贪心得恶果报明贪非无。嗔痴如是类显余结
如众生下第五复次举无显有。举无神我显有贪也。如生无我凡夫横计不堕三恶是举无也。云何贪者于无女下是显有也。是义云何。众生身中无神我故凡夫于中虽横计我不堕三恶。若使贪结同我实无起贪之者亦应同前不堕三恶。云何贪者堕三恶道。贪者堕恶明贪是有不同我无。言意如是。然计我者论说不同。依如成实亦堕恶道。毗昙宣说身边二见是无记故不堕三恶。今说与彼毗昙义同。地持亦尔。故地持云起身见人不谤所知不因此见堕于恶道。正与此同。言无女中生女想者。画像非女世人见之生女想也。何故不举女中生贪堕三恶道偏举此乎。为显堕恶专由心中所有贪性不由境生
上来广明心中有贪。下二复次明缘有贪。前一复次正明缘有。后一复次约人明有。前中先喻。譬如钻木而生于火喻明缘有。然是火性众缘无下破无成有。下合显法。贪亦如是合钻生火。色中无下合向后句破无成有。后复次中若缘无贪举他无义。云何已下破无成有。破之云何。色等缘中有贪性故凡近生贪。圣远不生。道理应然。若众缘中无贪性者凡夫近之亦应不生。云何众生偏独生贪佛等不生。众生近缘偏独生贪明缘有贪
自下第三明心及贪人及贪境一切不定难无解脱。以不定故出则还没云何解脱。于中有三。一举心不定难破解脱。心亦不定立不定义。若心定下难破他定。定则不变云何得有贪嗔等别。若不定下以心不定难破解脱。心不定故出则。还没云何得脱
二举贪不定难破解脱。贪亦不定立不定义。若不定者云何因之生三恶道以已不定难破佛定。贪既不定云何世尊说因贪心定生三恶。是中亦应以贪不定难破解脱。文中略无
三举人举境二种不定难破解脱。贪者境界二俱不定立不定义。贪者是人。境是外缘。何以下释。俱缘一色生患各异故知不定。是故下结。若俱不下牒前不定难破解脱
下佛答之。先叹后释。释中有二。一辩理总答。二有外道下随问别答。总中初言是心不为贪结系者心性净也。亦非不系心相染也。非解脱者对前不系明非除障始得解脱。非不脱者对非不系明其从缘有始脱也。言非有者心性本净无缚解也。言非无者从缘染净有缚脱也。言非现在非来来者体净平等离三世也。亦应说言非不过去未来现在。文中略无。何以下释。以一切法皆无自性是故不得一向定说
下别答中大判有四。一破邪归正。二佛菩萨终不定说因有果下辩正异邪。三若言因中先定有下重非前邪。四诸佛菩萨显中道下重明前正。初中有三。一前举第二本有之执呵以显过。二复言凡夫心有贪下举前第三不定之执呵以显过。三有凡夫复言因中悉无果下举前第一本无之执呵以显过。何故不次。一切凡夫执有者多先举以非。执无过重后举广呵。不定之执无此两义据中而辩为是不次
前中有二。一明凡计有。二一切。凡夫无明盲下呵以显过。前中有四。一执因有果。二若众缘中本无性下举空显有。三所以下显前第一。四唯有虚空无取已下显前第二
初中外道作如是言因缘和合有果生者以因生果证本有性
第二段中若众缘中本无生性而能生者举他无义。下将虚空对之显有。虚空无生亦应生果征空齐有。俱是本无何故不生。虚空不生非因已下辩有异空。异相如何。空不生果由其非因。有法是因明有果性。以众缘中有果性故合则生果
第三段中所以者何征前起后。此有见人自征立意。下对显之。句别有四。一以人取证因有果。二若无性下破无成有。三若是可取可作已下结成第一。四若无果下结破第二。就初句中先举世人所取之事。次以人取明能生果。后以生果证性本有。文皆可知。第二句中若无性者举他无义。一物之中应生一切破之成有。等是无性。彼泥土等一物之中何故不生彼墙壁等一切诸物。不生异物但生一物明知所生非本无性。第三句中若可取者彼泥土等是可取也。言可作者如彼泥土可作墙壁彩作画像缕作衣等。言可出者泥土出墙彩出像等。当知是中必先有果结成有性。第四句中若无果者举他无义。人不取等对之以破。翻前可知。所以至此合为第三。显成向前第一段中执因有果
自下第四举空显有。显成向前第二段中举空显有。于中初言唯有虚空无取作故能生一切明空异有。无人取空空不作物名无取作。以有因下彰有异空即事显之。尼[牛*句]陀子唯得住于尼[牛*句]陀树不住余树明知彼树先有子性。此名树果以之为子非是种子。余亦如是
上来广举凡夫有见。一切凡夫无明所盲作是定说色有着义心有贪性呵以显过
自下第二举前德王不定之执呵以显非。复言凡夫心有贪性及解脱性遇缘生贪及解脱等举其所立。虽作此说是义不然呵以显非。此言似正而复非理故言虽说。心之体性随缘定缚遇缘永脱非全不定。所以不然
自下第三对前德王本无之执呵以显非。先举无见。无见有二。一无果见。二有凡复言心无因下明无因见。无果见中有凡复言一切因中悉无有果总明无果。因有二下别释无果。揽因成果更无别体故言无果。先举二因。粗细列名。常与无常辨其二相。细者所谓邻空微尘。不可分张不可破坏故名为常。粗谓粗尘。可分可坏故曰无常。从微细下明因成果彰果无常。于中先明从微细因转成粗因如从细尘集成粗尘。次明粗因集成粗果如从粗尘成埿团等。后明粗因是无常故成果无常。以细微尘分于粗尘。粗尘不立名因无常。将此粗因分埿团等彼复不立名果无常
下明无因。有凡复言心贪无因举他无义。以时节下释成无义。随时节生明本无因
下佛呵之。偏就向前无因以呵。向前宣说心贪无因。今且说心明无因过。贪类可知。文中有三。一明宣说无因有损。二何以下彰彼凡夫说无所以。三以不观下结以显过。前中初先法说彰损。如枷下喻。喻别有五。初之一喻别举别合。后之四喻并举总合。第二段中初何以故征问起发。何故凡夫说心无因。下对释之。唯观果报不观因故。初先法说。次喻。后合。结过可知
上来第一破邪归正。自下第二辩正异邪。终不定说因中有果不同向前有见人也。因中无果不同向前无见人也。及有无果非有无果不同向前不定人也
自下第三重非前邪若言因中先定有果及无果等牒上邪说。皆魔伴等非以显过。魔伴属魔明有结业。即是爱人明有烦恼。不断生死明有苦报。此明无行。不知心贪彰其无解
自下第四重显前正。于中有三。一对前德王本有之执明其妄心因缘之法性非本有。二是心不与贪结合下对前德王本无之执明其真法性非本无。三一切众生从缘贪下对前德王不定之执明非不定。初中有二。一对前外道不知心相明心缘性非是本有。二终不说心有净下对前外道不知贪相明贪缘生非是本有。前中初言诸佛菩萨显示中道总以标举。何以故下以非有无释成中道者。何以下释非有无。六识心中且就一种眼识释之。余类可知。句别有四。一正明眼识非有非无。因眼色等而生眼识所以非无。不在眼等所以非有。二结非有无。非有结前不在眼等。非无结前因眼等生。三从缘下释非有无。四是故下结非有无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般涅槃经义记》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3】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