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经疏部」经文1764卷37页码:P0613
隋 慧远述

  《大般涅槃经义记》九 ▪第6页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虽灭得果不亡。无有虑知知合而有就法分别。根尘识等三事别分知不可得名无虑知。此三和合便有知生名和合有。又一念心四相分别知不可得亦名无知。前后和合假名知生名和合有。问曰。何不即用此义以为缘实。而言此中就相辩深。释言此等若即是实即是佛性。二乘知此应知佛性。何故上言声闻缘觉虽观因缘不名佛性。又此所辩唯是世谛空无常苦无我之理若是佛性。佛性便非常乐我净。云何上言因缘中道名为佛性如是佛性常乐我净。又上文言从缘生法悉是无常。佛性常故不从缘生。明此所说但是缘相非是性体。上来解释初句甚深。下次解释后之三句。于中分二。一解向前无知见等明凡不见。即举向前佛菩萨境对以显之。二观缘智凡有四下解释向前二乘不及。还举向前佛菩萨境对以显之。前中有四。一明凡不见。二十住下明佛菩萨见。三一切众生不能见下明前凡夫不见之损。四是故我下明佛菩萨知见之益。初中众生虽与共行而不见者明不能解。不见知故无始终者明不能灭。起来始未有尽时名为无终。第二段中十住见终不见始者。见已生死至佛当尽名为见终。不知根本起之所由名不见始。诸佛世尊见始终者。见因缘法原起所由亦见尽时名见始终。以是了了得见性者。佛性是其因缘之本。故佛如来见始如终名见佛性。第三段中一切众生不见因缘是故转轮法说明损。次喻后合。下复喻显。第四益中言是故者乘前显后。是凡不见有大损故。我经中说知见有益。若人见缘即见法者见法实也。因缘之体是法性故。即见佛者见佛实也。因缘实性据佛望之由来清净毕竟无染。即是诸佛法身之体。是故见之名为见佛佛。即性者彼佛法身据凡望之为惑隐覆。与后显时净德为本故名佛性。何以下释。一切诸佛同用此理以为自性故名佛性。佛性是佛自体性故

  上来四段合为第一。自下第二释前声闻缘觉不及辩。举诸佛菩萨对显。是观缘智凡有四种总以标举。次列四名。下中二门解非声闻缘觉所及。上及上上释前诸佛菩萨境界。次解后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佛性者。以上上智观十二缘得菩提故十二缘法得名佛性。下以佛性历即余义性理精上名第一义。离相名空。出离断常即名中道。即是诸佛法身自体故名为佛。离此之外无别佛故。据佛望之即是诸佛大涅槃果。离此更无别涅槃故。故经说言佛知众生取涅槃相不复更灭

  上来就彼众生现性答前四问。自下就彼众生当性答前四问。总相虽然。于中细求唯答第一。云何为性辩答第四众生不见。第二第三略而不答。易解故尔。说彼当来佛果为性。名义显了何须更释。云何名性。佛是常等理在灼然何劳更解常乐我净。就所释中师子白佛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众生何用修道重难起发。由佛前说佛性即佛故为此难。下佛释之。释意如何。明诸众生虽有佛性显用在当当果未有故须修道。文中初言汝问不然牒以总非。下广辩释。文别有六。一说菩提为性明凡未有。二说一乘为性明凡未有。三说首楞严定以为佛性明凡未有。四说我为性明凡未有。五说十力四无畏等以为佛性明凡未有。六说一切佛性为性明凡未有

  初中有三。一直明佛性当有现无。二举偈证成。三释偈显成。前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初言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牒其难辞。现性与彼当果体同故曰无差。辩同兼异是以言虽。然诸众生悉未具者翻其难辞。众生未证故曰未具。凡皆未具是以言悉。以未具故必须修道。喻中四句。一立喻显法。二何以下释。三是故我下引证成喻。四何以下释。初中如人恶心害母喻有性因。害母之罪定入地狱如彼佛性定得菩提故取为喻。害已生悔喻有惑障。以善况恶。三业虽善故名狱人喻诸众生三业虽恶定得菩提。第二释中何故问也。定当堕故对问略释。是人虽无地狱阴等犹名狱人对问广释。第三列经第四释经。文显可知。下合显法。一切众生定得菩提故说有性明其当有。一切众生真未有下彰其现无。上来一段直明佛性当有现无

  以是义下举偈证成。先标说处。下列偈文。前之半偈自立道理明惑与性两法不并。下之半偈遮他异说明惑与性有无非恒。下释偈文。显成当有现无之义。于中初言有者三种泛举有义。次列三名。下就人辩辩中有三。一约三世明有不同。二以是义下举说证成一切有性。三乃至下别释罪人有佛性义。初中先明未来世有该通上下。一切众生未来皆当定得菩提故悉有性。次明现有唯论下人。下人现在唯有烦恼。是故现在无其相好果德佛性。下明过有偏论上人。上人过去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虽举三世为就前二明诸众生当有现无

  第二举说证皆有中。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有者释有通别。通则以前未来有故说一切生悉有佛性

  第三偏释罪人有中初先法说。次喻。后合。法中初言一阐提等亦有性者直明其有。前已宣说一切有性何须别说阐提等有。阐提谤法及五逆等有性难知故须别论。下重辩之。现无当有。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明其现无。举一阐提等余罪人。彼现无善果性亦善。故彼现在无有佛性。以未来有。故阐提等悉有性者明其当有。何以下释。以定得故说未来有。上来法说

  下次喻显人喻向前一阐提等。家有乳酪喻现有因。有人问下明当有果。酪实非下辩其有义

  下合显法。众生亦尔合前人也。悉皆有心合有乳酪。凡有心者定得菩提。合有人问汝有苏耶答言我有。以是义故我说一切悉有佛性合以定得故言有苏。凡有心者皆有真识觉知性故定得菩提。外草木等无真心故终无得义。此乃宣说能知之性。若论所知境界之性一切皆有不局有心

  自下第二一乘为性。先出性体。后明众生有而不见。前中初先辩二毕竟。后约论性辩二竟中先总标举。望小大极故名毕竟。因果不同故分二种。次列两名。因能严果故曰庄严。果德穷满称曰究竟。世及出世约位分毕。十地已还通名世间。皆是变易世间摄故。佛名出世。下辩体相。庄严是其六波罗蜜究竟一乘。下约性辩。文显可知

  下明众生有而不见。先明其有。以是我说一切有者正明其有。以是众生所得一乘为佛性故我说一切众生有之。一切众生悉有一乘释成有义。以无明下明诸众生不见所由。先法次喻后合可知

  自下第三首楞为性。先广辩相。后释名义。前中四段。一明首楞是其佛性。二一切众生悉有已下明诸众生有而不见。三首楞严有五名下彰首楞严名别不同显首楞严即是佛性。四一切众生具三定下还明众生有而不见。就初段中性即首楞会名显示。两名虽殊会体不别是以言即。性如醍醐辩所即性。性通因果。因似乳酪。果如醍醐。性即首楞故须辩之。即是一切诸佛母者彰性功能成即首楞。首楞严者此翻名为一切事竟。良以佛性是诸佛母能生一切诸佛德。故得即首楞一切事竟。首楞严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彰首楞严三昧功能成即佛性。以首楞严能令诸佛常乐我净。故即佛性佛母之义

  第二段中一切众生有首楞严明其当有。以不修故不能见者彰其不见

  第三段中初先法说。首楞五名总以标举。次列五名。虽举五名正欲明其是佛性义。随其所作处处得名总以结之。次以喻显。如一三昧得种种名。或名为禅。或名定根。如是非一。首楞如是辩法同喻

  第四段中先明一切众生具有。下明不见。前中一切具三种定泛以通举。谓上中下列其三名。下辩其相。上谓佛性显其初门。何故佛性得名上定。说首楞严为佛性故。以是故言一切有者就人明有。以说佛性为上定故一切有之。中者一切具足初禅显第二门。有缘能修无缘不能明得不定。下出其缘。所谓火灾及坏欲结以是故言一切具中就人结有。下者十中心数定者辩第三门。十地广辩如杂心论。想欲触慧念思解脱忆定及受是其十也。此十遍通一切心中名通大地。以是故言一切具下就人结有。虽辩中下意显上矣。上来明有

  下明不见。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能见者明凡不见。十住虽下举圣显凡。十住菩萨见上不了何况凡夫。上来广说首楞为性众生不见

  下解名义。首楞事竟严名坚者翻名解义。毕竟而坚名首楞严牒以结之。以是首楞名佛性者结首楞严以为佛性。以能造作果德事竟故名佛性

  自下第四说我为性。于中先说我为佛性。师子言下明诸众生有而不见前中有四。一明如来说我所由。二我亦不说悉无我下正明说我。三梵志闻下说我之益。四是佛性实非我下如来辩定我无我义。初中有四。一佛为起化尼连洗浴水陆同观。二明外道睹佛受乐嫌佛说断。三如来反问说断所由。四外道引佛所说以答辩难如来无我之义。文皆可知

  第二正为说我之中句亦有四。初我亦不说一切无我反其所闻明不说断。二我常说下显所不闻明恒说我。于中初先说一切生悉有佛性。性岂非下就性辩我。望直说我惧同情取。故先辩性后就我论。三以是义下结初不说。四一切众生不见性下就前所说明凡不见。亦即反推断见属彼。一切众生不见性故无常我等名说断见

  第三益中。初明梵志闻我发心。后明诸畜闻我发心舍离恶身

  第四辩定我无我中。初明佛性实非是我为生说我。问曰。上来数说佛性是其真我。今以何故说实非我。释言。佛性备含多义。亦有我义及无我义。亦有非我义。但向为彼我见外道爱喜我故偏说为我。虽为说我恐畏同彼先所建立。故复拂遣明实非我。此说非我亦是化耳。有因缘下明虽异说而非虚妄。于中通对佛我显之。句别有四。一明如来无我说我而非虚妄。二明如来说我为无我而非虚妄。随化说此故曰有缘。三辩初句佛性无我如来说我。佛性未有八自在用故名无我。四辩第二如来是我。佛说无我。如来具有八自在用故名为我。上来正说我为佛性

  下明众生有而不见。师子先问。若一切生悉有佛性如力士者牒佛前言。佛上宣说众生佛性如彼力士额上宝珠故今牒之。何故不见征问如来。下佛为辩。先明众生不见所由。如月初下彰其是有。前中有二。一明凡夫盲故不见。二明二乘倒故不见。前中为明凡夫不见举佛菩萨见以显之。于中先喻。色喻性体。盲不见者喻凡不见。虽复不见不得言无喻明性有。有目见者喻佛菩萨有眼能见。下合显法。佛性合色。众生不…

《大般涅槃经义记九》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