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经疏部」经文1764卷37页码:P0613
隋 慧远述

  《大般涅槃经义记》十一 ▪第5页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何以下辨非异是。解亦有二。一约佛性因果分别。虚空常有不如佛性果非本有。兔角恒无不如性因非是本无。二约法报二性分别。虚空常有不如报佛性非本有。兔角恒无不如法佛性非本无。此前一对。三是故下正辨道理。解亦有二。一约佛性因果分别。是前不同虚空等故本来有因而无其果。二约法报二性分别。是前不同虚空等故本来但有法佛性体无报佛体四有故破下约是破非。佛性有故破他说性无如兔角。佛性无故破他说性有如虚空。此后一对。前举所说。如是不谤结成信义

  前举信谤诫劝舍着。下明佛性。佛随意语余人不知诫劝舍着。于中四句。一明佛性不定一法乃至万法一切皆是。二明此等或因说果或果说因。三结此说是其如来随自意语。四明如来随意语故名如来等。如来外国名为多陀阿伽度阿罗呵者此名应供三藐三佛此翻名为正真正觉

  目下第六约就虚空辨性同异令舍邪解。良以上来数说佛性犹如虚空。人谓全同故须辨异。次前说性不如虚空。人谓全别故须说同。文中初先明性似空。迦叶白言如来佛性非三世下彰性异空。前中迦叶先问起发。如佛所说性如虚空云何如也。下佛为辨。先辨后结。辨中有三。一明佛性非三世摄如似虚空二非内外如似虚空。三无挂碍如似虚空。前中初言空非过去未来现在佛性亦尔略辨同义。善男子下广显同义。于中有四。一广明虚空非三世摄。二佛性亦尔辨法同喻。三虚空无故非三世摄结前第一。四佛性常故非三世摄释前第二。初中复二。一正明虚空非三世摄。二以空无下破有显空成非三世。前中先别。后总结之。别中初言空非过去略以标举。何以下释。无现略解。下重显之现起之法缘离谢往可说过去空无现起故无过去。无现略举。何以下释。无未略解。下重显之。未来之法从缘始集可名现在。空不如是故无现在。无未略举。何以下释。无现过去对问略解。下重显之。若是现起谢往之法未起未谢说为未来。空不如是故无未来。以是下结。自下第二破有显空成非三世。以诸外道说空为有故须破之。有即三世所以须破。以空无故无有三世正辨其无。不以有故破有显无。次喻后合。无物是空释成无义。上来广明空非三世。佛性亦尔辨法同喻。虚空无下结前第一。佛性常下释前第二。佛性常故非三世摄略明佛性非三所以。如来已得菩提已下就人显之。佛得果时证穷性实知性本来常寂不动。故所有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义下结法同喻

  自下第二明非内外如似虚空。虚空无故非内非外明喻似法。佛性常故非内非外辨法同喻

  自下第三明无挂碍。如是无碍名为虚空明喻似法。如来得已一切无碍辨法同喻。亦以如来得菩提时证穷法实见一切法平等无碍故就论之。故言佛性犹如虚空结法同喻

  上来三番广明如空。以是下结。以是三义似空因缘我说如空

  下次辨异。文别有四。第一迦叶征喻同法令空是有。二佛为辨异。第三迦叶举喻类空令空是有。四佛重辨异。初中如来佛性涅槃非三世摄而名为有举法类空。虚空亦非三世所摄何故非有征空同法下佛为辨。明涅槃等有处无故对无说有。虚空之体无处不有是故不得对无名有。于中初先辨法异空。为非涅槃名为涅槃为非如来名为如来为非佛性名为佛性略以标举。下广释之。先解涅槃。初问后释。一切烦恼有为生死非是涅槃。为破如来有为烦恼非涅槃故宣说涅槃以此为有。次释如来。先牒后解。阐提乃至辟支佛等非是如来。为破此等非如来故宣说如来以之为有。下解佛性。先牒后释。墙壁瓦石无情之物非是佛性。为简此等非佛性故说性为有。性有二种。一能知性。谓真识心。此真识心众生有之外法即无。故上说言夫佛性者谓众生也。又妄心处有此真心。无妄心处即无真心。故上说言凡有心者悉有佛性。二所知性。所谓有无非有无等一切法门。此通内外不唯在内。今此所论约初言耳。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辨空异法。一切世间无有一处而无虚空知复对何说空为有

  第三迦叶举彼四大类空令有。云何为类。若佛宣说世间无有一处无空不得对无说空为有。世间色处悉有四大。亦无有处而无四大无无可对。亦应不得说大为有。世间无有无四大处可以形对而犹得名四大为有。世间虽复无处无空可以形对何为不得说空为有。迦叶此言如来不答何故不答。以非问故云何非问。世间空处则无四大。对彼无故说大为有。无有一处而无虚空。知对何无说空为有。为是不答

  自下第四如来重复对上初问简法异空。若言涅槃。非三世摄虚空亦尔是义不然牒以总非。何以下释。释中有三。一明法异空。二虚空性下明空异法。三是故我说佛性常下总结其异。就初段中涅槃是有总明异空。下别显之。为智所照名为可见。为心契会名为可证。具足平等法门之身及不思议变化之身故云是色。可为行者寻求趣入名为足迹。可以言论称曰章句。体备万德称之为有。德状殊分说之为相。为心攀历故曰名缘。众圣同趣名归依处。离世纷动说为寂静。体无闇障名曰光明。永绝危怖称曰安隐。究竟所到故云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摄总以结之

  自下第二明空异法。空无是法是故名无明空是无。若有离下破有显无。先破其有却显其无。以诸外道计空为有故先破遣。于中合有十一复次。初一约就非色心法破空是有。次一约心破空是有。后九约色破空是有

  初中若离如是等法更有法者举他所立。谓离向前涅般之法。应三世摄以理征责。虚空若同是有法者重牒所立。不得非是三世所摄以理遮责

  第二约心破空有中。世人说空名无色等举他所立。即心数者征同心法。若同心下征为三世。若三世下征为四阴。是故离下结成无空

  就后九番约色破中。初破虚空体是光明。二破物住处以为虚空。三破空次第。第四破其空实等三以为虚空。五破空可作。六破无碍处以为虚空。七破虚空与物共合。八破指住处以为虚空。九破虚空为物所依

  初中外道言空是光举他所立。若是光下征令是色。虚空若下征令无常。是无常下征为三世。若三世下以是三世征为非空。亦可说下立空为常。翻破前执虚空是常。便非三世乃至非色。云何外道说为光明。就其意解说空为常。未可专决故云亦可

  第二番中人言虚空即是住处举他所立。若有住下征为色法。而一切下征为无常。三世所摄征为三世。虚空亦下明空是常三世不摄。翻破前执常非三世即非色法云何言处。若说处下结以显非

  第三番中复有说空即是次第举他所立。如去墙壁空相渐现名为次第。若是次下征为数法。若可数下征为三世。若三世下征为无常

  第四番中夫虚空者不离三法举他所立。一空二实三者空实列他所立。有人宣说无物之处是虚空界是故言空。复有人言物住之处是虚空界是以言实。有云并是故言空实。下就破之。若言空是牒举初句。空是无常征以显非。何以下释。实处无故所以无常。若言实是牒举第二。空亦无常征以显非。何以下释。若空实是牒举第三。空亦无常征以显非。何以下释。二处互无故是无常。是故已下结空为无

  第五番中如说虚空是可作法举他所立。如说去等辨他所立。一切作下征令无常。于中初法次喻后合

  第六番中世说法中无挂碍处名为虚空举他所立。于一法所为具为分进退征定。下对破之。若具处有余处则无破其具边。若分有下破其分边。若分可数是一过也。可数无常是二过也

  第七番中先举他说总非不然。说空无碍与有共合是一门也。复言在物如器中果是二门也。此二皆非故曰不然。何以故下释以显非。先破初门。若言并合即有三种征定所立异等列名。空静物动两聚一处名异业合。如鸟集树类以显之。鸟喻物业。树喻空业。空物俱动两聚一处名共业合。如羊相触类以显之。物前空缩物退空进故说如似两羊相触。有说此物先与空合彼物亦先与空共合。两合同聚已合共合。是义云何。如树先与虚空共合。鸟复先与虚空共合。鸟来上树则得名为已合共合如是一切。如二双指合在一处类以显之。下就破遣。若异业合牒举初门。则有二分定其二业。初业空业列其二名。下就破之。于中有二。一以合破常。二若言虚空是常已下约常破合。前中初言若空合物空即无常是一破也。同物无常方名为合不同无常不名合故。若物合空物即不遍如其不遍是亦无常是二破也。此义云何。物业不遍将不遍物与空共合。空随有物亦应不遍。以不遍故空应无常

  就下约常破合之中。若言空常与动物合是义不然举以总非。何以故下释以显非。若空是常物亦应常明物有其同空之过。物若无常空亦无常明空有其同物之过。若言虚空亦常无常遮其并立。前人被征喜立两义故举以非。虚空一法云何是常。复名无常以有此过是故不得说空合物

  次破第二共业相合。先牒总非。何以故下释以显非。虚空名遍直立道理。若与业下征有齐空令有亦遍。若是遍下征令齐遍。若一切下征令齐合。不应说下责其分合

  下破第三已合共合。先牒总非。何以故下释以显非。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先无后方合者明其共合无常所以。先无后有是无常者正明共合有无常过。是故已下结破共合。喻合可知。此初门竟

  次破第二空住物中先牒直非。何以故下释以显非。于中先就无器时破。如是虚空先无器时住在何处责其住处。若有住下明有住处虚空即多。彼空住处先有虚空如有器中所盛虚空在彼住是以言多。如其多下以多破常。有多有少云何名常。云何言遍以多破遍。此处遍多何得言遍。下复就其有器时破。若使虚空离空有住举其处破。器中之空未有器时余空处住。器起之时舍本空处来器中住。是故名为离空有住。有物亦应离虚空住将有类破。世间有物先依空住。余物起时亦应舍空余有中住。世间有物无有能得离虚空住。虚空亦尔。云何而得舍本空处来有中住。是故当知无有虚空结空为无

  下第八番破指住处以为虚空。与前第二物住之处名为虚空大况相似。破法不同故须更论。若有说言指住之处名为虚空举他所立。当知已下征令无常。何以下释。于中初明指住之处名为空故随指有方。一切常下明有方所必是无常。…

《大般涅槃经义记十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